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教育学(优选3篇)
奥鹏教育学 篇一
奥鹏教育学是一种开放式远程教育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现代教育理念,为广大学生提供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奥鹏教育学以其独特的教学模式和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受到了越来越多学子的青睐。
首先,奥鹏教育学的灵活性深受学生欢迎。传统的教育模式需要学生到特定的地点上课,而奥鹏教育学则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其次,奥鹏教育学的教学资源丰富多样。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堂、教学视频、在线讨论等多种方式获取知识,还可以参加各种线上线下的实践活动和社交活动,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此外,奥鹏教育学还与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合作,为学生提供最新最权威的教育资源。
最后,奥鹏教育学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都不尽相同,奥鹏教育学通过灵活的课程设置和多样的学习方式,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
总的来说,奥鹏教育学以其灵活性、教育资源丰富性和个性化发展性,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服务,成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典范。
奥鹏教育学 篇二
奥鹏教育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奥鹏教育学作为一种远程教育模式,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下是几点建议:
首先,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远程教育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律性和管理能力,学生应该养成每天定时学习的习惯,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保持学习的连贯性和持续性。同时,学生还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掌握高效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积极参与在线学习活动。奥鹏教育学注重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在线讨论、实验、作业等各种教学活动,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再次,及时反馈和调整学习计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及时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调整学习计划,确保学习的顺利进行。同时,学生还应该定期进行学习总结和评估,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建立学习支持系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应该建立学习支持系统,包括老师、同学、家人等的支持,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总的来说,奥鹏教育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自律性和管理能力,积极参与和互动,及时反馈和调整学习计划,建立学习支持系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远程教育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奥鹏教育学 篇三
奥鹏教育学
教育学
第一次作业
一 名词解释
1、教育测量
教育测量就是对教育的特征、属性及其运动、发展规律的定理描述,它主要用于对学生的精神特性进行数量化测定。具体来说,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成绩、兴趣爱好、思想品德、身体素质以及教育措施上的许多问题的数量化测定。
2、特朗普制
特朗普制是本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的一种综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由教育学教授伊德;特朗普创立。它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起来,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首先,由优秀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大班进行集体教学,然后在15~20人组成的小班里开展研究讨论,最后由学生个人独立自学、研习、作业。这种形式把教学时间进行了划分,大班上课占40%,小班讨论占20%,个人自学占40%。
3、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建立适宜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长的历程。其中,建立适宜课堂环境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前提,保持课堂互动是课堂管理的衡量尺度。促进课堂生长是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
4、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 西方哲学自希腊哲学发端以来就确立了它的基本原则,这就是学以致知,以知识作为把握其对象的主要手段。因此,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以及认识论就构成了西方哲学的传统观念或基本学科。与此相应,主体性的问题也就成了它的基本问题之一。然而,尽管主体性问题是西方哲学的重要问题,不过它真正脱颖而出,为哲学家们所重视,却主要是近代哲学以后的事。因为古希腊哲学家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尚未脱离朴素性和直观性,他们还没有意识到主体性的问题。随着近代科学的进步,人类的知识领域迅速扩大,并且向更深的层面扩展,认识论的问题成了科学和哲学的当务之急。相应于近代的启蒙主义,主体性原则终于成了哲学的基本原则。
二简答
1.简述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
答:第一、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第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
第三、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
第五、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
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依靠教育科学指导教育实践,遵循规律成为现代教育活动的基本理念。
2、简述潜在课程的特点
答:(1)影响因素的弥散性。潜在课程所涵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涉及学校内部正式课程之外的方方面面。
(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潜在课程的各种教育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不明显的、间接的。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在有意无意之间接受某种影响,而且影响又是比较持久的,是潜移默化的。
(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潜在课程中的众多教育因素再不同学生的身上产生不同的影响,学生往往按照自己的兴趣、态度、爱好和学识,自觉自愿的接受某种因素的影响。
(4)学习结果的非学术性。潜在课程的学习结果更多的是兴趣动机的激发,情感意志的陶冶以及想象、直觉的发展等。这对学生的和谐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3、简述教学过程的规律
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本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必然性。教学规律是制订教学原则,选择和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科学依据。主要包括四条规律。
(1)简捷律。教学必须以间接知识为主,使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简捷地获得较完全的知识。使学生避免重复前人的错误和曲折,最有效地掌握知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攀登新的科学高峰。
(2)育人律。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对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所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总是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意志性格、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学生受到一定的
品德和思想教育。
(3)发展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使学生在智力、体力、审病美能力、劳动能力以及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4)二主律。在教和学的统一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主导是对主体的导,而主体却是主导下的主体。
4、简述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答:首先,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一是文化作为教育的内容,影响教育内容的状态,影响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二是文化影响教育的模式、方法与手段等,特别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其教育的内容选取、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采取的方法手段等都有显著差异。
