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鲁迅的《孔乙己》(精彩3篇)
如何解读鲁迅的《孔乙己》 篇一
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叙事风格一直吸引着读者和研究者。在解读这个作品时,我们不仅可以从表面的故事情节入手,更应该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从作品的社会背景入手,探讨《孔乙己》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酒馆里,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物,他身世可怜,生活无依,被人们当作笑柄和嘲讽的对象。这种社会边缘人的形象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并不鲜见,鲁迅通过孔乙己这个形象,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不公,呼吁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尊重。
其次,我们可以从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入手,探讨他所代表的意义。孔乙己是一个内心敏感、善良、受伤害的人,他在酒馆里的表现虽然有些滑稽可笑,但背后却隐藏着对命运的抗争和对尊严的追求。他尽管被人们嘲笑和轻视,却仍然坚持做自己,不愿放弃内心的尊严和价值。孔乙己的形象给人以启示,让我们反思自己对他人的态度,以及对自己内心的坚守和勇气。
最后,我们可以从作品的叙事手法和艺术表现入手,探讨鲁迅在《孔乙己》中的创作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鲁迅巧妙地通过酒馆里的对话和情节展开,将孔乙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笑中感受到悲,感受到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他的语言简练明快,情节跌宕起伏,给人以强烈的阅读体验,让人不禁为孔乙己的遭遇而感到悲哀和同情。
综上所述,《孔乙己》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批判和人性思考的作品,通过解读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文学观念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同时也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和呼唤。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有着时代意义和启示意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珍品。
如何解读鲁迅的《孔乙己》 篇二
鲁迅的《孔乙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叙事风格一直吸引着读者和研究者。这个故事虽然篇幅不长,却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思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们可以从孔乙己这个形象入手,探讨他所代表的意义。孔乙己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物,他身世可怜,生活无依,被人们当作笑柄和嘲讽的对象。然而,尽管遭遇不公和嘲笑,孔乙己仍然保持着内心的尊严和坚守,不愿屈服于压力和羞辱。他是一个内心敏感、善良、受伤害的人,通过他的形象,鲁迅呼吁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尊重,同时也让人反思自己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其次,我们可以从作品的叙事手法和艺术表现入手,探讨鲁迅在《孔乙己》中的创作技巧和思想内涵。鲁迅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将孔乙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笑中感受到悲,感受到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他通过酒馆里的对话和情节展开,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孔乙己的遭遇和内心挣扎,同时也让人对社会的冷漠和不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我们可以从作品的社会背景入手,探讨《孔乙己》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酒馆里,这个小小的舞台上展现出的社会边缘人的形象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并不鲜见,他们被边缘化和排斥,生活在贫困和无助之中。鲁迅通过孔乙己这个形象,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不公,呼吁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尊重,同时也让人反思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和行为。
综上所述,《孔乙己》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批判和人性思考的作品,通过解读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文学观念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同时也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和呼唤。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有着时代意义和启示意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珍品。
如何解读鲁迅的《孔乙己》 篇三
如何解读鲁迅的《孔乙己》
摘 要:本文对初中语文鲁迅作品《孔乙己》进行解读,一方面探讨鲁迅创作的初衷,另一方面通过叙述者的选择探讨其中蕴育的深刻思想以及鲁迅的美学追
