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凤县
来凤县
来凤县
来凤县(来凤县)
来凤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酉水上游,在湘、鄂、渝三省市交界处,索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北接咸丰县、宣恩县,西南邻重庆市酉阳县,东南邻湖南省龙山县。宋仁宗时置散毛司,以覃野毛为散毛宣抚使司。覃氏土司世据其地,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废散毛等土司。来凤全县国土面积 1342.05平方公里,总人口32.37万人,是全国第一个实行土家族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全县有18个民族,少数民族占52.3%,其中土家族占29.54%,其次是苗族占22.3%。来凤也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体育先进县、连续四届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享有 “ 歌舞之乡 ” 的美誉,称为 “ 东方迪斯科 ” 的摆手舞,成为土家族艺术的代表;地龙灯、三棒鼓、哭嫁歌、南剧等民俗文化原汁原味,朴质清新。
目录 历史 地理 区划 资源 历史行政沿革
来凤县以翔凤山上飞来风凰的传说而得名,位于湖北省西南端,隶属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周为巴予国五溪地。 春秋战国属楚巫郡地。秦隶黔中郡。汉属武陵郡。 三国时属吴荆州武陵郡。西晋属荆州武陵郡。 南北朝:宋建平郡,齐、粱宜都郡,周为乌飞县地。 隋隶于清江郡。唐隶于施州。五代届羁麝感化州。 宋为富州,后为柔远州,仁宗时,置散毛司,以覃野毛为散毛宣抚使司。 元初为柔远州,后废州为散毛洞。至元三十一年,升为散毛府,属四川行省。至芷六年改为散毛誓崖等处军民宣抚司。 元末,明玉珍据蜀时,改为散毛沿边军民宣慰使司都元帅。 明初,复废司为师壁峒。洪武七年五月,改散毛沿边宣慰司,割其半为大田所,属四川重庆卫。 洪武二十三年废为散毛宣抚司,属湖广都司施州卫。 永乐二年五月置散毛长官司,属大田军民千户所。四年三月,升宣抚司。 清顺治初仍为散毛宣抚司,属施州卫。 雍正六年裁施州卫,属归州恩施县。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废散毛等七土司。 乾隆元年(1736年)建立来风县,属湖北布政使司施南府。 1911年(辛亥),九月初七日,施南反正,来凤独立自治。1914年,废府存县,来凤直隶于省。1915年,属荆南道。1926年改属施鹤道。1927年废道复隶于省。1928年,属鄂西行政区,来凤为特别小县。1932年,改鄂西行政区为第十行政督察区,仍辖施鹤道旧属各县。1934年,来凤为三等县。1936年,改第十行政督察区为第七行政督察区,仍辖原领各县。1945年,推行地方自治,定来风为三等县,属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直至1949年,隶属未有变动。 1949年11月9日,来凤解放,隶湖北省恩施专区。1979年12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来凤县建制,设立来风土家族自治县,隶恩施地区。1983年12月1日,撤销来凤土家族自治县,恢复来风县建制,隶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土司沿革
来凤在五代时期,属羁縻感化州,羁麻州县的土官凡得到朝廷的认可,便可世袭,自后逐步演化为土司制度。到明代,土司制度进一步发展,逐步完善,在来凤境内先后建立七土司,实行长达数百年,对土家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散毛宣抚司 覃氏土司世据其地。其地域相当于今天的翔风镇,接龙桥、三胡及绿永区的茅坝,上寨、龙咀一带。司治在今猴立堡老司城。宋仁宗时置散毛司,以覃野毛为散毛宣抚使司。元初为柔远州,寻废为散毛峒。至元三十一年五月,散毛峒主覃顺给朝廷贡方物,升其峒为散毛府,属四川行省,并置大旺宣抚司。至元(后)年间,置神壁峒宣慰司,寻政宣抚司,领师壁镇抚所,师罗千户所。至正六年,“散毛峒全在叛,招降之”,立散毛誓崖军民宣抚司。至正十一年,立长官司四,巡检司七。明玉珍据蜀时,改为散毛沿边军民宣慰使司都元帅。明初,复废为师壁峒。洪武七年五月,改散毛沿边宣慰司,割其半为大田千户所,编户一里,领龙潭、大旺二安抚司,属重庆卫。洪武二十三年,废为散毛宣抚司,属湖广都司施州卫。领大旺安抚司、东流、腊壁蛮夷长官司,卯洞司、漫水司、百户司。永乐二年五月,置散毛长官司,属大田军民千户所。四年三月升宣抚司,领龙潭、大旺二安抚司,东流、腊壁二蛮夷长官司。清顺治初,仍为散毛宣抚司,领犬旺等司如故。康熙时,“宣抚使覃勋麟从讨吴逆有功,封镇远将军,沙溪六峒属焉,俱隶荆州府,寻改守备,领各司”。 大旺安抚司 田氏土司世据其地。其地域相当于今社潭壤河以西的大河区辖地及老峡河以南的旧司区所辖地域。司治先后设于今旧司和黄土乡。宋熙宁六年,章惮经制溪峒,始纳土为大翁迎峒,属师壁峒安抚司。元至元三十一年,置宣抚司。明玉珍据蜀时,亦置大旺宣抚司,以田驴蹄什用为太旺宣抚使。明初因之,属四川行省。“洪武四年,宣抚使田驴蹄归明寻叛。六年,仍置宣抚司,再叛”。“=十三年,凉国公蓝玉定其地,置千户所镇之。永乐二年,令领东流、腊壁二长官司,与龙潭司俱隶猷毛。五年,省入大田所,改安抚司,编户三里,寻政蛮夷官司。清顺治初年,仍为安插司。 东流蛮夷长官司 其地域相当于今高洞区、旧司区东流坝,革勒车区的革勒、太平、文坪、鼓架驶接龙桥区的尚家洞、马鬃岭一带。司治在今东流司大岩村。 腊璧蛮夷长官司 其地域相当于今老峡河以北的旧司区辖地,社潭溪河以东的'大河区辖地以及革勒车区的高山乡一带。