其次,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是巨大,既可以通过对文化的传递、发展、交流、整合,而促进文化的发展;也会因为教育不当而导致文化的扭曲、缺失,甚至中断。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答:教学与发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正是这对矛盾的存在、运动,推动了教学的发展,成为教学过程运行的原动力。我们这里说的发展包括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存在没有教学(指学校教学)的发展,但是并不存在不包含发展因素的教学。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教学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应围绕这一目的的实现来进行安排。
(2)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平衡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等普遍规律,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水平上既具有共性又有个别差异,教学活动必须与之相适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活动才会有效和得到成功。
(3)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要以学生心理和生理的成熟程度及特点作为基础,并与之适应,但是教学不只是消极的去适应学生的发展,它还可以积极的促进和引导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良好的教学工作,对于人的发展可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学记》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3、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通常是以单一的、典型的个体为具体研究,通过对其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深入研究,了解其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并施行一些积极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研究对象发展的一种研究方法。
4、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为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提高、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系统性评价。它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目的是为了找出教师工作中的不足,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二.简答
1、简述转化后进生的方法
答:(1)找准原因,对症下药。要使后进生的个别教育工作取得实际效果,就必须调查研究,掌握后进生的特点,找准导致他们暂时落后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2)寻找闪光点,增强自信心。自尊心的满足和自信心的树立对推动后进生的进步至关重要。老师要注意鼓励后进生,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和表扬,让他们得到尊重,重拾信心。
(3)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教师要主动亲近后进生,用爱感染他们。讲道理要深入浅出,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使他们感到真实可信,从而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4)抓住时机。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要善于抓住转变时机。教师要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勇敢冲击。
(5)注意反复,坚持不懈。后进生的个别转化教育是长期性的工作,进步过程也不会都是直线的,教师要有耐心和决心,帮助后进生不断进步。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对象、手段、产品的特殊性,使得教师的劳动具有了一系列的特点。
①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为教师需要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能力、投入更多的时间,消耗更多的精力来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
②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这一特点表现为: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育教学方案,并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准确地调整教育教学方法与进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③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指教师的学识、思想、情感、性格、意志、言行等,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并受到学生严格监督的特性。
教师劳动的这一特点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1)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
(2)教师劳动手段所具有的示范性特征。
④个体性与集体性
教师的劳动基本上是以个体形态表现出来的,不能像在机械化流水线生产的工人那样,被组织在“一条龙”式的机械设备中进行。教师虽然也有规定的工作时间,上课时间与地点是事先确定的,但是备课的质量、教面的情况,不是哪一位教师单独劳动的结果,而是以教师为主的集体劳动的结果。
⑤时空无限性
教师的劳动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师的劳动不能机械地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随意中断,因此就没有明显的上下班界限,没有限定的区域范围。
⑥紧张性
教师的劳动是生理能量消耗较小的非繁重劳动,但却是心理能量消耗较大的紧张性劳动。
3、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首先,导向功能。教育的导向功能指的是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最终归宿,它为整个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
其次,选择功能。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目的决定了对人的素质要求上的选择。
再次,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是检验、衡量、评价全部教育活动最终结果的依据和标准。
第四,激励功能。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它立足现实并指向未来,具有一定的理想性,这决定了教育目的所具有的激励功能。
最后,协调功能。在教育活动内部,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更呈现为一种多层次、多种类的复杂系统。为了在教育者身上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素质,应该把如上各种因素统一协调起来,使之形成一种合力。
4、简述新型课程管理的建构
答:(1)课堂管理目标的确定,任何有效的课堂管理都是从明确目标开始的。
(2)课堂管理的环境建设,课堂管理的环境建设包括有形的物质环境建设和无形的心理环境建设两个方面。
(3)课堂管理手段的运用——沟通:沟通是信息的交换。良好的师生沟通是课堂管理产生效能的关键。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沟通这一管理手段,采用简单、有效的图像、符号等作为载体,使沟通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当中;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保持一种真诚、信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沟通;此外,教师还要主动积极地创造利于沟通的良好气氛,并对学生的沟通行为做出及时的反馈。
(4)课堂管理有效进展的保证——激励:激励的方式有利用物质剌激作为鼓励手段的物质激励;有利用精神因素作为鼓励手段的精神激励;也有利用人际间的情感联系作为鼓励手段的情感激励。教师要善于综合利用这三种激励方式,使其产生有效的效果。
三、论述题
1、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一种经过有目的地选择和提炼的特殊环境,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殊地位,即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第一,教育,特别是学
