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虎寺
伏虎寺
四川省峨眉山伏虎寺
伏虎寺(四川省峨眉山伏虎寺)
伏虎寺,又称伏虎禅院、神龙堂、虎溪精舍,位于四川峨眉山山麓,与报国寺相邻,晋代为一小庙,唐代云安禅师重建,旁有龙神堂、药师殿;宋朝时为“神龙堂”;明朝被毁,清朝顺治八年重建,更名“虎溪精舍”,后因附近虎患,寺僧建尊胜幢以镇压,更名“伏虎寺”,康熙皇帝曾为伏虎寺题写的“离垢园”;该寺为典型汉传佛教建筑风格,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弥勒殿、菩提殿、大雄宝殿、五百罗汉堂、御书楼以及禅房、僧舍等。
目录 基本简介 人文历史 建筑特点 旅游景点 收缩展开 基本简介伏虎寺,位于四川省峨眉山,晋时为一小庙,唐云安禅师重建,旁有龙神堂、药师殿。 南宋绍兴年间行僧心庵再建,僧士性建尊胜幢以镇虎患,改名伏虎寺,一说寺后山状如伏虎而得名。又名虎溪禅林。伏虎寺名也沿用至今。 清顺治年间,贯之和尚重建,历时二十载,为全山最大寺庙之一。进入寺门便是弥勒殿,殿内供金身泥塑弥勒坐像,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坐像。弥勒殿后系韦陀殿,内有韦陀像。 普贤殿内塑有普贤金身塑像,背龛供奉阿弥陀佛像。大雄宝殿内正龛上供三身佛,即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按佛教的信仰,三身佛是释迦牟尼的三种不同化身。殿内左龛塑文殊像,右龛塑普贤像,左右两侧塑十八罗汉像,后龛塑观音渡海像。 大雄宝殿右侧后院内有华严塔亭,中置明代铸造的紫铜华严塔一座,塔高5.8米,共14层,塔身铸有4700余尊小佛像,塔体镌刻《华严经》全文——华严铜塔以其时代久远、体形高大和铸造精良而居中国铜塔之最。
人文历史峨眉山伏虎寺,据《峨眉山志》说,为晋时心庵和尚初建。以山形如卧虎的伏虎岭下为基地,定名伏虎寺,至唐代云安禅师重建,规模渐大。明代胡世安撰《峨眉山道理纪》云:"再上古柏森森,饰径高峙,隔虎溪即伏虎寺。"说明由唐至宋、至明代中叶,寺名均未更改。明代末叶,更名药师殿,为金顶楞严阁下院。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有虎为患,士性和尚扩建时,特建"尊胜幢"(形制如塔,上刻梵咒)于无量佛殿前溪边以镇之,虎患乃绝。明末清初,毁于战乱。清顺治八年(1651年),贯之和尚率徒可闻禅师与其弟子寂玩,相继募化竭力重修旧址面积一万平方米,历二十年始落成。寺宇宏敞,桥亭一新,并更名"虎溪精舍"。 当年,为昭示入山最大寺宇胜境,清康熙太史蒋超虎臣定居罗峰庵,撰书《峨眉山志》十八卷之际,特意在虎溪河畔竖一座简朴高大、飞角重檐的牌坊,并亲书"伏虎寺"三个行楷大字。今之坊为清代遗物,上额伏虎寺(行楷书)为近代书法家童咏樵所书。寺内建筑有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客堂、斋堂等。1983年,洗象池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涉及寺院离垢环境的中国唯一的一座"布金林",为当年寂顽和尚以《大乘经》字数为据,特在寺周广植桢楠杉柏十万九千余株,绿荫蔽日。至今的"布金林"行书牌坊,前后为当代书法家沈鹏、李长路书写,如意拱木结构,掩映在苍楠翠柏丛中,雅逸宜人,纳凉胜境。 伏虎寺整座寺院掩映在密林之中,因而有"密林藏伏虎"之称。然而神奇的是,寺院的屋顶上终年无败叶堆积。伏虎寺距报国寺1公里,位于瑜伽河与虎溪汇流处,海拔630米,为峨眉山最大的比丘尼寺院。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峨眉山三大园林之一"布金林"、中国铜塔之最"华严塔"和全山最大的"罗汉堂"。"华严塔"塔身呈八方形,通高5.8米,为十三级楼阁式钢塔。塔基为须弥座,上置瘦长覆钵式塔身,高96厘米,正面设塔门,额铸正书阳文"南无阿弥陀佛华严宝塔",两侧联文:"皇图巩固,帝道遐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佛日增辉,法界有情,同生净土。"联旁铸守门神像各一。其余七面均铸神像6排。上接十三级八角形重槽楼阁,各级均劳佛像,共4700余尊,像间铸《华严经》。塔刹为葫芦形。此塔铸造精美,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罗汉堂于1995年峨眉山佛教协会拨款200多万元重建。罗汉堂高大雄伟,恢弘庄严。殿内供奉的500阿罗汉均按照佛教传统塑造,造像生动,流金异彩,佛教氛围十分浓郁。
