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经典语录(优质3篇)
菊与刀经典语录 篇一
《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蕴含了许多深刻的哲理和观点。通过对日本文化的深入研究,本尼迪克特试图揭示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帮助西方人更好地理解这个东方国家。以下是《菊与刀》中的一些经典语录,让我们一起来领畂一番日本文化的精髓。
1. "利刃之下,心无闪躲。" 这句话表达了日本人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韧和果断。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刀剑被视为武士的象征,代表了勇气和果敢。因此,日本人往往会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毫不畏惧,勇往直前。
2. "花开两朵,不可一朵。" 这句话暗示了日本人对于平衡和和谐的追求。在日本文化中,重视团队合作和共同进步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因此,日本人通常会强调团队的力量,认为团结一致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3. "心静如水,临危不惧。" 这句话强调了日本人的冷静和沉稳。在日本文化中,内敛和自控是一种美德,人们往往会在面对危险和挑战时保持冷静,不轻易慌乱。这种沉稳的态度让日本人在危机时刻能够应对自如,保持理性和清醒。
通过这些经典语录,我们可以窥见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菊与刀》不仅是一部揭示日本文化本质的著作,更是一部启发人们思考生活和人生意义的经典之作。让我们一起借鉴这些智慧,感悟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菊与刀经典语录 篇二
《菊与刀》是一部描绘日本文化和心理的经典之作,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通过对日本人的深入研究,探讨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以下是《菊与刀》中的一些经典语录,让我们一起领畂一番东方文化的精髓。
1. "风叶散落,不随人意。" 这句话表达了日本人对于命运和自然规律的尊重和敬畏。在日本文化中,人们常常认为命运是不可控的,自然规律是无法改变的。因此,日本人往往会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强求逆天而行。
2. "樱花绽放,只为一瞬。" 这句话暗示了日本人对于生命和时光的珍视和感慨。在日本文化中,人们常常意识到生命短暂,时光匆匆,因此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个瞬间,感恩生命的美好和时光的宝贵。
3. "山水相连,心意相通。" 这句话强调了日本人对于自然和人文的热爱和尊重。在日本文化中,山水被视为自然之美,人文被视为人类之美,人们常常通过欣赏山水之美,感受人文之情,从而达到心意相通,心灵相通的境界。
通过这些经典语录,我们可以窥见日本文化的深邃内涵和博大精深。《菊与刀》不仅是一部揭示日本文化本质的著作,更是一部启迪人们心灵和思想的经典之作。让我们一起借鉴这些智慧,感悟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菊与刀经典语录 篇三
1、日本儿童教育中存在的断层现象使日本男人的性格中呈现出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这让西方人感到非常诧异。在日本,小孩很小的时候就被大人们宠坏了,那时的他们简直就是自己小小世界的神,可以为所欲为,甚至可以恣意攻击别人,他们的一切要求也都能得到满足。后来,这种记忆虽然渐渐淡去,但潜意识里日本人的这种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这种双重性使日本男性在成人后既可能沉溺于罗曼蒂克的恋爱,也可能心甘情愿地顺从婚姻的安排;既可能沉浸于享乐和安逸,也可能将责任义务看得高于一切。严谨的教育使他们在行动时表现得缩头缩尾,而有时他们却又勇敢得近于莽撞;在等级制下他们可以表现得极为驯服,但有时他们又是非常难以驾驭;他们殷勤有礼,但有时又显得傲慢不逊;在军队里,他们可以毫无怨言地接受训练,但在训练时却又是难以驯服的;他们是坚定的保守主义者,但同时却又对新的东西很感兴趣;他们学习中国,却又不排斥西方。
