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看待“代沟”(优选3篇)

怎样正确看待“代沟” 篇一

代沟,是指不同年龄段之间由于生活经历、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沟通障碍和交流困难。在现代社会中,代沟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家庭、工作场所等地方,都可能出现代沟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代沟呢?

首先,要理解代沟是正常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不同年龄段的人所处的环境和经历也会有所不同,导致了他们在一些问题上产生分歧。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必过分担心或责备自己或他人。要学会接受代沟的存在,而不是试图完全消除它。

其次,要尊重不同年龄段的人。尊重是沟通的基础,也是缓解代沟问题的关键。无论是与年长者还是年轻人交流,都要尊重对方的观点和感受,不要因为代沟而产生偏见或冲突。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减少代沟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后,要多沟通、多理解。沟通是消除代沟问题的有效途径。如果发现自己和他人之间存在代沟,不妨主动与对方沟通,了解彼此的想法和感受,找到共同的话题和利益点。通过沟通,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减少代沟带来的隔阂和误会。

总之,正确看待代沟,首先要理解和尊重不同年龄段的人,同时要通过多沟通、多理解来缓解代沟问题。只有建立起尊重和理解的沟通关系,才能更好地应对代沟带来的挑战,实现跨代沟通的顺畅和融洽。

怎样正确看待“代沟” 篇二

代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不同年龄段之间由于生活经历、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沟通障碍和交流困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代沟问题,那么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代沟呢?

首先,要正确认识代沟。代沟并不是一种隔阂,而是一种沟通的机会。不同年龄段的人有各自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价值观念,通过沟通交流,可以互相借鉴、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因此,应该积极面对代沟,将其视为一种促进交流和发展的契机。

其次,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交流时,要尊重对方的观点和想法,不要因为代沟而产生偏见或冲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背景,应该包容多样,接纳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共同探讨问题,达成共识。

最后,要多沟通、多沟通。沟通是消除代沟问题的关键。无论是家庭、工作场所还是社会交往,都需要通过沟通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减少代沟带来的隔阂和误会。只有多沟通、多理解,才能建立起良好的跨代沟通关系,实现和谐相处。

总之,正确看待代沟,要正确认识代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多沟通、多理解来缓解代沟问题。只有建立起尊重和理解的沟通关系,才能更好地应对代沟带来的挑战,实现跨代沟通的顺畅和融洽。

怎样正确看待“代沟” 篇三

“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的差异,或者说代际之间有一条鸿沟,阻碍了老少之间思想、感情和生活上的沟通。

“代沟”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在时间上不可避免的历史事件,同时又是一个生物事件。前者是指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使老年人和青年人有着不尽相同的社会经历,历史发展了,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任务肯定会有所不同;后者是指一个人由青年到老年,生理上的变化必然带来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变化。

我们充分理解两代人的差异是一个历史和生物过程,就能正确处理“代沟”。老年人在正确处理“代沟”问题时,要用理解和宽容的方法。然而理解并不一定意味着赞同,也不意味着一定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而是一种宽容,即允许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其中包括老年人自己。宽容是以理解历史和生物变化为基础的。因而理解并宽容,老年人就会解脱“代沟”所带来的困扰。

心理认识偏差导致“代沟”

“周末,读大学的GG(哥哥)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西,都系‘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就‘酱紫’(这样子)。”

  这段咋一看不知所云的文字,出自天津某中学生的作文

。面对其熟练使用的网络语言,很多老师慨叹:学生写作文都要看不懂了,这代沟真是越拉越大。

  代沟,顾名思义,就是血脉相连的代际之间横亘着巨大的差距。可到了新世纪,代沟不仅存在于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而且在年龄相隔10年、8年的人们之间,甚至在大学的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都会有令人惊叹的明显差异。

  人们常常说,代沟是时间的痕迹,是变革的脚步。如此看来,出现代沟是自然的,没有代沟反倒是不自然的。变化本身并没有超出人们的想象,所以,代沟现象也容易被人理解。

  也许我们习惯于用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变化会引起代际差异来解释代沟的存在,但是当我们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观察代沟,我们会发现代沟并不是不可跨越的鸿沟。

