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文化
哈萨克族文化
哈萨克族的见面礼仪
在哈萨克族
丰富的语言宝库中,独具民族特色的问候方式乃是一道靓丽风景。哈萨克族的问候语与宗教信仰、民族风俗习惯、游牧生活息息相关。诸如:晚辈必须主动打招呼为长辈行礼,即男士晚辈须向男士长者道声 “?????????? ???????”,男士长辈回礼道:“ ????????????????”,以示其对长者的尊重,一般的见面问候语为“??? ??????????”,“您好吗?” ?“??? ????? ?????????????”意为“您的身体还好吗?”,“?? ???? ???????-???? ”,“孩子及家人好吧!”,“??? ???? ???????-???”,“您的家人及牲畜平安吧!”“??? ???? ???????”“家庭安康否?”等。就其文化内涵而言,无不体现着哈萨克人民积极主动的包容心态,尊老爱幼的道德情怀与温馨和谐的家庭理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哈萨克美食--酸奶、奶疙瘩
哈萨第一文库网克酸奶)?????(生津解渴,为上等饮品。适度的熟乳添加酸奶引子放置三五小时发酵自然生成。降脂,润肺护肝,养颜美发,减肥壮骨,涵盖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
哈萨克奶疙瘩)????(有截然不同的两款,一则为酸奶疙瘩 )???? ?????(直接由酸奶酪加盐控干水分,手工揉成圆形晾晒制成,因酸甜留香而得名;另一则为奶疙瘩)????(,将奶乳储存于(????)皮囊发酵、捣搅脱脂,乳脂加入适量的盐,制成香甜可口的(??????)炼乳奶油,剩余的乳汁被称之为(?????),也可直饮,味道微酸爽口,解暑解渴。(?????)乳饮慢火熬制粘稠状,盛入纱布袋中挤流水分,由于流质呈淡黄色,故称(?????),也可直饮,量很少,为最佳的降脂、软化血管药饮;最后将稠乳掰成各类块状晾晒而成,由于这种奶疙瘩的含钙量极为丰富,故号称“巨能钙”。
哈萨克族有句谚语:(??? ????????)即“象酸奶一样凝炼于一体。”表示具有极强的凝聚力。
哈萨克族的纳吾热孜麦粥及其文化内涵
哈萨克纳吾热孜麦粥)???? ??????(,是在哈历新年,即每年3月22日春分时节前后必须熬制的一种麦粥。 “纳吾热孜”有“送旧迎新”之意。因此,家家户户都要用肉(??)、小麦(??????)、大麦(????)等至少7种食物混合煮成七味麦子粥。做这种粥时不宰杀牲畜,而是要用往年剩余的粮食和冬宰贮藏的熏肉煮制,以示年年富足有余。为了辞旧迎新,预示丰收,节日这一天,族人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地走家串户,村村奔走相告,喝麦粥,吃抓肉,弹唱对歌,互相拜年祝福,祝福族人大小安康,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3月为哈萨克人的纳吾热孜月,也是开春前的“小修整”,经历了漫长冬日的哈萨克人定会抓紧时机,放松心情,蓄积能量,憧憬未来,再度开启翌年的美好篇章。
哈萨克族的色感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依山傍水,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民族在其游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风骚的色感艺术。主要以黑“????”,白“??”、红“ ?????”、蓝“???”、绿“?????”、黄“????”、褐“?????”、灰“???”等基本色调词根为基础派生了一整套颜色词汇链条。其中“白色”可谓居首,其蕴意丰厚,举例二则如下:一则为:“?????? ??? ??”,字面意思为“白路”,寓意则为“顺风之路”,“一路顺风”之祝福;另一则为“???????”,字面意思为“白色的心情”,寓意为“心地善良”。哈萨克民族对白色的敬重与崇拜源于其“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的游牧经济方式。乳白、奶白乳色以及“ ???????????? ?????? ?????? ??????”酸奶疙瘩“ ???? ”奶皮“?????? ”等奶制品是哈萨克生活之必须,圣洁的白天鹅更是哈萨克人民纯洁幸福之吉祥物与图腾崇拜。因此,“白色”被赋予其了“神圣、美好、吉祥”之象征意义将伴随哈萨克人民追梦到永远。
