广东汉剧【优质4篇】

广东汉剧 篇一

广东汉剧的起源与特点

广东汉剧,是广东地区传统的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广东汉剧最早起源于广东地区,后来逐渐传播至海外华人社区,成为了海外华人文化的一部分。广东汉剧在演出形式、音乐曲调、服饰道具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广东汉剧的音乐曲调是其独特之处之一。其音乐曲调多为悠扬动听的琵琶、二胡、笙等乐器演奏,旋律优美,富有古典韵味。这些音乐曲调不仅为剧情增色添彩,也为观众带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宫廷之中。

另外,广东汉剧的服饰道具也是其独特之处。演员们身穿华丽的戏服,头戴古代的发饰,面部化妆精致,栩栩如生。而舞台上的道具也是精心设计制作而成,展现了古代宫廷的繁荣和华丽。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汉剧的演出形式也有其独特之处。演员们在舞台上表演时,往往以唱、念、做、打的形式进行,动作、表情、声音协调一致,富有戏剧性和感染力。这种表演形式不仅让观众更加容易理解剧情,也增加了戏剧的观赏性和互动性。

总的来说,广东汉剧作为广东地区传统的戏曲剧种,具有独特的音乐曲调、服饰道具和演出形式,展现了古代宫廷文化的魅力和韵味。通过广东汉剧的演出,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文化,还可以感受到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

广东汉剧 篇二

广东汉剧的发展与传承

广东汉剧作为广东地区的传统文化遗产,自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推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广东汉剧经过了繁荣、衰落和再兴的过程,如今正处于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

广东汉剧的传承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广东汉剧的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为了保护和传承广东汉剧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相关机构和团体积极开展汉剧的传统教育和培训工作,培养一批年轻的汉剧演员和爱好者,为广东汉剧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广东汉剧的发展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开拓。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观众口味的多样化,广东汉剧需要与时俱进,注入新的元素和内容,吸引更多的观众。一些创新性的广东汉剧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通过重新演绎经典故事,为广东汉剧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广东汉剧作为广东地区的传统文化遗产,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发展。只有不断传承和创新,广东汉剧才能在当今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继续为观众带来精彩纷呈的戏剧表演,传承着古代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广东汉剧能够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芒,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广东汉剧 篇三

广东汉剧 篇四

广东汉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广东省汉族客家戏曲剧种之一,1933年广东大埔县人钱热储著《汉剧提纲》,定名为汉剧,从此约定俗成,沿称至今。流行于广东的梅州、汕头和粤东北、粤闽赣边区各地。2008年,广东汉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录 汉剧简介历史沿革艺术特点角色简介收缩展开 汉剧简介 实际上它来自皮簧合流后的徽戏,与闽西汉剧同属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用中州官话演唱的剧种。清雍正至乾隆间,徽剧传入广东后形成。 广东汉剧的表演程式与京剧、湘剧、祁剧、湖北汉剧等剧种大同小异,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它的武功属南派,脸谱有百多种,以黑、红、白三色为主,黑色象征刚勇,红色象征忠贤,白色和青色象征阴险、奸诈。广东汉剧的音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收昆曲、高腔、吹腔、小调等,并保存很多古老的曲牌。朴实淳厚,高昂悲壮,是广东汉剧音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其角色行当分公脚、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红净、乌净、丑脚等九大行。它的伴奏乐器也颇有特色,头弦、大苏锣及号头是广东汉剧特有的伴奏乐器。 广东汉剧传统剧目有八百多个。较著名的有《百里奚认妻》、《齐王求将》,现代剧目《一袋麦种》。

