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解方程》教学反思(通用3篇)
五年级《解方程》教学反思 篇一
在五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解方程是一个相对较难的概念,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做出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发现在教学中有些学生对于方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他们只是简单地将题目中的数据代入方程中求解,而没有真正理解方程的含义和解题的思路。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本质,让他们能够从问题本身出发,找到解题的方法。
其次,我也发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容易出现计算错误。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代入数据、计算过程中粗心大意,导致最终答案错误。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细节的讲解和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致性,避免因为粗心而导致错误的发生。
另外,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一些学生对于方程的解法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认识。他们往往只是记住了某些题型的解法,而对于其他类型的题目却无法灵活应用。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系统性的解题思路,让他们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各种类型的方程题目。
总的来说,五年级的《解方程》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细致性和系统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解方程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解题能力。
五年级《解方程》教学反思 篇二
在五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解方程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觉得在教学中应该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方程是一个相对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概念,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抵触情绪。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我认为在解方程的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方程不仅仅是一种数学计算,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能够从问题中找到解题的线索。
另外,在解方程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一些学生对于方程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他们往往只是机械地套用公式,而没有真正理解方程的含义和解题的思路。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本质,让他们能够从问题中抽象出方程,并找到解题的方法。
总的来说,五年级的《解方程》教学需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问题解决能力和深入理解能力。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解方程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五年级《解方程》教学反思 篇三
五年级《解方程》教学反思
方程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未知数参与进式子,利用顺向思维,降低思考的难度。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简易方程”。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与初中知识的接轨,新教材对简易方程的解法进行了一次改革,将旧教材利用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关系解方程,改为让学生根据天平的原理来学习方程解法,也就是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举个例子:
旧教材:
x+48=127
x=127-48
依据运算之间的关系: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
新教材:
x+48=127
x+48-48=127-48
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相等的数,等式不变。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同旧教材的'方法相比,现行教材中的这种解法,学生更容易接受,他们不必再去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这些关系式了,只需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想办法让方
程左边只剩下X就行。学生很快就将这种解法运用自如,毫不费力。可是,当学到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却出现了状况。
新教材在改革方程解法的同时,有一个相应的调整,那就是它把形如a-x=b和a÷x=b的方程回避掉了。因为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a-x=b、a÷x=b,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然而,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以上两种类型的方程。如:“一本书有65页,王红看了一部分后,还剩27页。王红已经看了多少页?”学生很自然就列出65—x=27这样的方程。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细读教参,发现编者的思路是,当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时,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改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这样的处理方法倒是可以继续回避上述的两种特殊方程,可是,新的矛盾又出现了。
我们知道,方程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未知数参与进式子,利用顺向思维,降低思考的难度。这是方程方法的优越性。然而,在刻意回避a-x=b或a÷x=b这样的方程时,往往会出现和方程思想的基本理念相违背的现象。
如“6枝钢笔比4枝铅笔贵12元。钢笔每枝3元,铅笔每枝多少元?”
合理的做法应是“设铅笔每枝X元”,从顺向思考,列出方程为“6×3-4X=12”。然而,按新教材的编排,学生无法解这样的方程,只能转列成“4X+12=6×3”。再如:一共有128人平均分成Х组,每组8人,学生们都不假思索地列出了128÷X=8,等到解方程时才发现利用天平的原理没法继续,只好改列成8X=128。
如此一来,学生怎么能充分体会方程顺向思维的优越性?
如果说用旧教材的思路解方程对初中学习有负迁移,需要改革,现在改成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同样出现问题,如何是好?
我只能把新旧教材两种方法进行互补,告诉学生,遇到这类方程时,一种解决的办法是按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解答;另一种方法就是先按等式的性质,把方程的左右边都加或乘一个x,然后把方程的左右两边交换一下位置,再按照a-x=b及a÷x=b的方法进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