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专题:选修课的开设和教学【最新3篇】
第八专题:选修课的开设和教学 篇一
选修课作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一部分,旨在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其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素质。选修课的开设和教学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首先,选修课的开设应该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学校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根据学生的需求来确定选修课的种类和内容。比如,学校可以开设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其次,选修课的教学应该注重灵活性和趣味性。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因此教学内容应该更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老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游戏化教学、实践性教学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知识。
最后,选修课的教学应该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学内容应该更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和活动,如艺术节、科技展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选修课的开设和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来确定选修课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第八专题:选修课的开设和教学 篇二
选修课的开设和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选修课的开设和教学应该如何进行。
首先,选修课的开设应该注重实用性和前瞻性。选修课的内容应该与社会发展和学生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学校可以开设一些新兴的选修课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未来发展能力。
其次,选修课的教学应该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都不同,因此教学内容应该更具有个性化和差异化,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最后,选修课的教学应该注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学内容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社会实习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选修课的开设和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学校应该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来确定选修课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第八专题:选修课的开设和教学 篇三
第八专题:选修课的开设和教学
单跃明博客单跃明,现为中学一级语文教师,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勤勤恳恳,曾担任过小学、初 第八专题:选修课的开设和教学
主持人:唐江澎(以下简称:主)
参与人:巢宗祺(以下简称:巢)
夏雷震(以下简称:夏)
第一节课
主:各位老师,大家好!欢迎参加“高中语文新课程远程研究视频课程”的研讨,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有关选修课的教学这样一个专题,我们想从 7 个方面来展开我们的讨论。大家都知道高中语文课程必修课完成以后进入到了一个选修课的阶段,实际上,巢老师,我们的高中语文老师经常会面临一种非常困惑的情况,传统上,我们的必修模块是 5 个模块,他手上拿到 5 本教材,在必修阶段的时候,他还能看到一个模块一本,这个时候他会觉得和传统教学相比,我的教学还是可以应付的,突然到了选修课这里,以江苏教材为例吧,他有 17 种教材,当这 17 本书摆在老师面前的时候,他真正觉得我没办法展开我的选修课教学了,其实这里有个问题就是一个学校,开哪些选修课开到何种程度,算是比较合适的呢?哪些课是必须开的呢?
巢:我是这么考虑问题啊,课程标准里面设定,语文教学的总学分大体上是 24 个学分,那么除掉 10 个学分必修,剩下 14 个学分供选修了。从学生那头来看呢,他从理论上说,修满了 10 个学分的必修课以后,他可以不再学语文了。但实际情况上,学生都在选修。这是好事,我们非常欢迎。从满足课程标准上看,要选 7 门课, 14 个学分。当然具体到一个学校,要开多少门,那还是要看各个学校自己的条件,还要看学生的需求。从道理上讲,我们就分析到这一步了。后面就是究竟开哪一门选修课比较合适,这就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了。我觉得唐校长和夏老师可以结合你们自己学校的情况、实例,来讨论讨论。
主:首先呢,有个概念是必须要澄清的。就是我们的课程标准所列的选修课是有序列的。那么在这些序列当中,某一个出版社或者开发机构它能够开发出来的这个教材的品类的繁多性,从理论上来讲,是不可穷尽的。他可能就不是这 17 种,到了明年就是 27 种,对吧?甚至 37 种,只要能通过国家教材委员会的审议,你这个教材序列里所对应的教材是很多的,那么头一个问题,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不能够把教材的品种当成我们选修的门类。
巢:不是说你跟着出版社走,(主:对)他出了多少教材你就要开多少课。你说有的出版社出了 16 种教材,有 17 种,不知道是不是还有更多的——我记不清了。少一点的可能 12 、 3 种。那么就 12 、 13 种对一个小规模的学校,如果这个学校总共高中语文老师也就 6 、 7 位,那他的负担就太重了,受不了。这种时候就要看学校的具体情况,我们有多少力量,或者我们现阶段有多少力量能够开设多少门选修课,如果学校想多开发一些,那也可以逐步逐步地建设,不是一次开发完成。有条件的学校那么就多开发一些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我想是这样一个原则。我后面倒想听听你们学校里面为了开设选修课作了哪些安排?你们学校开了多少课?
主:这样子,我们先就是有一个问题吧,这个高中的新课程,特别是语文课程,对学校整体的课程建设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说过去的课程要求对学校领导者的课程领导力,或者对我们老师——夏老师是我们课程教学处的,对他们这种课程领导要求,包括对他们教研组长的要求并没有提出太高的标准的话,面对我们的新课程,必须首先有一个整体上的规划。我们就想在我们进入高一的时候,进入课程改革的时候,实际上那个时候就应该来整体地筹划选修课的教学了,否则进入高二,一般是国庆节以后马上就进入选修课教学,你连教材都定不了,会有这样的问题。这必须是事先对于你的学校的选修课要有一种整体性的规划。那么我们学校的具体做法呢,可能是要把这些选修课先分一个类型(夏插:分个类型)分些类别:这第一类,我们把它称之为一种核心的选修课程,实际上对待这些课程我们的一个基本做法就是学校层面上边的一种选定。比如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根据我们师资的条件,根据学生学业水平发展的一些需求,必须考虑这个需求,根据这三个条件在学校层面上来选择一些个选修课程作为我们学校的共同选修。然后把这些内容呢,由我们的老师全体的攻关,来协同来把它做好。这是一种情形。
夏:这是课程设置的一个出发点。
主:我们应该是在课程改革的初始阶段,如果你就是放开让学生选择,我们 90% 以上的学生还是会选择这样一些课程,那么既然有这么多的学生去选择,你所对应的老师投放量也是很大的。那么我预先就把这样一些课程作为我们共同的课程。比方说,写作。这门课程,你学语文到最后的高中阶段,要形成完备的语文素养。写作这种能力的欠缺呢,是很不利的。这是很重要的方面,可能是大家共同选的。这样的课程我们大概有那么 3 — 5 门吧!
