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优选4篇】
周公旦 篇一
周公旦,西周时期的贤臣。他在周武王和周文王时期分别担任宰相和大司马,为国家的政治事务做出了重要贡献。周公旦是一位智慧过人、忠诚正直的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
周公旦出生于齐国,是齐景公的后代。他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领导能力,受到了周文王的赏识和重用。周文王登基后,任命周公旦为大司马,负责军事和行政管理。周公旦在这个职位上表现出色,为周文王的政绩立下了赫赫功勋。
周文王去世后,由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协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周公旦深得周成王信任,被尊称为“周公”。他以忠诚、勤勉和智慧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周公旦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不过,周公旦并不满足于权力和地位,他始终保持谦虚和低调的作风,深得人民的敬仰。他不以权谋私利,只顾国家民众的福祉,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谋发展。周公旦的高尚品德和政治才能,使他成为古代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代名臣。
周公旦 篇二
周公旦,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周公旦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出色的才能,成为了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臣。
周公旦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受到了周文王的赏识和重用。周文王登基后,任命周公旦为大司马,负责军事和行政管理。周公旦在这个职位上表现出色,为周文王的政绩立下了赫赫功勋。
周文王去世后,由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协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周公旦深得周成王信任,被尊称为“周公”。他以忠诚、勤勉和智慧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周公旦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周公旦深明大义,不以权谋私利,只顾国家民众的福祉,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谋发展。他谦虚低调,深得人民的敬仰。周公旦的高尚品德和政治才能,使他成为古代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代名臣。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周公旦 篇三
周公旦 篇四
周公旦,华夏族,姓姬,名旦,氏号为周,爵位为公。西周政治家。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为文,又称为周文公。文王之子,排行第四,亦称叔旦,史称周公旦。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史称三监之乱。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他后建成周洛邑,称为“东都”。
目录 人物简介辅助武王生平推演家族世系 人物简介 周公旦,即人所皆知的周公。 周公旦,姬姓,谥文,又称周文公。 周文王正妃太姒,生子十人: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冄季载。因而,按照孟仲叔季的兄弟排序,周公旦也称“叔旦”。 周公旦辅佐文王、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传说他作《周官》(即《周礼》),是礼乐制度的倡导者以及力行者;同时还有传说他擅长解梦,有周公解梦一说。 周公制礼作乐,备受孔子推崇。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儒家尊其为元圣,“历代贤相,惟伊尹、周公、管仲、萧何、诸葛亮。” 2004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内的周公庙地区,发现了疑似周公之墓葬群。 《尚书》之《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洛诰》《多士》《无逸》《立政》所记载的事情,皆与周公有关。题为周公所作,存疑。关于《易经》,传说周公作了解说,对易经、儒家思想的形成有奠基性的作用。“易正义云伏羲制卦,文王卦辞,周公爻辞,孔十翼也。” 《史记》之《周本纪》《鲁周公世家》《管蔡世家》皆有记载周公事迹。