谚语是哈萨克族语言文化中靓丽的一束。其中,“和”能量谚语可谓底蕴丰厚,教育意义极强。本帖小举两例,以飨读者。其一为家和谚语,曰: ???? ?????? ?????? ??? ???“? ????????? ????”,字面意思是“如果房子里散而不和睦,毡房每个隔扇(毡房带网眼的木制四壁)都是祸”,据其寓意可译为“家人不和美,屋檐横祸飞”。其二为众人和美谚语,曰: ??? ?????.?????? ???????? ????? ????? ?????? ??????? ???????? ?????”,字面意思是“如果六方不和,到嘴边的食物也会丢,如果四方能够聚合,远方山头的东西也会到手”,据其寓意可译为“六方不聚,功亏一篑,四方心齐,地动山移”。分析二则谚语可见,无不洋溢着“和则为贵”的文化理念,传递的是倡导家庭和睦,众人团结聚力的正能量。
哈萨克族的“和”能量谚语及其文化内涵
割礼习俗源于伊斯兰教,自从哈萨克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始形成并延续至今。具体内容为男孩子年满五至七周岁间要进行割包皮术,之后举行割礼庆典。哈萨克族对割礼极为重视,认为这是男子汉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件喜事,也是举家老小的莫大庆事,左邻右舍、熟人朋友也会道贺祝福,场面热烈、喜庆、祥和。在传统的割礼仪式上,小男孩要扎上绣花白色包头巾,头上和两肩分别插上猫头鹰羽毛“???”,以示吉祥、幸福,孩子要骑着马探望长辈及亲戚,亲属们会向孩子赠送羊羔“????”、牛犊“?????”、马驹“?????”等幼畜并在其耳朵上打上印记,作为“割礼祥物”。哈萨克族的割礼仪式之本意是尊重孩子,呵护、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自信性与自我驾驭能力、使得孩子从小养成男子汉的自尊与刚烈品行。割礼是哈萨克民族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与文化传承价值。
哈萨克族的割礼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哈萨克族的祖国亲情谚语及其文化内涵
哈萨克民族历来有着热爱祖国,勇敢顽强地保卫祖国的传统意识,哈萨克族的谚语是其文化载体与真挚见证。本帖摘其二则予以共勉。其一曰:“ ??????? ???????? ?????? ??????? ?????? ?????”,字面意思是“如果你逃离祖国,你就会像丧家的野狗汪汪直叫”,据其寓意可译为“逃离祖国之人,犹如丧家之犬惶惶哀嚎”。其二曰:“ ?? ????????? ?????? ?????? ?????
??? ????? ??????”,字面意思是“尤其在他国作苏丹(官职,拟似国王级别),不如在自己的国家作脚板(鞋底)”,据其寓意可译为“宁作自国垫,勿作异国官”。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哈萨克人民的血脉里澎湃着对祖国的热爱,“??????????? ????”,“我们是中国人”,这乃是中国哈萨克人民永恒的自豪与尊严。
哈萨克族的马词及其蕴意
骏马与诗歌是哈萨克民族的双翼,马位于哈萨克四类家畜马(?????)、驼)????(、牛(???? )、羊(???)之冠。在漫长的马背生涯中,哈萨克民族与骏马生生相依,形成了诸如天马文化等辉煌灿烂的游牧文化精粹。其中不凡马词一组,如:马据其年龄被分称为“?????? ?????? ?????? ???? ??????” 等,这一称谓与同是游牧民族的蒙古语多有近似。马词的意喻宽泛,如:从小一起长大,可谓“????? ????? ??????? ????????-???”,字面意思是“像马驹子一样相互踢打成长”; “????? ??????? ?????”,字面意思是“具有马性格的小伙子”,据其寓意可以为“内秀男儿”,“马性男儿”; “????? ????? ??” “骑在马上巡视”,亦与汉语的“走马观花”相对应。多样的马词及其厚重的蕴意是哈萨克民族不去的美好记忆。
哈萨克民族的数字文化观