建筑特点一、伏虎寺字境内,拥有三桥(虎浴、虎溪、虎啸)流水潺潺,二坊(伏虎寺、布金林)林木葱笼,背倚海拔630米的伏虎岭,斜面有飞凤山为绿色屏障,寺宅地基又处于狭窄的盘谷之中,四季气流动势涌劲,致使寺宇屋顶终年没有枯枝残叶尘积,康熙赠书"离垢园",为精辟立论。 二、古刹殿宇重叠,巧夺天工地构成一个个四合大院的特大天井,四周绿山秀水盘抱,四季气流反复回旋,形似"龙卷风"风卷残云,就是动物鸟虫也难有在屋顶立脚之地,何况林木枝叶也难留迹。康熙玄烨得知这一神奇怪事,赠书千年古刹"离垢园"封号,是对峨眉山佛教圣地的敬仰之笔。 三、从地理学气象学分析,该寺地处山洼,座西南面向东北,而东北风势强劲远胜于西南风势。寺院森林密布,山环水绕,建筑物造型特异环境构成了一幅幅"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画面。信佛的康熙帝赐书"离垢园",恰到好处。 四、寺院地形、环山临水,百亩建筑均系纵横交错与散点布局构成的四合院,轴线上从低到高,序列殿宇三重布局,隐没于十万株密林森森之中。这是当年建寺设计者按佛家意境,"清净无为"的构造意图构建的古刹禅林。"离垢园"佛学玄奥。
旅游景点弥勒殿
弥勒殿是伏虎寺的第一个大殿,里面供奉的是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塑像. 弥勒殿左右两厢为四大天王的塑像,左边手抱琵琶为东方持国天王,旁边手持宝剑为南方增长天王.在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四大天五持四物,象征风调雨顺. 在伏虎寺弥勒殿右边是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左边手握红伞的是广目天王,右边多闻天王则是手捏青龙.
韦陀菩萨
伏虎寺还供奉着韦陀菩萨,韦陀菩萨是佛的护法神,所在说释迦牟尼佛入涅时,邪魔把佛的遗骨抢走,韦陀及时追赶,奋力夺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为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天神.
离垢园
伏虎寺离垢园牌匾上的三个大字,是清朝康熙皇帝来此时,亲笔所题写的.从离垢园看庭院四周的屋顶上,一年四季都没有枯枝败叶,整个寺院无尘无垢,被世人视为奇迹,所以称为"离垢园".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的,在殿前有很多长明灯,也叫做佛前海灯,寺宇建筑构成若干个四合院,随意性很强,但有一点很具有代表性的,完全带有川西民居特色的烙印.峨眉山地处盆地西南,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很大,工匠来自民间,民间建筑与寺庙建筑手法相融,重檐,单檐,歇山,悬山,硬山并用.小青瓦,木皮屋面,素脊,几近院落,一般以主殿"大雄宝殿"为主. 大雄宝殿在伏虎寺的中轴线上,而纵轴线上的'建筑也是各有千秋. 从明代以后,丛林规制已趋定型,大殿设像已有成法,大雄宝殿的佛像可分为几部份,一是大殿正中的主尊佛像.一是大殿正中的主尊佛像一般或设释迦牟尼佛,或设三身佛,或设三世佛. 三身为法身,报身,应身;法身是本来之身;报身是通过修持得到的名位;应身为适应某种场合,应化成某种身份.而在大殿内,还会供奉有十八罗汉,一般是分别供奉在大殿两侧,共十八尊,一侧分别为九尊. 伏虎寺大雄宝殿整个殿宇气势雄伟,雕梁画栋,其实一般佛寺内很多殿堂都是以所供之佛或菩萨命名,但是所有寺庙供奉的释迦牟尼佛的殿宇称作"大雄宝殿",这是取大雄无畏之意.
