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创新【优质3篇】
不同类型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创新 篇一
在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中,企业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地区内,同一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企业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产业生态系统。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可以包括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每种类型的产业集群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创新模式。
首先,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创新主要体现在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方面。传统制造业集群通常包括传统的制造业企业,如纺织、服装、家具等行业。这些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和技术变革时,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以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例如,某纺织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从而提升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其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创新主要体现在科技研发和创新模式方面。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通常包括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行业。这些企业在面对技术飞速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时,需要不断进行科研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以提高技术领先优势和市场竞争力。例如,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可以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共享科研资源和技术成果,促进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和共同发展。
总的来说,不同类型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创新具有各自的特点和方式,但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传统制造业集群注重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注重科技研发和创新模式,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可以相互学习借鉴,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积极开展创新活动,不仅有利于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也有助于推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不同类型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创新 篇二
在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中,企业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力之一。产业集群是一种地理集聚的产业生态系统,同一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企业在某一地区内相互关联、相互依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产业发展模式。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创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和模式。
首先,服务业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创新主要体现在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方面。服务业集群通常包括餐饮、旅游、金融、物流等行业,这些企业在面对消费升级和市场竞争时,需要不断进行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满足客户需求。例如,某旅游服务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可以通过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吸引更多游客,提升客户体验和口碑。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拓展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实现全渠道营销和服务升级,推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
其次,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创新主要体现在文化内容和创意设计方面。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通常包括影视、动漫、设计、艺术等行业,这些企业在面对文化消费升级和市场需求变化时,需要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和创意设计,以提高文化产品的艺术性和吸引力。例如,某影视文化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可以通过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原创IP作品,提升影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企业还可以与跨界合作,结合科技创新,开发跨平台多元化产品,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市场规模。
综上所述,不同类型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创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和模式,服务业集群注重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注重文化内容和创意设计创新。企业在产业集群中开展创新活动,不仅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也有助于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和转型升级。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推动不同类型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创新,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不同类型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创新 篇三
不同类型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创新
[摘 要] 产业集群的大量出现以及成功的发展实践,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本文在知识经济从传统经济中剥离出来的基础上得到产业集群的两种类型;同时在分析集群创新系统的基础上得出企业是集群创新的核心,并分析得出两种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创新战略;最后对不同类型产业集群中企业创新案例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两种不同的创新战略。
[关键词] 知识经济 传统产业集群 创新型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的分类
