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镇
石鼓镇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石鼓镇
石鼓镇(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石鼓镇)
石鼓镇位于丽江古城西部,东邻九河乡镇、龙蟠乡,南接石头乡,西、北部接黎明乡,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因镇上有一面汉白玉雕刻的鼓状石碑而得名,石碑直径15米,厚0.7米,是目前丽江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石碑之一。
目录 简介 历史 概况 沿革 收缩展开 简介在今云南丽江县西,距离县城28公里。地处金沙江与冲江河交汇处,金沙江西北流至此折向东北
,称为长江第一湾。镇南有冲积河谷。公路南北过境,分别通剑川县和维西县。聚落错落于石鼓坡北。有滑石粉、皮革、铁农具、粮油加工等企业。为丽江县中、南部及中甸县相邻地区重要农贸集市。镇西北有水电站。沿江产沙金、富木材,产药材。冲江河水力资源蕴藏量11.8万千瓦。镇西有铁索桥,为古代同藏要津。1936年红二方面军由此渡江北上。今有纪念碑。 从青藏高原奔腾南下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大河流,在南北走向的云岭、怒山、高黎贡山三大山脉的夹持之下,在滇西北境内形成了"三江并流"的举世奇观。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市岷江口一段,全长2308公里。相传过去沿江一带的居民曾取沙淘金,所以叫金沙江。它流出青海,经西藏从德钦县进入云南,继续南流于横断山区,到了石鼓镇后因山崖阻挡便掉头急转东北而去,形成一个巨大的“V”形转弯,这一奇观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湾”。 据地质资料表明,早在第四纪阿尔卑斯运动前,长江水是沿着横断山脉向南奔流的。后因第四纪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新构造运动,使石鼓镇南部抬升为高山,迫使江流改道,因而,形成了江流急转的大观。 长江第一湾的雨季主要集中在7-9月份,年降水量为749.6mm,年平均温度14.6℃,最热的月份为7月,月平均气温21℃,最冷的月份为1月,月均气温6.7℃。属湿润性的河谷气候。从丽江乘车西行约70公里,长江第一湾的神韵就展现在眼前了。金沙江犹如一条轻轻拂动的绸带,从青色的群山间飘然而下。两岸墨绿色的护堤林和碧绿的稻田为她镶上两条深淡相间的花边,更增添了她的魅力。依山而建的小镇错落有致,有石阶蜿蜒而上,纵贯小镇。镇中的小街宽约数米,均由青石板铺成,街两旁店铺林立。整个小镇显得安静祥和。 石鼓镇位于玉龙县西部,东邻九河乡镇、龙蟠乡,南接石头乡,西、北部接黎明乡。面积643.5平方千米,人口5369户、22532人(2007年末),其中农业人口20559人。有汉、纳西、傈僳、彝、藏、白、苗、普米等8个民族。辖石鼓1个居委会,大新、鲁瓦、大同、新华、红岩、四兴、格子、仁和、仁义、拉巴支10个行政村,136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石鼓街,距市区53千米。 石鼓为古代滇藏交通要冲,现在仍是通往康藏的咽喉。镇境是云岭山地逐渐向金沙江谷地下降的山坡地段,在此形成了著名的“万里长江第一湾”。主要有河谷和山地两类地形,海拔1864米—3500米之间。在金沙江西岸建有“红军长征纪念碑”。矿藏有滑石、砂金、锰、锌、硫。产传统的竹木工艺篾帽、草锅盖。特产兰花。是“全国五百家小城镇建设试点单位”之一,2005年已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被首列为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之一。 历史石鼓,因明朝嘉靖二十七年 (1548)丽江木氏土司刻制的鼓状石褐而得名。纳西族地名叫“拉巴”,古名“罗婆”或叫“罗波”,明、清以后名“刺巴”或“拉巴”。石鼓在元、明两朝属巨津州管辖。清朝设石鼓桥头约,清末民初改称石鼓里。民国19年(193O),改称石鼓镇,属第二区。1931年石鼓镇属第八区,1932年石鼓镇属第四区。1933年至1938年,设石鼓镇、后箐乡,仍属第四区。1939年,第四区下辖的石鼓镇、后箐乡复并为石鼓镇。1940年撤区建乡,石鼓镇属金江乡。1949年7月,丽江解放后,属金江分会,9月属石鼓区。1950年至1953年石鼓属丽江县第四区。1958年建石鼓公社,1963年属第四区,1966年复改石鼓公社,1984年石鼓、红岩两个公社合并改为石鼓区,下辖7个乡镇。1988年改石鼓镇、仁和傈僳族乡。位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部。1997年,石鼓镇面积344.1平方千米,人口1.8万人,辖石鼓、大新、鲁瓦、大同、新华、格子、四兴、红岩8个行政村;仁和傈僳族乡面积299.4平方千米,人口0.3万人,辖仁和、仁义、拉巴支3个行政村。2002年石鼓镇与仁和傈僳族乡改属玉龙纳西族自治县。2005年,撤销仁和傈僳族乡,并入石鼓镇,辖石鼓、大新、鲁瓦、大同、新华、红岩、四兴、格子、仁和、仁义、拉巴支11个行政村。2006年底,全镇5310户、22335人,其中农业人口20451人。