辅助武王 周人本是活动于今陕甘一带以农业见长的部族。太王、王季时开始兴盛。文王断虞、芮之讼,征伐犬戎、密须,巩固了后方,又越过大河,攻克黎国(今山西长治西南),进攻商王经常打猎的邗(今河南省沁阳西北)。灭掉商的同姓国崇之后,在丰水西岸建立了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北),以便东进。武王和周公帮助他们的父亲——文王成了西方的共主,奠定了灭掉商朝的基础。 殷纣王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西方姬姓势力发展的严重性,他对外征东夷,对内拒谏饰非,醇酒妇人,酒池肉林,把国内政治搞得一片混乱。文王死后,武王即位,以周公为最主要的得力助手,在召公、毕公等帮助下,在盟(孟)津观兵,大会天下诸侯。第二年十二月,武王在周公等人的帮助下,统率战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渡过盟津。二月甲子(约前1027年)凌晨,武王在商郊牧野集众誓师,誓词就是《尚书》中的《牧誓》。 《牧誓》是周公所作。全文分作两段。第一段痛斥商纣王只听妇人(妲己)的话,不祭祀祖先天地之神;连自己同祖兄弟都不进用,反而重用四方逃亡的小人,让他们暴虐百姓,导致天怒人怨,招致殷纣王灭亡;第二段申明自己是躬行天罚,宣布作战纪律,鼓励战士勇猛杀敌。 纣王发兵抵挡,结果纣军掉转矛头,往回冲杀,纣军溃败。纣王登上鹿台,自焚而死。第二天,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在武王左右,向上天和殷民宣布纣王罪状,正式宣布殷朝灭亡,周朝取而代之,武王为天子。其他人不过负责仪仗、保卫、布置祭天地的用具。两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周公的地位仅次于武王,周公把的大钺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纣王是死掉了,可是对如何处置殷商奴隶主和上层贵族的问题,武王一时拿不定主意。他首先问太公望——姜尚。太公说:“我听说过,爱屋及乌。如果相反,人不值一爱,那么村落里的篱笆、围墙也不必保留。”意思是不光杀掉殷纣,连敌对的殷商王族也不能保留,而要统统杀掉。周武王不同意。又找来召公商量。召公说:“有罪的杀,没罪的留下。”武王说:“不行。”于是又找来周公。周公说:“让殷人在他们原来的住处安居,耕种原来的土地。争取殷人当中有影响有仁德的人。”周公这种给以生路,就地安置,分化瓦解的政策,深得武王的赞许。武王命令召公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和被关押的贵族;修整商容故居,并且设立了标志;让闳夭培高王子比干的坟墓;命令南宫括散发了鹿台的钱财,打开钜桥的粮仓,赈济饥饿的殷民。 武王在临终前愿意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叔旦——周公,并且说这事不须占卜,可以当面决定。周公涕泣不止,不肯接受。武王死后,太子诵继位,是为成王。成王不过是个十多岁的孩子。面对国家初立,尚未稳固,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复杂形势,成王是绝对应付不了的。《尚书·大诰》说:“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史记·周本记》也说:“群公惧,穆卜。”武王之死使整个国家失去了重心,形势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干又有威望的能及时处理问题的人来收拾这种局面,这个责任便落到了周公肩上。周公执政称王,发挥了王的作用。这在当时是自然的事情。古书中有不少周公称王的记载,只是到了汉代,大一统和君权至上局面形成之后,周公称王变成不可思议,于是才有周公是“摄政”、“假王”等等说法。文王并非长子,他上边有两位哥哥——太伯、仲雍;武王上面有文王的长子伯邑考。周公以弟弟的资格称王,虽无可厚非,但是他前面还有排行第三的管叔鲜,周公不过是老四。周公称王,管叔有意争权,于是散布流言:“周公将不利于孺子(成王)”。灭殷后的第三年,(前1024年),管叔、蔡叔鼓动起武庚禄父一起叛周??同殷商关系密切的大小方国。这对刚刚建立三年多的周朝来说,是个异常沉重的打击。如果叛乱不加以克服,周王朝就会面临极大困难,周文王惨淡经营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功业就会毁掉。周王室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在王室内部也有人对周公称王持怀疑态度。