知识经济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当今的经济体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知识从传统生产中剥离,并在同时并存的传统生产系统上覆盖了一层经济信息网。知识的存在方式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指有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固定的载体,可以明确地表达或描述出来的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这种知识可以在全球无成本的复制,加剧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例如微软的操作系统,在完成了整个操作系统的创造之后,通过编码这种系统可以忽略成本在全球的复制。隐性知识指难以用文字明确表述的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存在于个人、组织的特定关系或信息流程之中,如工作诀窍、经验、视点、价值体系等。这种知识的产生需要创造主题结合历史经验、对生产的了解、面对面的交流等等条件,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特征紧密相连,体现着地方化,其表现形式是产业集群。同时隐性知识隐含着更多的创新思想,是集群创新最需要的,它不仅能促进集群知识的发展,更是提高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源泉。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形成了既有依托传统和当地力量发展起来的内生型产业集群,又有依托区域的地缘优势大学网、政策优势、低成本优势等吸引外来企业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如下图:
这里将产业集群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赖于分享隐性知识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另一种是由于产业特征或资源转移的惰性而形成的传统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企业是核心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是指与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创新机制和实现条件所组成的运行系统。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创新的主体。主要由群内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各种中介机构以及地方政府组成。创
新计划。在知识信息通畅流动的环境中,在市场中介服务组织中介人和政府适当参与下,创新主体共同制定产业集群的创新计划。监督者。由市场中的消费者及专业技术部门组成的监督者。构成集群创新体系的三大模块分别是:参与者创新主体和监督者模块;创新机制。主要包括动力机制、互动学习机制、竞争合作机制、激励机制、自更新机制。创新全过程,也即主体之间的联系和运行创新计划模块;知识信息流动、法律法规政策组成的创新环境模块。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体现了主体、创新机制、环境三部分集成的网络体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性。以创新环境为依托,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它能够以各组成部分为基础、以创新为起点,实现创新向更高一级的循环。其侧重点是调动创新主体能动性、发挥创新机制功能实施创新计划。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的主体包括企业、研发机构、大学、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基础设施等,其中企业是核心。从发达国家国家集群的成功经验看,提高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加强集群内外各主体间的合作和交流,为集群中企业创新提供资源,如大学及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金融机构、风险资本等提供资金支持;教育培训机构提供智力保障等。
可以看出,政府的导向政策通过影响研发机构、大学和中介机构,从而促进群内企业不断革新技术、经营模式改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群内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最终导致集群的创新。同时,政府政策的导向,也能促进群内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这对这对企业创新进而集群创新也不无裨益。
三、两种集群类型创新个例分析
产业集群由于地理上的临近和群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专业化分工、竞合机制等,使得群内企业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然而,通过不同纬度比较传统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可以发现其创新战略存在着不少差异。传统的产业集群属于劳动密集型集群,其内部产品种类繁多,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通常依托集群共享网络。对处在这样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而言,创新源于创立自主品牌和构建销售网络。创新型产业集群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集群,由于技术变化快,导致产品更新速度也很快,
群内企业动态协作生产比较常见。对于创新型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而言,创新战略依赖于企业间的竞合?网络?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创造产品差异化,通过不断的创新使得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使产品生命周期曲线不断向上延伸;通过产业集群内供应商与企业的互补性创新使得整个产业一直处于提升状态。 1 2 3 下一页
1.传统产业集群创新案例:虎门制衣集群
虎门,这个当年以林则徐硝烟而闻名海内外的古镇,今天以远销欧美、年销售额逾百亿元的服装产业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在服装产业的带动下,虎门经济迅速发展,截止到2003,全镇服装销售额达120多亿元;全镇工业总产值11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53.6亿元;财税收入24.24亿元;虎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80元。虎门制衣产业集群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绩,是因为群内各企业扩展价值链获得了超额利润。如下 上图可以看到,普通的贴牌生产商只获得了价值链中生产部分的利润,而虎门制衣产业集群在设计开发上注意吸引国际最新流行元素和面料,紧跟当今国际流行时尚,形成别具特色的南派风格。同时,虎门制衣集群内各企业注重品牌经营。目前,虎门服装在国内外注册商标达4000多个,各镇名牌服装在全国设有专卖店、连锁店1万余家,仅?以纯?品牌的连锁店就有3000多间。密布全国的销售网络,不仅促进了虎门服装大批量的.销售,扩大了虎门服装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同时也广泛宣传和提升了虎门服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目前,虎门正为打造?四个名牌?(打造虎门服装企业的名牌产品、著名商标;打造?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名牌;构筑?虎门服装?品牌;打造?虎门制造?)而努力,这一举措将会进一步扩展虎门之一产业集群价值链,为虎门制衣集群带来更丰厚的利润。 创新型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案例:联想企业
创新型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主要是基于产品的,而产品的创新又依赖于技术创新。为实现这一创新,企业需要通过?网络?进行契约化和非正式的交流,获得溢出效应,突破技术障碍,减少创新风险,规避高额的市场交易费用。2003年在全国高新技术百强企业中排名第一的联想企业,其创新动力就源于包括大学、科研机构、政府机构、企业在内的创新网络。具体分析如下表:
四、小结
Domain|www.koukm.com 口口卡盟 more|gs3g3swk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知识的存在方式入手,确定了在两个并行且相互融合的经济体中不同的驱动促使经济组织走向两个极端:全球化与地方化,分别对应的形式是跨国公司与产业集群。由于不同的驱动因素所以产生了两种类型产业集群:传统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通过对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分析可以得到企业是集群创新的核心,并得出不同类型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创新战略:在传统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主要是品牌和销售模式创新,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主要是通过网络内企业互补性实现技术创新。在确定战略的同时列举了两个典型的案例。本文不足之处是没有分析产业特征决定的产业集群类型。
[摘 要]文章从追溯?文化产业?的诞生历程入手,通过引用多个国家的统计数据,指出了?文化产业?研究中存在的理论推崇与实际绩效的矛盾,并从经济理论上加以佐证,文章最后提出了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反思.