概况石鼓镇位于云南省玉龙县西部,东邻九河乡镇、龙蟠乡,南接石头乡,西、北部接黎明乡。面积643.5平方千米,人口5369户、22532人(2007年末),其中农业人口20559人。有汉、纳西、傈僳、彝、藏、白、苗、普米等8个民族。辖石鼓1个居委会,大新、鲁瓦、大同、新华、红岩、四兴、格子、仁和、仁义、拉巴支10个行政村,136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石鼓街,距市区53千米。 石鼓为古代滇藏交通要冲,现在仍是通往康藏的咽喉。镇境是云岭山地逐渐向金沙江谷地下降的山坡地段,在此形成了著名的“万里长江第一湾”。主要有河谷和山地两类地形,海拔1864米—3500米之间。在金沙江西岸建有“红军长征纪念碑”。矿藏有滑石、砂金、锰、锌、硫。产传统的竹木工艺篾帽、草锅盖。特产兰花。是“全国五百家小城镇建设试点单位”之一,2005年已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被首列为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之一。
沿革石鼓,因明朝嘉靖二十七年 (1548)丽江木氏土司刻制的鼓状石褐而得名。纳西族地名叫“拉巴”,古名“罗婆”或叫“罗波”,明、清以后名“刺巴”或“拉巴”。石鼓在元、明两朝属巨津州管辖。清朝设石鼓桥头约,清末民初改称石鼓里。民国19年(193O),改称石鼓镇,属第二区。1931年石鼓镇属第八区,1932年石鼓镇属第四区。1933年至1938年,设石鼓镇、后箐乡,仍属第四区。1939年,第四区下辖的石鼓镇、后箐乡复并为石鼓镇。1940年撤区建乡,石鼓镇属金江乡。1949年7月,丽江解放后,属金江分会,9月属石鼓区。1950年至1953年石鼓属丽江县第四区。1958年建石鼓公社,1963年属第四区,1966年复改石鼓公社,1984年石鼓、红岩两个公社合并改为石鼓区,下辖7个乡镇。1988年改石鼓镇、仁和傈僳族乡。位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部。1997年,石鼓镇面积344.1平方千米,人口1.8万人,辖石鼓、大新、鲁瓦、大同、新华、格子、四兴、红岩8个行政村;仁和傈僳族乡面积299.4平方千米,人口0.3万人,辖仁和、仁义、拉巴支3个行政村。2002年石鼓镇与仁和傈僳族乡改属玉龙纳西族自治县。2005年,撤销仁和傈僳族乡,并入石鼓镇,辖石鼓、大新、鲁瓦、大同、新华、红岩、四兴、格子、仁和、仁义、拉巴支11个行政村。2006年底,全镇5310户、22335人,其中农业人口20451人。
广东省高州市石鼓镇
石鼓镇(广东省高州市石鼓镇)
石鼓镇隶属于广东省高州市,地处高州市西南部,207国道、广(西)茂(名)公路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全镇总面积155.2平方公里,辖29个村委会和3个居委会,350多条自然村,是高州市西南部重要的交通、信息、金融、文化、贸易、制造业中心,国家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广东省重点工业卫星镇,是粤西地区著名的商贸集散地,素有“小佛山”之美称。
目录 命名由来 经济建设 农业发展 镇区建设 收缩展开 命名由来高州石鼓圩是茂名地区较大的农贸市场,其经济发展素有“小佛山”之称,每逢农历二、五、八圩期熙熙攘攘,闲日也人来人往趁圩,好不热闹。这里地名原来叫金墩,那为什么后来又叫石鼓?当地人流传着一段民间传说。 很久以前,这里是一座方圆十里的高岭,岭下是一片平原,有名的“黑泥土,瘦出骨,一斗种,割斗一”的大地,农民过着放下禾镰无米煮的悲惨生活。有一年发大旱灾,用水贵如油,人们三步一拜,九步一跪拜天神,喊着“天公呀,快下雨吧,旱死禾苗饿死人”的泣声,喊声传到南天门,感动了仙人,带着五面金鼓降落在岭上,神仙化作一姑娘要人们选一名诚实、勤劳勇敢的小伙子在岭上,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击鼓,唤来雨神,禾苗有救,人有水饮,稻谷丰收,六畜兴旺,并在岭边成立集市,赶集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火红,这圩市便取名叫金墩。 不久,五面金鼓响声传到当朝的皇帝耳朵里,便派出官兵千里来抢金鼓,那击鼓的小伙子和当地农民操起锄头、扁担同官兵搏斗,保护五面金鼓,最后斗不过皇帝官兵的刀刀枪枪,官兵抢到了金鼓。忽然只听一声巨响,一道强光,把皇帝的官兵烧为灰烬,五面金鼓变成了五块大石,旁边还留下一张石床、石煲、石碗。人们为了纪念仙人给人带来的五面金鼓,把此岭叫石鼓岭,金墩改名为石鼓圩,并订为农历二、五、八日为圩期,把附近一村子定名为石鼓村、石鼓乡,大跃进年代成立石鼓公社和今天的石鼓镇。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一些人在石鼓岭开石放炮,打石建房子,毁去五块大石和石床、石煲、石碗等遗迹。 在党的领导下,当地人民改造石鼓黑泥土,修建引淦河,从高州水库引水灌良田,从此稻菽千重,人民丰衣足食。今日的石鼓圩,市场的网织、篾织、针织、纺织等手工业成了一特产。手工打铁到处响叮当,打出的刨刀、镰刀、钩刀、柴刀、菜刀、小刀、锄头、方铲、圆铲、犁耙等小五金又成了粤西地区一特色。簸箕?、炒河粉、糖心兹、煎堆、大锅狗、小煲粥,牛杂、白切鸡是有名的熟食,消费量是茂名农贸市场第一。旧圩,已变成一排排住宅楼房,沿着高州公路直到林保岭,新建、改扩面积三万多平方米,形成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石鼓岭边一街延伸出高州至湛江公路,使石鼓路通、财通,形成了新的金墩。
