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条锦蛇【经典4篇】
白条锦蛇 篇一
白条锦蛇,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蛇类动物。它的身体颜色主要为黑色,身上布满了白色的细条纹,因此得名“白条锦蛇”。这种蛇类的体型一般较小,通常长度在60-90厘米之间。白条锦蛇的头部呈三角形,眼睛较大,眼瞳呈圆形,给人一种机敏的感觉。
白条锦蛇主要以小型爬行动物和昆虫为食,喜欢隐藏在草丛或树丛中等待猎物靠近。它们的移动速度较快,能够迅速捕捉猎物。白条锦蛇在捕食时会先用毒牙咬住猎物,然后缠绕身体将猎物紧紧包裹,使其窒息而死。
白条锦蛇的繁殖方式为卵生,一般在春季开始交配,交配成功后雌性白条锦蛇会在适合的环境里产下卵。卵的孵化期一般为1-2个月,孵化后的幼蛇会迅速离开卵壳并开始独立生活。幼蛇的生长速度较快,一般在一年内就能够达到成年体型。
白条锦蛇是一种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蛇类动物,其独特的外表和优雅的动作吸引了很多爱好者。然而,由于人类的破坏和栖息地的减少,白条锦蛇的数量逐渐减少,被列为濒危物种。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白条锦蛇,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白条锦蛇 篇二
白条锦蛇,是一种美丽而神秘的蛇类动物,它们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森林和草原中。白条锦蛇的生活习性非常独特,它们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活动,常常隐藏在树叶下或草丛中,以便更好地捕食。
白条锦蛇的食性十分广泛,主要以小型爬行动物和昆虫为食,如蜥蜴、青蛙、蝎子等。在猎食时,白条锦蛇会迅速展开攻击,利用毒牙将猎物咬伤,然后缠绕身体将猎物紧紧包裹,使其窒息而死。白条锦蛇的捕食技巧十分独特,给人一种神秘而优雅的感觉。
白条锦蛇的繁殖方式为卵生,雌性白条锦蛇一般在春季开始产卵,卵的孵化期一般为1-2个月。幼蛇孵化后会迅速离开卵壳,并开始独立生活。幼蛇的成长速度较快,一般在一年内就能够达到成年体型。
总的来说,白条锦蛇是一种独特而优雅的蛇类动物,其美丽的外表和独特的捕食方式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然而,由于人类的破坏和栖息地的减少,白条锦蛇的数量逐渐减少,被列为濒危物种。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白条锦蛇,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希望大家能够共同努力,保护这些美丽而神秘的生物,让它们在地球上继续繁衍生息。
白条锦蛇 篇三
白条锦蛇 篇四
白条锦蛇,别名枕纹锦蛇、麻蛇。中国北方广布的无毒蛇。生活力强,耐饥渴。性情比较温顺,行动较迟缓。捕杀小鸟、蜥蜴及小型鼠类为食。它的耐饿能力很强,曾有耐饿18个月的记录。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单中。
目录 简介基本信息外形
特征濒危状况收缩展开 简介 白条锦蛇,别名枕纹锦蛇、麻蛇。中国北方广布的无毒蛇。生活力强,耐饥渴。性情较温顺,行动较迟缓。捕杀小鸟、蜥蜴及小型鼠类为食。其耐饿能力很强,曾有耐饿18个月的记录。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单中。
基本信息 生活习性
生活于平原、丘陵或山区、草原,栖于田野、坟堆、草坡、林区、河边及近旁,也常见于菜园、农家的鸡窝、畜圈附近,有时为捕食鼠类进入老土房。晴天白天和傍晚都出来活动。北方地区十月上旬开始入蛰,次年四月下旬出蜇。
生长繁殖
繁殖方式:卵生,于7月至8月间产卵于深穴或石缝内,每次产卵10(6-15)个左右,卵壳柔韧,乳白色,卵每枚约28-45*15-25毫米。
分布范围
北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上海、河南、湖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新疆
食性
捕食壁虎、蜥蜴、鼠类、小鸟和鸟卵。幼体亦吞食昆虫。
外形特征 头略呈椭圆形,体尾较细长,全长1米左右。吻鳞略呈五边形,宽大于高,从背面可见其上缘:鼻间鳞成对,宽大于长,其和工只及前额鳞的一半;前额鳞一对近方形;额鳞单枚成盾形,瓣缘略宽于后缘,长度于其与吻端的距离;顶鳞一对,较额鳞要长。 鼻孔大,呈贺形,开口于大小几相等的前后鼻鳞间;颊鳞1枚,长大于高;眶前鳞2枚,少数为1或3枚,不与额鳞相切;眶上鳞1枚;眶后鳞2枚;颞鳞2=3(或4)枚。上唇鳞8(3-2-3)枚,第7枚最大;下唇鳞10-11对,第一对在颏鳞后方相切,前5对切前颏片。 背鳞在多为25行,少数23行;中段25行,少数23,个别27行;肛前段19行,个别17行;整个背鳞有9行具弱棱。腹鳞性173-193枚,雌性177-189枚;尾下鳞性63-69对,雄性54-60对。肛鳞对分。背面苍灰、灰棕或棕黄色。 头顶有黑褐色斑纹三条: 最前一条较细或不明显,横过鼻间鳞经颊鳞、眶前鳞达眼;第二条弱宽,横越前额鳞斜向后经眶前鳞上角至眼与前一条相会合,眼为粗大黑纹斜达口角;第三条最宽,横于额鳞分别沿左右眶上鳞、顶鳞外半后行至枕后,呈“钟形”两侧联结,即成一特殊的枕纹。头顶诸斑纹在幼蛇时尤为显著。 躯尾背面具三条浅色纵纹;正背中一条窄而模糊,常被黑斑(宽约1-2枚鳞列)隔断,两侧的二条较宽。腹鳞及尾下鳞两外侧斑点粗大,且断续缀连如链;有的个体腹两侧尚散有棕红色小斑点。
濒危状况 苏州日报2008年04月11日 发表一文“这些身影已渐渐远去”中说道:苏州地区的蛇类在1990~1993年常熟、吴县、苏州三地6个蛇类养殖场所收购的蛇量便高达45.4万条。 随着苏州城乡生态环境的渐趋改善和优化,野生动物正处于全面保护阶段和初步复苏时期,苏州的山林地区已经多次发现多年不见的河麂、刺猥、啄木鸟、白条锦蛇、翠青蛇、短尾蝮蛇等保护动物。但是,苏州市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依然是任重道远。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法治管理实例分析中指出: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乌裕尔河、双阳河下游,地理及气候条件优越,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广布性鱼类种类较多,共有鱼类51种,其中经济鱼类近30种。两栖动物6种,即极北小鲵、花背蟾蜍、中华蟾蜍、无斑雨蛙、黑斑蛙和黑龙江林蛙,占全省总种数的50%。爬行动物6种,即鳖、丽斑麻蜥、黄脊游蛇、白条锦蛇、虎斑游蛇和日本蝮,占全省总数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