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选4篇)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篇一
在教学《维新变法运动》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历史认知能力。首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来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维新变法运动的氛围。其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自主探讨维新变法运动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析能力。最后,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游戏或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在教学反思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学习《维新变法运动》这一内容时缺乏兴趣,可能是因为历史事件本身较为抽象,学生很难将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更加注重将历史事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另外,我也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他们在参与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
综上所述,通过不断尝试和反思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认知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维新变法运动》这一内容时能够更加主动、深入地思考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篇二
在教学《维新变法运动》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首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出发,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原因和意义。其次,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活动,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最后,可以鼓励学生开展一些独立研究或课外阅读,拓展他们的历史视野和认知范围,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反思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学习《维新变法运动》这一内容时存在理解困难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抽象性较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概念框架,帮助他们理清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和发展脉络。另外,我也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元素,如历史演讲、历史剧表演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
综上所述,通过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使他们在学习《维新变法运动》这一内容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培养他们的历史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篇三
课标要求
1.课程内容: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
2.活动建议:利用讲故事、阅读材料及课本、分组模拟、自主探究等方式,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知道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艰难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失败的过程。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领会维新变法运动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原因,知道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艰难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失败的过程。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领会变法的意义,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利用讲故事、阅读材料及课本、自主探究等方式分析理解得出结论,并且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3.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二)难点:戊戌变法意义和戊戌变法主张不能实现原因的认识。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打通时空隧道,再现历史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由梁启超的话导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什么形势?——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启发学生该怎么办?(2)假如你是19世纪末一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
引入课题
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进行回答。
激发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活动一:变法兴起
简单介绍康有为和梁启超两位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本主义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然后设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导入“公车上书”。引导学生观看“公车上书”视频并思考:什么是公车上书?有何影响?
观看“公车上书”视频,学生归纳出公车上书的时间、背景、发起人和主要内容;学生分析公车上书的影响。
公车上书由于守旧势力的阻挠而失败,但公车上书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视频比较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活动二:变法发展
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但是扩大了一定知名度,要想使更多的人了解维新思想,新派是如何宣传变法的?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03页。这些活动有何影响?简单介绍启蒙思想家严复。
学生归纳:创办报刊 、创办新学堂 、成立学会、著书讲学。这些活动冲击了封建社会腐败沉闷的思想文化,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潮流,激发起人们关心国家命运的热情,启发了人们探索救国救亡之道的积极性,为随后进行的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有力的铺垫。。
这个部分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自主就能解决。可以请平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来回答,提供展示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三:变法高潮
利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势力范围图》
承转过渡到维新变法,怎么承转可参考教材104页第一段
组织学生探究:1、依据内容,逐条分析变法的影响。2、变法有利于维护哪些(阶级)人的利益?同时又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3、同洋务派相比,你认为康有为等维新派的 观点有什么明显不同?
学生阅读课本104页,找出“百日维新”的时间、内容,并进行讨论和交流三个问题。
这个内容本身较为枯燥,但是本课时重点知识。通过探究可以看出这次变法对发展中国经济和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是有巨大推动作用。
活动四:变法失败
新政的推行,触动了慈禧太后为首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抵制和反对,变法失败——戊戌政变。组织探究
(幻灯第16页):1、如何看待谭嗣同之死。2、戊戌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为什么还会失败。3、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4、戊戌变法的失败给我们哪些启示。
小组合作探究谭嗣同与康梁对生命的不同选择,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影响和启示。
对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对生命不同选择的探究,引导学生对生命价值进行思考,理解谭嗣同的变法态度和决心,学习他爱国进取、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维新变法运动的过程并板书。为了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串联和记忆,一段顺口溜:
《马关条约》传北京,公车上书变法请。康梁二人劝皇帝,维新变法终实行。
慈禧太后法政变,百日维新遭劫难。六位君子扬浩气,救亡图存更兴起
用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摘句结尾。
学生回答维新变法运动的过程,学生齐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摘句。
通过本环节一是起到巩固复习的作用;二是通过朗读使情感升华。