经济建设2013年石鼓全镇实现生产总值50.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33.63亿元,实现税收7924万元。自1993年至今,该镇已连续15年位居高州市十强镇榜首,1995年被评为广东省“乡镇之星”,1999年被评为全国拥军优属先进单位,2001年被省批准为广东省中心镇,2001年被列为全省农村经济综合实力200强镇和广东省西翼农村经济总收入10强镇,2008年被评为广东身渔网渔具专业镇。2008年,全镇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4万亩,种植业年产值近2亿元;淡水养殖面积1.8万亩,渔业年产值超2亿元;生猪出栏量15万头,存栏量49万头,各种家禽饲养量达172万只。全镇已建成了西基山、金墩、九罡、祥山四大工业园区,形成了造纸、铸铁、木业、塑料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2008年,全镇共新引进工企业项目14个,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全部投产后预计新增工业产值5亿元。 石鼓镇坚持工业立镇发展战略,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工业化”和“拉大框架、改善环境、增强功能、突出特色”的思路,做大做强“工业航母”。 一是强化园区意识,推进行业集聚。建成了以乙烯后续加工、铸造业为主的九罡工业园区,以造纸、建材业为主的金墩、西基山工业园区,以木业、制革业为主的祥山工业长廊等四大工业园区,规划开发上垌铸造产业园区、金墩玩具产业园区、石鼓钟表产业城等工业用地,新增工业用地10000多亩。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引进企业带资合建,解决园区建设资金瓶颈。随着园区建设的不断完善,企业开始集聚。二是强化招商意识,加快资本流入。重点扶持渔网渔具、铸造、针织、造纸、木业、建材等六大主导产业率先发展,积极培育钟表、电子产品、针织服装等双转移产业。今三是强化服务意识,转移农村劳动力。积极为银企合作牵线,半年来帮助7家企业融资1240多万元。积极为科企合作搭桥,先后组织13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引进先进生产线13条、设备155台套,联合攻关技改项目7个。通过发展工业,吸收转移了近2万名本地农村劳动力,每年增加农民收入5亿多元,为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农业发展该镇是高州市的农业大镇。按照“依靠科技,兴粮足食,兴菜富民,兴果强家”的发展路子,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全面推行渔畜果菜综合种养模式,已形成优质稻、蔬菜、玉米、南药、花生、瘦肉型猪、淡水鱼七大农业商品生产基地,花卉、盆景、风景树等特色农业逐步兴起并形成基地。 该镇积极探索以工促农的有效方法,立足“把区域农业做大、把立体农业拉长、把农产品加工做细”,着力打造集约化经营、组织化协作、产业化运作的“现代农业航母”。一是科学规划,形成产业带。重点发展规模健康养殖、特色种植、特色中药材开发、特色林产品开发四大产业,基本形成了中部蔬菜,东部首乌、花生,南部养殖,北部水稻的四大特色农业产业带,培育生猪、罗非鱼、首乌、四季菜、花生五个拳头产品。二是示范带动,普及农业科技。大力发展首乌套种示范村,西基山白坭塘村首乌套种蔬菜、豆角、青瓜等经济作物,年亩收入达1.5万元。2011年起,该镇成为茂名地区唯一的全国水稻高产创建整镇整建制试点镇。水稻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育秧插秧等大批农业适用新技术广泛推广,三是规模发展,壮大养殖业。积极发展规模特色养殖业,年收入近3亿元,辐射带动农户2万余户,农户年均获纯收入10000元以上,助农增收年均600多万元。该镇现有年出栏量1000头成品肉猪的养殖户共60多户,其中年出栏量过万头的有5户。养殖罗非鱼现已形成了从饲料、种苗、养殖、加工、仓储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产量稳居茂名第二。 该镇是粤西商贸重镇,素有“小佛山”之美称。已建成饮食、农产品、工业品、渔网、农贸等五大市场体系,市场面积2.3万平方米,年集贸成交额1.3亿元。农贸综合市场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市场”。