夏:有 5 门。一个写作,一个语言规范与创新,还有一个像唐诗宋词鉴赏,一个现代诗文,还有现代散文选读,史记选读。
巢:我觉得这样一种考虑是有他的道理的。我也听到不少学校,你们刚才讲的是 5 门,有的学校是 3 门,有的学校是 4 门。写作,我听到的都会选,他们这么考虑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因为必修课,一个学年再加半个学期就结束了。后面的选修课呢,可能也会让学生在写东西,但是跟系统的培养他写作能力的这么一门课的要求还是不一样的。所以有的老师和学生都会选择。开设这么一个选修课来弥补必修课在写作教学上的不充分。我觉得这个考虑是很有道理的。另外从教材来看呢,新课程实施以后,教材编写单位几乎都开发了写作教材,在这个上头有很多新的探索,因为他要构成一个写作教材,过去写作没有教材,写作就是附在那个阅读后面,阅读教材后面一个附属性的练习,对于培养他的写作能力不很有利,那么现在就是逼着去考虑。怎么系统地考虑怎么样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从教材环节考察,在课程设置是很有利的探索,刚才您还说到,什么《史记》啊,这一类,当然有的编写单位把它当成“文化论著选读”课,但是很多学校又把它作为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么一门课来考虑。两个目标结合在一起,而且有的实验区学校里面,我去走访了一下,他们讲在教学上老师备课很辛苦,是难。但是一个模块学下来以后,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明显提高。在必修课中间,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文言文的阅读量是大大减少了,比不上过去三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的阅读量,那么这个课也可以作为一个补充。这些情况许多学校都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涉及核心课程也好,选修课有他们的叫法,总是有那么几门, 3 —— 5 门。就是刚才谈到的开哪些合适。大家都有这样一个考虑。所以一个原则是把这些选修课分分类,里面可能有些是面对绝大多数甚至是几乎所有的学生的。有这么些课是第一类。那么你们刚才谈到的第二种呢?
主:第二种是这样,就是说,我们不回避这个问题,按照江苏整体的课程改革方案,包括高考方案也在其中,对于选择历史这个类型的时候。在历史的必修读完以后,把历史作为选修课的时候,这些学生在将来选择大学类型可能就是偏文科。然后还有另外一部分学生,他们选择物理作为他选考科目的学生,他将来发展的类型可能偏重理科和工科,但是江苏的高考方案也很好,就是另外一门你随便选,选择你特长的那个,爱好的那个,即使你选择历史,你还可以选择化学,但是你将来的身份类型给你定义在人文科学这样一个领域里面,那么事实上形成这样一种分流之后也给我们语文课的第二种选修带来了一定的便利,而在江苏,事情更好办一点,语文,对于选择历史的学生还提出了另外的要求,那么针对这样一些类型的班级,他的选修就应该有所不同。而对于选择理工科的那一类的同学,他们可能比方说就在戏剧啊等方面的选择就少了一点,他们可能就更关注实用文本的阅读,我觉得这个和应试不是一回事,这就是未来的一种发展类型决定他们在语文的课程选择上面呈现出不同的需求,我们就会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来安排相应的教师团队来开发这样一些课程。
巢:这里面实际上是根据他自己的发展需要,同时,唐校长也不回避将来对他参加高考有利,其实我觉得这个考虑也是很切合实际的。你不能说我学的是这个,但是将来跟考试距离很远。要对他有帮助,而且确实是他需要的。所以在设计选修课的时候 , 把将来怎么能够更好地参与被选拔结合起来 , 是切合实际的考虑。
主:有的学生对选修课的考虑,是阅读能力的检验,是照顾到选择的类型的,有的你可以去选择一些论述类的,有的属于实用类的,那么我们江苏课程里 就专门有“实用阅读”这个课程。你选了它以后,可能对你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就更有好处,但是我们总感觉得到所有这些东西之外,必须要考虑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有的同学他对某一个选修课兴趣是在校的时候就养成了。他是完全超越了学习类型的这样一种的考虑,我们必须还保持一部分这样的课程,用于满足学生个性爱好的需求。比方他虽然选择的是理科类型,高考的时候也不会涉及到《红楼梦》的考查,我们有一门课是《红楼梦选读》,结果他就是对《红楼梦》感兴趣,虽然我以后从事科学研究,但是我对这个感兴趣,而且高中阶段有这门课,我就想去学它,还要给他们留有一个空间,满足他们这样一种需求。