哈萨克民族有着与本民族的历史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的独特数字文化观念。对奇数和偶数蕴意的诠释与喜好也不相同。哈萨克民族对四(?????), 七(????),九(?????),四十九(????? ?????)等奇数尤为崇尚。如:哈萨克族自古以来七代以内不能通婚,婚礼彩礼多数以7为吉祥,传统节日纳吾热孜节庆粥(???? ??????)也用七种食材熬制而成。除此之外,哈萨克族也非常喜爱奇数五和偶数四,认为奇字五是吉祥圆满的象征,而偶字四也被认为是四方俱全,完美完善,天地人和的代名词。
相互救济 同舟共济
哈萨克族是世界上没有乞丐的民族之一。哈萨克先民为了生存,与野兽搏斗,与自然灾害抗争,形成了相互救济,同舟共济的风俗。若有什么天灾人祸,他们会对贫穷弱者给予救助,也不至于族人无家可归而沦落街头沦为乞丐。这种互助之风,不仅限于本民族,对其他民族也是一样的。如部落有谁家遭到自然侵害,身体和财物受损,周围的牧民都会力所能及的给予帮助,会送吃穿、钱财或牲畜。礼轻人义重,否则会被视为破坏礼俗的人。同样,这样的相互救济的传统美德中还有一种收养孤儿的习俗。氏族成员有收养自己氏族孤儿的义务,会将收养的孤儿抚养长大成人,直到他独立为止。如一个部落或者家族里出现流落街头的人,就会被世人嘲笑,会被认为这个家族或者部落自私、不团结、不同情弱者,将是他们
的莫大屈辱。
哈萨克的白宫--毡房
哈萨克族的传统居所是移动式的毡房,便于游牧迁徙,坚固耐用,是世世代代哈萨克人的智慧之结晶。哈萨克人民不用一枚钉子,将毡房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布置的井井有条,哈萨克毡房建房模式建筑技巧和内部结构上仍体现着哈萨克族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毡房上部分为穹庐形,下部分为圆柱形,共由围墙栅栏杆、房杆、顶圈、房毡和门五部分组成。毡房的骨架一般是用红柳木制作而成,墙篱用芨芨草编制而成连接处用牛筋绳,并使用大量的毛毡和毛绳搭建毡房。
如今的哈萨克牧民大都过上了定居生活,住上了土房、砖房、楼房(??????? ?????),依旧珍爱传统民居文化,日臻完善,将之用一定的形式保留在自己的生活中。如:旅游景区、艺术品、室内装修等被作为一道独特的民俗景观、艺术被展示。
哈萨克民间舞蹈
哈萨克族的舞蹈柔中透刚,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哈萨克族细腻的情感和对世界外物姿态的敏锐观察。哈萨克族的舞蹈一则源自其生产生活。如:“剪毛舞”、“挤奶舞”、“擀毡舞”、“绣花舞”等。二则体现着与大自然和动物的和美,如:“熊舞”、“鹰舞”、“黑走马”等舞蹈运用惟妙惟肖,粗犷剽悍的舞姿诠释了各类动物的姿态与习性。其中黑走马(????? ????)舞蹈流传甚广。关于古老舞蹈黑走马的来源,相传在古时候的一场战争中,哈萨克人的马匹被抢走,被抢走的马群中有一匹黑色走马特别通人性,能听懂牧马人的库布兹(?????)笛声,主人带着忧伤吹着笛子,笛声传到了黑走马的耳中,黑走马冲向马群,将被抢走的马带回到了主人身边,同时也避免了更大的战争。于是就有了《黑走马》曲目与舞蹈。《黑走马》是哈萨克族的全民性舞蹈,每一个哈萨克人都非常熟悉《黑走马》的舞步。随着乐曲的一张一弛之律动,他们将甩开臂膀,用最具节奏感的肢体语言模仿马的走、跑、跃等姿态,不仅表现出豪放豁达的风格,而且也能最大限度地舞动全身骨关节,从而达到最佳的健身美体之效果。如今哈萨克族舞蹈“黑走马”已被改编成广播体操,由挥鞭子、骑师、捻线、搓绳子等八个动作构成为“哈拉交尔嘎操”,在阿勒泰等地的学校中广泛用于健身强骨,同时,以这种独特创新的现代方式,弘扬和传承了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
哈萨克民族的民间曲艺“阿依特斯”
哈萨克民族的民间曲艺阿肯“阿依特斯”(?????? ???????)即阿肯弹唱,可谓是一场精神盛宴。阿肯“阿依特斯”用动听的冬不拉琴声和美妙的歌声进行智慧的对唱较量,是一项即兴斗智、斗才、斗勇、斗谋之作的综合性的艺术。阿肯们用敏捷的思维,出众的文采和高尚的艺术修养深入浅出地对唱生活真谛,让对方心悦诚服。听众是对唱的聆听者、助威者也是公正的评价者。哈萨克人演唱的题材多样,现代主题中多以歌唱社会主义新生活,和唱响