镇区建设镇容镇貌好。该镇集镇建设日新月异。近景规划控制面积14平方公里,已建成城区面积6平方公里。大小街道基本实现了水泥硬底化,并安装了街灯、统一种上绿化树。市政配套设施完善,自来水供水网络与高州市网道相连,是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省中心镇、茂名市示范镇,省“岭南杯”达标镇。集镇建设方面,南华大道一、二期改造工程全线竣工,人民路、向阳路等8条墟街将进行沥青铺设,石鼓体育文化公园二期建设工程逐步推进,集镇扩容提质取得较大成绩。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
石鼓镇(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
目录 概况 沿革 基本信息 人口数据 收缩展开 概况石鼓镇位于渭河南,距区政府2千米。辖1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石坝河村。西宝公路过境。景点有石鼓山、天台山等。
沿革1956年设石坝河乡,1958年建卫星公社,1961年更名石坝河公社,1971年由宝鸡县划归渭滨区,1984年改乡。1996年,面积109.2平方千米,人口1.6万人,辖石坝河、党家村、相家庄、赵家庄、石嘴头、沙家湾、张家沟、庙沟、李家槽、甘沟、陈家堡、高家河、孙家庄、甘河坡、马鞍山、王家河、范家庄、窑院18个行政村。 1998年,石坝河乡改为石鼓镇。2002年,辖石坝河、庙沟、沙家湾、李家槽、陈家堡、甘沟、高家河、窑院、孙家庄、范家庄、甘河坡、马鞍山、王家河、赵家庄、相家庄、刘家、党家、张家沟、石嘴头19个行政村。
基本信息石鼓镇辖石坝河、庙沟、沙家湾、李家槽、陈家堡、甘沟、高家河、窑院、孙家庄、范家庄、甘河坡、马鞍山、王家河、赵家庄、相家庄、刘家村、党家村、张家沟、石嘴头等19个村委会。 石鼓镇于陕西省关中八百里秦川西端的宝鸡市城区,地处宝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依秦岭,北临渭水,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石鼓镇原为石坝河乡后因于该镇石嘴头发现大量石鼓文而更名。石鼓文,亦称猎碣或雍邑刻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无具体年月,唐人韦应物和韩愈的《石鼓歌》都认为是周宣王时期的刻石。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传说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籀文”。石鼓文是大篆留传后世,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之一。 在石鼓镇境内有秦岭著名山峰鸡峰山。鸡峰山景区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位于天台山主峰景区的东北方,宝鸡市区的东南方,距市区10余公里,主峰元始天尊峰海拔2014米。古称“陈仓山”、“宝鸡山”,或称“鸡山”。宝鸡地名即源于此。宝鸡原称“陈仓”。相传春秋时,秦文公在此狩猎,获雌鸡,后飞至山上化为石鸡,立祠祀为“陈宝”。“得雌者霸,得雄者 王”。到秦穆公时果得霸业。唐至德二年(公元757 年),陈仓山复闻神鸡啼鸣,声传10余里,皇帝以为这是瑞祥之兆,便下诏改陈仓为“宝鸡”。 所以宝鸡的名称也是源于此。 石鼓镇以工业和旅游业为主产业。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石鼓镇已发展为一个新型的现代化城镇。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21331 男11428 女9903 家庭户户数6211 家庭户总人口(总)20612 家庭户男10876 家庭户女9736 0-14岁(总)49590-14岁男27840-14岁女217515-64岁(总)1531815-64岁男811715-64岁女720165岁及以上(总)105465岁及以上男52765岁及以上女527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7887
福建省泉州永春县石鼓镇
石鼓镇(福建省泉州永春县石鼓镇)
石鼓镇位于永春县中部,东距县城4千米。人口34147人(2003年末)。辖5个社区、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深中洋。305省道过境。景点有桃场村的始建于唐武重修于宋乾道年间的魁星岩。
目录 基本信息 历史沿革 基础设施 经济发展 收缩展开 基本信息永春石鼓镇位于永春县城西郊,全镇设13个行政村,总面积48.28平方公里,总人口3.4万多人。省道三郊线、305线贯穿全镇,交通便利、地理、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是永春主要的侨乡之一。
历史沿革1958年置石鼓乡,1961年改公社,1991年建镇。1997年,面积47.6平方千米,人口3.2万,辖东安、大卿、洑江、凤美、卿园、马峰、石鼓、半岭、吾江、社山、桃场、桃星、桃联13个村委会。
