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反思(优秀6篇)

《平均数》教学反思 篇一

在教学《平均数》这一概念时,我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一些困惑和误解。他们往往容易混淆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导致在计算和理解平均数时出现错误。因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首先,我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例如,我让学生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或者计算家庭每个人的平均年龄,让他们明白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场景。

其次,我注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住公式。我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是如何平均分配总数的,以及如何处理特殊情况下的计算方法,让他们能够理解平均数背后的数学原理。

另外,我也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灵活运用平均数的概念。我设计了一些有趣的问题和挑战,让学生能够动手实践,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通过这些教学策略的运用,我发现学生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不仅在课堂上能够熟练地计算平均数,还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我相信,只有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和引导,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平均数》教学反思 篇二

在教学《平均数》这一概念时,我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着对平均数计算公式的过分依赖,缺乏对平均数实际含义和计算过程的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首先,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入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我让学生通过计算家庭每月用电量的平均数,或者计算学校同学的平均成绩,来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场景,从而激发他们对平均数的兴趣和理解。

其次,我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平均数问题。我设计了一些小组讨论和合作作业,让学生能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中共同探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交流能力。

另外,我也注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计算公式背后的数学原理。我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平均数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让他们能够理解平均数是如何通过总数和个数来计算的,从而深入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通过这些教学策略的运用,我发现学生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不仅能够熟练地计算平均数,还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提高了数学学习的效果和兴趣。我相信,只有通过多角度的引导和讨论,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平均数》教学反思 篇三

在教学《平均数》这一内容时,我发现学生们在计算平均数的过程中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导致他们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理解不够深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课堂上增加了更多的实际生活中的例题,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情境来理解平均数的应用。

在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些关于学生课外阅读量的统计问题,让学生们通过实际的数据来计算平均阅读量,从而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我还鼓励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讨论和解答问题,通过互相讨论和交流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意识到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际操作和生活应用,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情境来理解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只有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平均数》教学反思 篇四

  一、问题引导学习,提示概念本质

  数学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抽象出来的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课堂教学中,要全面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紧抓概念的核心,通过适当的情景设计,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用数学形式体会概念的特征,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平均数的教学中,核心概念是加权平均数,概念的核心是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权即权数或权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针对某一指标而言。某一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权重表示在评价过程中,是被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

  本节课的导入部分,第一题是计算七年级两个班的平均成绩,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讨论,没有出现预想的效果,学生没有出现老师预想的两种计算方法,都是直接用加权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很准确。因此,我觉得这个引例的设计是不合理的,不适当的,即使改变班级的人数,同学虽然都能正确的计算出来,但是始终没有体会能不能权的意义和重要程度。

  问题二中,求三郊县人均耕地面积。这个问题是课本中的引例,由于学生已经对问题一进行了研究,对权有了初步的认识,只是还不太理解,因此给出了两个问题

  追问1:用算术平均数的方法求三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合理吗?为什么?追问2:0.15、0.21和0.18这三个数中,那个数对总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更大一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三个数的权分别是什么?你如何计算该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的?

  这两个问题是让学生第二次体会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权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通过上面两个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问题的分析,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本节的核心概念展开教学活动,基本达到预定教学目标,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师以任务布置──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程序,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对比、分析、交流等探索活动,使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本质属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样就完成了从背景引入、典型丰富的具体例证──属性的分析、比较、综合,到概括共同本质特征得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样一个概念教学的初始步骤。

  二、设计有效提问,激发学生思维

  有效的课堂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因此,我在引例中的分析阶段,设计了两个体现概念的问题,以此展开活动。

  (1)0.15、0.21和0.18这三个数中,哪个数对总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更大一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三个数的权分别是什么?你如何计算该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的?

  (2)若n个数X1、X2Xn权分别是W1、W2Wn,则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如何计算?

  在得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后,在例题的处理中,就缺少有效的问题提问:在此处除了课本中的问题外,还应设计以下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权的意义。

  (1)如果以四项测试成绩同等重要的标准进行招聘,你认为合理吗?

  (2)招聘口语或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时,公司侧重于哪些方面的成绩?给出的比值是否能体现这些方面更加重要?听、说、读、写四种成绩的权分别是多少?