巢:讲到这里,我听了有些意见倒想插进来,讨论一下。有的老师评论这个选修教材,认为有的选修课设计编写不恰当,比如《红楼梦研究》,《鲁迅作品选读》,这点呢,我不大同意那种看法,因为我主张要让学生在青少年时期花大力气读好一两本书。你开了这门课以后,他就要花功夫去读,读了一遍两遍还不够,以后还要反复读。我第一遍读过,了解了它的情节,第二遍读,我要关注它的人物,后面很可能还要关注场景描写。这样下来以后,他不光是读熟了《红楼梦》,他的语言水平也会提高,还有他读小说的能力也提高了。你读好了一本书,将来可以去读很多书。所以有的人不理解,以为读书只要读得广泛。编教材的话,小说选读可以有不同的编法,(选择面可以窄一些,)也可以宽一些:选择不同类型的几种小说。像《红楼梦》这样一本很经典的小说,它值得你花大力气去读,(这样的读书)对于学生的成长,好处更大。那么究竟怎么样把这个课开好,确实不大容易。
主:这个课开好的头一个问题是教师的问题。想想我们刚上来的时候看着桌上那么多教材,会非常非常的困惑,我们也能感觉到学校也想把这个开出来,但是老师的备课量就很大,面临着全新的问题,最后就是选修课的开设对老师提出了哪些要求,或者老师要做怎么样一些事情的话,大概我们就是这样子:一种就是那些核心课程,由老师共同开发,协作完成;第二个呢,就是分几个团队,有主攻方向。你们几个人来开这样一些课程,我们两个人来开《史记》选读,还有咱们几个老师来开《实用文阅读》,还有几个老师是《唐诗宋词鉴赏》,我们分成几个团队共同攻关,(巢插:一门选修课几个人来开,一门课有 A 、 B 、 C 角承担)对对对,这是一个做法。不是说现在全体人马都来开《史记》选读,全体人马都来开唐宋诗词鉴赏,这样太累了呀!我们就分成他开这些,你开那些,这样在教学上的问题我们待会再介绍。第三个呢,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的老师有个人的特长,他的特长让他可以独立的开设一些选修课,甚至最近几年我们在引进教师的时候呢,也关注到了他的教育背景与我们学校的课程建设之间的关系,比方我们引进一个研究明清文学的研究生,那么他去开《红楼梦研究》就比较方便一点。
巢:这就是课程资源开发啦,学校里面的课程资源,教师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有这样一个教师对我们课程资源的开发就带来很大的便利。
主:对,几年下来以后,我们感觉课程的门类和形态都在丰富起来。
巢:现在开发了多少门?
主:具体数字?
夏:现在具体开设的是,这些核心的之外,还有像鲁迅作品,《红楼梦研究》,那么还有像实用文阅读等等,再加上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啊。
主:就是说我们现在这几个序列都有了,而且我们学校呢,是比其他学校早一年进入,我们是先试验的,上一年 07 年毕业的学生就已经开始了选修课了,现在 08 年已经有了毕业生了,有十几门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经常接待一些外面的考察老师的时候,大家很关注选修课开设的程序。
巢:就是怎么选课?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三个问题。首先,学校先确定在这么个阶段,学校关于选修课有这么个菜单,可以供学生选择,老师们也都确定了。那一门选修课有那几位老师承担,现在已经有个菜单了,也有掌勺的厨师了,后面就是学生来选,那么怎么个选法?你们有些什么经验呢?
主:我们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有几个经验教训吧!一个就是固定的集中模块的开发模式,比如说我们用 0.25 个学年,一个学段来开一门课,我们两个都是这么开的,开了一个《史记》的选读,但是开了以后呢,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他这个学段, 0.25 个学年,从头到尾,他都在学《史记》,他礼拜一礼拜二都是《史记》,结果还有一些同学,他们在学《唐诗宋词鉴赏》,前几天听听还是蛮好的,一段时间下来,天天都在学,这个就非常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而那个写作课呢,如果天天都在写作的话,就更了不得了。
巢:你讲到这个地方呢,我要插进来,跟大家介绍这么一个情况。在研制课程标准的时候,高中的新课程是要按模块来设计课程,那么在这一个模块里面,内容是共同的。如果按照内容来分,比如必修课,它也按模块来,现代文阅读一个模块,文言文阅读一个模块,写作一个模块,口语交际一个模块,这么弄下来,就会发生刚才碰到的问题了,这样就会一个是疲劳战,一个就是某个单元里相对轻松一点,但有的某块里面,他的负担特重。文言文或者你刚才讲的什么唐宋诗词鉴赏,这里面很可能经常提出一个要求就是要求背诵,连续这么搞,学生肯定受不了。写作构成一个模块,半个学期,就把这个模块学习完了。每堂课都要求写作,他觉得这个作业受不了。那么对于老师来讲,你每堂课写,但是我每堂课评改作文,也受不了。所以经过反复讨论,必修课呢,最后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模块,还是按照我们传统内容把许多内容错开。