司治在今水田乡腊壁司村。以上两司俱为田氏土司世袭,为大旺司分族,元末置。东流司自田铭始,腊壁司自田太旺始。永乐二年,令大旺宣抚司领东流、腊壁二长官司。宣德二年,设东流、腊壁二蛮夷官司,俱隶散毛。清初仍之。 卯洞、漫水、百福司 向氏土司世据其地。卯洞司治先后设于今百福司天井坝、截盗河,坟山坝。原地域相当于今河东、枫洞、高洞、安抚司、观音坪、荆竹、五台等7个乡,改土归流时其地域仅只相当于今百福司镇的月亮、高洞两乡及枫洞乡的新才沟一带。漫水司治在宣抚堡,其地域相当于今兴隆,鱼塘,漫水,三坝、洗车及绿水区的五台一带。百户司治先后设于拦河百户溪和今百福司,其地域相当于今百福司镇的观音坪、剂竹、枫洞,河东一带。三司沿革失考,正史均不见载。惟康熙《卯洞司志》称其自唐宋迄元,世授宣抚使,守镇边夷。明永乐七年,向喇喏因功受奖,除赦设流官经历,并附百户外,分建新寨、江口二峒连司长官,设立五营七寨及总理、佥事二员。明正统年间,向那吾任事,添设前、后、左、右、中五营,同姓分十二房。据同治县志载,卯洞司向贵什始,漫水司向宗烈始,百户司向麦始。
地理位置
来凤县地处湖北西南,东南接湖南龙山、西南邻重庆酉阳,东北与本省宣恩相交,西北与本省咸丰交界,素有“一脚踏三省(市)”和“湖北西大门”之称。来凤历来是三省(市)边区交通要冲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史称“川湖肘腋,滇黔咽喉”,享有“小南京”美誉。地跨东径109°00′ —109°27′,北纬29°06′—29°40′,总面积1344平方公里。
地形
来凤县地域南北狭长,北半部东西稍宽,南半部东西扁窄,呈栎树叶形。武陵山余脉分南北两支成钳型走向横贯全县,酉水河沿东部由北向南流经县域。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群山绵延,东南部多盆地平坝,全县最高海拔1621.30米(大河镇天山坪大尖山),最低海拔339.90米(百福司镇金龙滩),平均海拔680.00米,县城海拔458.25米,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平坝占全县总面积的78%,居住人口占总人口的87%。
气候
来凤县气候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日照1400小时,平均温度15.8℃,无霜期256天,气压16.2毫巴,相对湿度81%,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特点。因地貌、地势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又具有气候环境多样、垂直差异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海拨800米以下的丘陵低山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海拨800米至1200米的高山气候温和,春迟秋早,类似暖温带-亚热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的过渡带。海拨1200米以上的高山气候寒冷,四不太分明,类似暖温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
区划来凤县下辖翔凤镇、绿水镇(2011年11月13日撤乡设镇)、漫水镇、百福司镇、大河镇、旧司镇(2013年1月3日撤乡设镇)、三胡乡、革勒车镇等8个乡镇,203个村,1844个村民小组,48个居民小组;另有胡家坪林场、白岩山药材场、磨坡农场等三个国营场圃。县城翔凤镇。 翔凤镇 翔凤镇镇政府驻接龙桥,人口103000人,面积136.4平方千米。辖4个居委会、27个村委会:精神堡、育红桥、三光坪、花园堡、枫香、香花、白岩、老茶、何家坡、马鬃岭、关口、小河坪、马家园、白杨坡、大垭口、老寨坪、冯家坪、桂花树、黄茅坪、老虎洞、中华山、望水、河坪、旗鼓寨、师立坪、竹坝、梅河、沿山坝、车大坪、檀木湾、红岩堡。 翔凤镇是来凤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坐落酉水河畔。地处东经109度18分—109度27分,北纬209度25分—290度36分,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5公里,国土面积137.37平方公里,东与湖南省龙山县一水相隔,南与本县绿水乡交界,西与本县三胡乡、旧司乡毗邻,北与宣恩县李家河乡接壤,是鄂、湘、渝三省(市)边区的交通枢纽和传统的物质集散地, 209国道穿城而过。 翔凤镇现辖4个社区,28个村,242个村(居)民小组,居住着汉、土家、苗、回、侗等民族,总人口10.2万人。全镇耕地面积41721万亩。全镇平均海拔596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394.5毫米,年平均气温15.9℃,粮油作物以水稻、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
来凤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众多土特产堪称物华天宝,名扬天下。耕地盛产粮油,山上多松、杉、樟、竹,金丝桐油以“全国质量第一”而声名远播,桔、桃、李、梅、核桃、板栗等干鲜果驰誉边区,云贵型烟叶醇厚芳香,“凤头生姜”、大头菜、凤椒、大白菜、松花皮蛋、竹器等畅销省内外。水牛、麻鸭、黑猪为湖北省优良品种。境内河溪纵横,有大小河流25条,长487. 5公里,水能蕴藏量80832千瓦,可开发7.95万千瓦。地下矿藏主要有原煤、铁、铅锌矿、紫砂陶土、重晶石、方解石等二十余种。其中陶土探明储量1000多万吨,重晶石以量大质优列全国县市前茅,极具开发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