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学习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统计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方格里。然后以小鸭和小猴的只数为例,引出“倍”的问题:小鸭数是小猴数的几倍?要让学生明白:求倍数关系,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实际上是等分活动的拓展。
回忆整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思: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境
动物王国欢聚:森林中的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在什么地方?都有谁?它们有多少只?各在做什么事情?然后填填已知条件的数量是多少,重点指导学生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方格里。
这一个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物王国欢聚,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为题,这时学生都乐于玩耍。在探究性学习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究性学习除法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体验过“平均分”的活动过程,本课再让学生用学具摆出猴子数1个3、鸭子数2个3,是一个多简单的操作活动啊,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应该没困难、没问题的,学生能把鸭子平均分成两份后,我就可以顺利引出“倍”了。可实际上并非我想象那样简单、顺利。有的学生不会把代表猴子的和鸭子的圆片分成两行来摆,很多学生不会摆2个3代表鸭子数,这样学生就难以观察到猴子数是一份(1个3),鸭子数是两份(2个3),难以感受到“倍”的意义。后来我发现两个会摆2个3的学生,就请他们汇报,让其他学生说说
这样摆的好处是什么,再让大家照样子摆一摆、分一分,这时我才能引出“倍”,让学生通过刚才的'操作体会“倍”的意义。这个操作活动花了较多的时间,因此后面的课堂作业不够时间完成。即使如此,我想多花点时间是值得的。通过操作活动,学生能更加理解图意,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倍” 。三、变式教学,加深理解
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学生初识“倍”的概念后.我提出了如下的变式问题:小猴3 只,小鸭12 只,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小猴2 只,小鸭l2 只,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这两个变式问题里有两次数量的变化.先是小鸭数量的变化,再是小猴数量的变化这样的问题设计,便于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进行比较与应用,从而进一步领悟到:求小鸭数量是小猴的几倍,是把小猴的数量看做“1 份”,小鸭的数量能分成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由此引导学生从“变”中看“不变”,从“不变”中发现规律,逐步抽象,构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的数学模型。
把时间交给学生,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发展。整节课中学生的积极性是挺高的,但主动性还不够,好多东西都需要老师提醒、点拨以后才能说出,这同时也表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待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