主:实际上我们尝试了某种模块的内容来集中选修,后来我们采用了一种组合模块内容的选修,什么叫做组合模块的选修呢,比如写作是 0.25 个学年,但实际上我放的时间更长,就是放一个唐诗宋词鉴赏,再放一个实用文阅读,再放一个现代文阅读,在放一个《史记》选读,我们把这三个组合成一个大的模块。
夏:大的模块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学习。
主:也有可能在 0.75 个学期里学习。我交叉着进行,总体上完成三个模块的学习。总的时间上是保证的。我不是一个时间集中的 ,而是整合的。
巢:其实你们这种做法就是一个模块不是在一个 0.25 个学年里完成(那是课程方案里提出的要求)。而是把这个模块拉长了,教学总量不变。还是 36 个学时,而不是集中一个阶段,(夏插:几个模块并行开始)三个模块平行的。
夏:但是实际上,写作模块拉得比较长,因为写作模块最早开始。而且贯穿在 1 又四分之三的时段里面。
巢:我个人认为这样一种方式,你讲经验教训也好,首先是教训,后来就这么做了,但是做下来,效果还比较好。咱们在这里讨论我觉得对那些新进入试验区的老师呢,会有启发。怎么安排选修课啊?首先就要考虑这个问题。
主:所以我们刚才说的,我们选定一部分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我们还有一部分课程作为学生发展类别的课程,还有一部分课程是根据学生个性特长所定,但是我们现在可以把它灵活的来安排。只要我能保证一个模块的教学总时量是不变的,第二个呢,就是我们保证学生所要修的总学分是能够满足
的,在这两个前提之下,我们是采取集中式的安排还是分散式的安排,我觉得学校是应该拥有这样一个自主权。巢:我倒是赞成,因为在这个前两三年吧,在有些省里,有些教研员对我说,他们也有这个想法,然后和我讨论,我说我觉得可以。你就在这么规定的课时里头, 36 课时,我把它拉长一点,本来是一个阶段里面,一个学期里面,第一个阶段开设一门课,第二个阶段里面开设一个课,我现在,比如说是一个学期里同时开两门,贯穿一个学期,总的课时量不增加,我觉得这个还是可以的,也是切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的。也比较符合我们的课程特点。
主:我们刚才有一点可能没有交待清楚,我们现在的老师和我们对应的课程关系是交叉的。我们所说的分散的一种模式,这种组合的模式其实还可以有两种教法,第一种教学方法就是针对具体的教学班级而言,就是具体的行政班级而言,采取固定的教师负责制,比方说我们现在的夏老师,他是带高二一班的,那好那高二一班所有发生组合的课程都由他一个人来承担,你要上《史记》选读,就上《史记》选读,你要上唐诗宋词,就上唐诗宋词,那么你要上写作,你就上写作,这也是一种形式。但是我们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固定的教学模块的负责制。比方说高二一班,到了高二一班的这一节《史记》选修这一节是夏老师去,到他们这个唐诗宋词的时候呢,是我去上的,我是上好多班的唐诗宋词,他是上好多班的《史记》选修,我觉得这两种方式都是好的,而且在一定的阶段,还是各有优势。
巢:我觉得这还是很有需要的,因为选修课的门类很多,你让每一位老师什么都精通,他做不到,这个很难。这样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有专业化的发展,必修课我都能承担,选修课的话,他是在文学方面特别是唐宋文学方面,或者唐宋散文方面花了很多功夫,他可以把这个课上的特别有心得。那另外一个老师他可以从写作方面下工夫,那么上这样的课他不光是要教而是要有研究,研究这门课,还要研究这些学生。学校在这些课上头有适当的.专业分工,我觉得还是有利于我们选修课的建设。
主:我们现在感觉选修课既然是称之为选修课的,可能有两种倾向都要注意,第一个是太理想化的追求,一谈选修课呢就是要彻底放开,就得马上把行政班打散,马上形成一个教学班,造成学生拎着书包满世界跑,找那个老师去上课,中国的的确确有学校这样做,而且做得不错,确实有学校这样,但是我觉得对大多数学校而言,可能是超越了发展的阶段性,用此标准要求我们所有的学生都这样办理的话,可能也是对学生不负责任,可能会给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上也带来许许多多的问题。
巢:这样,首先在很多学校他的教室不多,你如果要同时开设那么多选修课,不光是语文呐,其他课也有选修课,大家都要去选的时候,一个老师开设了那么一个选修课,十几个学生,本来你一个教学班应该有几十个学生,现在只有十几个,还有学生跑到另外一个班去了,那么你的教室势必要比原来的多,很多学校就是场地不够用。还有就是要选修了,学生背着个书包满世界跑,这也不是办法。所以有的学校呢,是在走廊里打了很多柜子,每个学生都有存自己的书包和饭盒的地方,就像超市里的寄存柜,学生会稍微方便一点,学生到用的时候可以去取,但是有的学校是没有条件去打造这么多的柜子的,所以这个学校还是要因地制宜。