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第二,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的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地投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使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地进行。同时,学校教育又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既考虑了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这样就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第三。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它是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又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因而,它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要有效。第四,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面发展。教师通过有意识地鼓励神经类型弱、反应迟缓、胆怯、积极主动性差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经常回答提问,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变得活泼、主动。第五,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它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因素。学校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有教育意义的集体活动,以使他们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
可见,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正因如此,有人提出了“教育万能论”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17世纪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18世纪德国的思想家康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教育万能论”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对认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把教育视为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就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因为人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由教育决定的,而是各种条件综合作用和人的多方面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只是相比较而言的。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相应的生理前提,没有环境的积极配合,没有社会发展作为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教育要发挥它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能的。
第三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从科学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试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3、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教学是由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所倡导,是罗杰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根据这种教学思想教学活动应把学生放在居中的位置上,把学生的“自我”看作教学的根本要求,所有的教学活动不仅要服从“自我”的需要,而且也要围绕着“自我”进行。“非指导性教学”具有如下特点:1、在课堂中创造一种接受的气氛;2、围绕着发展个人的和小组的目标而进行;3、教师的角色应不断变化。这种教学方式对我国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4、《大教学论》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反对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系统阐述适应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观点,包括教育的目的、作用、制度、内容和途径。提出教学必须“遵循自然”,并论证教学的“简易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速性”等原则。为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二、简答题
1、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答: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教育本质的看法,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2)在课程方面,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课程理论。为了使教学适合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杜威主张教材心理化。
(3)在教学方法方面,杜威非常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他所强调的思维方法也叫思维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杜威所强调的从
做中学的方法具有鲜明的启发教学的特点:首先,注重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其次,注重发现式的学习方法;再次,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
(4)在道德教育理论方面,道德教育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杜威把学生民主素质的养成视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他主张用新个人主义替代旧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一致。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杜威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主张道德教育必须给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5)在教育目的方面,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 “教育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
2、简述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
答:作为合格的教育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品德修养。具体言之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尊重与热爱学生集、集体协作精神、为人师表等。
第二,知识结构。具体包括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3、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答: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理论的实践工作,不断探索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是19世纪中叶和末叶“赫尔巴特学派”的创始人,是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家,也是最早将教育建立在心理学体系上的教育家,其主要的教育思想有:
(1)教育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有美德的人,培养有完善道德的人。他的教育目的分为可能之目的和必要之目的,前者指的是对一个人将来可能从事何种职业而言培养其某些方面的能力和兴趣;后者指的是进行必要的道德教育
(2)培养儿童的多方面兴趣:赫尔巴特把“多方面的兴趣”看作是教学的基础,认为这是教学的直接目的;是传授新的知识、形成新观念的基本条件;也是充分的知识训练的结果。
(3)“形式阶段”理论:即“明了”、“联合”、“系统”以及“方法”四阶段。
4、简述布鲁纳的教育思想
答:布鲁纳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论教学的任务和原则。在布鲁纳的教育思想里,帮助或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个中心课题。关于教学原则,布鲁纳曾强调以下四条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第二,关于课程和教学方法,布鲁纳以结构主义观点为指导,论述了以“学科基本结构”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问题。所谓的“学科基本结构”就是指某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定义、原理和原则等。如何根据“学科的基本结构”来设计课程呢?布鲁纳提出了两点主要要求:应重视基础课的改革;要把教材分成不同的水平,使之与学校里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的接受能力配合起来。在教学方法上,布鲁纳主张“发现法”。按布鲁纳的话说:“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
三、论述题
1、谈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答:(一)知识经济对宏观层次教育价值的影响