民族团结为主旋律,是哈萨克民族宝贵的精神食量。
哈萨克族村落 “阿吾勒”
“阿吾勒”是哈萨克族最古老、最基层、最细小的以较亲近的血缘关系结成社会组织形式。古时候,每个阿吾勒中会选举出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担任首领 “阿吾勒巴斯)????????(,牧民的转场顺序,内部事务都是由巴斯来安排。若干个阿吾勒组成一个阿塔(???),再由十几个阿塔组成一个乌禄(???),由几个乌禄组成 “塔衣法”(????? ),即部落。
哈萨克族极为重视血缘关系,同族相见时都要问及部落和族源。每个父母有着讲族源谱系的责任,要牢记自己的七代祖先的名字,借以确定亲疏,互通婚姻。哈萨克族同一部落特别是七代以内的近亲不能通婚。
冬不拉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是哈萨克人民最喜爱的艺术表演形式。“冬”为乐器弹奏之声,“不拉”是,定弦之意。冬不拉面板,是以人体器官命名,即音箱为脸(???? ??????????)用整块松木或桦木凿成,形状为扁平或瓢形的冬不拉,扁平以近代诗人阿拜的名字命名;瓢形以哈萨克的民间阿肯江布尔的名字命名。背板为身、琴杆为脖(????? ??????????),基本有8—10个品位,琴头、弦轴为耳朵(?????? ??????????)、两根琴弦用羊肠、丝弦或钢丝弦制成,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挑、扫、连奏、和轮奏,用于独奏或乐器合奏,可采用力度和速度变化多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能形象的弹奏出泉水的叮咚,清脆的鸟鸣,奔腾的马蹄声,小小的冬不拉足以完美地表达哈萨克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潇洒自如,笑对人生,团结奋进的心境。
“六十二阔恩尔”(????? ??? ?????)
“六十二阔恩尔”(????? ??? ?????) 承载和记录着哈萨克人民对祖先、对历史的记忆。它不仅是哈萨克族民间音乐(??????)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六十二阔恩尔”并不是具体的、单纯的数量概念,而是有众多的概念,意即“六十二套曲”,每个套曲又有上百支的主曲和配曲组成,是集歌乐、舞乐、器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六十二”(??? ?????)和“阔恩尔”(?????)是哈萨克族人心目中的神圣词汇。哈萨克族认为每个人身上有六十二根血脉(????? ??? ?????)支撑着人的生命,阔恩尔在颜色上指棕褐色,是由太阳所发出的赤、橙、红、绿、青、蓝、紫融合而成的棕褐色。
育儿习俗
哈萨克族的人生礼仪有其自身的特色和魅力。哈萨克民族非常重视新生命的诞生,自婴儿降生后,报喜时索要“红包”(??????? ????????),并十分重视接生孩子的对象,通常会选择品性好、德高望重的女性来进行接生仪式,并为刚降生的婴儿和产妇举行庆礼(?????? ?????????),亲朋好友将会前来庆贺,并馈赠(恰什吾 ???? )和自己亲手缝制的衣物(????? ???),陪伴着产妇和婴儿守夜,娱乐到天明。孩子出生3-10天后举行摇篮仪式,届时,主人要宰杀“哈勒加”(?????)羊,把孩子放到摇篮里,并分发(“特西特玛 ???????”)食物,同时要举行命名仪式,哈萨克族命名的方式很多,多以父亲出门看见的第一个物件为名、出生的日期、婴儿出生时家中访客的名字或以宗教经名或者英雄的名字为名等。孩子出生后,要为孩子行四十日的沐浴俗,即(????? ??? ?????),主要包括羊尾巴炼油沐浴、淡盐水沐浴、沐浴操等内容,婴儿满40天后,举行满月礼,剪胎发,体现了哈萨克人民在游牧状态下极具生命活力与珍爱生命的育儿传统。
丧葬习俗
哈萨克族的丧葬礼仪是民族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宗教观念、音乐文化、草原生态文化等社会要素的影响。基本程序按照伊斯兰教的礼仪进行,实行无棺土葬。葬礼大体上分为报丧(???????)、哭丧(?????)、送葬(??????)以及为亡人过头七祭(??????? ????)、四十天祭(??????? ?????)和周年祭(??????? ???)。
