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虎凤蝶(精彩4篇)
中华虎凤蝶 篇一
中华虎凤蝶(Papilio bianor)是一种美丽的蝴蝶,常见于中国、日本和朝鲜地区。它的翅膀呈现出华丽的红、黑、白相间的色彩,煞是好看。中华虎凤蝶是中国特有的蝴蝶品种,被誉为中国蝴蝶界的“珍珠”。
中华虎凤蝶的翅膀上有许多黑色的斑点,看起来像是虎纹,因此得名“虎凤蝶”。它们喜欢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常常出现在山区、林地和花园里。中华虎凤蝶是一种夜晚活动的蝴蝶,它们在晚上才会开始觅食。
中华虎凤蝶的幼虫主要以柑橘树叶为食,吃了柑橘树叶后,它们的身体会逐渐变大,皮肤也会蜕变。经过几个星期的生长,幼虫会变成蛹,然后在蛹的内部完成蛻变,最终变成美丽的中华虎凤蝶。
中华虎凤蝶是中国的一种珍稀蝴蝶,受到了国家的保护。由于人类的过度破坏和环境的恶化,中华虎凤蝶的数量逐渐减少,濒临灭绝的危险。为了保护这种珍贵的生物资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让中华虎凤蝶这种美丽的生物得以延续下去。
中华虎凤蝶 篇二
中华虎凤蝶是一种独特的蝴蝶,不仅外形美丽,而且在中国的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在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中华虎凤蝶常常被用来代表美好、吉祥的寓意。人们相信中华虎凤蝶是一种幸运的生物,它的出现会带来好运和幸福。
在中国的古代传说中,中华虎凤蝶还常常被赋予神秘的能力。有人认为中华虎凤蝶是一种神兽的化身,能够带来好消息和吉祥。因此,中华虎凤蝶在中国的文化中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存在,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崇拜。
除了在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外,中华虎凤蝶还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家们通过对中华虎凤蝶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蝴蝶的生态习性和生活习性,还可以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提供重要的参考。因此,中华虎凤蝶不仅是一种美丽的生物,还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对象。
总的来说,中华虎凤蝶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美丽蝴蝶,它在中国的文化和科学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珍惜这种珍稀的生物资源,积极保护和研究中华虎凤蝶,让它在中国的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美丽的光芒。
中华虎凤蝶 篇三
中华虎凤蝶 篇四
中华虎凤蝶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中国独有的一种野生蝶,由于其独特性和珍贵性,被昆虫专家誉为“国宝”。其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其中,南京是中华虎凤蝶数量最多的地区。中华虎凤蝶是我国陕西华山特产,著名的珍贵蝴蝶,其中华山亚种十分稀少,已被列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IUCN红皮书《受威胁的世界凤蝶》列为K级(“险情”不详类)。 中华虎凤蝶是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的会徽图案。
