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遭逐返乡的翁同龢【精选3篇】
评述遭逐返乡的翁同龢 篇一
翁同龢,字伯憲,號伯熙,浙江金華人,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化名流。他因为反对清政府的改革派蔡元培等人,被迫离开京城返回故乡金华。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也反映出了当时中国的政治风气和社会现状。
翁同龢作为一位具有深厚学养和政治见解的名士,他的返乡事件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中国近代政治风云的一个缩影。在清政府的统治下,改革派和保守派势力明显对立,翁同龢作为改革派的代表之一,自然成为了保守派的眼中钉。其被逐返乡的事件,实质上是政治斗争的一种表现,也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体制的腐败和僵化。
翁同龢返乡的经历也让人们看到了他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为国家民族利益不懈奋斗的精神。虽然被逐回乡,但翁同龢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返乡事件,也激励着更多的知识分子和爱国者勇敢地站出来,为国家的振兴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翁同龢返乡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体命运的起伏,更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教训,珍惜民主自由,坚守正义和公平,共同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和谐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评述遭逐返乡的翁同龢 篇二
翁同龢,作为清末民初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化名人,其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遭逐返乡的事件。面对政治压力和困境,他选择了回到故乡金华,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翁同龢被逐返乡的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体制的腐败和不公。在清政府的统治下,改革派和保守派势力对立明显,翁同龢作为改革派的代表之一,因为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原则,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退缩,而是选择了回到故乡,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学术事业,为国家的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翁同龢返乡的经历,激励着更多的知识分子和爱国者,勇敢地站出来,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他的坚持和奉献精神,也给当代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即无论遭遇怎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翁同龢的返乡经历,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价值的体现。我们应该从他的故事中汲取教训,珍惜民主自由,坚守正义公平,共同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和谐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评述遭逐返乡的翁同龢 篇三
评述遭逐返乡的翁同龢
1898年4月23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决定变法。4天后,诏书起草人、光绪帝老师翁同龢被免去一切职务,驱逐回籍。6年后的仲春5月,翁氏郁郁谢世。
翁同龢(1830—1904)是苏州常熟人,出身世宦,任清光绪帝太师,是公认的江南士子中“入仕”的典范人物。
按照史学家的说法,翁氏是激进派的革新人物,“百日维新”有其大功,他应该是总策划。慈禧先驱逐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再将光绪囚禁于瀛台,又把戊戌六君子斩杀于菜市口,慈禧再度垂帘听政,维新失败。
据说光绪听到恩师被开缺的消息时,“惊魂万状,涕泪万行,竟日不食”,翁氏自己接旨后“如晴天霹雳”,重重迷雾中没能等到阳光照耀、没能走出荆刺之地。
回到常熟后,似削发之僧,隐居常熟西门外的虞山鹁鸽蜂墓庐。曾经沧海,有人说他是大彻大悟,其实,江南人讲究脸面,他的隐居实际是避世,不成功便成仁,在隐居的.门上贴有《五不规约》,曰“一不荐信,二不受请托,三不赴宴会,四不见生客,五不纳僧道”,字里行间表现闭门修炼、与社会两重天,以读书写字了此生。还研读《法华经》,形容枯槁似的。
然而,他根本不甘心,就象如今离退休的干部一样,动辄“我干革命那会,他们(在任者)什么也是呢”,从翁氏后来的交往、文章、日记来看,无不透露他不甘心、心在皇宫的情绪。当然,也许他担心年轻的光绪,忧心于许许多多象六君子这样的人,忧心皇室里的他所不齿之人,对朝政的大方向担忧。翁氏通过苏州城里的汪柳门、吴清卿等人传来的书信,了解、满足自己原来职位那样的“抱负”或思想,每天记下他的思
想。如果是西方国家,光荣退位也好,事变而折也罢,人走茶凉,没有心思去想什么国家大事的——自有后来人嘛。翁同龢不甘心、不舍得,那种能力挽狂澜的劲头似乎还在体内涌动,所以,他不停地打探朝廷的各种信息,以图能重出“江湖”。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翁同龢不是庸人,他自认非庸人评述遭逐返乡的翁同龢,他终日独步山径、低头小路、对天度叹、忧心忡忡
末时,翁同龢有绝命诗曰:
六十年中事,
凄凉到盖棺。
莫将两行泪,
轻向汝曹弹。
心在光绪,心在朝野,心在北京。他到死都心存幻想,盼望朝廷来人、来旨呢。
1904年翁氏死,说是为他出殡开道的联语是“天子门生,门生天子”,总结了他的资历和(原来的)地位。他是咸丰状元,系前朝皇帝门生,又是同治、光绪两皇帝老师,后朝两代皇帝又系他门生。我们这个国家,究是讲究这些资历、显耀这些官衔的。
当了官的人,尤其是高级别的,似乎都有这种心结的。
所以,有些方面要接什么轨,五十年时间太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