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通用4篇】
中华鲟 篇一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中国的特有鱼类,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珍贵的淡水鱼之一。它们生活在长江和黄河流域的淡水中,以长江为主要栖息地。中华鲟是大型底栖鱼类,体长可达3米,体重可达500公斤,外形类似于鲟鱼,被誉为“水中大熊猫”。
中华鲟是中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濒危物种之一。由于过度捕捞、水污染、水利建设等因素的影响,中华鲟的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的危险。据统计,目前中华鲟在野外的数量不足百条,已经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为了保护中华鲟这一珍稀物种,中国政府和各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是加强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工作,保障中华鲟的生存环境。其次是严格限制捕捞和贸易活动,禁止捕捞中华鲟,并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开展人工繁殖和放流工作,增加中华鲟的繁殖数量,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来挽救中华鲟这一濒临灭绝的物种。
中华鲟作为中国的国宝,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还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中华鲟肉质鲜美,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中华鲟的鱼子则被称为“黑色珍珠”,是高档食材中的佼佼者。而中华鲟在中国古代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水中之王”。
保护中华鲟,不仅仅是一项环保工作,更是一项文化传承和生态平衡的重要任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中华鲟这一珍稀物种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中华鲟在中国的江河中继续翱翔,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这一宝贵的自然遗产。
中华鲟 篇二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中国的特有鱼类,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珍贵的淡水鱼之一。它们生活在长江和黄河流域的淡水中,以长江为主要栖息地。中华鲟是大型底栖鱼类,体长可达3米,体重可达500公斤,外形类似于鲟鱼,被誉为“水中大熊猫”。
中华鲟是中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濒危物种之一。由于过度捕捞、水污染、水利建设等因素的影响,中华鲟的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的危险。据统计,目前中华鲟在野外的数量不足百条,已经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为了挽救中华鲟这一珍稀物种,中国政府和各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是加强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工作,保障中华鲟的生存环境。其次是严格限制捕捞和贸易活动,禁止捕捞中华鲟,并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开展人工繁殖和放流工作,增加中华鲟的繁殖数量,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来实现中华鲟的保护和繁衍。
中华鲟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华鲟,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更是为了守护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中华鲟这一濒临灭绝的物种,让它们在中国的江河中继续翱翔,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这一宝贵的自然遗产。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华鲟这一珍贵的生物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延续。
中华鲟 篇三
中华鲟 篇四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古老的珍稀鱼类。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鲟类最早出现于2亿3千万年前的早三叠世,古鲟的化石出现在中生代白垩纪,距今约一亿四千万年,堪称“水中活化石”。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中华鲟被称为王鲔鱼,中华鲟古称也叫大腊子。中华鲟又称鳇鱼,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活化石。 中华鲟体型修长,体纺锤形,头尖,头顶骨片裸露。口下位,呈一横裂。口前吻腹有2对须。体被5列骨质化硬鳞,背部1列,体侧及腹侧各2列。尾鳍为歪形尾,上叶长,下叶短。这是一种海栖性的洄游鱼类,每年9~11 月间,由海口溯长江而上,到金沙江至屏山一带进行繁殖。仔鱼随波逐流至长江下游和河口滩涂索饵肥育生长,幼鱼移至浅海区生长,直至达性成熟。每年秋季,当中华鲟溯江生殖洄游时,在各江段都可捕到较大数量的中华鲟,故被称为“长江鱼王”。成体的中华鲟体大而重:雄体一般重68~106千克,雌的130~250千...