[关键词]经济危机;文化产业;经济拉动
自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风波?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经济衰退,中国也未能幸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中国GDP季度增幅依次为10.6%、10.4%、9.9%、9%,到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幅剧减至6.1%,二季度稍好,也仅7.1%,形势不容乐观.
2009年初的?两会?期间不断有代表呼吁:将?文化产业?作为?金融危机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1]。此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赞美之词一直络绎不绝,诸如?文化产业是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新兴产业,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P1)、?文化产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展示了自己作为‘朝阳产业’的无穷魅力,并迅速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P3)、?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P1),诸如此类的话语在其他论述中亦屡见不鲜。文化产业真的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甚至成为一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吗?对此,本文持有异议,并拟从外国与中国、理论与实践的层面,指出前述命题中存在的值得商榷之处.
一、突如其来的?文化产业?
1947年,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在其专着《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将商业化和标准化了的大众文化称为?文化产业?,并批评了?文化产业?的平庸、强迫性与单一性。此后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尽管得出了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的结论,但采用了同样的?理论-意识形态?研究范式.
1994年,澳大利亚发表了一个政府工作报告《创意国度》,强调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至此?文化产业?,开始纳入政府施政纲领。《创意国度》的发表,标志着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态度由原来的理论性思辨转向了现实生活中的倡导与扶持。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澳洲的经济与文化实力并不占优势,因此其政策主张并没有引起世人太多的关注,直到1997年情况才为之一变.
1997年7月,工党赢得了英国大选,为了应对当时的经济衰退,工党政府进行了机构重组,成立了?文体传媒部?,力图将?文化产业?①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并组建了一个?创意产业专家组?,进行创意产业界定、创意产业纲要拟订、创意产业成果计量等工作。1998年和2001年,?文体传媒部?分别公布了当年的《文化产业行动纲领》,把?文化产业?看作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认为应纳入国家的政治议程。在英国的鼓噪下,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宣布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一时间,?文化产业?声名大振.
但是英国政府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搞清什么是文化产业,以至于它的后继者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2000年,奥地利新任命了一位负责艺术管理的国务卿,他宣称:在未来的文化和经济政策中,文化产业是最有前途的行业。在当时的奥地利,没人真正知道他在谈论什么,甚至,连这位国务卿本人也不知道?文化产业?到底是什么。虽然?文化产业?已被纳入了奥地利文化政策争论的核心,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搞清楚?文化产业?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增长、艺术进步或文化发展.
在笔者看来,所谓的?文化产业?不过是从现有的各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下属的各行业中抽取一部分,组成一个?新?的产业形态,使之成为继一、二、三产业之后的?第四产业?。?文化产业?仍然属于传统的三大产业的范畴,只不过在重新排列组合后具有了新的性质与功能。由于各国/地区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偏差,各国/地区所抽
取的?文化产业?的范围也互不相同(表1)(P53).
表1 各国/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范畴比较分析表由于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的界定上难以达成共识,那么我们有理由质疑:既然各国/地区的?文化产业?外延各不相同,所得到的统计数据就难免缺乏可比性,那么所谓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支柱产业?的说法就值得慎思明辨了.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尽管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的范围上存在分歧,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各方外延的重叠之处。大卫〃所罗斯比分析了几种?文化产业?的分类模型,发现在确定?文化产业?的范围时,各方对以下部门没有疑义: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舞蹈、音乐、音像、电子游戏、视觉艺术、广告、摄影、手工艺、出版。事实上,这些达成共识的部门占据了?文化产业?外延的大部分,从而使各国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又具有了一定的可比性.