目录 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繁殖阶段种群现状收缩展开 外形特征 在祖国长江南岸的早春3月,就能看到一种体型中等、色彩艳丽、翅面斑纹黄底黑条而有似虎斑的凤蝶在翩翩起舞,这就是久负盛名的国产珍蝶 - 中华虎凤蝶。由于它出现在惊蛰前后,所以也有人叫它为惊蛰蝶。中华虎凤蝶雄蝶体长15-17mm,平均16.2mm,翅展58-64mm,平均60.8mm;雌蝶体长17-20mm,平均18.6mm,翅展59-65mm,平均62.2mm。翅黄色,间有黑色横条纹(黑带),酷似虎斑,亦称横纹蝶。除翅外,整体黑色,密被黑色鳞片和细长的鳞毛。在各腹节的后缘侧面,有一道细长的白色纹。 中华虎凤蝶的前翅基部及后翅内缘密生淡黄色鳞毛。前翅正面的基部,外缘及斜行于其间的3条横带呈黑色,另有2条短的黑带相间其间,终止于中室的后缘。前翅外缘呈曲线状,有一列外缘黄色斑,近翅尖的第一个黄色斑与后方7个黄色斑排列整齐,无错位。后翅外缘呈波浪形,黑色,中间有4个小的青蓝色斑点,具金属光泽,在臀角处也有1个同样颜色的臀眼斑。在青蓝色斑外侧还有4个黄色半月斑。亚外缘有5个发达的红色斑连成带状,自内缘开始,终止于M1脉。亚外缘的黑色斑细小。中室的黑带分离成二段。尾突较短,长度约为后翅的15%。臀角有1个缺刻。后翅缘毛除尾突处外均为黄色。 前、后翅背面斑纹与正面基本相似,但前翅外缘第1-5黄色斑颜色较深,呈橙色。其外侧有1条橙色带,终止于Cu1脉,内侧还有1条淡黄色带。后翅外缘的半月斑略大,呈橙色。在亚外缘红色斑之前,近前缘处有1块橙色斑。亚外缘红色斑与外缘青蓝色斑之间呈黄黑色混杂。 雌、雄斑纹相同,但雌蝶的黄色往往要略深一些。
生活习性 中华虎凤蝶喜欢生活在光线较强而湿度不太大的林缘地带,飞翔能力不强,也没有其他凤蝶所有的那种沿着山坡飞越山顶的习性,因此只在特定的狭小地域内活动。它属于狭食性动物,经常寻访的`蜜源植物主要有蒲公英、紫花地丁及其他堇科植物,也飞入田间吸食油菜花或蚕豆花蜜。日落前后就栖息于低洼沼泽地段的枯草丛中,体表的色彩和条纹形成的警戒色可以使其在错杂的枯草背景上难以被天敌所发现。 它们有群居的习性,孵出以后全部聚集在卵壳的附近,第二天便开始在杜蘅叶片背面的边沿,齐头并进地共同取食,到了夜晚就拥挤在叶下休息。在一龄脱皮之前,它们比较安静,不活跃,也从不离开叶片。在阴雨天常回到空卵壳附近,而一受到透过叶面的光照,便又到叶缘去取食,秩序井然,从不混乱。幼虫的第一胸节背面有一枚分叉的橙色臭角,受到惊扰时突然伸出,并发出臭气,如果触动它们,便迅速落地呈假死状态,大约经过二十秒钟以后,再慢慢地爬回原处。 寄主:幼虫取食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的杜衡(Asarum forbesii)、华细辛(Asaru sidboldi)等植物。 生物学:一年发生1代,以蛹越夏、越冬,部位多在枝干或树皮上、枯枝败叶下及石块缝隙中。成虫于3、4月出现,飞舞在潮湿的林间。卵初见于3
月中旬,盛见于3月下旬、4月初。4月初至5月中旬为幼虫活动期,5月上旬开始陆续化蛹。每一雌蝶的平均怀卵量为122粒,平均产卵量为23.5粒。本种己人工饲养繁殖成功。
繁殖阶段 中华虎凤蝶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年生一代,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阶段。
交配
成虫出现较早,每年3月上旬便从地点十分隐蔽的越冬蛹中羽化出来。这时蛹壳裂成两大一小的三片,紧裹着翅的成虫爬出蛹壳,胸部伸出6个足,触角慢慢地伸展开来,整个过程大约需要50多个小时。雄性的体型较小,羽化后即开始寻找雌性,进行交配。有趣的是交配后的雌性的尾端便生出一片直径约有5毫米的棕色薄圆片,叫做交配衍生物,以防其再次交配,这种阻止再次交配的机理至今尚不清楚。雄性和雌性的比例大约为1:4,由于雄性较少,雌性又有交配衍生物出现,所以雄性可以进行多次交配。雄性的寿命为17—20天,3月至4月初便全部消失。雌性的寿命为22—25天,要到4月上、中旬产完卵后才死去。
卵
立式卵,顶部圆滑,底部平,呈馒头形。卵粒直径0.969-1.00 mm,高0.721- 0.803 mm。初产时淡绿色,具珍珠光泽,孵化前变成黑褐色。卵集中成片产于寄主植物叶片的背面。中华虎凤蝶仅产卵于杜蘅等马兜铃科细辛属的多年生败花或无花瓣类草本植物上,这些植物散生于阴湿的林下或草丛中,有高出地面10厘米左右的淡紫色细嫩茎,一茎一叶,叶片为肾形,4月开钟状的花,顶端三裂,内有暗紫色的脉纹,并不引人注意。但其叶片能发出芳香气味,需要产卵的雌性可能就是凭借嗅觉找到这些植物的。雌性中华虎凤蝶在产卵时用6只足紧紧抓住叶片的边沿,四翅微微分开,将有生殖板片的腹部慢慢地、小心地弯到叶背面,使腹部钩成U字形,叶片边沿就夹在U字形的凹口里。然后用腹端接触叶的背面,将卵顺序粘在上面,每产下一粒,双翅便微微地抖动一下。 它的卵近似圆球形,颜色青绿并微呈黄白色,直径为0.92—0.96毫米。每行卵排成一条直线,产完一行后再粘第二行,总共约有4行,20余枚卵,在大约半小时内产完。在叶面上休息一段时间后,便再选一片叶子,进行第二次产卵。卵全部产完大约需要一个星期,共产卵130余粒。幼虫约在4月下旬孵出,同一片叶上的卵几乎在同一时间顺利出壳。初生的幼虫不足1毫米长,体色与蚯蚓相似,大大的头上生着长长的刚毛。
幼虫
头部坚硬,黑褐色,1~3龄时有光泽,老熟幼虫无光泽,密被黑色刚毛。单眼6枚,深黑色而光亮,半环状排列。头盖缝淡褐色。胸腹部深紫黑色,体表刚毛丛共6行,分别为:亚背线 - 气门上线丛2行;气门下线丛2行;基线丛2行。其中气门下线丛着生在略呈半球形的大疣突上。各节的刚毛丛深黑发亮,中间常夹有1~2根白色的长刚毛。气门长椭圆形,深黑色。
