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文化历史(优质3篇)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 篇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黄河流域地区,人类开始定居、农耕,形成了最早的农耕文化。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可以追溯到夏、商、周等朝代,这一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在商周时期,黄河流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这一时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黄河流域的文化历史在秦汉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创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先河,黄河流域逐渐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汉代时期,黄河流域的文化更是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化人物和作品,如汉武帝、汉乐府等,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时期,黄河流域的文化继续繁荣发展。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黄河流域成为了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在唐代,诗歌、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达到了顶峰,如唐诗、唐画等仍然被后人传颂不衰。

明清时期,黄河流域的文化依然保持着辉煌。明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又一高峰,文艺复兴的浪潮席卷黄河流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作品。清代时期,黄河流域成为了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心,文化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新的发展。

总的来说,黄河流域文化历史悠久而辉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 篇二

第二篇内容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的瑰宝——龙门石窟

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十五公里处的伊河两岸。龙门石窟建于北魏晚期,历经600余年的发展,历代帝王、名贤、高僧等留下了宏伟的佛像、浮雕、壁画等艺术珍品,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明珠”。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龙门石窟的艺术造型、题材内容、技法手法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高超水平,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的“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瑰宝,其中保存了大量的佛像、浮雕、壁画等作品,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代表。龙门石窟的佛像造型庄严肃穆,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现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龙门石窟的浮雕和壁画内容丰富多样,题材广泛,绘画技法精湛,体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卓越成就。

龙门石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龙门石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艺术内容、精湛的艺术技法,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黄河流域文化历史中,龙门石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卓越艺术成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 篇三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 黄河流域文化 2009-05-12 20:35:02 阅读439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的老祖宗炎帝和黄帝部落

最开始都居住在黄河流域

慢慢向长江流域发展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我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书皆称它为“河”。因它的中游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这里的无定河、沁河、渭河等支流挟带大量泥沙汇入,使河水呈黄色,故名黄河。它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渤海。主要支流有湟水、洮河、清水河、无定河、延河、北洛河、泾河、渭河、汾河、沁河、伊河、洛

河、大汶河等三十四条。流域面积约为752 000平方千米,居住约1亿多人口。

黄河流域自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我国著名的“蓝田猿人”最晚在五六十万年前就生活在今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一带,还有二三十万年前的陕西“大荔人”、十万年前的山西“丁村人”和“许家窑人”,以及距今四五万年前内蒙古地区的“河套人”等,这些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从遥远的古代起,就已经开始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了。考古资料证明,那时的黄河流域,气候要比现在暖和湿润得多。山岭高原到处长满了森林,栖息着野牛、羚羊、犀牛和大象等各种动物。人们在原野中打猎、采集,在河湖中捕捞,在田野中用简陋的农具进行耕作。大约在距今七八千年,人类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代,这时在黄河流域有著名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稍后的仰韶文化,以及西安附近的半坡、临潼的姜寨、宝鸡的北首岭、河南三门峡的庙底沟、洛阳的王湾、安阳的后岗等文化遗址,都是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志。从上述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看,主要以黄河中游的关中平原、晋西南盆地和豫西沿河地带为中心。东到河南东部和河北、山东等地,南达汉水中上游,北到河套地区,西至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这正是我国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传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生于河南的新郑,主要活动于今河南、河北、陕西一带。我国历史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有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其中的西安、洛阳、

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伟大的黄河确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

黄河流域为什么能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呢?这同黄河流域古代适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优越地理环境紧密相关。尤其在古代,生产工具极为简陋,人们同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很低,对自然界的依赖程度更强,因此环境条件十分重要。据考古学研究,远在3 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很温暖的。当时的安阳人种水稻,是从阳历的三月开始,比现在大约早一个月。在一块武丁时代的甲骨文上记载着人们曾猎获一头大象。因此科学家们推断,3 000年前的黄河流域同今日

的长江流域一样温暖湿润。

另外,据古地理学研究,这一地区属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气候环境,第四纪以来没有受到大陆冰川的直接侵袭。中亚的干燥气候对本地影响也不深,因此保留了第三纪植物区系的许多植物,形成本

区植物种属繁多的特点。这对古人类的生活也是极为有利的。

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广大的黄土地带。这种土壤质地均一,结构疏松多孔,既利于简陋农具的耕耘,又利于作物根系的深入。土层毛细管发达,孔隙率达50%以上,持水性好,抗旱抗涝能力强。尤其是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矿物质,其中碳酸钙含量达8~19%,含其他矿物成分

不下五十种。这些对原始的农业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从地形上看,这一地区地势坦荡开阔,对植物的迁移,作物的移栽和保存都是有利的。北方的植物可南移;南方的热带,亚热带植物中的某些耐寒性较强的植物可顺利北迁,使得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植物和作物种类繁多。如小麦、玉米、棉花、豌豆、蚕豆、胡萝卜、洋梨、核桃、杏、葡萄、亚麻、甜菜、茄子等早已在这里广为栽种,而落花生、番茄、苹果、甘薯、烟草等则是明代以后才输入我国的,水稻是从我国南方逐步向北移栽的。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文明的重要促进作用。

同时,黄河及其支流还为我国古代人们提供了交通和灌溉之利。它一直是古代中原地区沟通东

西的水运大动脉,我国最早的水利灌溉事业也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

参考资料:《中国地理知识》张子桢主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

中国最早的人类居住在黄河流域,所以黄河又叫母亲河,被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回复者:游客 2007-10-16 15:47:00

其它答案

黄河,既是一条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自然河,又是一条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母亲河,母

亲二字本身就包含着丰厚的人文内涵。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黄河流域。在数千里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隋、唐、北宋等几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其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所以,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