二、?文化产业?之经济拉动作用的经验验证
世界各国中,英国在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方面一直处于前列,因此我们决定?管中窥豹?:以英国作为典型,通过英国?文体传媒部?的统计数据透视文化产业的经济作用.1 2 3 下一页
在英国,政府和学术界高调宣扬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给人一种任何地方都能发展?文化产业?的幻觉,似乎?文化产业?成了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各个地区纷纷宣称要建立本地的?创意中心?或?文化产业区?,将?文化产业?当作一个应当大力扶持和培养的部门,全然不顾各地不同的工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历史传统。另一方面,?文体传媒部?提供的数据表明:在英国各大产业中,?文化产业?的经济重要性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
以2004年为例(图1),在产生的增加值总额①(GVA)中?其它服务业?,
的贡献超过了2/3,稳居第一主力的位臵;其次是制造业,其GVA占全部GVA的比重超过10%;剩下的农业、采矿、建筑、旅游和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总额(GVA)?占总体增加值的比例都不大,均低于10%,属于?第三梯队?的行列.
只有在?第三梯队?里面,?文化产业?才算得上贡献最大的行业,但从宏观来看,?文化产业?对整体经济增加值的贡献仍然有限。当然,
我们不排除未来英国的?文化产业?将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图1 2004年英国各行业增加值占全部经济增加值的比重 资料来源:英国文体传媒部 另一方面,从1997~2006年的十年间,英国?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在全部经济增加值中的比例一直不高,始终在5%~7%之间徘徊(图2),虽然有增长的迹象但速度缓慢。依此趋势,要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成长的重要因子,还需待以时日.
资料来源:2009年1月英国?文体传媒部?的《创意产业经济统计公报》 不但英国的?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处于次要地位,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也大抵如此。图3来自于英国?文体传媒部?的统计,刻画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五个重要成员国的?文化产业?对本国GDP的贡献,即使贡献率最高的英国也不过6%左右,其余四国大都在3%~4%之间。很显然,这样的态势难以证明?文化产业?对宏观经济成长的重要意义。考虑到各国?文化产业?统计口径的差别,我们再选取我国香港和台湾地方政府对主要国家?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表2及图4),作为审视?文化产业?的经济意义的参照。如果说图3反映了英国人的视角,则表2出自香港人的视角,我们可以从表2得出与图3相似的结论:美国和台湾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6%以上,其余国家都在3%~5%之间。这样,无论是欧洲的英国还是亚洲的香港,其统计数据都支持我们的假设:?文化产业?在发达国家/地区经济总量中的比例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大!但表2也同时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一般产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可观的增长潜力,这恐怕是世界各国看好?文化产业?的主要原因了,但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不等于现实,何况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规模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偏低.
图4所选取的样本中有将近一半来自亚洲,同时也包含欧、美、澳洲的国家,显得更有代表性。在图4中,美国和英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例最大,在5%~6%之间;澳大利亚、韩国、香港、台湾的?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3%~4%之间,只有新西兰最低,仅1.7%。图4同样表明:?文化产业?在各国/地区GDP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更不是?支柱产业?!表2 创意产业经济价值———所选国家/地区概览
三、?文化产业?之经济拉动作用的理论探讨
无论在哪个国家,?文化产业?涵盖的部门都多种多样,从?影视出版?、?演艺经纪?到?广告设计?、?文化遗产?……不一而足。就行政管理来说,上述行业分别由不同的政府机构管辖。发展?文化产业?,要求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政府机构彼此协调,涉及的机构越多,协调的难度就越大,有时难免出现互相扯皮、互相拆台的现象;从学术研究来看,无论电影、电视、戏剧、广告、网络游戏,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但我们缺乏适合各个部门的通用研究方法。各个部门的赢利能力也千差万别,网络游戏、影视节目能够轻易地赚取大把钞票,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主要依靠政府拨款,赢利性差。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谈论?文化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而应按赢利性的大小分别探讨.
