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录取:“圈”生源到底靠不靠谱(最新3篇)
高校预录取:“圈”生源到底靠不靠谱 篇一
随着高考的结束,不少高校开始进行预录取工作,吸引优秀的学生提前报名。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生可能会被各种“圈”生源所困扰。那么,高校预录取中的“圈”生源到底靠不靠谱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圈”生源到底是什么。在高校预录取过程中,一些中介机构或者个人会以各种方式联系学生,承诺可以帮助他们提前录取到心仪的学校。这些“圈”生源往往声称自己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资源,可以通过一些非正常的途径为学生铺平上大学的道路。
然而,这种“圈”生源的可靠性却存在一定的质疑。首先,他们所承诺的“内部资源”是否真实存在,很难得到证实。其次,一些“圈”生源可能会利用学生的焦虑心理,故意制造紧迫感,逼迫学生做出冲动的选择。这种行为不仅不负责任,更可能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面对“圈”生源的诱惑,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捷径”。选择高校预录取时,应该通过正规途径了解学校的招生政策和录取标准,避免被“圈”生源误导。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预录取过程的监管,确保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
综上所述,高校预录取中的“圈”生源并不靠谱,学生和家长应保持警惕,远离这些不法分子的干扰。只有通过踏实的努力和正当的途径,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尊重。
高校预录取:“圈”生源到底靠不靠谱 篇二
在高校预录取的过程中,一些“圈”生源可能会以各种方式介入,引发争议。然而,有人认为“圈”生源也不全然是坏事,他们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首先,一些“圈”生源确实拥有一定的资源和渠道,可以帮助学生更早地接触到心仪的学校。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通过传统的渠道获得关于高校的信息,这时“圈”生源的介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学校的特点和优势,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
此外,一些“圈”生源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帮助和支持,让学生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在高考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才能脱颖而出。一些“圈”生源的介入,可能为学生开拓了另一条通往成功的途径。
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圈”生源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学生的需求和焦虑心理,故意制造虚假信息,让学生陷入困境。他们可能为了谋取私利,不顾学生的利益和安全,这是绝对不能被容忍的。
因此,在高校预录取过程中,学生和家长需要谨慎对待“圈”生源的介入。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应该选择那些经过认证和合法的机构,避免陷入不法分子的圈套。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预录取工作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招生工作的公平和透明。
综上所述,“圈”生源在高校预录取中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同时也需要警惕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只有通过合理的选择和慎重的决策,才能保证学生的权益和安全。
高校预录取:“圈”生源到底靠不靠谱 篇三
高校预录取:“圈”生源到底靠不靠谱
山东大学给一名考生的预录取通知书。继日前南京大学在安徽传出预录取“鸽子门”后,山东大学又出现了预录取失约。在生源下降、高校招生大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究竟什么是预录取?多少高校存在签订预录取协议情况?预录取协议真能给考生一个提前确定被录取的安全保障吗?
今年,先后出现了复旦和上海交大招生“掐架门”,以及南京大学安徽招生录取“鸽子门”,五花八“门”都与预录取有关。
当招生人员预计的录取分数线与最终的录取线差异较大,而学校也无法增加招生计划来兑现承诺时,就会出现爽约的情况。
预录取实为“圈”生源
据了解,由于山东省本科一批分数线随高考成绩一起公布,因此在填报志愿前接受报考咨询时,部分高校会根据一本线情况对当年该校录取线做出预估。
据了解,采取签预录取协议提前“圈定”生源,在知名高校尤其是国内顶尖高校中已经成为常见的手段,几乎成为一种“潜规则”。
浙江大学山东招生组负责人金涛说,今年浙大在山东招生中首度推行了签订预录取协议的办法,目前,推行这一办法的主要是国内排名在前10名以内的高校。
在
既然要录取为啥还“爽约”
有数据显示,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在生源下降的大背景下,高校之间的招生大战愈演愈烈。今年,先后出现了复旦和上海交大招生“掐架门”,以及南京大学安徽招生录取的“鸽子门”等,五花八“门”都与预录取操作有关。
据媒体报道,安徽省6名考生拿到了南京大学的预录取通知,却未被录取。该校招办负责人表示,往年南京大学都会追加一些名额带走预录取的学生,但是今年分数线提高了不少,安徽省情况尤其特殊。学校已经对该省生源追加至30多名,实在是一名学生也没办法再接收。
高校选择签订预录取协议的对象都是预估线上目标人群,为什么还会出现爽约的情况呢?
金涛认为,这一方面取决于招生老师的水平,估分要准,毕竟高校可以通过向教育部申请追加计划;而估得相差太多,高校的招生计划也不是没有底,就会存在有考生“掉档”的情况。
另外,金涛表示,签协议可能被爽约的不仅仅是学生一方,高校也要承担被考生“爽约”的风险,因此实际上每个学校到最后签协议时都会放大一定量,这也在客观上增加了考生的风险。
预录取也要遵守投档规则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预录取是没有法律效力的高校抢生源行为。如果考生的分数达到该校在当地的录取线,没有这一纸协议,学校也必须按规定录取;而如果考生的分数低于该校在当地的录取分数线,按照投档、录取规则,即使有“预录取协议书”,也无法被这所学校录取。
金涛也承认,签预录取协议形式本身并不规范,“这个办法不知道是哪个高校先想出来的,我们这样做是被逼无奈。”
金涛说,“我们对达到一定分数的学生承诺,如果你报考浙江大学,本着诚信的原则,我们就不退档。”然而,金涛越来越发现这一简单的承诺已经不能让考生下定决心报考了。“有的学校有盖着招生办公章的协议书,但我们没有,考生就认为,没有公章就不能相信你们。”
出了问题,咋就没人管
既然预录取有着较高风险,为何这一做法还被越来越多高校使用?
一高校招生部门负责人表示,教育部门对预录取“既没有说允许,也没有说不允许”。
熊丙奇认为,由于高考政策的复杂性和信息渠道的不畅通,考生和家长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往往处于焦虑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在他们面前的高校招生老师,就会被视为权威的信息来源。他们容易相信高校招生人员所说的话和所做的“承诺”。
熊丙奇说,预录取多次被曝光,教育部门却一直没有公开表态,这让考生和家长越来越糊涂,而相关高校或许也觉得这种做法“被默许”,于是进一步大胆推进。对于各高校在招生过程中的任何不规范行为,教育考试部门都必须加以重视,以维护考生的基本权益。
浙江大学山东招生组负责人金涛也表示,他本人并不认同预录取这种形式。“几所顶尖大学面临的生源,就像一个水池里的鱼,再怎么捞都是那么多。690分和680分的学生差别真那么大吗?其实没有。这个想通了,你就不会为了那一两分去抢去争了。”(记者:杨凡)
(责任编辑:卜范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