历史沿革 广东潮州、汕头一带,为粤东与闽、赣间的主要通道,随着商业交通的发展和官员的调动,一些外江戏(当地人称外地传入的戏曲)相继传入。明末清初,已有不少唱 弋阳腔、青阳腔、乱弹等声腔的外省戏班。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外来戏班在广州建立外江梨园会馆,与当地戏班的琼花会馆各立门户。其时有外江班十五班,其中四个是徽班,八个来自湖南。嘉庆时(1796-1820),外江班除活跃于广州外,足迹已渐次达到潮州、汕头一带。外江班进入粤东后,吸收当地人入戏班学戏和演出。之后,又进入操客家语的梅州一带,吸收客家“中军班”艺人参加,在此过程中,融合粤东民间音乐和佛、道乐曲,以及中军班音乐(梅州兴宁、梅县区民间婚丧喜庆活动的吹奏乐曲),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但它在许多方面仍与徽剧有一脉相承之处。在广东汉剧的早期剧目中,《快活林》、《淤泥河》、《齐王点马》、《王婆骂街》、《碧游宫》、《昭君》等,曾是徽剧剧目。在音乐唱腔上,广东汉剧的安春调与徽剧的安庆调相同,两者的二黄平板也近似。在乐器上,广东汉剧的头弦基本与过去徽剧所用领奏乐器徽胡相同,广东汉剧的大苏锣与早期徽剧曾用过的大锣也相同。 到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海禁开放,潮州、汕头成为闽粤赣边区商品集散地,外江戏班随商旅的到来也大量涌集到潮州。至光绪年间(1875-1908),外江班艺人又在潮州上水门兴建了外江梨园分所。当时,外江戏班达三十多个,活动于粤东、闽西等地,并有所谓“上四班”、“下四班”、“咸水班”、“童子班”等,以普宁荣天彩、潮州新天彩、潮阳老三多、澄海老福顺“四大班”最著名。涌现出一批著名艺人及其各自的拿手戏,如老生客仔的《分家》,老旦郑耀龙的《钓鱼龟》,红净陈隆玉的《送京娘》,青衣吕毛的《孝义流芳》、乌衣张富镇的《贵妃醉酒》,小生林美添的《罗成写书》,丑生笠四的《蓝继子哭街》等。 广东汉剧除在广东的韩江、东江流域流行外,其班社还常到闽西、闽南和赣南活动。广东汉剧在东南亚一带也颇有影响,早在清光绪初年,就有荣天彩班到泰国演出;1910年,老三多班又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流动演出达3年之久。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非洲的毛里求斯等华侨聚居地,还有业余演唱组织。抗日战争爆发后,潮、汕地区沦陷,广东汉剧艺人迁徙流离,班社解散。 建国后,于1950年成立了大埔民声汉剧社(前身是同艺国乐社)、梅县艺光汉剧团、文光汉剧团等。1959年成立了广东汉剧团(1959年改组为广东汉剧院)。 1960年以后,汕头、梅州、韶关等地区的专业剧团有十多个,另有不少业余剧团。

艺术特点 该剧种的行当分工与其它剧种略有不同,角色分行有生、旦、丑、公、婆、净六大行,而净又有乌净、红净之别。乌净发炸音,红净则以鼻腔共鸣为主的真假嗓结合,高音用假嗓,低音用本嗓,唱腔悠扬清脆,颇有特色。

声腔唱法

声腔基本是皮黄腔,另有有四平调(大板)、吹腔(安春调),还有少量昆曲、小调和佛曲等。它不但在唱腔曲调上更为接近徽戏,而且在伴奏乐器方面,如头弦、号头、大苏锣,都与老徽戏的徽胡、先锋号、苏锣相同。 广东汉剧的基本唱腔属板腔体,分为二黄、西皮、大板和曲牌杂调四大类。皮黄板式包括倒导板、头板、二板、三板、二六板、马龙头、叠板、哭板(滚板)、叫头(或称“哭科”)等,又分“正指”与“反指”两种调门。二黄曲调平稳,宽广大方,优雅持重,善于抒发真切、哀怨的感情。西皮曲调灵活,高亢激昂,流畅悠扬,婉转多腔,关于抒发喜乐感情。大板旧称“二黄平板”,轻松活泼,悠扬潇洒,宜喜不宜悲,常作为二黄板式情调不足的补充。曲牌杂调包括一些曲牌、民间小调和少量梆子、 昆曲。