[摘 要]文章从追溯?文化产业?的诞生历程入手,通过引用多个国家的统计数据,指出了?文化产业?研究中存在的理论推崇与实际绩效的矛盾,并从经济理论上加以佐证,文章最后提出了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反思.
[关键词]经济危机;文化产业;经济拉动
自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风波?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经济衰退,中国也未能幸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中国GDP季度增幅依次为10.6%、10.4%、9.9%、9%,到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幅剧减至6.1%,二季度稍好,也仅7.1%,形势不容乐观.
2009年初的?两会?期间不断有代表呼吁:将?文化产业?作为?金融危机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1]。此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赞美之词一直络绎不绝,诸如?文化产业是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新兴产业,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P1)、?文化产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展示了自己作为‘朝阳产业’的无穷魅力,并迅速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P3)、?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P1),诸如此类的话语在其他论述中亦屡见不鲜。文化产业真的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甚至成为一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吗?对此,本文持有异议,并拟从外国与中国、理论与实践的层面,指出前述命题中存在的值得商榷之处.
一、突如其来的?文化产业?
1947年,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在其专
着《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将商业化和标准化了的大众文化称为?文化产业?,并批评了?文化产业?的平庸、强迫性与单一性。此后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尽管得出了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的结论,但采用了同样的?理论-意识形态?研究范式.
1994年,澳大利亚发表了一个政府工作报告《创意国度》,强调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至此?文化产业?,开始纳入政府施政纲领。《创意国度》的发表,标志着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态度由原来的理论性思辨转向了现实生活中的倡导与扶持。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澳洲的经济与文化实力并不占优势,因此其政策主张并没有引起世人太多的关注,直到1997年情况才为之一变.
1997年7月,工党赢得了英国大选,为了应对当时的经济衰退,工党政府进行了机构重组,成立了?文体传媒部?,力图将?文化产业?①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并组建了一个?创意产业专家组?,进行创意产业界定、创意产业纲要拟订、创意产业成果计量等工作。1998年和2001年,?文体传媒部?分别公布了当年的《文化产业行动纲领》,把?文化产业?看作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认为应纳入国家的政治议程。在英国的鼓噪下,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宣布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一时间,?文化产业?声名大振.
但是英国政府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搞清什么是文化产业,以至于它的后继者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2000年,奥地利新任命了一位负责艺术管理的国务卿,他宣称:在未来的文化和经济政策中,文化产业
是最有前途的行业。在当时的奥地利,没人真正知道他在谈论什么,甚至,连这位国务卿本人也不知道?文化产业?到底是什么。虽然?文化产业?已被纳入了奥地利文化政策争论的核心,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搞清楚?文化产业?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增长、艺术进步或文化发展.在笔者看来,所谓的?文化产业?不过是从现有的各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下属的各行业中抽取一部分,组成一个?新?的产业形态,使之成为继一、二、三产业之后的?第四产业?。?文化产业?仍然属于传统的三大产业的范畴,只不过在重新排列组合后具有了新的性质与功能。由于各国/地区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偏差,各国/地区所抽取的?文化产业?的范围也互不相同(表1)(P53).
表1 各国/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范畴比较分析表由于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的界定上难以达成共识,那么我们有理由质疑:既然各国/地区的?文化产业?外延各不相同,所得到的统计数据就难免缺乏可比性,那么所谓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支柱产业?的说法就值得慎思明辨了.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尽管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的范围上存在分歧,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各方外延的重叠之处。大卫〃所罗斯比分析了几种?文化产业?的分类模型,发现在确定?文化产业?的范围时,各方对以下部门没有疑义: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舞蹈、音乐、音像、电子游戏、视觉艺术、广告、摄影、手工艺、出版。事实上,这些达成共识的部门占据了?文化产业?外延的大部分,从而使各国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又具有了一定的可比性.