目录 食性生存条件生活地点形态特征收缩展开 食性 中华鲟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河口区的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 在长江中、上游江段生活的早期幼鱼以摇蚊幼虫、蜻蜓幼虫、蜉蝣幼虫及植物碎屑等为食;到了河口咸淡水域中的幼鱼则以虾类、蟹类及小鱼为食。 《本草纲目》中对其食性的.记载为:“其食也,张口接物,听其自入,食而不饮,蟹鱼都误食之”。实际上中华鲟是靠口膜的伸缩将食物吸入,食物对象多数是生活于泥表或陷藏在泥渣中的各类小型动物。中华鲟从海洋进入江河的整个洄游和滞留期间,基本上不摄食。因此,中华鲟在淡水中的能量消耗和性腺发育所需的营养,依靠它在进入淡水前体内积累的大量脂肪等物质。因而,在淡水中,愈接近成熟的个体,身体就愈消瘦。
生存条件 水温
中华鲟是一种适应于水温范围相当广的温水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中华鲟的生存水温为0~37℃,生长适宜水温为13~25℃,最佳生长水温为20~22℃。亲鲟适宜催产水温为17~24.5℃。鱼卵最佳孵化水温为17~21℃。入冬之后,当水温下降至9~6℃时,中华鲟摄食量很少,生长停滞,甚至出现体重下降的现象。立春前后,水温逐渐回升至10~13℃,开始少量摄食,生长缓慢。清明之后,水温回升至15℃以上,摄食开始活跃,生长加快。当水温达到33~38℃时,中华鲟反而不能正常活动。
含氧量
中华鲟对溶氧量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水中的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如果当水中溶氧量下降至4毫克/升时,中华鲟的食欲就下降;当溶氧量继续降至3毫克/升或降至3毫克/升以下时,中华鲟摄食量迅速减少,甚至停止摄食,严重者发生活动迟缓、昏迷、甚至窒息死亡。值得指出的是,水的溶氧量变幅大的肥水,不应作为培育中华鲟仔、幼鱼的水源。
pH值
中华鲟适宜于在pH为7.0~8.0的弱碱性水中生活。当pH下降时,就意味着水中二氧化碳的增多,酸性增大,溶氧量降低,这对于要求较高溶氧量的中华鲟不利;当pH过高时,会使水中氨氮毒害作用加大,对于养殖中华鲟也不利。
盐度
中华鲟为广盐性鱼类,耐盐度范围较广,在自然条件下,往来于咸水与淡水水域之中,在淡水中繁殖,在海水里生长。
光照强度
在垂直游泳阶段,鱼苗有极强的趋光性。转为底栖后,趋光性消失。一般光照强度对仔、幼鲟的培育没有明显影响,但要尽量避免夏天强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温的急剧上升,养殖水池上方要设置遮阳设施。
底质
仔、幼鲟对底质的要求较高,要求池底很光滑,无污染;成鲟对底质的要求不很严格,泥沙底质即可。
透明度
透明度反映了水中浮游生物,泥及其他悬浮物质的数量。在仔、幼鲟培育阶段,透明度应控制在40~60厘米为好,要及时清除排泄物和加强日常管理;在成鲟饲养阶段,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即可满足其要求。
氨氮
氨氮主要是由养殖池中的有机物质分解而来。中华鲟长期生活在氨氮较高的水中,会出现活力减退、生长不良、引起烂鳃等病症,甚至导致大批死亡。对于仔、幼鲟,氨氮最好不超过0.2毫克/L。
水流
中华鲟仔、幼鱼,没有明显的溯水上游的习性,较喜欢集中在流水口。面积为3~10㎡的养殖池,水流量以10~20升/分为宜。
流速
中华鲟产卵时的平均流速都在1.0~2.0 m/s范围内,且流态都十分的复杂,一般都是在河道转弯处且有深潭的地方进行产卵,流场都有漩涡,且有着较大的卵石块。
生活地点 中华鲟为洄游性鱼类,栖息于大江河及近海底层。中华鲟虽然个体庞大,摄食只以浮游生物、植物碎屑为主食,偶尔吞食小鱼、小虾。中华鲟具有自己独有的生活习性。它们繁衍生息需要往返于长江、大海之间,也就是说,中华鲟是典型的咸水、淡水都能生存的洄游性鱼类。每年夏秋,成群结队的中华鲟由回来了生活在长江口外的浅海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才回到自己的“故乡”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cm左右,这些“游子”又携带儿女们,顺流而下,旅居海外。它们就这样世世代代在长江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养成了身居海外不忘故乡的习惯。正是由于这种执着的回归、寻根的习性,所以人们称它为“中华鲟”。 据研究记述,因中华鲟特别名贵,外国人也希望将它移居自己的江河内繁衍后代,但中华鲟总是恋着自己的故乡,即使有些被移居海外,也要千里寻根,洄游到故乡的江河里生儿育女。在洄游途中,它们表现了惊人的耐饥、耐劳、识途和辨别方向的能力,所以人们给它冠以“中华”二字。
形态特征 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它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减退,中轴为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随颅的软骨壳大部分不骨化。 中华鲟是淡水中最大的鱼,生理结构特殊。中华鲟体梭形,头部和身体背部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鳍灰色。全身无刺,只靠少量硬骨和背部一列、体侧和腹部各两列共五列漂亮的骨板及软骨脊椎支撑起庞大的身躯。背鳍前骨板一般为12~14块,体侧骨板数为24-37块。头大呈长三角形,头背部骨板光滑。眼睛以前部分扁平成犁状,并向上翘。口在头的腹面,成一条横裂,口能够自由伸缩。上下唇具有角质乳突。口前方并列着4根小须。眼睛很小。眼后有喷水孔。鳃孔大,鳃膜与峡部相
连。鳃耙呈短柱状,薄而尖,14~28枚,一般为18枚左右。幼体骨板之间的皮肤光滑,没有鳞片;成体较粗糙。头部皮肤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一陷器。背鳍位置很后,背鳍条54-66。尾巴的上叶长下叶短,成为一个歪形尾鳍,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全身骨骼为软骨质。肠子的构造很奇特,里面有7-8个漏斗状的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 中华鲟形态威猛,个体硕大,寿命较长,最长命者可达40岁,是淡水鱼类中个体最大、寿命最长的鱼。成鲟可达四米多长,体重近千斤,居世界27种鲟鱼之冠。据文献记载最大体重达560公斤,被誉为“鲟鱼之王”,素有“长江鱼王”美称。般成熟雄鱼重80市斤以上,雌鱼重240市斤以上。为生长迅速的大型鱼类,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谚语
,腊子即指中华鲟寿命长达百岁雄性中华鲟生长到9岁以上,鲟体长1.7米,体重50公斤以上,雌性中华鲟生长到14岁以上,体长2.3米,体重120公斤以上。据研究,在产卵群体中,雄鱼年龄一般为9~22岁,体重40~125公斤;雌鱼为16~29岁,体重172~300公斤据观察,中华鲟每年平均增长速度较快,雄鱼5~8公斤,雌鱼为8~13公斤。但从幼鱼长到大型成鱼需8~14年。其性成熟较晚达到初次性成熟,就可以繁殖后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