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表演技巧的魅力(精彩3篇)
抱歉,我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如果你有任何其他问题或需要帮助,请随时告诉我。我会尽力帮助你。
戏曲表演技巧的魅力 篇三
戏曲表演技巧的魅力
【内容摘要】文章以“新松计划”浙江省青年戏曲演员大赛为例,探讨了戏曲表演技巧,阐述了今后越剧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戏曲 越剧 表演 技巧 越剧作为全国戏曲界名列前茅的大剧种,曾一度蜚声全国,名扬海内外。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经历了十年浩劫的民族文化开始复苏,随着传统戏曲的恢复演出,越剧又重获新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越剧观众对越剧的渴望如久旱的禾苗逢甘霖,不但激发了越剧老戏迷们的审美激情,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年轻人对越剧的审美喜好。于是出现了一场电影《红楼梦》24小时连续放映仍场场爆满、一出《碧玉簪》在同一剧场可连演一个月而观众仍趋之若鹜的现象。80年代初越剧的重振雄风,可谓是越剧诞生以来的一个大浪潮,一个越剧史上的振兴高潮。 到了90年代,人们开始对传统越剧剧目出现审美疲劳,越剧日渐式微,可谓“门前冷落车马稀”。改革成为越剧生存发展的唯一途径,于是越剧剧目开始借鉴其他戏剧演出的样式、风格、手段等,逐渐形成高科技舞台声光电的现代化语汇,空灵、写意、诗化的舞美空间,和样式多元的越剧服饰。越剧的广收博揽渐渐形成了新的演剧风格,从优美婉约升华为唯美诗化,从锁闭式升华为开放式。 2012年,笔者越剧班上的学生有幸参加了“新松计划”浙江省青年戏曲演员大赛,这次的“新松计划”全省青年戏曲演员大赛是近年来浙江省文化厅全面实施青年艺术人才培养“新松计划”的又一重要举措。全省共有39家戏曲院团、院校的259名选手参赛,涵盖京剧、昆剧、越剧、婺剧、绍剧、甬剧、姚剧、瓯剧、杭剧、宁海平调、台州乱弹、新昌调腔12个剧种,是浙江省提出建设文化大省以来青年戏曲表演人才难得的一次大比武、大检阅和大展示。通过大赛海选、初赛、复赛、决赛,最后决出了31名佼佼者,其中越剧12名,婺剧6名,昆剧5名,京剧4名,绍剧2名,甬剧、瓯剧各1名。越剧看似排名第一,但作为全省剧团数量最多的大剧种,比例实在不高,而且排名普遍靠后。问题出在哪里呢?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年来越剧的现状并不能让人乐观,越剧的表演技能似乎有不断退化的趋势。 经过几十年的演变,越剧在诗情画意、优美委婉风格方面已经达到了新的巅峰,但文武兼备的本体特点却一直在淡化,似乎只要形象漂亮、唱腔优美就可以是越剧好苗子。这种顾此失彼的审美定位,使越剧演员对外部基本功训练渐趋淡漠。其他剧种5年教育才能出科,而许多越剧培训学校却3年就让学员走上舞台。由于演员缺乏武功基础,剧团只能推崇以文戏、情感戏、伦理戏为主的剧目进行创排,也使越剧表现题材逐渐单一,文武兼备的题材渐与越剧无缘,有些剧目甚至变成了“话剧加唱”。如此不断地恶性循环,造成越剧除了音乐唱腔优美动听之外,没有其他吸引人的元素。所以有观众说“越剧与其他剧种相比,没东西看”“越剧基本功太差,不耐看”,等等。虽然有以茅威涛为代表的新锐越剧理念高举着开拓大旗,《越女争峰》等大赛活动轰轰烈烈,新人辈出,明星版《梁祝》走遍祖国大地,饮誉欧美多国等,但人们对越剧的审美情趣却在不断地淡漠。 这场大赛,因为是青年演员的比赛,所以某种程度上是演员外部技巧的大比拼,把评奖的标尺倾斜在基本功上,倾斜在“戏曲四功”的高超技术上,笔者认为是正确的。这似乎给浙江戏曲界发出了一个号召性的信号,也可以看作是对越剧界的一种引导性理念。越剧前辈们从未忽视过外部技巧,以袁雪芬为代表的女子越剧,在闯荡大上海之初就十分重视外部技巧的训练,她们向昆剧、绍剧学习,毯子功、把子功无所不学。串毛抡背、乌龙绞柱、倒扎扑虎、上高台迈、前挠后挠、串鹞子、蹦浪子等,这些戏曲程式技巧是当时越剧男班沿革为女班时期必练的基本功。袁雪芬刚学戏时,就跟绍兴大班师傅学《盗仙草》《双金锭》,跟水路班师傅学武生戏《火烧濮阳城》《嘉兴府》以及三本《关公走麦城》等,打下了扎实的武功底子;徐玉兰初学戏时拿顶必须在一炷香时间以上,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