华严宝塔
华严宝塔是在伏虎寺大雄宝殿的左上方,这个塔铸造于明朝万历十三年,华严宝塔是伏虎寺的镇寺之宝.这样一座精美而巨大的铜塔铸造于将近八百年前
,而且是一次铸造完成,整座塔高度有5.8米,塔身没有任何拼接的痕迹.罗汉堂
罗汉堂地处伏虎寺的最高处,最早修建于清朝,里面供奉着五百罗汉. 伏虎寺五百罗汉堂里实际有九百九十九尊罗汉,为什么叫做五百罗汉堂呢?在门前罗汉堂的香炉,每天都是香烟缭绕,烟火不断的.据说当初塑罗汉的大师也是一位罗汉,所以大家说的五百罗汉实际上只有九百九十九尊,而还有一尊就是这位大师. 在罗汉堂的中间有一尊面佛,他是观音的化身.在四面佛的周围就是罗汉堂的五百罗汉,这些罗汉的神态都不相同;有的慈眉善目,有的愁眉苦脸,有的凶神恶煞.但有一点却是相同,那就是每一尊罗汉都是栩栩如生. 在五百罗汉中间有一位长相跟大肚弥勒佛长相很相似的罗汉,叫做"布袋罗汉". 罗汉是梵语译间阿罗汉略称,关于罗汉的说法有很多,有的说是追随佛陀左右的五百真传弟子;还有的说是五百个被佛祖度化而修成正果的盲人;但比较普遍的说法却是最初参与整理经,律,论大型集结的比丘. 翻查资料可知,佛灭后,其在世时的教义,由弟子加以整理,举行了六次大型的三藏续集会,第一次在佛入灭之年,于摩羯陀国之都城"王舍城",共有五百比丘出席,称为"五百集法".
浙江省温州市仙岩伏虎寺
伏虎寺(浙江省温州市仙岩伏虎寺)
目录 地理位置 历史人文 地理位置伏虎寺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仙岩风景区大罗山。 伏虎寺坐落在温州仙岩风景区大罗山积翠峰的,系北宋楞严遇安禅师开山创建。
历史人文据《瑞安地方志》记载,遇安禅师志心受持《大佛顶首楞严经》,日诵夜参,经年不缀,终因参悟此经而发明心地。于是广开法席,大弘《楞严》,朝夕参访问道者,常数百人众。一日,秋夜月朗,微风吹拂,三百余人正谛听遇安禅师宣讲《楞严》妙旨,蓦然于山洞中窜出一只老虎,众人惊散,唯遇安禅师端坐无恐,对老虎喝曰:孽畜!休得妄动,虎闻之应声伏地而跪。禅师睹状,又曰:孽畜!听经乎?伤人乎?若听经者,尾三摇席地而坐。虎闻声尾三摇蹲坐。四散之众,见此奇事,便随回坐闻法。之后,此虎便随禅师上山下山,禅师若下山,便将虎系一石上,后人将此石命名曰:“系虎石”,现仍存焉!初者,遇安禅师只搭一茅屋习经参禅,后扩而建之,便以伏虎而记寺名。 历代以来,伏虎禅寺,高僧辈出。天台宗二十四代传人止观等照大师,亦曾在此修习止观而弘扬天台。近代弘一大师,居住闽南十年,于每年夏三月,便往温州避暑,结夏静修,伏虎寺便是弘一大师静修著书的其中一处。 历史的变迁,伏虎寺也历经兴衰,2000年,由妙锋法师、月朗法师将毁于山野的伏虎寺,从废墟中重新建立,由于山路只适人行,一沙一石,全靠人工挑运,五年来,工程进度迟缓,再加经费困难,希望十方热心人士及护法檀越鼎力支持,共襄盛举! 伏虎寺环境清幽,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梅雨谭记》,就写于寺前瀑布溪流之下......
安徽省庐江县冶父山伏虎寺
伏虎寺(安徽省庐江县冶父山伏虎寺)
目录 地理位置 历史人文 地理位置伏虎寺位于安徽省庐江县城东10华里冶父山巅,唐昭宗光代元年(898)敕建,为江淮十大名寺之一。
历史人文自唐敕赐孝慈伏虎禅师开山,历经兵燹,寺宇几度重修,巍然独存。主殿无量殿,坐西向东,无木梁柱,皆砖石拱成,四壁无窗,上覆琉璃瓦,依险偎崖,故又名“无梁殿”。殿中央供奉一尊金质真武祖师像,珍藏印度玉佛一尊,台胞净空法师赠送《大正新修大藏经》一套,十六开绸面烫金精装书一百册。其附属建筑古迹有文昌阁、北山楼、望江楼、玉佛楼、大观亭、竹林精舍等。登望江楼,远眺巢湖、长江,近览庐城新貌,黄陂湖风光。1984年12月30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下发皖政(147)号文件,伏虎寺被列为省级重点寺观;1987年被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当代著名词学家宛敏灏,书法家、诗人陈怀为重修无量殿起草撰书了《碑记》。无量殿石额“绛节高处”四字乃明御史卢谦题,其长子卢观书。山门匾额“伏虎寺”为已故中国佛教会会长赵朴初亲题。 1995年,伏虎寺住持释妙山法师,圆寂四年,肉身不腐,依然双腿盘坐如生,衣衫整洁,肤色白净,肌肉富有弹性,似在闭目养神。这是江淮流域寺观中出现的第一尊肉身和尚,继我省九华山双溪寺大兴和尚、钟亭慈明和尚两尊肉身之后的第三尊肉身,现已装金供奉,传为佛教界奇闻,吸引着八方香客游人前来伏虎寺瞻仰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