主:我们学校搞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有好多年了,在我们的经验里呢,要彻底打造这个走班选课制度呢,我们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来满足。第一个就是您说的教学资源应该非常充足,我们搞的时候是以 20 人为底线,这样一来,就从 18 个行政班变成 20 几个教学班,我都要充分考虑我的教学成本和我的教学条件等等的问题,第二个条件就是一旦形成走班制之后,我们要形成一套相应的教学管理机制能够跟上。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现在的班主任到语文老师那里去问,说我们班的同学在语文课上表现如何,你可以给我反映一下。我们有的老师可以说某个同学最近几天又没有集中注意力,或是怎么样。或者在日记上发现什么问题都可以及时反馈和家长及时沟通,还有的时候,家长去找我们的任课老师,我们的老师也会和家长有些交流。那现在这样一变的话,就不是原来这种情况了,就会带来很多问题啦。班主任一问,某老师啊,我们班的同学在你那儿怎么样?他只来了 36 课时,他是你们班的吗?是哪个我还没有搞清楚呢?今天一个班里有一班的,有二班的,我再要去和他们原来的班主任再沟通再交流也很麻烦,那么我们的家长来问我们的班主任,我孩子的语文怎么样?那还不成,我要给你说,那还不成。我要给你说你要去问他的《史记》选修老师,你要去问那个王老师,你要去问那个李老师去。这个就是挑战了我们一些传统的观念和模式。实际上,我们中国搞的一些比较好的学校成功模式,他们已经把班主任制度有一点变革,把它发展成辅导员制度,辅导员制度针对的不再是一个班级里的学生,他就是我看好了那些学生,我时刻关注着他们的发展,他们的课程选择。
夏:他就只带 10 个学生以下,他对各个学生都很熟悉。
主:这是一个必要的条件,第三呢就是对我们现在的学校的整体管理和评价也提出了要求,因此从校本课程的经验上来看,人人有自己的一个课程单的那样一个情况是我们的美好远景,但是不是我们现在进入选修课程初始阶段必须来进行的一种模式,这可能是一种倾向。第二种呢,也不能因为这些事情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挑战和麻烦,我们就规定死了,要选什么,学校就给你们选什么,规定好了,把选修课变成学校统一的必修课,那也就失去了我们选修的意义和价值 .
巢:这就是我们在第一个专题里谈到的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这样一个理想,这样一种理念,就给消灭了。我还是听听两位老师介绍一下你们学校里面学生是怎么选课的?有了菜单和选课,就是语文课的一些选修课,哪一门选修课里有哪些老师来承担,你说学生怎么选法?因为在新的实验区里面,有些老师他还不知道这个课怎么选法?
主:我们是这样子,首先我们对语文课有个分类,有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是核心课程,那么在核心课程里学生的选择权是体现不出来的,就是学校已经替你选好了,你就学这些课程,是哪个老师给你教呢,也是学校给你安排好的。第二个呢,他的选择性体现在他是分个类型的,常常体现为我们的组合模块的教学,这个时候呢就是有一个选择性的问题了,但是这个时候的选择性还是在课程类型上的选择,没有进入到教师里面去,第三种就是个性化的彻底的选择,那这样一种选择我们是采取统一的课位安排,那就是说这节课是我们语文的一节课,我们同时开放出多少多少门选修课,选修课之后呢,在选修课里面,老师首先会发布选课指导,就相当于课程广告,来介绍课程内容是什么,老师有些什么特色,可以放到校园网上,也可以给学生印发成册子,看完以后呢就去填写单子,我们没有采取那种计算机选的方法,他去填写单子,我想选某某老师的课。
夏:给他三个方向,就是志愿。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他去选。
主:选完之后,我们采取分流的方式,分流的时候采取两种方式,比如说有的人想选择《红楼梦》研究,但是夏老师就带了一个班,想学的人太多,有一百人想学这个课,如果他是冲着《红楼梦》研究来的,而不是冲着夏老师来的话,我们的方法是满足他们的需求,再请一位老师再开《红楼梦》研究,但是如果他一定是冲着夏老师,非要学这门课,而我们学校又没有其他老师可以开这门课,那就只好请他下次再选。这个 0.25 个学年没有选上,那别着急,夏老师下个 0.25 个学年再开。
夏:考虑他的第二个志愿先选就是了。
主:我们这些课安排的周期都比较长,而且以一个学年为期限来开设的,然后来给学生选择,然后根据他们的选择再组合,在分担,是这样一个过程吧!
