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教学反思(精选6篇)

千克教学反思 篇一

在教育领域,千克教学方式一直备受争议。一些教育者认为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也有不少人对千克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认为其可能导致学生学习内容的片面性和浅薄性。在我看来,千克教学方式确实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千克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或项目进行深入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与传统的教师主导式教学相比,千克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千克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千克教学中,学生往往需要通过自主的探究和实践来解决问题,这种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自主选择主题和制定学习计划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然而,千克教学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主题时可能存在倾向性,导致学习内容的片面性。如果学生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学习,可能会忽略其他重要的知识领域,导致学习内容的不够全面。其次,千克教学方式可能会降低学习的深度。由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主题,可能会出现学习内容的碎片化和表面化,无法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因此,我们在推行千克教学方式时,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首先,学校和教师需要在学生选择学习主题时进行指导和引导,确保学生选择的主题能够涵盖多个知识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只有这样,千克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千克教学反思 篇二

千克教学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近年来备受关注。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受到了不少教育者的青睐。然而,千克教学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千克教学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内容的片面性。在千克教学中,学生往往可以自主选择学习主题,但这种自主选择可能会导致学生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忽略其他重要的知识领域。如果学生只关注热门话题或与自己兴趣相关的内容,可能会导致学习内容的不够全面。

其次,千克教学方式可能会降低学习的深度。由于学生在千克教学中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可能会出现学习内容的碎片化和表面化,无法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主题时可能会避开难点或不感兴趣的内容,导致学习效果的不够理想。

因此,我们在推行千克教学方式时,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首先,学校和教师需要在学生选择学习主题时进行指导和引导,确保学生选择的主题能够涵盖多个知识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只有这样,千克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千克教学反思 篇三

学生重量观念的获得,不是靠老师告诉的,是在丰富的活动中慢慢体会和建立的,它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运用于生活,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节课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调动学生手、眼、脑多种器官,去充分体验重量的内涵,和千克的实际意义;同时,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丰富重量的背景知识,为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创造条件,这样的课堂教学其实透射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为了儿童积极而高质量的实蝇,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

千克教学反思 篇四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

  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

一个蜗牛(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2分硬币、弹簧秤、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

小天平、2分硬币、大米、石子、弹簧秤、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

  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

  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

  (学生活动)

  师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要选“XX”,不选“XXX”呢?

  师:“XX”多重?“XXX”呢?

  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2.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

  (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3.认识“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小客人──“蜗牛”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只蜗牛的体重?

  (学生兴趣高涨)

  师: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秤来称呢?

  师:那我们一起来称一称这只蜗牛的体重。

  (示范操作)

  师:我们来看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师:以蜗牛为标准,你能猜一猜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吗?

  师:我们分小组来称一称看谁估量的最准。

  (小组活动)

  师: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师:同学们的桌面上有一些物品,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称一称,好不好?

  听清要求:(1)先掂一掂,估计一下物品的质量,然后再用天平称出物品的质量。

  (2)称好的物品的质量用近似数表示就可以。

  师:刚才有的学生想知道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重,用标尺上的刻度不够,我们还有个办法用法码来称。

  说明:游标拨回刻度0,在右盘放入砝码,直至天平平衡。

  将砝码和标尺上的质量加起来就是数学书的质量。

  师(拿出一袋盐):谁来估量一下一袋盐的质量?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质量标注,一袋盐500克,那两袋呢?

  (板书1000克)

  5.认识"千克"

  师:如果再重一点的物品用天平来称还合适吗?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家里常用的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称的用法?

  我们分小组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的物品。

  在1000克右边(板书:1千克)

  师:我们称出了分别1千克的大米和石子,你有什么发现吗?

  师:虽然体积不一样,但质量是相同的。

  师:同组同学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师:你能估计一下你的凳子、书包有多重吗?

  称一称试一试吧!

  小组活动并汇报。

  6.认识1000克=1千克

  师:1千克大米和刚才称的1000克的盐比较,请小朋友来猜一猜,谁重?

  (学生猜)

  师:我们用弹簧秤来称一下这两袋盐的质量。

  师:也就是说 1000克=1千克(补充“=”注意读法)

  也可以说1000个1克是1千克。

  三、应用拓展

  1.认识常用的台秤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弹簧秤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台秤,你能读出台秤上的数据吗?

  2.认识健康秤

  师:谁能说出他们的体重?

  3.连线

  西瓜 100克

  方便面 5千克

  4.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课后小结: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本节课重点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千克教学反思 篇五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用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调查,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常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常用千克来作单位的。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抓住了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让学生更有兴趣,更有效地学习后面的新知,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时,我注重的是学生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猜一猜、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实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称一称系列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台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在教学千克和克的字母时,让学生观察台秤的单位,我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这样,在一堂课中教师能正确地把握好知识传授与探究体验的度,使学生更加学得开心,学得自主。

千克教学反思 篇六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导入的设计,1克和1千克的感性认识,还是练习

的设计、课后的调查,都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动手操作,应用知识的能力。

  1、教学时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了知识的探究、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与发展,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

  2、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3、指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习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相关文章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所见》教学反思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所见》这首诗,简单明了的语句展示了“意欲捕鸣蝉”的乐趣:那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想去捉蝉的时候,...
教学资料2017-08-08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所见》教学反思

虎落平阳歇后语及解释【优秀3篇】

虎落平阳歇后语: 虎落平阳——被犬欺 解释:本意指老虎离开深山,落到平地里受困,狗也能欺负老虎。比喻有权有势者或有实力者失去了自己的权势或优势。 ...
教学资料2019-03-01
虎落平阳歇后语及解释【优秀3篇】

卷舌绕口令(推荐6篇)

卷舌绕口令(一) 试将四十七支极细极细的紫丝线; 试织四十七只极细极; 让细紫丝线试织细紫狮子, 细紫丝线却织成了死紫狮子;紫狮子织不成; 扯断了细紫丝线;辨读;找到不念早稻; 乱草不念乱吵, 制造不...
教学资料2011-07-06
卷舌绕口令(推荐6篇)

《小蝌蚪找妈妈》综合教学反思

随着课程《小蝌蚪乐趣多》的开展,孩子们在前期已经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长变化,也熟悉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追随孩子的兴趣,发现他们对《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非常喜欢。我们就和孩子一起讨论:你喜欢哪个小...
教学资料2015-03-06
《小蝌蚪找妈妈》综合教学反思

人员编制情况说明

根据委“三定”方案,全委共设十个科室,整合组建了一局三部二室 一、现代服务业产业链招商分局 现代服务业产业链招商分局是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精神在委内专设的招商职能部门,主要负责统筹协调全委招商...
教学资料2012-04-04
人员编制情况说明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实用6篇)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我们又将在努力中收获成长,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了!好的教学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
教学资料2019-01-09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实用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