这种内外夹攻的局面,使周公处境十分困难。他首先稳定内部,保持团结,说服太公望和召公爽。他说:“我之所以不回避困难形势而称王,是担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则我无颜回报太王、王季、文王。三王忧劳天下已经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为了成就周王朝,才这么做。”周公统一了内部意见之后,第二年(前1023年)举行东征,讨伐管、蔡、武庚。事前进行了占卜,发布了《大诰》。 公元前1022年顺利地讨平了三监的叛乱,杀掉了首恶管叔鲜,擒回并杀掉了北逃的武庚,流放了罪过较轻的蔡叔度。蔡叔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胡“率德驯善”,和他的父亲大不一样。周公听到之后,便提拔他作鲁国卿士,胡把鲁国治理得很好,周公又把胡封到新蔡。 周公讨平管蔡之后,乘胜向东方进军,灭掉了奄(今山东曲阜)等五十多个东夷国家,把飞廉赶到海边杀掉。从此周的势力延伸到海边。 如何统治被征服的地区,是战争胜利之后的大问题,武庚和奄国、淮夷的叛乱,表明重要地区不能再用旧的氏族首领,必须分封周族中最可信赖的成员,这和武王分封已经有所不同。周公把弟弟康叔封到原来商王统治的中心地区,以朝歌为都(今河南淇县),分给他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锖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多是些有某种手工艺专长的氏族。康叔封地不仅面积大,而且统有八师兵力,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
生平推演 周公旦的生平,史书有所记载,然则我们读史应有存疑之心,不可尽信。姑且推演周公生平经历如下:
代王受死
古人敬事天命,信鬼神之说。武王发病重,而周公旦祈求祖宗先王以己代发,愿意代王受罪,甚至于死。在当时来说,可谓大事。 关于这件事,《尚书·金縢》有载: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二公曰:“我其为王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墠。为坛於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大王、王季、文王。史乃册,祝曰:“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亍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呜呼!无坠天之降宝命,我先王亦永有依归。今我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珪。乃卜三龟,一习吉。启籥见书,乃并是吉。公曰:“体,王其罔害。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兹攸俟,能念予一人。”王翼日乃瘳。 这件事的真实性是毋庸置疑,因为若是后人杜撰,绝不会说 “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这样大不敬的话来。作为被孔子认为是倡导君臣之礼的周公,在儒士心目中是不会说出这样的话,因为那是说“皇帝不如我这个做臣子的聪明有才能”。 从正面来说,周公旦为武王发做的这件事,算是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表现,是一种舍生为人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是为了周王室的千秋万世考虑,充分表现出贤相本色。 从反面来说,周公旦私自以自己代天子,又称天子如何如何不如己,可谓僭越,有不臣之心,难怪武王死后他执政的时候,他的兄弟要疑心他。
伐灭三监
周公旦的执政生涯,最重要的一件事,莫过于东征三监(史记作“管蔡之乱”)。 关于三监:武王克商,分殷地为为邶、鄘、卫三国,封纣王子武庚在邶,让叔鲜治理鄘国,让叔度治理卫国,以此来监察殷商之民,史称“三监”。三监统摄地方,囊括甚大,而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管、蔡都在三监统摄的殷商之地内。 武王崩,子诵继位,是为周成王。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当国。继而东征三监,诛杀武庚、叔鲜,流放叔度。而周公旦子伯禽就任鲁公,率兵平定东方蛮夷——徐戎;齐太公平定东方蛮夷——淮夷。
分封建国