  (3)比较两个问题的结果,谈谈你对数据权的作用的认识。

  (4)若听、说、读、写的成绩分别按20%、20%、30%、3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如何计算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与(2)相比,数据权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若在此课中出现上述的问题串,围绕权的实际意义而设计,环环相扣,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对权的意义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了学习的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促进师生有效互动,提高信息交流效益,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最后在展示权的不同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生成问题情景,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引发深层次思考,体会权的本质属性。

《平均数》教学反思 篇五

  平均数教学是统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平均数的知识,以前总是把它当作一种典型应用题来教学的,即所谓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但是,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来看,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特征的把握,注重其统计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正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怎样才能使三年级的小学生感受平均数是一种需要呢?课标上指出:小学中年级、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于是,课的引入部分我设计了在两个笔筒里放着7枝笔和5枝笔,让学生帮整理成每个笔筒的笔一样多,引出一个结论: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所以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移笔”导入,自然的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地使学生直观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最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及特征的把握,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开头相互呼应,设计了小明的身高为127厘米,一天他来到一个池塘边玩,看见池塘边有个木牌,木牌上写着:这个池塘的平均水深为1米。小明看了高兴地说:我在池塘里玩水一定不会淹死的?请问你认为小明的看法对吗?为什么?让学生展开讨论,从对“平均水深”的理解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应用价值,为树立应用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将数学课中的统计与生活有机的结合,体会到数学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平均数》教学反思 篇六

  《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统计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一、预学

-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课的开始我拿去年期末考试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的成绩来做比较,看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做最公平。学生在没有平均数的概念下,会说求两个小组的共分数,我故意找的两个小组人数不是一样多,所以这个时候学生就想到了求出平均成绩,因此引发出课题——平均数。后面我又以即将到来的世界卫生日作为背景,学校环保小队为了打扫卫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为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与数学相关,并且蕴含了德育的思想。但是这一环节,可能进入主题太快,让学生还没有概念,就突然进入了课题,或者让学生复习二年级的平均分知识后再进行教学。

  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此环节我用了小组合作的模式来教学,我在课件中自学提示中出示环保小组收集废旧塑料瓶,让学生找出平均数,学生会移动多的塑料瓶补给收集少的学生这种方法和二年级所学的平均分的方法来做,因为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此时我就引发出疑问,为什么要讲多的移给少的人?他们就得出结论:因为这样他们收集塑料瓶就能一样多。接着我又将整个移多补少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们看,让他们心里更加明确这种方法的意义。后自学提示中这些平均数是实际数量吗,让学生区分平均数与实际数的区别,但是学生仍然还不知道平均数处于一组数字的什么水平之中,这时我就利用超链接转向小明身高140cm,到水深110cm的河里去游泳的题型来引导学生,虽然水深是110cm,但是实际上水最深的地方达到200cm,平均数并不是最高值,也不是最低值,它处于中间的一个水平。这样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们要研究平均数这一概念。这一环节中,我觉得可能我的讲解过于太多,关注学生太少,我想让学生答到我心中所想的答案后才会予以肯定的表扬,其实学生的回答中充满着闪光点,我应多关注,把整个课堂的主角交给学生。

  三、评学-拓展延伸

  在此环节,我用了课本上的做一做、一组口算成绩成绩表来作为提升题,口算成绩表比较哪一小组的成绩好,这样学生一目了然就知道我们要求的是平均数,最后,我穿插了一些课外小知识,一些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平均数的小知识点,让学生感受到,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数学。

相关文章

《上学路上》的教学反思【推荐3篇】

生活中不乏观察的眼睛,品生课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这是我在上这节课后最深的一个感触。 课上,在跟着可可、乐乐的录音与照片一起从家到学校的整个路线展示后,绝大多数的孩子就已经能看着图,完整地把上学路...
教学资料2011-08-06
《上学路上》的教学反思【推荐3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一、整体感知:...
教学资料2013-04-01
《行路难》教学设计2

兄有债“打一字”【优选3篇】

谜面:兄有债(打一字) 谜底:捉...
教学资料2014-01-06
兄有债“打一字”【优选3篇】

助理物流师考试【优质3篇】

助理物流师认证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说明 一、 本大纲根据《助理物流师岗位标准》相关内容编制。 二、 本大纲为助理物流师认证考试依据。 三、 本大纲知识点按照《助理物流师岗位标准》中《助理物流师...
教学资料2019-07-02
助理物流师考试【优质3篇】

《燕子》优秀教学设计(最新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燕子》优秀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教学资料2015-02-02
《燕子》优秀教学设计(最新5篇)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彩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
教学资料2017-02-06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彩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