巢:要讨论的第四个问题刚才已经说到过了,集中模块的选择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排课的时候,按照你们的经验,还有哪些问题对新的实验区的老师有所帮助。
夏:排课的时候,是这样,就是几门学科几个模块并行开设,比如说一周,这个学期开设唐诗宋词鉴赏,现代散文鉴赏还有一个写作模块,我一周里面,某一门选修课,他的教学内容相对独立的话,我们估计他是两个课时就完成的话,那么这一周就是唐诗宋词两课时,然后现代散文鉴赏也是两课时,写作是一课时,那么如果说唐诗宋词鉴赏要用三个课时的话,那么我们就安排三个课时,倒过来,现代散文阅读就只安排一个课时,那么或者也用 2 课时,写作推到第三周去,他两个课时顶在一起上了就是。这样做就是有了一个并行的开设基础,另外一个是它的灵活性,不是限死了星期一、二是唐诗宋词,星期三、四必须是现代散文阅读,星期五必须是写作。我们不是这样的,我们根据他课程内部的一个结构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安排,课程安排,课时设置要灵活。
主:有的时候这不单是一个排课的问题,而是老师对教学进度的考虑了。有的时候还可以说这两周集中的进行一个专题的唐诗宋词的教学。然后到了下两个礼拜我就换掉了,我就变成现代散文的教学,然后到了下两个礼拜再换,当然每周换的时候都会写出来,是这样的一种安排。
夏:你每周看到的课程计划这里面好像是犬牙交错的,不是那么平行的就是。
主:总体教学的时段固定,模块教学内容也是固定的,组合的方式是自主的,(夏插:总量是 36 课时,这是确定的)
巢:到现在已经三年了——你们是四年了。这个选修课的开设啊管理啊,经历了某些阶段,还有哪些经验跟大家分享。
主:我们感觉有这么几条,第一就是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规划,这个规划显得非常的重要,从很小的技术层面上来说,包括教材的拟定等等这都是在规划里面需要解决的;第二个是必须发挥教研组的合力,要合力开发我们的课程,面对这么多丰富的门类,如果我们仅仅只开发几门课程,教师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如果我们是人人开发那么多课程,我们教师的精力也不堪承受。(巢插:课程效果也有问题)其实 如果没有丰富的课程形态,对学生的满足也是会有影响的。所以在这个方面既要有重点地开发,人人都应该开发,也要有选择的攻关,各自承担一些课程,这样才可以。第三呢,就是还要把我们的选修呢分成几种层次,在学校层次上分成几种层次,我觉得既要考虑到我们现实发展的基础性,又要能体现我们课改的导向性。我非常强调的一点就是我们是要有那么一些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去选择他们想学的语文课程,不能连这点门都全部关掉,我想的是这个门我可以越开越大,最后走向我的理想状态,上来就把这个门关掉。有违我们课改的初衷。
巢:也不利学生的个性发展。
主:大家还有这样几个共识,好的,各位老师,上面我们讨论了语文选修课的开设和它的教学的一些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下一次再接着讨论,谢谢大家。 第二节课
主: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们继续研讨有关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和教学的有关问题,实际上选修课进入到我们高中以后呢,也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挑战,我们常常在想我们这样有 18 个教学班级的一个学校,规模比较大的,我们的选修课安排相对来讲比较容易一点。
巢:您的 18 个班是指全校还是一个年级,(主,夏:一个年级)那就是说全校要 50 几个班,(主,夏:对对)你们现在在选修课的开设基本理顺了,现在你的问题是?
主:如果规模比较小,老师比较少,比如一个年级就 4 个班,是这样一个学校,另外还有些学校,就是基础条件要差一些,这些学校的开设可能会碰到更大的问题,能不能一起讨论给点建议。
巢:这种问题在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他们也说:这个选修课的挑战对我们来说太大了,也经常向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在过去也在农村待过,农村的学校我也教过,农村的学校我想象得出,他们会怎么样。我待在的农村学校还不是只有4个班,他是一个年级有4-6个班。我访问过这样的学校,规模很小,它就必须要考虑它自己的条件。不能简单的模仿人家,要把十几种类型的选修课都开下来,这个不现实,即使勉强地开了,那个质量也是成问题的,达不到我们的要求,另外如果你要开成这样,就要走班,可是你们学校条件就是那样,还走什么班啊?
主:还有些学校班额严重超编,他要60,甚至70人组成一个教学班。
巢:原来有个高中老师给我打电话,说他现在上课很累,我说你一个班多少人?他说我教两个班,学生的作文来不及改,我说你是不是70人一班,他说哪70人,我80多呀!后来我在有的学校采访,70多80人不算什么,还有100人一班的,(主插:呵呵,超大班级)对,超大班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必须考虑它们的实际情况。所以在咱们中国,经济上还是相对贫困的发展中国家,而教育的规模是如此庞大,是个大国办教育,又是个穷国办教育,必须实事求是,一步一步来完成。他这个条件很薄弱,你说不开选修课,当然不合适,重点先建设好几门,就是你说到的几门核心课程,这个课程可能和它原来的必修课有所联系。(主插:有关联度,而且与我们所使用的传统教材也有联系)对对,所以呢,老师进入到这样一些课程里还相对好办一些,另外这些选修课呢,学生在必修课里也学习过,比如写作,在必修课里就有所涉及,现在有一个比较系统的选修教材,专门开这门课,你实施得好,也许对他也是很好的促进。另外嘛,根据他的条件,你说文言文阅读,我再开门《史记》也好,唐宋八大家也好,或者是《论语》、《孟子》选读也好,等等这几种类型,先选那么几种开那么3门到4门,不要多。逐步逐步建设,这是一个原则。