  人们选择信息角度的不同,决定了有人着眼于变化和差异,有人着眼于不变和相似。

  吃的、穿的、唱的、玩的、干的、喜欢的、厌恶的、向往的、回避的……统统都不一样了,这就是代沟吗?这还不是。还要看你对这些“不一样”是如何知觉的。换言之,人们不能接受上代或下代与自己这一代人的差异,往往与知觉的选择性有关。

  知觉的选择性是人们在感受和认识事物的时候,选择哪些信息进行头脑中的加工。

  世界上的信息多种多样,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选择不同的信息作为印象形成、判断和推理的资源。就像乐观主义者往往看到的是瓶子里还有半瓶水,而悲观主义者往往看到的是瓶子少了半瓶水一样,有人更着眼于那些变化或差异,有人则更着眼于变化中的不变和相似。

  例如,青少年喜爱的歌曲,上了年纪的人不爱听,也不会唱。歌曲是变了,从内容到音调节拍都变了。然而,无论哪一代,都曾经那样热衷于自己同辈人共同喜爱的歌曲(或戏曲)。那些反映时代生活的,在同辈人中间熟悉的、形成共鸣的歌曲,成为时代的记忆和自己的'生命轨迹,这一点,老中青没有什么不同。再比如,时装流行年年不同,裤腿从窄变到宽,从宽变到窄;衣摆从松变到紧,从紧变到松;鞋跟从低变到高,从高变到低;衣饰从繁变到简,从简变到繁……

  无论哪个年代,都有那个时代的时尚或时髦,都有人引领潮流,都有人担心自己与众不同,担心自己落伍。追赶时代潮流的人,并非特立独行者,恰恰是他赶他那一代人的时髦,如同你赶你这一代人的时髦。

  选择看到变化的,会强烈地感到时代不同了;选择看到不变的,不会以年龄或时代来划分类别,他们更容易与不同年龄的人成为“忘年交”。

  我们把行为和观念差异归因于年龄和时代,形成代际刻板印象,懒惰地理解认识他人。

  代沟的出现,还与社会类别化后相应形成的心理效应有关。当老李的太太生下小李,老李和太太于是就有了“天下父母心”。当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城市青年走在一起,很容易共享作为独生子女的人生体验,外人看他们像小皇帝,他们看自己像小奴隶。祖父年轻时常去邮局寄信,父亲更愿意打电话,儿子现在离不开手机。

  这些代际身份、人生经历都会自然而然让人们认为自己这一代是一个类别,上一代或下一代是另外的类别,用“我们”指称自己一代,用“他们”指称上一代或下一代。用社会心理学的术语说,就是类别特征激活了类别意识。

  一个人一旦有了“我们感”这种对于“代”的归属感,随之而来的往往还会形成一种自己是我们群体(内群体)的典型性代表的效应。简单说,就是认为自己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代表。

  对他(她)而言,上一代人看起来差不太多,都是那样刻板、老旧、固执和不开化;下一代人看起来也都差不多,都是那样缺乏责任感和上进心,办事毛躁,追赶时髦;中年一代看起来更是差不多,被上一代人看成是能力不够,被下一代人看成是想不开。

  代际的归属就会形成一种社会类别化后的代际对峙。时间带给我们的连续在这里就出现了断裂。人们忘记我们来自上一代,享受了上一代积累的一切;忘记我们影响着下一代,是我们塑造教育了后代,并将把一切传给他们。在社会类别之后,我们得到了归属感和自尊,却也让我们变成一个给上一代和下一代贴标签,把行为差异和观念差异归因于年龄和时代,并形成代际刻板印象的人。这样懒惰地理解和认识他人,心理学家把我们称为“认知的吝啬鬼”。

  人们个体之间的差异要大于代际差异,沟通会让代际之间断裂的心理联系接续起来

  社会变迁的快速,使社会的传承出现了心理上的断裂。分处在代沟两侧的人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等都出现了变化。社会类别化又带来一些形成对峙的心理效应,这就增加了形成偏见和歧视的可能性。

  代沟两侧的人轻则互不理解,重则抱有敌意。然而,如果我们真实地接触自己这一代人、上一代人以及下一代人,我们的感受自然会从类别化的心理效应中走出:将一位老人或一位少年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来看,或者将自己所在的一代人分成不同的小类别来看,就会发现人类的差异如此巨大,每一代人里面都有思想僵化的人,都有思想开放的人,都有缺乏责任感的人,都有承担社会重任的人。也就是说,人际差异大于代际差异。或者,当我们超越几十年的时间段,以一种更长远的眼光来看,代际的差异就变得小小不言了。

