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反思(精简5篇)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一
在教学《一亿有多大》这个课题时,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亿的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首先,我准备了一个简单的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自由发挥,讨论亿有多大这个概念,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接着,我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操作一亿颗小珠子来感受亿的数量级,从而更直观地理解这个数字的巨大。最后,我设置了一个趣味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亿这个数字,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亿这个数字的认识存在一定的模糊和混淆,很多学生只是停留在数学概念的表面,缺乏深入思考和实际操作的机会。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通过和同学们的交流讨论,逐渐建立对亿这个数字的清晰认识。另外,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游戏环节中存在计算错误和团队合作不足的情况,因此我在课后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及时纠正错误,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通过这次教学设计与反思,我深刻认识到数学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和魅力,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潜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注重设计富有趣味和挑战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二
在教学《一亿有多大》这个课题时,我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亿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首先,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式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比喻亿这个数字,引导他们从生活中找到与亿相对应的实物,从而更好地理解亿的数量级。接着,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性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感受亿的巨大,从而加深对亿的认识。最后,我设置了一个应用环节,让学生应用亿这个数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启发性问题和探究性活动中表现出了积极性和好奇心,他们通过自主思考和实际操作,逐渐建立了对亿这个数字的清晰认识。然而,在应用环节中,一些学生仍存在数学计算能力不足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不足的情况,因此我及时给予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数学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次教学设计与反思,我深刻认识到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和魅力,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潜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注重设计启发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三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入《一亿有多大》这个题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的概念和数学运算。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字的概念。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工厂或者农场,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一亿这个数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数字游戏或者挑战,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字的概念。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数字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反思中,我们可以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入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字的概念。同时,我们还可以思考如何设计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更多知识。另外,我们还可以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通过不断地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四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五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天平、卷尺、秒表、100米大米、实物投影。
学生准备计算器、练习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出示100000000)大家认识它吗?(指名回答)
教师在100000000上面板书“一亿”。
谈话:大家都会读会写一亿,但是这一亿到底有多大呢?想了解吗?那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一亿有多大”。(将课题补充完整)
二、实践操作
1、数一数
(1)小组活动,动手数一数。
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拿出一些练习簿,合在一起,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地数,数到100本告诉老师,老师立即告诉各小组所用的时间,组长记录下来。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数100本练习簿大约所用的时间。
(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谈话:如果照这样的速度,我们数1亿本练习簿要用多少秒呢?
出示书本上的表格(学生可以把90秒、900秒改为全班认同的其他秒数),请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推算,并把推算结果填入表格。
小组反馈,指名读最后的得数。
(3)进一步探究问题。
谈话:9千万秒(或学生推算出的其他秒数),这段时间长不长?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显然不合适,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年)怎样把9千万秒换算成多少年?
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后看书上的算式。
小组合作,借助计算器计算出结果。
提问:看了这个计算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2、排一排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从时间上感受了一亿的大小,大家还想不想通过其他的方式,再来感受下一亿的大小呢!
(1)实际测量长度。
请10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行,师生共同测量出长度。(可能会出现测量的结果不是整米数,取整米数的近似数来表示。)
(2)列表进行推算
提问:照这样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呢?
出示表格,根据表格形式,各小组也依据刚才测量的数据列个表填一填,并反馈推算结果。
(3)从绕地球的圈数来进一步感知一亿有多大。
指名读出推算出的长度。
谈话:对于这个长度,大家都会感觉到很长,但究竟有多
长,还可能感受不深。地球赤道全长40000000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用计算器算一算。
指名说一说计算结果。
提问:看了这个数据,你又感受到什么了?(指名说一说)
3、称一称
谈话:通过数一数,排一排,我们感受到一亿的大小,老师这里还带来了一个工具,(出示天平)大家猜猜我能用这个天平做什么呢?(学生对天平已有认识,所以能够想到“称”)那下面我们就用称一称的方式再来感受下一亿的大小。
(1)实际称一称。
出示100粒大米,在天平上称一称,称出100粒大米的克数。
(2)列表进行推算,解决两个问题。
①解决第一个问题
提问:14亿人为什么乘14,而不是乘14亿?(让学生明确表中推算出的是1亿粒大米的重量,14亿粒米,就是14个1亿粒米,所以只能用1亿粒米的重量乘14)
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第一个问题。
②解决第二个问题。
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交流反馈。
提问:看了这两个计算结果,你想说什么呢?(在这里不仅让学生说说一亿的大小,同时要让学生说说应该节约粮食。)
三、全课总结
谈话:通过我们以上的实践活动,现在你以“一亿到底有多大”有认识了吗?你能来给我们大家描述“一亿有多大”吗?
《一亿有多大》案例反思
认识一亿有多大,对于学生来说确难度,因此本课着重突出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这三个环节,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充分感知一亿的大小,同时注重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丰富一亿有多大的认识。
著名数学教育哲学家郑毓信先生曾说过一句话:“我们怎样认识数学,我们就会怎样教数学。”数学是一种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索、研究讨论、获取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更有学习研究的方法,合作探索的愉悦,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1、注重实践——在活动中感知。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三个环节创设了具体操作情境。如,分组以循环方式一本本数,数到100本,并记录下时间,当推算到数一亿本需两年多时,孩子们都震惊了,在小小组都交流开了,有一孩子说,“如用两年多数完那得连续不断,实际用时将后更多。”孩子们不由得感慨一亿真大。
2、关注合作——在交流中提升感悟。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总是在一个群体中进行,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对学数学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作用。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在活动中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共同讨论,从而自主地,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解决排一排,称一称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他们能很好的进入学习情景,都急切的想知道1亿个小朋友到底有多少,1亿粒米、14亿粒米的重量等等,每一步的探索都是一次,体验真切感知一世有多大。
学习不是一种简单的“告诉”,而是学习者的一种实实在在的“体验”。如果一亿多大把几个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不敢想象,那会是多么枯燥的一堂课,学生对一世有多大能否像本课尾一样,学生能结合具体事物娓娓道来。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实践关注合作,在活动中促使学生体验,让学生真正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