基础设施筑巢引凤,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多年来,镇政府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经济的先行工程来抓,累计投资230万元建设和修复一批农田水利工程,同时加大通村公路硬化建设,硬化率达80%,旧城改造,拆旧建新工作进展顺利,镇容村貌焕然一新,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队伍建设是关键。几年来,石鼓镇建立健全了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的若干制度,结合效能建设,设立了民主监督台,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增加办事透明度,促进了求真务实、廉洁高效作风的形成,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镇先后获得两个文明建设多项荣誉和称号。
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紧围绕"科教兴农、以工富镇,搞活流通,协调发展"的目标,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了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如今石鼓镇已成为永春的经济重镇、省级科技示范乡镇及市级星火技术密集区。200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5.122亿元,比增14.3%;镇财政收入达606.5万元,比增46.9%;平均村财收达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比增4.4%。 依靠科技,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是他们首抓的一项工作。为此,镇里出台了扶持蔬菜、茶叶、名优水果等示范基地建设的优惠政策,突出抓好1200亩连片蔬菜基地、400亩蔬菜中心示范片、160亩出口蔬菜基地和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第一期工程建设,蔬菜基地保持常年3500亩规模,反季节、无公害、无土栽培蔬菜得到推广和发展。同时,他们把目光瞄准市场,以合资合股等形式,在全县率先创办了永绿和康绿菜等两家蔬菜公司,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举。与此同时,麻竹、蛋鸡和白番鸭等基地建设也得到扶持和发展。
湖北省丹江口市石鼓镇
石鼓镇(湖北省丹江口市石鼓镇)
目录 基本信息 双龙峡风景区 丹霞地貌、石林风光 丹江口市石鼓镇玉皇顶生态种羊繁育基地 收缩展开 基本信息丹江口市石鼓镇,镇政府驻罗店,人口16456人,面积176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石鼓、九龙桥、石鼓、盘道、黄户垭、柳林、老鸦坪、薛桥、贾寨、熊家庄、易家沟、玉皇顶、黄川、温坪、火焰山场。 石鼓镇,位于丹江口市汉江以北地区中部,丹郧省道纵贯东西,罗仓公路沟通鄂豫,西南依秦岭余脉,东北濒丹江水库,与河南省淅川县为邻,是丹江口市唯一的省级“口子镇”,因千年“石鼓关”而得名(石鼓关自古为中原民众朝武当、进川达陕的咽喉要塞)。建国后属于凉水河区,1975年撤区后,建薛桥公社,1987年建罗店乡,1996年撤乡建石鼓镇。全镇版图面积175km2,总人口1.6万人。全镇辖13个行政村、1个果园场、1个居委会、81个村民小组。 作为农业乡镇,石鼓镇根据自身特点确定了“两大优势产业”(畜牧养殖和柑橘种植)和“三大特色产品”(优质粮油、仁用杏和中药材),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发展优势产业,提高农业效益。经过石鼓镇广大干群的团结奋斗、克难进取,使该镇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工作稳步开展,呈现出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连续几年被丹江口市委、市政府授予“生态环境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 石鼓镇是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在这里交汇,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在这里融合。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极其丰富,双龙峡景区风光秀丽,丹霞地貌神奇罕见,石林景观鬼斧神工,玉皇顶冠赤兽遗址亚洲独一无二,贾寨地主庄园、石鼓明清老街古朴优雅,刘秀在这里首胜王莽、逐步建立东汉王朝的神奇故事传诵至今,神龙传说扑朔迷离。近年来,石鼓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丹江口市“以民为本,生态立市”的战略,确立了“生态旅游型边贸口子镇”的发展思路,紧抓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拉动全镇经济发展。目前,双龙峡旅游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已经受到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丹霞地貌的发现、石鼓省级地质公园的申报,更是让石鼓这块神奇土地在沉寂数年后再次名声大噪,吸引无数游人前来观光旅游。 石鼓镇主要旅游资源简介