  因此,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减少代际偏见的接触理论,认为接触与沟通可以让人们通过新的类别化过程,或去类别化过程中解构原有类别意识,跨越代沟,填平代沟。因为,代沟并不是一种物理存在,而是一种心理存在,接触,可以让代与代之间曾经断裂的心理联系接续起来。

每周回家一次代沟加深 亲情隔膜困扰少年住校生

新华社记者 周俏春 刘大江

  周五下午是住校生集体回家的日子。记者在成都一环路口等公交车,一辆校车停在体育馆门口。记者注意到,下车没走多远,孩子们就出现了小小的分化,有五六对小情侣模样的初中学生,都由男生很绅士地帮女生拉着小行李箱。女生则乖巧地依偎着男生,脸上满是幸福的优越感。

  也许是公交车久等不来,几对小情侣互相开起了有关“优生优育”的玩笑。十三四岁的孩子已经熟练地把“安全生产,提高下一代质量”等含义丰富的词语挂在嘴边。

  由于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工作繁忙的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到寄宿学校。40多年前为了方便军队子女而设立的寄宿模式,如今在大中城市渐趋普遍,不少孩子小小年纪就拖着行李箱加入了住校大军。北京市教委最新调查显示,北京市小学中开展寄宿制教育的已经达到40所,进入寄宿小学的孩子超过6000人。

  让孩子住校到底好不好,有关争议在教育界一直存在。

  据海南省人民医院对2000名中学生进行的一次

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住校学生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学习压力大、竞争性强,容易导致抑郁、焦虑等不健康心理因素。他们中心理异常的学生人数比例明显高于走读学生。

  四川省社科院教授胡光伟说:“住校生每周回家一次,与父母的沟通十分有限,一旦群体中出现早恋、厌学、小团体等现象,就极易受到影响。”

  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男生韩威说:“现在周末一回家我就心里冒火,本来学习压力就够大的,但是父母没有耐心听我说心里话,除了给我塞好吃的,就是没完没了地问学习怎么样了。”

  家在泸州的男生王盛说:“爸爸因为生意忙应酬多,一个学期才接我回家一次,他的事业的确很成功,但我和爸爸简直找不到什么共同语言。”

  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老师唐钟丽介绍说,不少学生反映,周末家长经常开着车带他们到郊外与朋友聚会,一坐下来就是打一天的麻将,无形中冷落了孩子。时间长了,孩子们觉得回家就是拿零用钱和吃好吃的,和父母的沟通太少。

  记者在采访中也碰到一些后悔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的家长。

  刘超就是其中一位。孩子住校两年多后,刘超发觉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成绩一样,并没有明显提高,反倒是特别爱面子讲虚荣。儿子同学中不少是家里买了车的,刘超陪儿子坐人力三轮车,离校门还远得很儿子就嚷着要下车,宁愿走路也不愿被同学看到他是坐三轮来的。刘超下决心将孩子转为走读。

  成都的杨全新先生也说:“女儿的住校经历可以概括为‘二大于五’,在学校的5天她都能按时作息,可是周末一回家这种好习惯就没了,蒙头一睡就到中午。刚开始住校的时候,老师的‘家校联系卡’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比如说孩子这周的英语口语不错,但单词记得不够熟练,家长回家要多督促孩子背诵单词之类的。时间长了,可能是老师对孩子太熟悉了,反而写不出新东西了,都是流于吃饭怎么样、睡觉怎么样的套话。孩子在校到底表现如何,家长也了解不到太多的细节。”

  四川省社科院教授胡光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住校制度本身无所谓利弊之争,关键在于学校、家长、孩子三方加强沟通。

  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从本学期初开始对住校生实施“导师制”。包括副校长肖华琴在内的20位老师成为高中部住校生的首批导师,导师手机号码都向学生公开。与大学的导师不同的是,住校生导师除了学业的指导外,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关心学生们情绪上的微妙起伏,与他们交朋友,做沟通。

  肖华琴说:“实践证明,学校多组织活动把德育培养贯穿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是加强对住校生心理引导的有效办法。现在的孩子个性和自我表现意识增强,如果一味说教,反而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肖华琴老师办公室的铁柜里,保存着一个玻璃罐,里面盛满了粉红色的纸鹤。纸鹤上静静躺着一张纸条。这是一个女生向男生表白心迹的“信物”。肖华琴帮这个男孩保管玻璃罐已经一年多了,连盖子都没打开过,更没有看过那张纸条的内容。导师们相互提醒,要克制人类的好奇心,保护孩子的隐私,是获得他们信任的关键。

  住校高中生每周仅回家一次,与同龄异性的朝夕相处加上青春期的萌动,是不是更容易成为早恋的“高发群”呢?