音乐乐器

伴奏音乐有整套锣鼓经、唢呐曲牌一百多首,民间小调一百多支,丝弦乐曲四百余首,可用于烘托剧情气氛,配合人物表演。 伴奏乐器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乐器有头弦、二胡、三弦、横箫、大唢呐、小唢呐、扬琴、提胡、秦琴、月琴、椰胡、琵琶、古筝、芦笙、大提琴;武场有战鼓、大鼓、边鼓、大苏锣(又称“铜锣”)、小锣、碗锣、铜金、檀板、号头、大钹、小钹等。头弦、大苏锣及号头是广东汉剧特有的伴奏乐器。头弦是领奏弦乐,适合伴奏成人假嗓。大苏锣音色柔和,深沉肃穆,伴奏较为缓慢、平稳的腔调。号头音色高尖,雄壮猛烈,常用于开场与结束,其音又有凄厉恐怖之感,故在两军鏖战,法场命斩的场面中,能烘托紧张激烈、悲戚恐怖的气氛。

表演技法

广东汉剧在表演上也富有特色。小生开膀拉山平肩,举手投足稳重大方、端庄、文雅;文生和文武生均重潇洒、飘逸,讲究扇子、水袖、翎子功夫,文生要行似秋风落叶,站如玉树婷婷。武生举手投足讲究暗劲力度、造型亮相和枪刀把子。且行开膀拉山对脐上,婆(老旦)开膀拉山不过肩不下脐。旦行的科步动作、程式有慢步、中步、快步、细步(碎步)、直步、斜步、弯步、大跳、小跳、出水、入水等五十多种。闺门旦要求行不露足,踱不过寸,笑不露齿,手不上胸,唱、做要掌握“气沉丹田头顶空,全凭腰转两肩松”;唱时音质要有厚度,唱法柔婉,表演轻松庄重。丑行表演动作夸张,胸正膝曲,常走矮步或单腿移动,肩、眼、鼻、口、舌与肩、手、指、腰、腿紧密配合,要求“功底过硬一身轻,蹲步动作稳如钉;走步技巧似无边,翻腾飞跃无响声”。公(老生)开膀拉山齐胸出手,双手平肩拉开,水袖、台步、扇子的各种程式都要求大方、端庄、稳重。红净、乌净的表演程式要求“举手投足千斤重,开膀过头显英雄;步履稳健使暗劲,亚赛金刚搬不动。”

角色简介 广东汉剧的角色行当有生(小生)、旦、、丑、公(老生)、婆、红净、乌净七大行。此外还有包单、杂(打杂),俗称小行。大行中的生、旦、丑、 公还可细分为各“当”,如“公”行中分白须、掺白须、乌须老生、武老生等;“生”行中分文生、武生、文武生、娃娃生等;“旦”行分正旦、青衣、花旦、武旦、彩旦等;“丑”行分官袍丑、方巾丑、短衣丑、武丑、童丑、女丑等。

生行

又称小生,主要扮演青、壮年男子角色,用男声假嗓唱念,身段稳重大方,动作文

雅潇洒。生行主要分文小生、武小生两种,文小生表演时“行如秋风,站似玉树”,注重翎子功、扇子功和水袖功,扮演的人物如《闹严府》的曾荣;武小生表演时干净利索,讲究力度节

奏,注重把子功,所扮人物如《战徐州》的赵云。此外,还有《贩马记》扮赵宠的官袍小生,《三娘教子》扮薛倚哥的娃娃生,《三官堂》扮韩琪的'箭衣小生。

旦行

扮演青年、中年妇女的各种角色,用女声假嗓唱念,表演以身段和水袖功夫见长。旦行又分正旦、青衣、花彩旦三种,正旦也称乌衣,表演端庄娴淑,要求“行不动裙,笑不露齿”,所扮人物如《秦香莲》的秦香莲;青衣,又称闺门旦,表演要求与正旦相同,所扮人物如《林昭德》的王金爱;花彩旦,要求身段动作“动如燕,行如风”,所扮人物如《花灯案》的陈彩凤。此外,还有花旦,如《凤仪亭》的貂蝉。