平定三监之后,周公旦大行封建,将王室宗亲、开国贤臣分封各地,建立藩国,以此作为天子的屏障。 三监叛乱,威胁了周王朝的统治,而如何治理这个新的王朝,成为摄政大臣周公旦的心头大事。他相信将宗室子孙分封各地治理地方,能够有效拱卫中央。于是封长子伯禽于曲阜(鲁国)、封弟弟康叔于卫(卫国)、封侄儿叔虞于唐(晋国)、封同姓宗亲召公于北燕(燕国)、封师尚父于营丘(齐国);并将平定之后三监所辖管的殷商之人分给诸侯,卫得殷民七族、鲁得殷民六族。 据《苟子·爪效》记载,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良说:“周公弟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成、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可见周公封的大大小小的国家,数不在少。
迁都洛邑
伐灭三监之后,周王朝的东征仍在继续东征如同疾风骤雨席卷了大河下游,搅动了原有民族部落的格局。徐国一部分逃到江南(今江西);一部分东夷被赶到淮河流域;楚国逃到丹水流域,淮夷之人、鲁国收徐戎之人、北燕拒孤竹,这些也促进了民族大迁徙大融合,而周公旦的大军席卷东方夷人,将中央王朝的势力范围扩大到东海之滨。三年的东征灭国尽管有五十个左右,为巩固疆域,周王室便封诸侯于此,自周以后,东夷完全融合于华夏。 周公旦决定将都城东迁,以适应统治的`需要。于是在洛水之畔,周公旦为周天子选择了洛邑,派召公去考察,然后在那里建设都城,是为东都,史称“成周”。东都洛邑,地处伊洛盆地,地势平坦而土地肥沃,利于耕种;南依龙门北倚邙山,东有虎牢西扼函谷,有山河之险关隘之固,不惧逆臣贼子来犯。而扼守东西交通之咽喉,有洛、伊、湛、涧四条江河汇流而过,顺河而下直达殷商故地,亦能北上齐鲁诸侯之地,东到徐戎淮夷之所,四通八达利于政令的传递、征伐的迅速。
制礼作乐
周公旦为了治理天下,除了推行分封制、营建东都之外,更重要的是制礼作乐,推出一套适合治理天下的礼法制度。这个礼法制度,其效力相当于通行的法律那样,是带有强制性的。 主要的内容,可以从《尚书》的《康诰》、《酒诰》、《梓材》这些篇章立求知一二。这些是周公写给弟弟卫康叔,让他据此治理殷商旧民的。 根据孔子的说法,我们知道周公制礼作乐主要是如下内容: “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周王朝内部团结的两方面。 礼乐,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分尊卑、别贵贱。周公旦以此确立了宗法制。 宗法制里面最重要的一条,是关于天子的继承问题。根据殷商的传统,兄终弟及、父死传子两种继承制度并存,而传弟、传子,这是一个矛盾的做法,因为传弟之后,必然有先王的子来争夺王位,同时传弟之后呢,还有个传弟之子、传兄之子的矛盾。种种矛盾必然导致王位的继承出现纷争,据殷商的历史来看,曾因此出现九世之乱。周公旦深感于这种矛盾,同时有鉴于他自己夺位称王、三监之叔鲜争位作乱,决定改变这种局面。他决定以传子为准,从而杜绝诸弟争位、诸兄弟之子争位等可能性。实际上,殷商自康丁以后,历经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明显地废除了传弟制而确立了传子制。然而,传子也有个问题,传给哪个儿子?于是,周公旦确定了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在周公之前,周是没有明显的嫡长子继承这种说法的。嫡长子继承一经确立,有效地免除了各种纷争,因为继承者已经确定。这就有效地稳定统治阶级的秩序,起到巩固周王朝的作用。 宗法制还有关于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中央内部的等级关系问题。周公旦以周天子为大宗,以同姓诸侯为小宗,而诸侯在其封国又是大宗,其同姓卿大夫则是小宗,而卿大夫在其家则是大宗,其同姓士民则是小宗。这样一层一层地下来,天子就是金字塔的顶层,最高贵的统治者,明确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权结构,有效控制了同姓诸侯,进而控制同姓诸侯所统治的地区。对于异姓诸侯,则视同甥舅,以婚姻为纽带,强化与异姓诸侯的关系,进而加强对异姓诸侯的统治。这种以血缘婚姻为纽带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必然推演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类的礼法要求,是父权制的具体反映。而与此相应的各种礼仪居室服饰用具的规定,更是为这种等级制度树立标杆,各有定分,一旦违反,视为僭越非礼,则天子诛之、诸侯讨之。 宗法制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既然要分封诸侯,让诸侯拱卫天子,那么诸侯封地的稳定性是一定要保证的,尤其周天子的京畿重地也是要稳定的。于是周公旦确立井田制。规定了田地不许买卖的、百姓不许迁移,土地国有的政策。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 至此,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的权威得到巩固,中央王朝对地方的通知得到加强。 周公旦的制礼作乐,既是对前朝统治经验教训的总结改造,又是从周人具体实践得来的总结经验。