  唐钟丽老师透露说,住校生的确容易擦出火花,20多个导师经常聚在一起开会,“碰”出了很多实用的好办法。比如在教室里单向轮换学生座位,定期轮换学生干部等,避免男女同学在长期搭档中产生感情影响学习。其实青春期的好感往往是朦胧而短暂的,如果老师经常用丰富的活动和变换的外环境巧妙引导,学生们接受起来逆反心理就不会那么强烈。

  学校原来的心理咨询信箱设在4楼,学生投信会路过老师办公室。没多久,学校就把信箱搬到一楼楼梯转角边,投完信学生可以像平常一样上楼,没人会注意到。学生投信顾虑减少,有什么事也乐于咨询老师了。

  胡光伟教授认为,家长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督职责很大程度上转移到校方,家长的确是轻松了许多。但是住校生一周只回家一次,与父母的沟通有限,所以学校、家长、孩子三方加强交流十分重要,家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要尽量抽出时间,到学校找任课老师和生活老师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周末回家的时候,也不要只顾着给孩子吃好穿好,要淡化家长的权威意识,听听孩子内心的快乐和烦恼。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及品德培养是无法替代的。独生子女外表个性早熟,内心却常感孤独和渴望帮助。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情绪或心理上的微妙起伏,应及时疏导,不要说教式地训孩子,最好是给孩子列出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案

,引导孩子选择正确的减压方法。

  胡教授同时建议,寄宿制学校可多开设有关人际关系及合作精神的心理学讲座,多创设能让学生合作的情境和机会。(据新华社成都3月31日电)

我与爸妈有十个代沟

【作者:慕紫】

★ 我的父母对我的心事总是不以为然,好像只有他们的事才是重要的,小孩子的事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所以,当我有烦恼的时候一般都不对父母说,反正说了也没用,他们不会重视我的感受,不会来安慰我,有时甚至还会笑话我。

★ 妈妈请你不要怪我,我们之间的确有不可逾越的屏障,按照现在最流行的观点,3年一个代沟,你三十岁时生的我,30/3=10,瞧,我们之间有10个代沟呢!

★ 我根本无法与爸妈说话,对我的话,他们总认为是狡辩、找借口,许多事情他们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不愿听我的解释。

★ 我和爸妈话不投机,在一起聊天是很少的,我篮球打得挺好,喜欢和他们聊聊NBA、CBA,可他们不懂,也不感兴趣,在家里爸妈也只会说要把学习搞好,他们问我最多的就是学习,什么成绩了、作业了、考试了,可我特烦这些个话题。

★ 如果我做家长,我就不会每天都对孩子板着脸,装出一副很一本正经的虎样来面对他,我会做孩子的好朋友,我会和孩子聊天、谈心,让他把心中的不满、委屈讲出来。一个能够理解我们、能和我们平等交流的父母,是我们多么渴望需要的啊!

★ 我平时与外公外婆住在一起,爸爸已经有好久没有和我在一起了,我根本就不知道他整天到底在忙些什么,哎!其实我也不想知道,我们之间已经很陌生了,仿佛他不是我的父亲,我也不是他的儿子,不见面才好呢,省得又挨一顿臭骂。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在关心我,没有属于我的东西。

★ 前些天刚开完家长会,我爸回家就给我一个耳光,父母就像古代的一些皇帝,很霸道,总是欺压百姓,弄得民怨沸腾。平常我说两句话父母就说我是在顶嘴,要是我不快点闭嘴,说不定就又会来一场暴风骤雨,我真的受不了他们的火气,他们的火气可真大。爸爸妈妈,你们就不能与我好好沟通一下吗?