二、?文化产业?之经济拉动作用的经验验证
世界各国中,英国在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方面一直处于前列,因此我们决定?管中窥豹?:以英国作为典型,通过英国?文体传媒部?的统计数据透视文化产业的经济作用.1 2 3 下一页
在英国,政府和学术界高调宣扬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给人一种任何地方都能发展?文化产业?的幻觉,似乎?文化产业?成了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各个地区纷纷宣称要建立本地的?创意中心?或?文化产业区?,将?文化产业?当作一个应当大力扶持和培养的部门,全然不顾各地不同的工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历史传统。另一方面,?文体传媒部?提供的数据表明:在英国各大产业中,?文化产业?的经济重要性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
以2004年为例(图1),在产生的增加值总额①(GVA)中?其它服务业?,
的贡献超过了2/3,稳居第一主力的位臵;其次是制造业,其GVA占全部GVA的比重超过10%;剩下的农业、采矿、建筑、旅游和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总额(GVA)?占总体增加值的比例都不大,均低于10%,属于?第三梯队?的行列.
只有在?第三梯队?里面,?文化产业?才算得上贡献最大的行业,但从宏观来看,?文化产业?对整体经济增加值的贡献仍然有限。当然,我们不排除未来英国的?文化产业?将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
一.
图1 2004年英国各行业增加值占全部经济增加值的比重 资料来源:英国文体传媒部 另一方面,从1997~2006年的十年间,英国?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在全部经济增加值中的比例一直不高,始终在5%~7%之间徘徊(图2),虽然有增长的迹象但速度缓慢。依此趋势,要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成长的重要因子,还需待以时日.
资料来源:2009年1月英国?文体传媒部?的《创意产业经济统计公报》 不但英国的?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处于次要地位,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也大抵如此。图3来自于英国?文体传媒部?的统计,刻画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五个重要成员国的?文化产业?对本国GDP的贡献,即使贡献率最高的英国也不过6%左右,其余四国大都在3%~4%之间。很显然,这样的态势难以证明?文化产业?对宏观经济成长的重要意义。考虑到各国?文化产业?统计口径的差别,我们再选取我国香港和台湾地方政府对主要国家?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表2及图4),作为审视?文化产业?的经济意义的参照。如果说图3反映了英国人的视角,则表2出自香港人的视角,我们可以从表2得出与图3相似的结论:美国和台湾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6%以上,其余国家都在3%~5%之间。这样,无论是欧洲的英国还是亚洲的香港,其统计数据都支持我们的假设:?文化产业?在发达国家/地区经济总量中的比例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大!但表2也同时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一般产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可观的增长潜力,这恐怕是世界各国看好?文化产业?的主要原因了,但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不等于现实,何况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规模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偏低.
图4所选取的样本中有将近一半来自亚洲,同时也包含欧、美、澳洲的国家,显得更有代表性。在图4中,美国和英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例最大,在5%~6%之间;澳大利亚、韩国、香港、台湾的?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3%~4%之间,只有新西兰最低,仅1.7%。图4同样表明:?文化产业?在各国/地区GDP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更不是?支柱产业?!表2 创意产业经济价值———所选国家/地区概览
三、?文化产业?之经济拉动作用的理论探讨
无论在哪个国家,?文化产业?涵盖的部门都多种多样,从?影视出
版?、?演艺经纪?到?广告设计?、?文化遗产?……不一而足。就行政管理来说,上述行业分别由不同的政府机构管辖。发展?文化产业?,要求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政府机构彼此协调,涉及的机构越多,协调的难度就越大,有时难免出现互相扯皮、互相拆台的现象;从学术研究来看,无论电影、电视、戏剧、广告、网络游戏,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但我们缺乏适合各个部门的通用研究方法。各个部门的赢利能力也千差万别,网络游戏、影视节目能够轻易地赚取大把钞票,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主要依靠政府拨款,赢利性差。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谈论?文化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而应按赢利性的大小分别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