这些都被认为是逝者的后事,都要精心料理,每一项祭礼都要举行“乃孜尔”(??????)仪式,以表示对逝者的悼念。丧歌(?????)是哈萨克民族用于悼念逝者的最为直接的倾诉形式,也是在特殊环境下,对咏唱者胆量、智慧、艺术的综合考验。
尊 老 爱 幼
哈萨克族老人普遍受到氏族的尊重,无论何时何地见到老人,都要上前去握手并送去问候和祝福。行路时,老人需先行。用餐时,老人先进食,其他人方可才吃。晚辈不能在家人面前对老人不敬,如抽烟、喝酒。家中妇女一般都会从小积极引导孩子养成尊重老人的礼仪。家中来客吃饭前,由年幼的孩子提着小水壶,请客人洗手,此时客人便会附送祝福:如“祝你像高山一样威武,身强力壮,成才成器”( ??? ????? ???? ???????? ?????? ??????),对男孩子还会说一些:(?? ???????? ???? ?????),即“但愿将来娶一个泉水般清澈美丽的媳妇儿”之类的祝福。待家中之客就寝时,晚辈会提前帮客人铺床。牧区转场时,必须由孩子为新迁来的邻居端送食物。照顾幼小、关爱弱小也是哈萨克族的优良传统。哈萨克族会用四类幼畜
昵称孩子,如:(????????? ?????? ?????????? ???????? ??????)即“我的小羔羊,我的小驼羔,我的小马驹”等。一般长者去做客时一定要亲吻主人的孩子,并要带上小礼品以示爱。每每的风俗无不透视着一种关爱与谐和。
保护生态文明的传统美德
哈萨克族自古过着依山傍水的`游牧生活,在与草原和牲畜的互动中逐步养成了一种符合生态文明(???????? ???????????)要求的传统美德,共同构建了一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智慧(??????? ??????????? )。哈萨克族时时刻刻都亲近自然,认为大自然给了他们阳光(???)、雨露(??????),因此把大自然比喻成母亲,对后代教育时要求不能随意在草地、河流大小便,禁止肆意践踏和拔草,若拔青草,就会象青草一样枯萎。不能随便挖掘山地(???????? ?????? ?????? ?????),破坏植被(???????? ???????? ????????????),有句俗语:“与其给后人留财产,不如给后人留青山”,环保的意识在哈萨克族中根深蒂固。因此,哈萨克族具有着敬畏生命、遵循自然规律、和谐共处的大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的实践理念。
节约食物的美德
哈萨克族有节约粮食、禁止浪费的习俗。哈萨克族人时常讲碗底里的食物是最美好的,吃到的人将是有福之人。这体现了一种“光盘”理念。哈萨克族讲究节俭,禁止浪费白色的液体如各类奶制品。有句谚语:“一勺勺积累的东西,不要用桶倒出去”,( ?????????? ???????? ????? ????????)。同时,哈萨克族人不能肆意的践踏或者丢弃食物,如有不吃的食物或者他人丢弃的食物,会放到较高处或者树杈上待有家禽的人家捡去喂食,餐布里的馕末都要放到蚂蚁洞里。
餐桌禁忌习俗
禁忌习俗是各民族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禁忌习俗包括语言禁忌、行为禁忌和自然现象忌讳等内容,具体表现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等许多方面。到哈萨克族家走亲访友做客时,不能当主人面数牲畜数目,不能跨越拴着牲畜的绳子,也不能骑着马进入羊群。接受或奉送礼物时要双手接送和递送;不准当着老人的面饮酒;不能乱摸食物,嗅食物,不能去锅灶前揭看锅盆;不能坐装有食物的箱子上。在屋内坐下时,不能把腿伸得老长,脚底朝人。餐前饭后要洗手,更不能乱甩手上的水珠;主人递茶时,客人应双手接碗;吃馕时不可整吃,要掰开分吃。应听从主人的招待,如不想吃东西也要示意性的尝一口,不能完全拒绝。吃饭或与人交谈时,最忌讳吐痰、擤鼻涕、挖鼻孔、掏耳朵、剪指甲、挠痒等,会被人视为失礼。吃完饭后不能敲碗碟,忌踩餐布或踏过餐布。茶不能喝一半剩一半离席,如
有事要离席,必须绕过客人从客人身后离开。吃完饭祈祷时,禁止东张西望、嘻笑或走动等。
“吹灭别人的灯,烧的是自己的胡子”