丑行

扮演各种滑稽诙谐的人物,用男声原嗓唱念,动作夸张,常走矮步或单腿移步,出手小,表演时要求眉、眼、鼻、口、舌能同肩、手、指、腰、腿紧密配合。行内有“二偷活洛练五冬,偷油活捉最见功”的戏谚,意思是丑行演员必须学会《偷油》、《偷鸡》、《活捉三郎》和《洛阳失印》四出主要的丑戏。丑行有官袍丑,扮《昭君出塞》的王龙;项衫丑,扮《打花鼓》的公子;袈裟丑,扮《僧尼会》的小和尚;短衣丑,扮《偷油》的黄巢;童子丑,扮《蓝继子》的蓝继子;武丑,扮《时迁偷鸡》的时迁;女丑,扮《铁弓缘》的萧氏。

公行

又称老生、须生,扮演各种中年、老年的角色,用男声原嗓唱念,仪态庄重大方,步法以稳健的“八字步”为基础。公行有白须老生,动作较为迟缓,重须功和发功,如:扮《百里奚认妻》的百里奚;乌须老生,扮《孔明请东风》的孔明;黪白须老生,扮《状元媒》的宋王;武老生,扮《群英会》的黄忠。

婆行

又称老旦、老妈,扮演老年妇女角色。有贫婆,扮《清风亭》的张元秀妻;贵婆,扮《白虎堂》的佘太君;丑婆,扮《金莲裁衣》的王婆。

乌净行

又称乌面、大花脸,既扮演英雄豪杰,也扮演权奸神怪,用炸音发声,嗓音威猛粗放,表演重功架,多用大动作,要求“举手投足千斤重,开膀过头显英雄”。乌净有黑花脸 ,扮《太行山》的姚刚;白花脸,扮《击鼓骂曹》的曹操;青花脸,扮《齐王求将》的公孙衍;金花脸,扮神话戏中的天王神将;二花脸,扮《三气周瑜》的张飞。

红净行

又称红面,扮演英雄好汉,以原嗓与假嗓结合发声,唱腔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表演要求龙行虎步,器宇轩昂。红净中的头手红净重唱功,所扮人物如《打洞结拜》的赵匡胤;二手红净重做功、武功,所扮人物如《崔子弑齐君》的崔杼。 此外,还有旗手、宫女、丫环等杂角,由各行的二、三路演员应工。

相关文章

什么是图像分辨率

图像分辨率为数码相机可选择的成像大小及尺寸,单位为像素。常见的有640×480像素;1024×768像素;1600×1200像素;2048×1536像素。像素数越...
教学资料2015-07-08
什么是图像分辨率

作文教学目标范文模板6篇【推荐3篇】

作文教学目标范文模板 第一篇一、学生基础情况:本班共有学生44人,这些学生在习作方面刚刚入门,尽管不少孩子都能写下通顺的话,但是错别字较多,写作没有顺序,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更不会写具体。在口语交...
教学资料2016-07-03
作文教学目标范文模板6篇【推荐3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最新6篇)

2020年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1一、班级情况分析本学期我教二年级两个班的数学,在经过了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
教学资料2016-08-06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最新6篇)

什么是适用机型(最新3篇)

适用机型是指该配件所适用的数码机型系列或型号。其中,大多数数码配件都是通用型产品,例如音乐伴侣、分频线、备用电源等等,所有的音乐播放器上都可使用;而少数产品则是专...
教学资料2012-02-05
什么是适用机型(最新3篇)

Shenzhou V【优选3篇】

&nbs...
教学资料2019-04-07
Shenzhou V【优选3篇】

四年级下册简便运算(通用3篇)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简便运算举例、练习 第一种 (例) 25x(4+8) 125x(8+8) (11+25)x8 =25 x4+15 x8 =100+120 =220 第二种(例)84x101 50...
教学资料2013-04-09
四年级下册简便运算(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