第二个,就是考虑怎么样建立一个校际关系,我这个学校里只有4位语文老师,甚至是3位语文老师,那么多选修课我开不出,那么,三位语文老师,一人开一门选修课,(就有三门课,)另外一个学校规模和你差不多,他们也开三门选修课,那么我们交换,这样选修课就可以开得相对多一些。这样你可以开到5、6门选修课,基本满足选修课的需要了。有的地区呢,还在努力做这样的工作,就是网络,在网络上开设选修课,他请几位在这个方面比较好的老师,比如说,《史记》,比如说诸子百家,他在这个方面有深入研究的,教学效果比较好的,那些老师,他去上课,拍成录像,然后在网络上播放,学生看录像,听课,然后提问,这样就跨校选修,学校就没有围墙了。我在前一段时间,到这个地方去参加了他们的研讨,是当地的教委组织的研讨会,其中几个学校展示了他们的选修课,也展示了学生在网上的讨论,我觉得网络的优势在这个时候凸现起来,学校里面要开设某些选修课我做不到,没有条件,现在有别人上,而且这些老师又是优秀的老师,教学效果又好。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我觉得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途径。
主:如果说我们要给这些学校提建议的话,首先还是要集中力量开好核心课程,对核心课程的建设,比如说:现代文阅读,这样一个领域里来选择一个文本进行阅读,还可以在文言文阅读领域选择一个两个文本来进行,如果你觉得唐宋八大家散文好,你就选那个,如果及觉得《史记》选读好,你就可以选《史记》选读,其实我们在选择《史记》选读的时候也有一个体会,由于有的出版社开发出来的教材是按照文化论著这样一个模式来开发出来,他要求必须对司马迁,对《史记》整体体例有了解,甚至对它(《史记》)的影响、成书经过,评价等等方面做出最基本的了解,我们再说一点,如果一个学校的程度达不到这么高的话,对于选修的大部分学生来说,定义为浅易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一种体系化的集中化的语文素养的一种提升,也未尝不可。有位老师和我说,他就是从中挑了若干个篇目,我就把这若干个篇目认真地读一读,学生的文言文素养就提高了,然后我给了些资料让学生去探讨探讨,研究研究,再让学生回去写写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论文,我觉得这种方式也非常好。
夏:实际上,一些条件比较薄弱的学校,选修课的开设存在两个方面的困难,一个就是他对选修课的开设的规划问题,想透,思考清楚,有的选修课开设可能比较困难,这个就可跟兄弟学校,比如一些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进行交流,学习人家课程设置的规划,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针对自己学校的特点,对这个规划进行剪裁或者说是改变,然后形成自己学校选修课开设的一个规划,这还是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思考的;第二个呢,就是,就选择的课程的教材而言,它可能课程本身的开发能力,可能有所不足,这样的话呢,就如刚才,唐校长也谈到过就是对教材的剪裁问题,就是说教材里面,选修教材(不是)非要按照体例完全教完的,那么其中你就可以进行一个适当的剪裁,然后也可以对这个教材的要求呢,作适当的调整,然后呢就是可以发挥教材的功能,也完成了我们这个选修教程的基本目标。
主: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刚才夏老师也提及的问题,就是说我们对必修的部分的内容,教学目标和要求呢,我们在语文标准里都写得比较清楚,对选修那块,我们拟了几大序列,也是从整体上提了一些选修的目标,但问题是选修课教材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应该关注的一些问题,可能还是比较难为,比较深的,体系化程度高。所以刚才夏老师的问题很重要,我们可能选择了某一个选修课,依据了某一个教材大纲进行了教学,但是也有对教材的再选择,再剪裁,再加工的过程。总体上来说,就是增强教材和教学过程的直接性。
巢:对于某些学校,一开始有个畏难情绪:我做不到。现在做一个介绍啊,分析啊,可能有些老师也会慢慢地解放思想,另外这个课程是逐步建设的,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而且即使开始只开设3门选修课的话,我第一次可能达不到那么高的要求,其他老师的话也达不到那么高的要求,我先达到最基本目标,刚才你说的《史记》,要怎样讨论司马迁的人文精神,这个不是靠你读了那么一篇传记的一个列传就能说得清楚地,这要读很多东西,一下子他有困难,我先弄一个兼顾的目标,首先至少考虑它对阅读文言文有帮助吧,同时也相对轻松地读下《史记》,《史记》它的文学性,它的语言还是一流上乘的,在这个里面学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那么你要讲读《史记》的目标,最后实现的目标是可高可低的,(夏插:我保底是文言基础知识,叙事方法,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还有《史记》里大体的框架,什么是本纪啊,列传啊,我也基本知道了。一个基本体例知道了。这个对学生毕竟还是大有帮助的。
主:我觉得即使是条件非常薄弱的一些学校也要努力地寻找一些空间,哪怕只开发一点一点也可满足学生的需求,这种选择性需求也是有必要的。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的学生经常讲一句话就是:选择性学习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也体会到了选择性学习以后的幸福。
巢:说明了在统一模式的教育之下,学生的苦恼,现在我们可能还觉得不是非常地理想,但是学生已经体会到了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选择性发展的空间,你看看就是这么几门选修课,实际上产生的影响是非同小可的。
主:我们刚才说的一个基础条件比较薄弱的学校,老师会遇到一些挑战。但即使是一个条件非常好的学校我们的老师也同样会遇到挑战,所以新课程到来之后,老师普遍感觉到了一种危机,一种挑战迎面而来,尤其是这个选修课。所以老师该如何应对选修课的开设和选修课的教学,对他自己的专业发展又会提到哪些要求?