★ 每次我想说心里话的时候,爸妈总是先罗里罗嗦地说一通大道理,总会摆出一副“我是大人”的架子,妈妈总说她只是把她的思想介绍给我,实际上是只有我赞同了她才能停下来,只要我不赞同,她就会不停地说。知道为什么我喜欢跟同学谈心,不喜欢跟你们谈心么?因为跟同学谈话很轻松,可以各抒己见,而跟你们呢,是被强行灌输,而且你们还经常大眼瞪小眼的。

代沟的主要责任在父母

中国古代有诗云: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虽然是一句诗,但联系我们来讲就更有韵味了。因为知己难寻啊,而和自己不投机的人实在不是少数,因为这句诗是在感叹知己之间的相聚像时间飞逝,还是在为自己在一个与自己并不相和的人群中哀叹呢?很可惜的是,在这占多数的不投机的人群中,与你最亲的父母往往成为其代表。我们专门称之为“代沟”,意思就是“两代人中夹者鸿沟”。

代沟无疑已成为当今社会中的普遍现象,捆饶着千千万万个家庭,我们不由地会问:为什么会有代沟呢?这是谁干的好事?我们要知道答案,必须先了解代沟的家庭的情况。以一个标准的三口之家来说,爸爸每天朝九晚五地工作,其结果同爸爸大同小异,都是常不在家的:而儿子女儿早上七点到下午六点都要上学,有些还必须在学校晚修到十点。由此观之,一家人相距的时间只有吃饭时和睡觉前,但这些都不是自然沟通的最好时间,只有大家没事干而坐到一起时才会有机会,而这可又是微乎其微的时间啊。时间已经那么少了,如果不抓紧,怎么会没有代沟呢?我也是代沟的受害人之一,记得初中不用在学校住宿时,我是六点起床,十一点睡觉的,但我爸爸是八点起床,晚上12点才回来,造成了我在时他在睡觉,他在时我在睡觉,可能一星期也见不上面。慢慢地,偶尔见到面的我们都只能用最简短的话来交谈了。“妈,下星期考中段考了。”“哦,加油了”或者是“妈,考完试了,成绩单在桌子上,下星期要开家长会,可能要交钱。”“恩,知道了”总之只有在必须说时才会说,说时也会简单说,实在令人悲哀。对于我个人而言,我何不想和她谈谈心呢,我会告诉她今天学了什么啊,打球我有多厉害拉,班上某某被玩了一把拉。但是,每次简单地回应着我时,我就觉得她是在敷衍我。我明白,工作辛苦,一天下来回到家里只想睡,而且还会遇到工作上的受气或生意不好,都会不然而然地带回家中,惹得一家人不高兴,这不就是在我们之间挖沟吗?

没有一个子女不想和父母融洽开心地生活在一起,没有子女不想让父母理解自己,明白自己,体谅自己,没有子女不想得到家庭温暖的,可惜的是,粗心的父母无视我们曾做出的努力,很自然的一次一次地拒我们与“门”外。

相关文章

李天秀【优秀5篇】

李天秀 李天秀(李天秀) 李天秀韩国国脚,参加了2002年的世界杯赛。当时不到22岁的李天秀已经成为了韩国国家队的主力成员,球技不错,但球风似乎不太好,2002年世界杯上曾有脚踢对方球员的动作。李...
教学资料2013-05-06
李天秀【优秀5篇】

素描基础教学的体会

素描基础教学是为创作作准备的,其本身不应完全等同于创作.其重点应放在打好坚实的基本功上.基本功的练习必须扎实,来不得半点的虚伪,更不能玩弄形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素描基础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重点问...
教学资料2012-08-08
素描基础教学的体会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
教学资料2014-09-03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双语教学应择机而行【精选3篇】

双语教学应择机而行"双语教学"是近几年来在国内多数学校中全面推行的一种用非母语(在我国的双语教学中指的是英语)进行部分或者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从而提高中国学生英语...
教学资料2019-01-05
双语教学应择机而行【精选3篇】

初三的语文教学反思【实用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三的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三的语文教学反思 篇...
教学资料2013-07-05
初三的语文教学反思【实用5篇】

“角的分类”教学片段实录【实用3篇】

?教学片段: ??通过折纸、量度等方法认识了直角和平角,并练习用活动角摆直角和平角。 师:刚才已经学习了直角和平角。下面请同学们把活动角的其中一条边慢慢地旋转一周,找一找还有哪些角?它们的大小怎样...
教学资料2019-02-07
“角的分类”教学片段实录【实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