2、在日本,培养“能力”的自我修养的理由,在于它能改善其掌控生活的能力。他们说,人们在修养初期可能感到难以忍受,但这种感觉很快就会消失,最终他会享受到其中的乐趣,否则就会放弃修养。这一切正如学徒要在事业上充分地发挥作用,少年要学习“柔道”,新媳妇要很快适应婆婆的要求。所以在训练的最初阶段,那些不适应新要求的人想逃避这种修养,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的父亲就会教导到:“你希望是什么?要体会人生,接受一些训练是必要的;如果放弃修养,你今后一定不会快乐。如果这些后果发生了,我是不会袒护你不受社会非议的。”用他们经常用的说法,修养就是磨掉“身上的锈”。如他们所希望的那样,它会使人变成一把锋利的剑。
3、人们只有自己具有坚定不移的信仰,才会有不寻常的宽容。
4、日本历史故事中永恒的主题是报复:一种是向你犯错误而他却没有犯错的人进行报复;另一种是向侮辱自己的人进行报复,即使对方是自己的君主。这两个报复的主题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很常见,情节也多种多样。但在日本当代的历史故事、小说及纪录片,我们就会很清楚地看到:尽管日本人在古代传统中非常崇尚报仇,今天日本人在现实生活的复仇行为并不比西欧的多,甚至比西欧的还要少。这并不意味人们对他们的名誉不再看重,而是意味人们对失败和侮辱的反应已日益由进攻性的演变成了自卫性的。人们对耻辱感仍然看得很重,但人们现在更多地是以自我麻痹来代替争打独斗。明治维新以前,由于日本缺少法律,直接攻击的复仇可能性还比较大。到了近代,法律、秩序以及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使人们越来越难进行复仇行动。如果真的要复仇,那也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人们可以玩弄一些伎俩向敌人进行报复而使对方毫无察觉。这点多少有些像古代故事中的做法。为了不让对方察觉,主人将粪藏在精美可口的食物中,而客人竟也真的毫未觉察。可是今天,就连这种隐秘的手段也很少能够被应用了。今天,人们只有两种抉择:一种是把这种侮辱当作鞭策,激励自己去干“不可能”的事;另一种就是继续对这种侮辱怀恨在心,从而使自己一事无成。
5、在日本,人们在做事时就是这样一分为二的。一个正派的人在接受他人的恩惠时,他对这份恩情是记忆犹新的;而当他受到别人的
侮辱时,那种耻辱也将是刻骨铭心的。不论怎样,最后都得有个了解。在对待这两种情义时,日本人不像美国人那样把他们区别成“侵犯性”和“非侵犯”的两种。在日本人看来,只有“情义范围”之外的行为才能被称作侵犯。只要是在“情义”范围之内洗刷污名,那就不能说这个人犯了侵犯之罪,他只不过是算清旧帐罢了。日本人认为:只要一天没有对受到的侮辱、诽谤及失败进行报复或雪恨,“世界就一天不会太平”。一个正派的人必须帮助世界恢复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这是人性中善的东西,而不是人性中的罪恶。日本人在理解“情义”时往往掺和了感激和忠诚的复杂因素,()欧洲历史上,这种“对名誉的情义”一直都被视为是一种美德。
6、杀人犯:杀害某人肉体的人。嘲笑者:杀害某人心灵的人。
7、日本人鞠躬意味着施礼者明白别人的权利,原本由自己处理的事情承认别人有权干预;受礼者的一方也认识到自己'要承担与其地位相当的责任。
8、日本人却是崇尚礼仪的模范。而且,也正是由于这些礼仪的存在,使他们在洗刷污名时会有所顾及。虽然日本人会把受到的侮辱转化为自己获取成功的动力,但日本人总是会用一切方法来限制这种侮辱他人事件的出现。只有在特定的场合或传统刺激的手段不能奏效的时候,人们才会想到侮辱对人的积极作用。正是由于这种侮辱的鞭策作用,日本才得以在远东取得统治地位,并在十年间成功地推行了它对英美战争的政策。然而,西方人在谈到日本人对侮辱的敏感度以及他们对复仇的热衷度时往往会说:那种在新几内亚部落中知耻而后起的例子,其实更适合于日本人。西欧人之所以在预测日本战败后的反应时不太切合实际,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日本人在提到对名誉的“情义”时,其实往往还加有特殊的限制。
9、一个人要是有所畏惧,那么他就不是神,也不是不可触碰的存在了。