求。关键词:初中语文;《孔乙己》;创作初衷、“余裕”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了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关于如何解读这篇小说、《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编者在教参中给教师提供了以下三种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原因和前景。 第二种意见认为表现了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无奈。在社会变革中,小人物根本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遵从固有的心态,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最终只能被生活吞噬。 第三种观点认为作品批判冷漠、麻木的国民性。通过描写周围群众对孔乙己的态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 以上三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我想要从作者创作本小说的初衷谈起。下面我们从两个问题入手来探讨《孔乙己》主旨。
第一、孔乙己为什么可笑?《孔乙己》是鲁迅1919年的短篇小说,是写完《狂人日记》之后“一发而不可收”写出的第二篇白话短篇小说。历来论者讨论的主要集中在教参中的第三种观点上。而刘玉凯先生认为鲁迅在自己写的《文末附记》中的话非常重要,也是理解鲁迅创作这篇小说初衷的关键,鲁迅在文中说“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意思”,也就是说,鲁迅的初衷仅仅在于展现一种别样的生活,即“或一种生活”,这与我们通常的“一种生活”是不同的,它们分属于两种生活,在自己的生活圈子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场。“文中的丁举人、孔乙己、短衣帮、掌柜的各由自己的身份地位规定了自己的‘语言场’。守住自己的名分,才是被大家认定的秩序”[1]p211。文中对孔乙己有一句经典的概括,“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的思想、行为、语言都是封建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自认为和丁举人等都是读书人,都是高人一等的。但他的实际是地位、经济情况都决定了他实际和“短衣帮”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他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他满口的之乎者也决定了他与短衣帮们的冲突和隔膜。而“学而优则仕”的老观念使孔乙己相信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丁举人”,但遗憾的是他连个秀才也没有考上,所以在丁举人一类的人眼里,孔乙己也仍然是不名一文的“短衣帮”、下等人,因此,孔乙己在两个语言场中都没有找到自己的地位,因而才显得可笑。试想,如果孔乙己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不再迷信学而优则仕,他肯去像普通下等人那样去喝酒、去劳动,比如去拉车,那还有人笑话他吗?我想没有,至少他找到了自己的生活圈子,拥有了自己的语言场,是被认同的。王富仁先生也谈到了三个世界的概念“时至今日,我们的社会仍是由三个世界构成的:权力的世界,金钱的世界,劳动的世界。这三个世界各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而我们中国知识分子,在哪个世界里都找不到适于自己的位置,因为我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在这三个世界中得不到承认和理解。中国知识分子在权力的世界、金钱的世界和劳动的世界中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没有自己的‘身份’,但它仍要生存,并且只能靠‘文化’生存。‘长衫’是文化的象征,‘之乎者也’是文化的表现,都还不是‘文化’本身,因而也没有实际的用途,在社会上混不到饭吃。‘文化’有多种用途,它可以掌权、用权,但在这方面,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比孔乙己更有经验,更有‘文化’,不需要孔乙己的帮助;‘文化’可以记账、算账,从事经营活动,但掌柜的自己也有‘文化’,也能记账、算账,不需要孔乙己的服务。而那些短衫顾客则是不需要文化的。孔乙己的‘文化’也就只剩下‘认字’和‘写字’:‘孔乙己在权力世界、经济世界、劳动世界里都得不到同情和理解,都无法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只有儿童对他构不成精神的压抑,所以他对儿童便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也是人性的必然”[2]。所以,丁举人可以议论什么治国平天下的空道理,不可笑;孔乙己在和自己一样的穷读书人圈子中“之乎者也”也不会互相耻笑;短衣帮们站着喝酒而且谈论些“雷公劈死蜈蚣精、闺女生了夜叉”也不可笑。所以,鲁迅的本意似乎是在于写出社会上就有孔乙己这样的一类人,社会、时代变了,可是他们的思想依然固步自封,鲁迅就是要展示出他们的可笑进而批判其糊涂,犹如狠狠地打他一棍,本意要他清醒。通过探讨孔乙己为什么可笑来揭示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
第二、《孔乙己》的叙述者是谁?应该说是小伙计,准确地说该是在十几岁时曾经当个小伙计的、现在三十多岁的中年人。为什么要选小伙计作为故事的讲述人?鲁迅的叙述技巧有哪些讲究?在高超的叙事艺术中鲁迅为了要表现什么?钱理群在《叙述者的选择》一文中给予了详细地论述。实际上,《孔乙己》体现了鲁迅重要的小说情节模式,那就是“看/被看”的模式,在文中,以小伙计为叙述者即故事讲述人可以更清楚的告诉大家,人在社会上的存在方式是看同时处于被看的地位,即每个人都在自我评价、评价审视他人又同时被别人所观察评判,因此小说中出现几个层次的“看”与“被看”,在每一个层次的看与被看中都体现了不同的思想,同时加上作者作为隐含的评判者也把自己的意见加入其中,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把自己参与其中,支持谁、反对谁。所以作品之所以写得好,就在于作品超越了本意、产生了超越性的阐述空间,而且如此深刻、丰富的思想作者却能够用非常从容的语言表现出来,体现了鲁迅一贯的美学风范,那就是“不逼促”、“余裕”、“从容不迫”。《孔乙己》不仅是鲁迅最好的短篇小说,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二十世纪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
参考文献:
[1]刘玉凯.鲁迅钱钟书平行论[M].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8).
[2]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