双龙峡风景区双龙峡景区位于石鼓镇西北部的九龙桥村,东濒丹江水库最宽处——小太平洋,北邻河南四大名寺之一的香严寺和3A级景区坐禅谷,是一块兼具北方雄浑壮阔与南方清秀俊逸的风水宝地。景区面积3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域18平方公里。景区有四大看点:一是10公里峡谷景区:峡深100米-300米不一,峡宽2米-50米不等。谷水清亮、泉瀑遍布、怪石嶙峋、绝壁陡峭、树木葱茂,空气清爽,尤其是青龙山、黄龙山对峙区段,老百姓称之为公龙山、母龙山隔峡遥望区段,形成了天然立体的太极图案,堪称道家起源,全图一绝。二是三大溶洞景区:盘龙洞、娘娘洞、公主洞位于景区西北部,洞内金碧辉煌,龙影遍布,钟乳倒悬,犹如东海龙宫般雄伟神秘。最大溶洞主大厅宽40多米,高50多米,深150多米;分支洞穴众多,深不可测。三是山寨景区:有青龙、黄龙二寨对立,目前寨墙犹存,且有秦楚古烽火台、古长城遗迹等,还有古水井、风洞、海拔1010米的江北第一峰太白岩等,均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四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当年贺龙率领的红三军主力撤离均(县)房(县)苏区后,以纪大纲团长为首的红三军游击队以这里为根据地,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先后牺牲了60多位红军先烈,为均县(丹江口市)及郧阳地区(十堰市)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丹霞地貌、石林风光石鼓镇近期新发现的丹霞地貌,具有典型的粗细相间砂砾岩沉积层理,自然成景奇妙,鬼斧神工,有的如宝塔耸立山间,有的似将军昂首挺胸。经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暨湖北省地质遗迹调查研究中心有关专家,对镇内奇特地质景观进行实地考察后,认为,石鼓镇地质遗迹资源分布较为广泛、类型多样,其中白石河丹霞地貌在湖北省内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观赏性,在融合风响沟小石林、双龙峡峡谷等地貌景观、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后,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完全具备申报成为省级地质公园的条件,若经过进一步探索开发,也有申报成为国家级地质公园的可能。 丹霞地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地质形态,其山、石质感和线条刚柔兼备,风光别具一格,具有很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经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丹霞地貌所属的“红层”是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由于当时古气候炎热干燥,沉积物中的低价铁氧化成高价铁,因而岩层被染成紫红或褐红色,岩体由颗粒粗大的 “砾岩”和细密均匀的 “砂岩”构成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故称为“红色砂砾岩”。 目前,石鼓镇省级地质公园申报工作正在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及市委、市政府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紧锣密鼓的进行。
丹江口市石鼓镇玉皇顶生态种羊繁育基地鄂西北最大的生态种羊繁育基地——丹江口市石鼓镇玉皇顶生态种羊繁育基地正式开工建设。 据了解,玉皇顶生态种羊繁育基地位由丹江口南源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按照“建设标准化、饲养科学化、防疫程序化、粪便处理无害化”的标准,总投资6000万元,分3期建设集良种繁育、优质山羊生产、饲料供应、技术服务、屠宰加工、生态观光于一体的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一期工程将于今年年底完工并投入使用,整个工程将于2013年12月完工。该基地全部建成后,年可繁育优质马头羊、波尔羊、黑骨羊4000至6000只,年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石鼓镇
石鼓镇(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石鼓镇)
