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教学设计4【最新3篇】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4 篇一
在学习《勾践灭吴》这一历史故事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以下是一份针对这一故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历史人物。
2.理解《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的经过和意义。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讲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勾践和夫差等历史人物。
2.讲述《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的经过,包括勾践复仇、策划灭吴等过程。
3.分析《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探讨吴国的覆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活动:
1.通过教师讲解、视频展示等形式,介绍《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经过。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勾践和夫差两位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历史人物,重新演绎《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
四、教学评价:
1.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考核,检验学生对《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程度。
2.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分享,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和感悟。
3.定期进行知识点测试,帮助学生巩固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了解。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并从中汲取启示,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4 篇二
在学习《勾践灭吴》这一历史故事时,教师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以下是一份具体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历史人物。
2.分析《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的经过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
1.介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勾践和夫差等历史人物。
2.讲述《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的经过,包括勾践复仇、策划灭吴等过程。
3.分析《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探讨吴国的覆灭对中国历史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活动: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勾践和夫差两位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设计课堂互动环节,让学生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3.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他们自主搜索相关资料,分析《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四、教学评价:
1.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考核,检验学生对《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程度。
2.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分享,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解和感悟。
3.定期进行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试,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相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4 篇三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4
宋发旺教学目标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
3.理解和整理归纳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栖、昆、资、形成、吊、蕃、释、饩、旅”等词语的意义。
2.整理归纳“知、夏、既、劝、遂、当”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掌握古汉语中省略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体会本文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锤炼语言方面的字约义丰的特点。
教具准备
录音机,《勾践灭吴》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特点]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介绍有关背景。
3.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清出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屋曾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事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
二、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先让学生看课文62页的介绍)
《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国语》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国语》中的“国“,指的是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的意思。因为这部书是人物语言记载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所以称作《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国记言的国别史。它所记载的言论史实,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947年),下止于战国初期的鲁悼公(公元前453年),全书分为八部分:即《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其中《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后人曾传《国语》和《左传》并称,称《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其实《左传》侧重记事,《国语》侧重记言,就文学价值说,《国语》不及《左传》。(请参考课本62页介绍)
但总的来说,《国语》开创的国别史对后世是很有影响的。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司马迁《史记》和《世家》,陈寿的《三国志》,皆与《国语》一脉相承。
三、背景介绍
《勾践灭吴》记述了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及勾践灭吴的故事。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摩擦,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大败之后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本文所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的故事。
(放录音,让同学们整体感知课文)
四
、学习课文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生字:栖(qī)絺(chī)譬(pǐ)雠(chǒn)嚭(pǐ)赦(she)鄞(yín)蕃(fān)饩(xì)
(2)多音字:贾(gǔ)人爪(zhǎo)牙疹(chēn)疾疹衣(yì)非其夫人之所识则不衣
(3)通假字:“餔”通“哺”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
“有”通“又”例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三千
(4)异体字:“已”同“矣”例句:虽悔之,亦无及已
“句”同“勾”例句: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取”同“娶”例句:令壮者无取老妇
“免”同“娩”例句: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政”同“征”例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歠”同“啜”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