2014年5月21日亚信会议第四次峰会第一阶段作主旨讲话谈“安全观”时引用哈萨克谚语“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 )????? ????? ???????? ?????? ????? ???????(当我们彼此面对利益时,必须做到互赢,相互交融、彼此安危与共,成为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侵害他人正当权益,将会一损俱损最终也会引火烧身,使自己的利益也受损,安全应该是平等的,必须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联手共赢,让人间充满温馨,让世界多一份爱意。
礼轻情意重---毛巾的礼仪文化
自古以来,哈萨克族就重视“礼尚往来”,有送毛巾之俗,故而有了( ????????? ??? ???????????? ???)即毛巾虽不能当衣穿,走的是礼仪,透得是情的俗语。毛巾的礼仪文化体现的是“礼轻情意重”的友善。因此,毛巾在哈萨克族的生活中不单是一种清洁用品,而且经过文化的变迁,渐渐演绎升格为传递情感、馈赠亲友的传统礼仪文化。
对初次上门的贵客、走亲访友时会赠送毛巾,再贫穷的小屋,也不会让客人空手而归(????? ???? ????? ????)。在丧葬仪式上对致丧的亲朋好友会送发一条毛巾,以示逝者亲属接受悼念者的泪珠。婚庆典礼时,会在喜桌上附一条毛巾或对到访者分发毛巾,让贺者见物思人,回忆婚庆时的喜悦。在传统节庆时,如阿肯弹唱时,败者向胜者赠送毛巾,示以尊重,获胜者名扬草原。因此,哈萨克族家中的每一条毛巾都是时间的凝结,都是一段故事,哈萨克族的礼仪文化,不分贫富贵贱,大家其乐融融地绵延和传承着族人的习俗,小小毛巾成为维系族人的媒介,释放着健康、喜悦、凸显了洁净、高雅的生活取向。
“求知如同绣针挖井”
哈萨克民族用自己特殊的生产方式孕育了独具特色的绚丽艺术,用绣针代代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符号,用耐人回味的谚语、俗语等语言载体,承载着启迪族人的立志篇章。哈萨克族妇女的巧手,离不开美丽的绣花针。他们认为绣花针能绣出美丽的图案,更能挖掘汩汩的知识源泉。因此,便有了)????????? ????? ?????? ???? ??? ??????(,即“求知如同绣针挖井”之谚语。近似于汉文化中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其蕴意都是要激励人们必须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心方能获取知识,悟出知识的真谛。
“力者撂倒的是一人,智者征服的是千人”
哈萨克族有句谚语:)?????? ????? ????? ??????? ??????? ?????? ????? ??????(。其字面意思是:“靠臂力的蛮劲只能扳倒一人,凭智慧去博弈能取胜千人,即“力者撂倒的是
一人,智者征服的是千人。”也就是说胳臂粗的人能扳倒一人,知识广的人能取胜千人。告诫族人面对冲突,不能冲动,更不能使拳头,靠蛮劲较量,而是要靠知识,靠智慧去征服一切。智慧的力量是无穷尽的,只有以智取胜才是真正有智慧的勇者。这种理念显然与《孙子兵法》锦囊妙计的核心以智取胜相吻合。发扬以智取胜的传统美德,不仅可以使个人的事业事半功倍,而且也能为助推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蓄积正能量。
“商裁合剪衣不短”
哈萨克人是大山的“儿子”,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岭的高寒地区。宽大厚实、耐寒耐磨的服装造型无不体现着草原游牧文化之气息。为了便于骑马,猎业、牧放,其外装多以裘皮毛革作原料,因此,熟皮、炮制、染色等一系列的原料加工完成之后,如何巧用裘皮的角角边边,整裁妙剪自然成为制衣之关键。所以,哈萨克族才有了“商裁妙剪衣不短”,即 ???????()???????? ????? ??? ??????之谚语。也就是说集思广益,取经学艺何愁事不成。这则谚语传递的是合作与携手并肩、共商大事,群策群力之理念。“三人行,必有我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真可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啊!