石鼓镇位于湘潭县西南边陲,与湘乡市、双峰县接壤,东南毗邻青山桥镇,东北接分水乡,总面积为96.5平方公里。全镇辖34个村、1个居委会,13756户,总人口49645人。耕地面积为38753亩,其中水田35142亩、旱土3611亩。石鼓镇边贸交易发达,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无工业“三废”污染,特别适宜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
目录 基本信息 自然地理 基础设施 社会事业 收缩展开 基本信息石鼓镇位于湘潭县西南边陲,与湘乡市、双峰县接壤,东南毗邻青山桥镇,东北接分水乡,总面积为96.5平方公里。全镇辖歇马、石鼓、明道三个管区,顶峰、铜梁、双河、山田冲、群星、歇马、大坪台、沿红、竹塘、路口、云霞、石湖塘、福霄、高家坪、西冲、花楼、海荣、石鼓、万家、珠山、欧冲、将军、安乐、兴旺、粟山嘴、森梅、龙段、道贯、珠联、向阳、七家坪、太平山、五家嘴、四路34个村、1个居委会,13756户,总人口49645人。耕地面积为38753亩,其中水田35142亩、旱土3611亩。 石鼓镇边贸交易发达,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捷 (距320国道仅15公里) ,环境优美,无工业“三废”污染,特别适宜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 石鼓镇拥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坐落在石鼓镇与双峰县交界处的昌山巍然屹立、气势磅礴;奇峦叠嶂、蔚为大观,方圆20公里,海拔755.1米,是湘潭县的最高峰。其主峰锦鳖峰系南岳七十二峰之一。还有昌山西走的分支铜梁山,海拔613米,其峰云雾盘绕、风景秀美,有石龙寺、两湘亭、铜梁水库、曹家坳瀑布、曾国藩稍息亭、大三弯、顶峰等多处景点,其铜梁水库建于1958年,是湘潭县位置最高的小(一)型水库。库内绿水粼粼、碧波荡漾,乌龟山浮于水中,水面青山倒影、水天一色。 石鼓镇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以大理石贮量丰富,开采潜力巨大。农业主导产业以特色红薯、旅游伞业、无公害生猪和优质水稻为主。到目前为止,全镇已发展特色红薯6250亩,并全部实现订单生产;发展旅游伞生产企业和专业作坊40余家,从业人数达1100余人;已建立了一个3万亩的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并长期与天稷米业和弘达米业公司签订高价回收合同;工业企业有湘潭市电线电缆厂、金川塑胶厂、巨石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益康食品有限公司、弘达米业公司、灿焱环保木炭等骨干企业。2009年全镇农业总产值3.2亿元,工业总产值3.8亿元,财政收入为376.2万元,人平纯收入4260元。 近年来,石鼓镇党委政府秉承“绿色石鼓”理念,着力打造“绿色石鼓”品牌,坚持“产业兴镇、城镇旺镇、民生稳镇”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了镇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自然地理石鼓镇位于湘潭县西南边陲,属我国江南丘陵中的湘中低山丘陵区。主要属冷家溪(厚3500余米)和板溪群地层(厚1600余米)。在歇马周家大岭一带有岩浆岩分布,属火山濆出的碎屑岩,它是一种复式花岗岩体,岩脉呈东西向斜式排列,脉长一公里左右。石鼓、明道管区也有多处分布。这种花岗岩,断面呈灰麻色,硬度较大,抗风化性能强,是良好的建筑材料,也可经机械制作,做成坚实美观的大理石等板材。 镇内地形为低山丘陵区。自西南、西北至东北,山脉环绕,东南向青山桥镇开口。最高处为昌山锦鳌峰,海拔755.1米,为南岳72峰之一。最低处为珠联村莫家村民组,海拔75.6米;镇域地势是西高东低,西北、西南至东南山地较高,中部沿河地区较低,自西向东倾斜。涓水支流——青山河发源于镇内位置最高的顶峰村,流经我镇17个村,全长15公里,从高屯坝出境,流向青山桥镇。 石鼓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夏时间较长,春秋较短,年平均气温摄氏16度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夏季气温高,雨量多,适宜水稻两熟。春季天气变化无常,多低温阴雨,常有倒春寒,影响早稻和其他作物播种。 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作用下,全镇广大丘陵区土壤多属含铁铝成分较多的红壤,偏酸性,肥力较低。山地土壤适宜林木主要以马尾松、杉木、油茶、油桐、楠竹等林木品种的生长。旱土适宜良种茶叶、柰李、葡萄、红薯、柑桔、辣椒等经济作物的培植。水田适宜水稻、特色红薯、湘莲等的种植。
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
石鼓镇现有小Ⅰ型水库两座(铜梁水库、响水潭水库);小Ⅱ型水库四座(十一水库、将军水库、吃水拓水库和坝塘水库);骨干山塘3706口;大小河坝105座;干渠8条,长108公里;支渠105条,长310公里;提灌机埠52处,装机容量390KW。总蓄、引、提水量1776.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8万亩。
