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设计(精彩3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 篇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而《望洞庭》作为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篇之一,被广泛地选入教材中。如何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望洞庭》教学课程呢?下面我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播放一段与洞庭湖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对洞庭湖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接着可以通过简短的引言或小故事,引导学生对《望洞庭》这首诗的主题有所预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通过播放配有音乐的朗诵视频,让学生在感受诗歌节奏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同时,也可以通过分段解读诗歌的语言、意象及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此外,在课堂交流环节,可以设置一些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比如可以问学生刘禹锡写《望洞庭》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如何通过描写洞庭湖的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在课堂结束时,可以设置一些小活动来巩固学生对《望洞庭》的理解。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或朗诵等形式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望洞庭》这首诗,同时也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希望我的教学设计能够为中学语文教师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望洞庭》教学设计 篇二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篇之一,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豪情壮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望洞庭》教学课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呢?下面我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可以问学生“你们对洞庭湖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洞庭湖是怎样的一个地方?”通过这样的提问,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他们对《望洞庭》的好奇心和兴趣。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组织学生前往附近的湖泊或水域,感受湖光山色,亲身体验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氛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增强他们的感知和体验。
另外,在课堂讲解中,可以结合一些历史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望洞庭》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内涵。可以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以及刘禹锡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个人情感,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诗歌的意义。
最后,在课堂结束时,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对《望洞庭》的理解和感受。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诗歌朗诵,让他们通过实践来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悟和体会。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文学创作的乐趣和魅力。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参与性和体验性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望洞庭》这首诗,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希望我的教学设计能够为中学语文教师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望洞庭》教学设计 篇三
《望洞庭》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二、设计思想
《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设,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
2、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七、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注:诗可言志
,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四)延伸读,升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