10、在日本,男人如果有钱就可以去另找情妇。与中国最大的不同是,日本男人不能把自己迷恋的女人带到家里来。如果那样,他的生活就会异常杂乱,因为他把那两种本来应当完全分开的生活混为一谈了。当然,情妇们可能是那些精通音乐、舞蹈、按摩以及其他技艺的女子,也可能只是一般的妓女。不管是哪种,想找情妇的日本男人都必须与那个女子的雇主签订契约,以保证那个女人不遭遗弃并且能得到相应的报酬。往往日本男人都要为他的情妇另筑新居。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当那情妇有了小孩时,男人为了让这个小孩能名正言顺地与自己原来的孩子生活在一起,才可以例外地把女人接回家来。但进门后,这个女的不能作妾,而只能当佣人。她生的小孩称原配夫人为“母亲”,不承认与这个情妇的母子关系。以中国为典型代表的传统的东方式的一夫多妻制在日本显然是不适用的。日本人对家庭义务与外边的“人情世故”是分的一清二楚的。
11、日本人常常会想一些巧妙办法来避免直接的竞争。日本的小学中几乎不存在什么竞争,这是美国人根本无法想象的。教师的天职只是帮助每一个小孩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而不能拿一个学生和另外一个学生做比较。日本小学里没有留级制或重读制,一年入学的儿童都在一起学习全部课程,一起毕业。小学生成绩表上记载的是他们平时在学校的表现,而不是他们的学业成绩。在小学升中学时,会对每个小孩进行一场入学考试,这时竞争就是不可避免的了,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因而每个老师在得知自己的学生中有没通过考试之初都曾有过企图自杀的念头。
12、而日本人却是把羞耻感纳入道德体系的。不遵守明确规定的各种善行标准,不能平衡各种义务或者不能预见偶然性的出现都是耻辱。他们认为耻是道德的根本。对耻辱敏感的人就能够实践善行的一切标准。“知耻之人(A man who knows shame)”就译成“有德之人(Virtuous man)”,有时也译成“重名之人(Man of honour)”。与“纯洁良心”、“笃信上帝”、“避免罪恶”等在西方伦理中的地位一样,耻感在日本伦理道德中也具有同样的权威地位。以此逻辑推论,人死之后就不会受到惩罚。除了读过印度经典的僧侣外,日本人对那种今生修行,来世有好报的因果轮回报应观念是很陌生的;除少数皈依基督者外,他们也不承认来世报应及天堂地狱惩罚之说。
13、在日本,一个专业工作者对其专业名誉的“情义”要求是十分严格的。但这种严格却不一定是美国人所理解的那种要保持技术水平上的先进性。
14、日本人生性及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征服。他们的士兵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
15、虽然每个灵魂原本都闪耀着美德的光辉,如同一把新刀,但是,如果不勤于磨砺,它就会失去光泽。如他们所说的"自身的锈迹",它和刀上的锈迹一样有害,因此人们必须像磨砺刀剑一样对待自己的品行。光辉的灵魂一旦被锈迹掩饰,所有需要做的就是再磨砺一次。
拓展阅读:读完《菊与刀》之后,你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什么?
书友@我行我素
阅读《菊与刀》给我最深刻的一个印象就是日本是一个十分讲究精神信仰的民族,天皇永远是最神圣的,就算是农民起义了,他们的目的也很少是反对天皇,因为在他们眼里天皇是天命的,这种精神的力量甚至可以强大到抛开物质的地步。本书从了解日本出发,指出了日本这个民族的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是这种矛盾有何他们日常所受的教育一点都不冲突。日本民族即勇敢又懦弱,这样矛盾的性格用磨一样的民族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但是又有着全世界都应该学习和借鉴的美德。例如在礼仪,自我约束,教育方面等都是优秀的成分。其中日本人在引进中国文化中“孝道”方面比中国做的还要好。孩子不仅仅是规则,还有习惯。这就是日本教育的优越性。除了这些,日本战时的忠诚似乎更能体现一种爱国。让我们在《菊以刀》中更好地了解大和民族,求同存异,让中华民族走得更强更好!
书友@青山常在
《菊与刀》这本书,条理清楚,论述精彩到位,读后深感震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本是一个战败国,其军国主义受到了挑战和冲击,精神不可战胜的神话,告一段落。虽自心不服,劣根深远,但也无能为力。尽管嘴上说负全部责任,但由于民族文化极端,始终不承认所犯的涛天罪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后果。这就与他们的荣誉观,密切相关。一个民族缺少反思,真不知还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