道路交通设施
石鼓镇交通便捷,距320国道仅15公里,距湘乡火车站仅35公里,距湘潭至衡阳西线高速公路仅十多公里(正在规划中)。县道主要有山花公路和黄歇线,其中长达12.8公里的山花公路(湘乡山枣—湘潭花石)贯穿其中并全部实现水泥路硬化,为镇内主要交通干线; 乡道主要有四条,分别为道贯嘴—四路港、石嘴头—铜梁山、石鼓—西冲、石嘴头—歇马四条。其中道贯嘴—四路港这条乡级公路目前正在组织实施水泥路硬化工程,其他3条预计在今、明两年也可全线实现水泥路硬化; 村级公路的建设步伐也逐年加快。到2005年底,全镇共有村级公路78条,长218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其中,栗山、双河、路口等村主干道路面已基本实现硬化,沿红、群星、石鼓、海云、将军等村的主干道的硬化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
电力通讯设施
近年来,石鼓镇加大了信息工程的建设力度,34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除顶峰村外都实现了固定电话“村村通”,移动网络信号覆盖率也达到85%以上,基本摆脱了偏远山村信息闭塞的困境。到目前为止,全镇有85%的农户开通了固定电话,有三分之一的家庭拥有移动电话。 电力等基础设施也得到加强。镇区内新建了1个35千伏变电站和1栋电力供应大楼,用电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农网改造工作也取得突破性进展,至2005年末,全镇有27个村已完成农网改造,其余7个村预计今年年底至明年上半年也可全面完成农改任务。
社会事业教 育 事 业
石鼓镇现有在编在岗教师300人,有中学3所,在校学生2100人;小学14所,在校学生2700人。 近年来,石鼓镇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后,全镇各中小学校顺利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大力推行课改,提升教学品味,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大大提高。2005年,全镇小学生毕业率达到了100%,小学毕业升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率达到99.5%,高中入学率达到85%,全乡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年辍学率为0.6%。
医疗卫生事业
石鼓镇目前共有卫生院3所(石鼓卫生院、歇马卫生分院和明道卫生分院)。其中,石鼓卫生院于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后成立,是一所防疫、保健、门诊、住院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一等乙级医院,并获县药品质量信得过单位、文明卫生先进单位等多种荣誉称号。中心卫生院自组建之后,总院实行“人员统一调配、财务统一核算、财产统一管理”的体制,院领导恪守“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坚持治病救人,全心全意为全乡广大农民群众服务的原则,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4年起,又被县市指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
文化广播事业
石鼓镇群众自发组建的电影放映队、业余花鼓戏剧团、木偶剧团、乐队等文艺团队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很大贡献。这些团队在8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到目前为止,境内尚存电影放映队3支,业余花鼓戏剧团1支,铜管乐队7支,腰鼓乐队8支,龙狮队23支。团队丰富多样的活动,逐渐满足了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有线电视入户率也逐年提高,到目前为止,全镇共架设光缆50多公里,同轴电缆200多公里,总投资近200余万元,为群众提供40余套高清有线电视节目。到2005年底,全镇有线广播电视入村达到22个村,入户率为20%。
老 龄 工 作
近年来,石鼓镇全体老年协会的成员本着老有所养,老有所靠,老有所医,老有所为的思想理念,积极开展了老年人的各项工作,真诚为老年人服务,取得了较好成效,老龄工作年年被评为省、市、县的先进单位,其突出的工作成绩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誉。较为突出海云村老协会,在1995年至2003年期间,还多次被市、县老龄委授予“十佳村老协会”称号。今年欧冲村老协还将参加全国的先进评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