归政成王
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称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彻底交给了成王。《尚书·召诰、洛诰》中周公和成王的对话,大概是在举行周公退位,成王视事的仪式上、史官记下的。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不避艰辛挺身而出,担当起王的重任;当国家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时候,毅然让出了王位,这种无畏无私的精神,始终被后代称颂。但是,周公并没有因退位而放手不管,成王固然对他挽留,而他也不断向成王提出告诫,最有名的是《尚书·无逸》。《无逸》,不要贪图安逸,不错,是周公告诫成王的,就是在今天读起来,我们还觉得它是新鲜的。《无逸》开头就讲,知道种地务农的辛劳,才懂得“小人”——农民的隐情。父母辛勤务农,而他们的子弟不知道种地的艰辛,就会贪图安逸乃至妄诞,甚至侮辱他的父母说:“老年人,什么也不懂。”这种不孝的话在当时是决不许讲的。《康诰》中还提到,对不孝不友的人要处以刑罚。作一个最高统治者要知道下边的隐情疾苦,否则就会做出荒诞的事情来。周公接着举了殷代名君中宗太戊、高宗武丁、商汤之孙祖甲,不是庄严威惧,勤自约束,“不敢荒宁”,就是久为小人,能保惠小民,不敢侮鳏寡,他们享国都能长久。尔后的殷王,生下来就安逸,不知道务农的辛劳,只是贪图享乐,因而他们享国也都不长久。周公接下去又举有周的太王、王季的谦抑谨畏,特别提到文王穿不好的衣服,自奉节俭,参加农业劳动,能“怀保小民,惠鲜鳏寡”,从早到过午有时连饭都来不及吃,为的是团结万民。他不敢盘桓逸乐游猎,不索取分外的东西,因而享国也比较长久。周公告诫后代,不许放纵“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如果不听,就会变乱先王正法,招致民人的怨恨诅咒。有人告诉说:“小人恨你、骂你。”要说自己有错误,深自省察,不许含怒,不许乱杀无辜,乱罚无罪。不然,相同的怨忿集中到你一个人身上,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周公所说的深入底层,关心民间疾苦,以“无逸”自警或用来教育后代是对的,但是“逸”与不“逸”往往受阶级条件和生活环境所左右,存在决定意识,在没有外界强大压力的情况下,王室成员“生则逸”是必然的,由“逸”而失国也是必然的。 周公致政三年之后,在丰京养老,不久得了重病,死前说:“我死之后一定葬在成周,示意给天要臣服于成王。”死后葬于文王墓地毕,成王说;“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为臣。
家族世系 燧人氏(配华胥氏) ┃ 伏羲(配女娲) ┃ 少典 ┃ 黄帝(姬轩辕) ┣━━━━━━━━━━━┓ 少昊(即玄嚣) 昌意 ┃ ┃ 蟜极 颛顼(又名乾荒) ┣━━━━━━━━━━━━━━━━┳━━━━━━━━━━━━━━┓ 帝喾[名姬夋,又名姬夒或姬夔] 挥公(又称张挥,世界张姓始祖) 业父(大业的父亲,伯益的祖父) ┣━━━━━━━━━┳━━━━┳━━━━┳━━━━━┳━━━━━┓ 弃(又称后稷) 台玺 契 尧(帝尧) 挚(帝挚) 陶父(皋陶的父亲) ┃ ┃ ┃ 不窋(kū) 叔均 皋陶(李唐皇帝的始祖) ┃ 鞠 ┃ 公刘 ┃ 庆节 ┃ 皇仆 ┃ 差弗 ┃ 毁隃 ┃ 公非 ┃ 高圉 ┃ 亚圉 ┃ 公叔祖类 ┃ 周太王(又称古公亶父,本名姬亶) ┣━━━━━━━━━━━━┳━━━━━━━━━━━┓ 周王季(姬历,也称季历) 虞仲(吴仲雍,吴国君主) 泰伯(吴泰伯/吴太
伯,吴国君主) ┣━━━━━━━━━━━━━━━━━┳━━━━━━━━┓ 周文王(姬昌,姬历之子,史称西伯昌) 虢仲(西虢国君主) 虢叔(东虢国君主) ┣━━━━━━━━┳━━━┳━━┳━━┳━━┳━━┳━━┳━━┳━━┳━━┳━━┳━━┓ 周武王(姬发) 伯邑考 姬鲜 姬旦 姬度 姬振铎 姬武 姬处 姬封 姬载 姬郑 姬绣 姬高 ┣━━━━━━━┳━━━━━━┳━━━━━━━┳━━━━━━━┳━━━━━━━┓ 周成王(姬诵) 姬虞(即叔虞) 姬某(邘国君主) 姬某(应国君主) 姬某(韩国君主) 太姬(嫁陈胡公) ┃ 周康王(姬钊) ┃ 周昭王(姬瑕) ┃ 周穆王(姬满) ┣━━━━━━━━━━┓ 周共王(姬繄扈) 周孝王(姬辟方) ┃ 周懿王(姬囏) ┃ 周夷王(姬燮) ┃ 周厉王(姬胡) ┣━━━━━━━━━┓ 周宣王(姬静) 姬友(即郑桓公,郑国君主) ┣━━━━━━━━━━┳━━━━━━━┓ 周幽王(姬宫湦) 周携王(姬余臣) 长父(杨国君主) ┣━━━━━━━━━━━━━┓ 周平王(姬宜臼,东周建立者) 姬伯服 ┣━━━━━━━━━━━┳━━━━━━┓ 太子泄父(姬泄/姬泄父) 姬狐(王子狐) 姬武(武姓始祖,武则天废唐建周时,被追谥为周睿祖康皇帝) ┃ 周桓王(姬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