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样做教学反思(优选3篇)
教师怎样做教学反思 篇一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时刻保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效果进行反思。只有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质量。那么,教师怎样做教学反思呢?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进行反思。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留意学生的表现,观察他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兴趣,从而了解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是否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掌握知识。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教师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听取同事和学生的意见来进行反思。同事和学生身处不同的角色,能够给出不同的反馈意见,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定期与同事进行教学交流,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同时,教师也可以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自己的教学的看法,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来进行反思。在每节课结束后,教师可以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分析自己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并设想如何改进。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过程记录下来,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同样的错误,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要保持谦虚和进取的态度,不断自我完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怎样做教学反思 篇二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效果。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那么,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呢?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定期进行教学总结和评估来进行反思。在每个学期结束后,教师可以回顾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自己的教学收获和不足之处,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设想如何改进。通过定期的教学总结和评估,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教学培训和学习来进行反思。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教师可以参加各种教学培训和研讨会,学习最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从而不断拓展自己的教学视野,提高教学水平。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来进行反思。学生和家长是教师的直接受益者和观察者,他们能够给出最真实的反馈意见。教师可以定期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了解他们对自己的教学的看法,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接受反馈意见,不断完善自己。只有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愿每位教师都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师怎样做教学反思 篇三
1、教师反思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的亲历行为,经验型教师一般只凭个人经验去一次一次地模仿过去的行为,好一点的也只是去模仿别人的行为。研究型教师则会不断从学生的角度去体悟教学过程,他会思考学生在想什么,学生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那样做;他会问问学生还想知道什么,还有什么看法。当然他也会观察学生做了什么,省察其为什么那样做。这一过程的观察是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去进行组织教学的,这样做的基础是教师首先把学生看作一个课堂生活中的主体,这一主体的个性化发展是教学过程合理化的根本,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会使教师主动地去适应学生的学,也改变了教师的角色认识和角色地位。在这样的不断反思中,教师成长着、享受着,这样又形成了良性的教师发展动力,进而改变着教师的教学体验和认识,把享受教学过程作为乐趣,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研究教学积极性,建构了教学的生命享受意义:教学过程是学生的生命体验,也是教师的生命体验,教学的双主体在生活体验中享受着生命的乐趣。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
2、教师反思教育教学资源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教学资源观已物化为教材、教学辅助材料、多媒体等,忽视了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所谓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是指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由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情境而生发出来的教学资源,这种教学资源是由差异而形成的,包括师生差异、生生差异、过去和现在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形式呈现出来,在思想认识的激荡中、冲突中相互磨砺,从而进一步建构。这种教育教学资源无处不在,同时也转瞬既失。教师需要一定的教育教学机智才能把握住。这种横空出世的教育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这种教学资源的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从而成为研究型教师,“苟日新,日日新。”
从这个角度看,学校教学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教学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教学资源的眼睛。对于那些在早已设计好的教案和常规课堂内外突然出现的有效教育教学资源,尤其要我们积极对待,及时捕捉,不断积累。
3、怎样让学生成为自主性的主体
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其实说白了,就是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如何让学生自主性学习?学生达到自主性学习的标志是什么?
要让学生自主性学习,首先要放得开。长期以来,教师把持着课堂学习的话语权,学生在教学中处于失语地位,学生思维的权利被剥夺,就变成了知识袋。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结论性知识,根本没有参与到教学思维中来。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是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和教学的价值观。教师就认为知识就是结论,学生的任务就是背记结论,教学就是让学生记住更多的结论性知识,学生的学习没必要去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其实自主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暴露自己的思维历程,教师准确判断学生的思路是否符合科学的思维方法,及时引领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其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评价观。长期以来,教师都是把学生接受了多少结论性的知识,作为自己评价的唯一标准,用这一标准去评价所有的学生,从而把学生齐唰唰地用一个尺子量下去,这样就产生了所谓的“学困生”。其实评价应该从学生相对提高的角度去分析,只要这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在某一个方面获得了成功,积极参与了学习过程,就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的,这也是前苏联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学评价的指导意义所在;再次,自主性学习的课堂,教师在语言上要注意其引领性和鼓励性。自主性课堂教学常用的课堂用语有“你认为……”、“你怎样来学……”、“你怎样评价……”、“你还有哪些问题”等。自主性学习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经常说:“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等,这实际上是说学生已经进入了一种“愤悱状态”。教师要慎重对待这种状态的,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都应予以肯定,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乐趣。在这种创造中学生的学习会更有劲头。但也不是无原则地去赞誉一切。否则会让学生丧失评价的原则感。学生在这种亲历中,利用多种对话渠道(与文本的对话、与教师的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情景的对话),产生判断、顺应、建构。
4、教师与先进教学理念的对话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教师的主动参与已经越来越显其重要性,有人这样说,“没有教师参与的教学改革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改革”。教师如何参与教学改革呢?
教师主动参与改革,学校首先要从氛围上引领。经过前一阶段的新课程实践,许多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已有所认识,但其成果不很平衡:有的教师已经深受其惠,开展的轰轰烈烈;也有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学校要创造新课程实施的强大氛围,要比刚开始课程改革时更加猛烈,才能克服由这种认识所产生的惰性的破坏,否则会倒退。其次,从教师教学成果上去催促,把教师业务素质与教学成果的评价权重加以调整,突出教师业务素质的地位,推动教师去探讨新的理论和理念。因为长期以来教学评价只是依学生的学业成绩为唯一标准,使教师的的发展处于遗忘的境地,教师发展长期停滞。
从校本教研上去规范。首先,校本教研是草根式研究,它把教育教学研究的根基植于教学实践者——教师中。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可以推动教师主动参与新课程改革;其次,教师的理论学习是一种教学实践与教学理念的对话,教师把亲历的教学实践与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比照、反思,发现自己与先进教学理念的差距,从而体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进而去主动地改进教学实践,这样就达到了主动参与课程改革的目的,并且使教师成长成为可能。
总之,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不断反思和学习是改革成功的基本保证,它途不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