五、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以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历史课堂形象生动;通过对戊戌变法活动的探讨, 让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一种时代精神;通过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让学生懂得应该以一种昂扬的姿态去绽放生命!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篇四
一、首先说教材
(一)分析教材
《维新变法运动》是的内容,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一样,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步伐的同时,更承担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道的历史使命。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维新运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事件,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的政治思想传统,同时又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了良好的思想启蒙作用。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黄牧航老师: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应具体可行。所以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5分钟内以书面形式列举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和至少3项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
2、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能分析得出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3、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认识到维新变法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二、学情分析:
该班属于平行班,所以学生的学业水平参差不齐,想读书的人不多,厌学的人却不少。如何让学优生吃抱,学困生吃到,是一个挑战。该班学生思维活跃,针对部分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让他们表演,讨论,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对那些学困生,可以随时出一道简单题目来要求回答,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引起学生的自我重视。
根据教材与学情分析,结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遵循“因学定教”的基本原则,设置了以下的重难点和突破方法围绕学生来设计教学
(四)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突破方法是谈话引导法和表格比较法:比如本课将把维新变法的内容分为“去旧”和“革新”两个方面,知识在系统比较之后清晰明了,便于学生记忆。
难点:如何客观认识维新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这里是发现教学法来突破。这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他主张教学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主动发现,养成发现学习的习惯。教师会从旁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
总结起来本节课采用了的教法是谈话引导法、表格比较法、创设情境法。学法是小组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
三、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2分钟):使用倒叙法,灵活处理教材,把谭嗣同就义的内容先抛出来,并提问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他,自然过度到新课。
设计意图:提问式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第一子目: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共5分钟)
“公车上书”是怎么一回事,提问同学们,假如你是1300多名举人中的一人,你会在联合上书中签名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什么要发起“公车上书”?结果怎样,影响如何?引导学生看书,按照提问一一找到答案,重点在影响。根据课标要求,知道“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就可以了。
接着老师将结合小字部分,对康、梁进行简单介绍。(2分钟)
在课堂上老师会运用到以下的过渡:“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又是怎样面对现实?是就此沉沦还是为变法运动更加努力的工作?进而过渡到
子目二:警世洪钟《天演论》——推动运动发展(7分钟),学生看书,分小组小组讨论老师提供的资料,得出维新派积极的进行变法运动,归纳其宣传工作。
设计意图:营造变法氛围,把学生带入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中,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一:严复《天演论》的观点为什么能够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
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归纳,教师做适当的指导,重点强调严复在《天演论》中主要观点和进步影响。
通过学生完成简单的填空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标要求:在知识能力方面,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这一设计体现了课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学习康有为、严复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
过渡设问:变法的序幕已拉开,准备工作已做好,接下来该做什么了呢?
设计目的:初中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分散较快,要不断创设一些问题来激发学习的激情。
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快速切入下一个子目。
子目三:百日维新—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和结局(18分钟)
引导学生看课本导言部分内容,结合老师提供的时局图和课后材料阅读题,分析出当时的国情,迫使光绪帝决心变法,救亡图存。(3分钟)
对学生的回答给于充分的肯定。
设计意图:结合史实学习历史,通过材料了解历史,辅助学习,史料结合,增强史实的可靠性。
紧扣中考题型,锻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比一比,赛一赛:按照分类法,归纳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5分钟)
教师事先准备好表格,引导学生在课本和辩论的基础上解决本课的重点。
设计意图:表格比较法,使各知识点一目了然。维新变法运动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分别运用了历史再现法,分组辩论法,表格比较法等加以突出,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课堂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对维新变法的背景经过和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将由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探究出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学生根据变法的内容和张之洞总结的维新变法失败原因。老师将班里同学分为3个组,分别代表:雄心壮志准备入仕途的书生、俸禄高工作量少的官员、慈禧太后谈谈他们对变法主张的看法。
设计意图:角色扮演能突显其教学生动性与趣味性,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辩证客观地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变法会遭到顽固派的反对。
在学生对变法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将引导学生归纳出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顽固势力与维新派的实力对比表
在此运用表格将知识网络化,能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互问互答”(5)这环节教师会提供维新变法的教育成果,如强学会、万木草堂和京师大学堂等以及提供若干种观点,老师先向同学提问对于以上观点你有什么想法或是问题。这里采用决斗方式“石头剪刀布”让学生互问互答。旨在让学生经过这环节明白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互问互答是一个奇妙的过程;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在“互问”的过程中,学生变成“系铃人”,自己发现问题,将疑问之“铃”系成一串;在“互答”的过程中,他们又当了一回“解铃人”,通过交流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解开一串串的疑问之“铃”。学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系铃”和“解铃”中体验成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质量。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涉及到抽象概念比较多,通过发现教学法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主探索习得知识。
课堂设计中规中矩可以说是本课设计的不足,但也因为以教师的引导为主的教学是比较可行和高效的教学,能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