宏观层次教育价值表明的是教育与人类社会及个体发展的关系,它具体表现为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教育与个体发展之间的价值关系两种类型。一方面,知识经济提升了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知识与社会、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联系。社会拥有知识,才能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个人拥有知识,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因此,知识的价值不再是抽象的观念,而是实在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实在的综合国力。这就加强了社会主体与个体主体对知识的需求。教育是生产知识、传播知识、满足社会与个体对知识需求的重要途径。因而,教育的价值也就得到提升。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提出了普遍提高人们智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也就加强了个体主体对自身智力发展的需求。教育也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其价值也同样得到提升。在宏观层面上教育价值的提升,反映到教育实践中,则表现为教育将普遍地受到人们的重视,不管是社会还是个人,都会重视对教育的投入,教育(不一定是正规的学校教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主要选择,教育战略地位观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由于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中对人们的智力要求是不同的,因而,教育的发展将会出现明显的分化。与知识生产、知识创新相适应,教育将更加专门化,强调英才教育,重视天才的培养。与知识的分配和使用相适应,教育将更加全民化,注重教育的普及。由于知识的生产和使用的目的都是为了经济利益。因而,教育的专门化和全民化都将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紧密联系。
但是,知识所提升的主要是知识的经济价值,对人们智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也是为了最终取得经济利益。追求经济利益是知识经济的本性。因而,在宏观的教育价值层面上,就社会主体而言,它实际强调的是教育的经济价值;就个体主体而言,它实际强调的是教育的生存价值。这反映到教育实践上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片面性。其一,片面强调教育的经济属性,如
片面追求教育的经济利益或片面强调能获取经济利益的知识的生产和传授,而淡化(忽视)教育的政治、文化等属性,从而有可能使教育在知识经济的旗帜下走上片面性;其二,强调个人为了经济目的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作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高低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知识创新依赖于人的创新的素质。但是,并不是人的任何素质都能带来经济利益。因此,在追求最佳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就不符合经济利益的原则。这就有可能促使人们把有限的教育资源仅仅用于与经济有关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人的其他素质的发展。
(二)知识经济对微观层次教育价值的影响
教育价值的微观层次表明的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人与人和人与物之间的价值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体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为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学生作为价值主体的一方面是更为主要的,可以说,在微观层面上,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学生主体的发展。因而,在学生成为价值主体的关系中,知识经济的两个变化将会转化为学生主体对新知识的追求和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教育者要满足学生主体发展的这种需要,就必须更新观念,不断地掌握新知识,发展自己的智力水平,提高自身的修养。反映到教育实践中,未来的教育者将成为一个学者、研究者与教育者三结合的新形象。终身学习、不断创新成为未来教育者的基本信念;不断地学习、研究以实现自我更新,将成为教育者的一项日常活动。
在人与物之间的价值关系上,知识经济对于作为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内容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知识经济强调知识的生产和使用,强调工艺性的、可操作的知识,这就带来了两个直接的结果:一方面是知识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知识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知识迅速陈旧过时,任何一种新知识如果不及时投入运用,而象以往那样作为“祖传秘方”保存,那么它很快就会被其他的更新的知识所取代,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生命力。这样就导致了两种教育影响。其一,要求不断地更新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更新表现教育内容的载体和方式。教育内容的不断更新,甚至是迅速更新,将会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教育在自身的发展中面临着更为紧迫的稳定与更新的价值选择,人们将改变以往在稳定中寻求教育发展的观念,而趋向于更新的价值追求,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的发展。教育更新与教育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同义语。其二,在过量的信息面前,教育内容也可能面临无所适从的困境。教师与学生在各种信息中疲于奔命,使得教育的方法难以探索,教育的科学性和规律性难以保证。因而,教育内容的选择、课程的改革仍将是教育改革中的关键和难题。
第四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活动课程
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 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的课程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2、班级授课制
答: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
3、课程
答: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交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4、循序渐进与适度超前相结合的原则
答: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运动负荷等的顺序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提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适度超前的原则是指既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又要考虑合理性、可操作性。
二、简答题
1、简述《学记》中所涉及的教育教学原则
答:《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其主要教学原则有:
①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即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预防措施。
②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即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学生适时而学,教师要适时而教。否则就会“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学”。
③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即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
④学习观摩原则:“相关而善之谓摩”,即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
⑤长善救失原则:“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即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⑥启发诱导原则:“君子之教,喻也”,即教学要注重启发,不能让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 ⑦藏息相辅原则:“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是说既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
2、简述班主任的教育机智
答:班主任的教育机智,是指班主任在日常教育实践中,面对突发情况,能够透过纷繁的表面现象抓住关键环节,正确而迅速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手段,班主任的教育机智,归结起来,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班主任的教育机智,是其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能力达到娴熟地步的表现,是智慧、理智、胆识和意志四者的独特结合和巧妙运用。
二是,班主任的教育机智,是对平时积累的教育经验深思熟虑的结果。如果没有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的长期而深刻的了解,如果没有把握所带班级学生的心理脉搏,班主任就不可能当机立断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
三是,班主任的教育机智,是其职业的特殊要求。一个班主任必须具有高度健康而稳定的情绪,他应当有能力把自己个人不健康的情绪消除在情感之外,他必须高度重视自己言行的后果。因而,讲求“教育分寸”并做到恰如其分,是教育机智能否得以有效发挥的关键。
3、简述新课程的主要特征
答:新课程不仅在目标上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人格的健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明确的强调,而且在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实施方式的安排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方面,作了很大的调整,为新的课程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有了实现的基本条件和现实可能性,其主要特征有:
①课程内容的生成性: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多方面进行了变革,随着课程制度由专注走向民主,课程内容也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