中华儿女,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意义就在这里。

回复者:游客 2007-10-16 16:02:00

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的老祖宗炎帝和黄帝部落

最开始都居住在黄河流域

慢慢向长江流域发展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我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书皆称它为“河”。因它的中游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这里的无定河、沁河、渭河等支流挟带大量泥沙汇入,使河水呈黄色,故名黄河。它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渤海。主要支流有湟水、洮河、清水河、无定河、延河、北洛河、泾河、渭河、汾河、沁河、伊河、洛

河、大汶河等三十四条。流域面积约为752 000平方千米,居住约1亿多人口。

黄河流域自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我国著名的“蓝田猿人”最晚在五六十万年前就生活在今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一带,还有二三十万年前的陕西“大荔人”、十万年前的山西“丁村人”和“许家窑人”,以及距今四五万年前内蒙古地区的“河套人”等,这些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从遥远的古代起,就已经开始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了。考古资料证明,那时的'黄河流域,气候要比现在暖和湿润得多。山岭高原到处长满了森林,栖息着野牛、羚羊、犀牛和大象等各种动物。人们在原野中打猎、采集,在河湖中捕捞,在田野中用简陋的农具进行耕作。大约在距今七八千年,人类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代,这时在黄河流域有著名的裴李岗文化、磁山

文化和稍后的仰韶文化,以及西安附近的半坡、临潼的姜寨、宝鸡的北首岭、河南三门峡的庙底沟、洛阳的王湾、安阳的后岗等文化遗址,都是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志。从上述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看,主要以黄河中游的关中平原、晋西南盆地和豫西沿河地带为中心。东到河南东部和河北、山东等地,南达汉水中上游,北到河套地区,西至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这正是我国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传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生于河南的新郑,主要活动于今河南、河北、陕西一带。我国历史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有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其中的西安、洛阳、

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伟大的黄河确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

黄河流域为什么能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呢?这同黄河流域古代适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优越地理环境紧密相关。尤其在古代,生产工具极为简陋,人们同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很低,对自然界的依赖程度更强,因此环境条件十分重要。据考古学研究,远在3 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很温暖的。当时的安阳人种水稻,是从阳历的三月开始,比现在大约早一个月。在一块武丁时代的甲骨文上记载着人们曾猎获一头大象。因此科学家们推断,3 000年前的黄河流域同今日

的长江流域一样温暖湿润。

另外,据古地理学研究,这一地区属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气候环境,第四纪以来没有受到大陆冰川的直接侵袭。中亚的干燥气候对本地影响也不深,因此保留了第三纪植物区系的许多植物,形成本

区植物种属繁多的特点。这对古人类的生活也是极为有利的。

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广大的黄土地带。这种土壤质地均一,结构疏松多孔,既利于简陋农具的耕耘,又利于作物根系的深入。土层毛细管发达,孔隙率达50%以上,持水性好,抗旱抗涝能力强。尤其是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矿物质,其中碳酸钙含量达8~19%,含其他矿物成分

不下五十种。这些对原始的农业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从地形上看,这一地区地势坦荡开阔,对植物的迁移,作物的移栽和保存都是有利的。北方的植物可南移;南方的热带,亚热带植物中的某些耐寒性较强的植物可顺利北迁,使得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植物和作物种类繁多。如小麦、玉米、棉花、豌豆、蚕豆、胡萝卜、洋梨、核桃、杏、葡萄、亚麻、甜菜、茄子等早已在这里广为栽种,而落花生、番茄、苹果、甘薯、烟草等则是明代以后才输入我国的,水稻是从我国南方逐步向北移栽的

。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文明的重要促进作用。

同时,黄河及其支流还为我国古代人们提供了交通和灌溉之利。它一直是古代中原地区沟通东

西的水运大动脉,我国最早的水利灌溉事业也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

黄河,既是一条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自然河,又是一条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母亲河,母

亲二字本身就包含着丰厚的人文内涵。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黄河流域。在数千里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隋、唐、北宋等几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其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所以,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

中华儿女,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意义就在这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孕育了中华文化历史养育了中华民族。

这些回答都可以 谢谢

回复者:游客 2009-2-13 19:38:00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黄河流域。在数千里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隋、唐、北宋等几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其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所以,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

中华儿女,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意义就在这里。

相关文章

白蜡杆子的意思, 白蜡杆子的解释【通用3篇】

【词语】 白蜡杆子 【全拼】: 【bái là gān zǐ】 【释义】: 用白蜡树干做成的坚韧的木杆,从前多作练武的器械。...
教学资料2012-01-05
白蜡杆子的意思, 白蜡杆子的解释【通用3篇】

殳全科知识【优选3篇】

殳是汉字部首之一,用“殳”作意符的字大都与手的动作有关,如殴、杀、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殳全科知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汉字  殳shū 殳字骨刻文演变: 引自:丁再献、丁蕾《东夷文...
教学资料2011-05-04
殳全科知识【优选3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老师的教学反思

一、预习单的作用。昨天印发了预习单发下去,今天收上来看了一下,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知识点还是掌握得可以的,就是在画图的细节上不太注意。譬如画出增加或减少的面积,最好是要打上阴影,这样可以在观察图形的时候...
教学资料2011-01-05
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老师的教学反思

《争吵》的教学反思【推荐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争吵》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
教学资料2017-05-04
《争吵》的教学反思【推荐6篇】

「经典赏析」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推荐3篇】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作者: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作者简介: 晏殊【yàn shū】(991-1...
教学资料2014-04-07
「经典赏析」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推荐3篇】

一年级下册《开会啦》教学设计(精简3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下册《开会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资料2017-05-01
一年级下册《开会啦》教学设计(精简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