“一粒羊粪渣坏一肚子酥油”
哈萨克牧民在特殊生态环境中为了适应牧业生产的需要,便于迁徙,用其智慧就地取材,创造了一系列的食物贮藏的文化。“酥油”( ?????? )是哈萨克族必不可少的传统美食之一,犹如凝霜的“酥油”,香甜可口而不腻,富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在毫无冰冻条件下,储藏“酥油”( ??????)便是其经典。哈萨克人将酥油做好后,撒上盐,放入宰生后刮净、干透的羊肚子里,然后把羊胃口扎死贮存,这样既不会渗油,也不变味,自然透气,美味保鲜。随时可以取食,放上数年也不会变质。但如果因疏忽将羊粪渣不慎参入其中,那么这一肚子的上等酥油全部会短期内腐化变质。针对这一现象,哈萨克人派生出了“一粒羊粪渣坏一肚子酥油”(???????? ????? ????? ???? ??????? ????)的谚语。这则谚语与汉民族的“一个老鼠害一锅汤”相对应。
“摇篮与故乡”
树高千尺,落叶归根(????? ??????? ??????? ??),每一个中国人不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会眷恋祖国与故乡。心系祖国、眷恋故乡是中华民族恒古不变的主题。在哈萨克族的诗歌、歌曲、谚语中,有关“祖国”、“家乡”的内容往往占到了40%以上。如谚语:( ????? ??? ??? ??????????)“故乡是金色的摇篮”。把故乡比作摇篮,源于哈萨克人的游牧生活,男人外出放牧,女儿料理家务,专场搬迁,春夏秋冬,摇篮(?????)便是养育婴儿的最佳的温馨庇护与温暖“卧室”。它可以防止婴儿因无人照看而发生意外,也便于婴儿在游牧条件下不受风寒。因此,摇篮被引申为故乡、祖国的代名词。又有一则谚语讲:“我虽不是故乡的峻岭,但要化为故乡山间的一块磐石。”(??????? ???? ??????? ??? ???????? ???? ???????),字里行间中
流露出浓郁的爱国爱乡的情愫。
哈萨克族的民间体育
哈萨克族的民间体育活动具有草原游牧文化、马背文化、宗教文化、英雄崇拜文化和图腾文化等多重特征,依据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和生产方式逐渐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赛马一般在婚礼或节庆中为压轴节目。赛马有赛走马(????? ?????)和赛奔马(?????)两种形式。叼羊(??????),是传统竞技活动,一般由主持人献上一只两岁左右的白色山羊,割去头蹄,扎好食道,放到草地上,待一声令响,进行一场惊险与机智的较量。“姑娘追”(???? ???),也是深受哈萨克族青年男女喜爱的一种马背娱乐游戏。哈萨克式摔跤(??????)是一种力量与技巧较量的民间体育活动,分成人组和少年组,无体重区别。成人组赛制是自由式摔跤,少年组则是有趣的套袋摔跤。马上角力是参赛队员各骑一马,双方互相拉拽,谁先将对方拉下马或者是擒至自己的马上算胜方。驯鹰(?????? ??????)哈萨克猎手(????),身跨骏马,手托猎鹰行猎,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哈萨克族的民间工艺
在哈萨克族的民间工艺美术中,最为有名的是刺绣和雕刻。图案多是山水树木、日月云霞、花草禽兽等。精于刺绣的姑娘得到别人的赞誉,反之,则受嘲笑。哈萨克族雕刻艺术分为骨刻、木刻和骨木刻三种。它既是森林狩猎民族特有的天赋,又是狩猎民族文化素质及审美个性的反映。还有精美的手工艺制作,如毡房、马具、银质首饰等。这些都是
哈萨克民族的文化符号。
名人名录(简介)--阿拜·库南巴耶夫
阿拜·库南巴耶夫是哈萨克族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作曲家。被喻为哈萨克族诗圣,也是哈萨克近代文学的奠基人。19世纪半叶是哈萨克历史上,遭受宗教迷雾和封建宗法制度双重压迫的最黑暗,最严酷的时期。在这样的非凡时期,阿拜凭借其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用即兴吟诗的方式审视本民族的劣根性,无情地揭露和鞭挞,批判现实教育和感化了族人。他的诗歌充满哲理,洋溢着丰富的人本情怀。他写下了许多有关反封建、反对宗教迷信和反部落特权的政治抒情诗,其中最有著名的是被誉为 “百科全书式”的散文集《阿拜箴言录》,书中用睿智的目光,犀利的语言为哈萨克同胞驱散了黑暗,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他的思想哺育了整整一代哈萨克人,对哈萨克民族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阿拜的名字被录入《世界名人录》,2014年3月20日,阿拜塑像被安放在了中国朝阳公园国际友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