②课程实施的开放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转变教学观念上有了重大突破,把教学看成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新的教学观强调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要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加强实际运用的训练等,教学场所由课堂向课外更广阔的空间扩展。
③课程评价的发展性:在新改革中,首先在评价的价值取向上从只考虑目标取向转变为强调过程取向。其次,评价方式的改变顺应了当前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④课程资源的广泛性:课程资源的广泛性,它不仅是教材,也不仅限于学校内部,它涉及学生生活、学校、社会、自然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它弥散在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
4、简述教育评价的功能
答: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有: 1)诊断教育情况;2)改进与形成性功能;3)区分优良和分等鉴定功能;4)激励功能;5)引导教育改进;6)监督管理。
三、论述题
1、结合现实试论述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影响
答: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观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包括: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教育三层。
通过教育立法促进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主要是通过教育立法,促进教育持续、稳定、平衡、协调地发展。包括完成教育立法、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划、选择科学的教育指导思想、确定可行的教育培养目标、建构合理的建议结构体系、安排合理的教育内容、实现教育过程的优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教育过程实施依法治教等方面。
学校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教育---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设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轴,根据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提供相应的教育,特别是使得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享受、学会工作、学会交往、学会做事;通过教育使得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发展自己;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全面的发展基础,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使得学生能够为适应职业的需要、享受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地学习。
社会要个体可持续发展而推进教育终身化——学校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通过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才是促进人类个体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第五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首先,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机构和组织的体系;其次,教育制度是指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与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2、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在教案的基础之上,加了一些学情分析、教学环境分析、设计的教学思想理念、课后说课反思等栏目。是讲完课之后的东西,是为了给别人看的!不是平日课前的、只是为了提醒自己讲课的、提纲携领的思路方案。即:课时计划,或叫做“教案”。
3、循序渐进与适度超前相结合的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运动负荷等的顺序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提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适度超前的原则是指既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又要考虑合理性、可操作性。
4、校本管理
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目的的结构
答:教育目的的结构即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目的,它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反映了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所做出的规定。具体言之即是规定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第二部分即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这部分指明了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当为什么样的社会服务,应当符合什么阶级的利益,也即是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
2、简述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答:教育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与其他学科一样经历了一个由思想萌发到确立学科意识再到系统发展的较长时期,主要分作三个阶段:
①前学科阶段: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经验的总结与积累。早期的教育学家根据其教育实践,从不同层面进行论述,提出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这些思想散见于哲学的、伦理的、政治的论著和学说中,尚未能构成完整的、系统的体系。
②教育学学科的独立阶段:在文艺复兴运动后的近代欧洲是教育学理论产生发展和不断完成的阶段。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教育学理论可称为经典教育学理论。
③教育学的系统化阶段:19世纪以来,教育学在发展中形成了很多派别,经历了新的分化和改组出现了新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跨学科特点、研究的细化、研究的多元化。
3、简述教育属性的内容
答:人们从教育的历史事实、现实存在中抽象出诸多教育属性。第一、教育的永恒性。第二、教育的生产性。第三、教育的历史性。第四、教育的继承性。第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第六、教育的长期性。第七、教育的民族性。此外,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4、简述合理的课程结构应具有的基本特征
答:①注意各种科目,类型课程的配合,追求课程结构的平衡性,整体性;
②设置核心课程,夯实工具学科,强调基础学力;
③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
④重视科学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推动课程结构的现代化。
三、论述题
1、结合现实评述教育的功能
答: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教育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所必须的活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两大基本功能。
(一)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
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依赖于两种最基本的生产,一是社会物质生产,二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这两类生产都离不开教育。一般来说,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它是人类延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架在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桥梁,具有起着整个社会的不断“扩大再生产”的作用。
(2)、教育的社会功能还表现在沟通社会各方面、世界各国的横向联系上。
(3)、在阶级社会中,教育还有着有利于统治阶级地位的巩固和加强上。
(二)具有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诸方面都可能产生影响,从人类发展的总体来看,教育的影响是正向的,具有促进作用,从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或个体来看,教育的影响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教育对社会个体来说具有功利的价值。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职业、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
教育的两个功能具有内在的联系,并在活动中同时发挥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对人的培养实现,而对人培养又必须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可能。能使两种功能在正方向上达到协调的教育是最优的教育。能否做到这一点,与社会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也有赖于教育系统整体结构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