蛹
体型粗短,粗糙不平,具金属光泽。体长15~16.5 mm,宽7.5~8.3 mm。初化之蛹头胸部外观湿润,除翅芽浅绿色外,其余呈浅黄色,以后随着蛹体干燥,色泽逐渐变深,呈红棕色,最后整体呈茶褐色,且质地坚硬。蛹背面:头端有排列整齐的4个突起,其后方有2个突起。胸部远比腹部窄,前胸背板有一倒丫形脊突;中胸宽大、鼓突;后胸较窄,有一细丝围绕在后胸背面;胸部中央有蜕裂线。腹部可见10节,第1~3腹节由窄到宽,第4与第5腹节之间可以上下活动。每一腹节有矩形褐色内凹块5块,中央一块最宽,第一腹节中央凹块两侧有乳白色斑一对。蛹腹面:头部呈长方形;复眼半圆形,位于前方两侧,近触角基部;上唇圆弧形,中央凸出。腹末端强烈向腹面弯曲,与体中轴成直角。
种群现状 濒危原因
本种分布局限我国东部平原及丘陵地区。该区人口稠密化与都市化以及大农业化,极大地破坏了本种的栖息与生存条件,加之多年来的贪婪采集与捕捉,已对该种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危机。
生死存亡
紫金山2004年仅剩3只蝶 在南京昆虫专家吴琦先生的引导下,紫金山环保大队从2005年开始关注这一珍稀物种。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虎凤蝶只生活在武汉到上海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但随着生存环境的破坏和蝶商的贪婪捕捉,这种珍稀野生蝴蝶逐渐减少。“2002年,在紫金山还有30多只中华虎凤蝶,可到了2004年,紫金山上仅剩3只了。”中华虎凤蝶赖以生存的植物叫杜蘅,而这两年紫金山为了保持常年见绿,管理部门每年冬天都要清理山上的杂树,种植香樟、大叶女贞等常绿阔叶树种作为替代,直接破坏了杜蘅的生长环境。2005年志愿者在紫金山调查时,仅发现了39个中华虎凤蝶的卵。野生虎凤蝶的孵化成活率很低,只有5%左右,这就意味着,到了第二年,紫金山上也仅能看到一两只虎凤蝶了。 为了能够让这种濒危的生物重见天日,1982年,在牛首山上发现了南京的第一只中华虎凤蝶。既然那里曾经出现过中华虎凤蝶,说明那里的环境是适合它们生存的,而且牛首山上游人并不多,将保护地设在那里最安全了。开始将一株株杜蘅和蜜源植物带土移植到了牛首山近三亩的中华虎凤蝶保护基地上,事实证明,只要创造出适生环境,这种小生命就会延续下去。 自2005年保护地建成,第一代中华虎凤蝶有7只已经羽化,它们展着绚丽的翅膀在林间飞舞。而有些已初为“人母”的“挺着”大肚子在杜蘅的叶背上产卵,繁殖着自己的下一代。正常情况下,它们会在4月初产卵,5月20日左右化蛹,之后就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直到来年的3月中旬才会羽化成蝶。牛首山自1991年到2005年前后15年,一直未曾见有中华虎凤蝶。2006年,当牛首山自然保护区环境恢复不久,调查就发现了203个中华虎凤蝶的卵和幼虫,而且出现了2个种群地。
环陵建路
就在牛首山的“人创环境”给中华虎凤蝶带来生机而高兴的时候,从紫金山上传来的消息,牛首山仅仅是一块“实验地”,而紫金山作为天然环境,才是中华虎凤蝶在南京的主要生活区域。早期的紫金山有3大种群基地,可随着林相的改变,如今保留下来的也就只有一个种群地了。2006年,使得一些卵和幼虫生存了下来,当时紫金山出现了156个卵和幼虫,这已是2005年考察数量的四倍了。向中山陵园管理局提出请求:清除保护地的常绿树种,恢复地面阳光,为杜蘅的生长提供条件。中山陵园答应了这个条件,并责成园林处完成,但直到现在,我们也没见有动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条通过紫金山的内环路让人开始为中华虎凤蝶担忧起来。景区整治将在紫金山南北两麓同时展开,将于2007年5月启动建设的山北内环路全长7公里,路宽6到7米,起点自太平门附近的龙脖子路,路经白马公园东边到新世界花园,延伸至帝豪花园后,借助环陵路一段,连接已经建成的内环路南线。这段内环路将正好穿越中华虎凤蝶在紫金山唯一的种群基地。 穿越基地对种群的危害十分大,会导致中华虎凤蝶在紫金山彻底地消失,而且这种小生物十分娇气,它们对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等条件要求颇高,即使帮它们“搬家”,也存在着生存危机。昆虫对自己的出生地是有感知的,离了原生地,会让它们觉得没有安全感,存活的几率将会更小。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关注这种小生物的生存环境,不要去干扰它们的正常生活,为它们营造天然的适生环境。这并不单单是保护某个物种,因为只有做到了保护环境,才是享受环境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