巢:呵呵,新课程的提出,讲到后面我们就有一个专题就是老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们现在这里讨论的就是解决现实问题,就是要把选修课开起来,从学校层面上来说,我要建设一批选修课,但是这个任务最后要落实到老师头上,老师怎么样参与建设选修课,怎么样开设选修课,做好选修课的教学,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可以讨论。但是我总觉得刚才唐校长讲的学生有种幸福感,如果这位老师也是非常要求努力上进的话,他也会有种幸福感。因为这样一种选修课可能是过去自己一直在哪个方面特别有兴趣,在这个方面他有自己的积累,有很多自己的研究,有很多心得,那么现在就给他一个机会,就是将自己的兴趣和教学任务结合在一起,我觉得这样对他的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在这个时候呢,老师一个要调整心态,不要畏惧,要积极迎接,像你们学校已经做了四年了,那种畏惧心理应该已经不再存在了。另一方面,光调整心态还不行,还要努力调整好自己,提升自己。提升就是要练内功啊!在这个方面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过去有些地方的老师,不光是语文老师,大学毕业了,教这点语文课,教学生,足够啦!但是现在不够了,就是要促进他们进一步学习求知,进修啊,拿现在的话讲叫做“终身学习”,做一个老师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因此选修课的建设对老师来讲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教师跟课程同步发展。
主:有个显然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老师在面对新课程之后,许许多多的教材也是新的啦。到了选修课这里,新的东西就更多了。我们可以换过来想一个问题:假如说我们一辈子都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挑战,我们一辈子都在沿用几十年以前的那些文本,我们可以把一本教材教得非常精熟。在这样情况之下,我们的水平是越来越发展呢,还是越来越降低了呢?起码说还是退缩到了原来那样一个地步上去呢?我觉得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是个读书人,一个读书人面对了许多新的文本后,我们都要去感慨去畏惧而不敢去研讨去接触的话,我们今后教出的学生怎么样去面对信息瞬间变化的世界呢?所以这里有个心态的问题,敢于接纳新的东西,敢于挑战新的东西,认为新的东西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挑战也会给我们带来某种契机,应该成为我们职业的心态。这样一来当我们面对选修教材的时候,从心理上来说,应该树立起接纳她的心态。不是排斥她的心态。
巢:对对对对。从你们这几年来的实践,教师能够顺利地建设起选修课,顺利地把选修课的教学搞好,有什么值得和大家分享的例子?
主:选修课其实对于我们的老师,和许许多多的老师而言都是一个问题,他有一个新的专业化发展,就是在我们已经教了多少年的书之后,我们已经对“术业有专攻”有点淡化了,我们语文老师有时候觉得自己什么都能教,你拿朱自清散文我就教朱自清散文,你拿《六国论》我就教文言文,再来两篇诗词的话我就给你教,这其实与大学老师专业分工呢,就形成了一种差距,于是现在的选修课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挑战就是要有自己的专业主攻,如果讲没有《史记》讲读,我们学校的老师对《史记》的研讨远远不会达到今天这样的一个高度。那么教了多少年书之后,《史记》剩什么了?《史记》就剩下一个文化常识,我得知道啦,《史记》的作者是谁?鲁迅对它的评价,还得知道《史记》的体例是什么?还有就是《史记》选出的老三篇,入选我们教材的这几篇。至于太史公在这中间用了什么笔法,他怎么样传神地塑造人物,《史记》的历史地位,那可能只是遥远的大学阶段里接触到的东西了。这些都不会进入我们的视野,那么有这样一个机会,是我们对这门课的研究深入了许多。我们自己的专业素养也就提高了很多。你比方说中国是一个词的国度,过去没有唐诗宋词的时候,我们老师教着教着,对唐诗宋词的理解就仅仅限于教材上所选择的篇目了,对我们整个唐宋文学风骨的了解,还是显得非常的局限的。这次有了这个课程以后,我们有这方面爱好的同志或者正在承担着选修课程教学任务的同志呢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但是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最重要或者最关键的,最重要或者最关键的是,它是一个新的问题,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就是过去啊,由于篇目不变,所有教材都选那样一些篇目,而对这样一些教材分析的文章解读的文章,研究的文章,太多太多了,我自己过去有一个索引:第一课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然后 20 多篇 30 多篇的分析文章我全部拿过来,现在更好了,电脑上一查,连教案带什么都在,有时候我们的老师只做一个资料的收集者和资料的整理者就可以完成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核对教学过程的设计。现在没有了。现在新东西出来以后,没有那么多可以让我们参考的东西和资料,在资料欠缺的情况下只有一个选择就是自己去研究,所以研究能力在提高,这也是课程开发能力在提高,说到咱们谈起过的一个话题就是语文课程目标,我们就是提高了老师对陌生文本的感受力,他的鉴赏眼光也随之提高。那么带着这样一种眼光这样一种感受力他在教学的时候,它可以传达给学生的是他自己对文本的一种真实的感悟。我觉得这个方面的变化是非常可喜的。
巢:这是老师如何应对选修课的时候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就是怎么上好高中的语文选修课。我呢,在高中语文新课程进入到实验区的时候,去到一些学校,到实验区去调查过,选修课是一个问题,老师们都在想选修课怎么上?选修课与必修课有什么不同?所以在这个上头呢,我们也跟高中语文老师一起讨论,高中的语文选修课和大学里的一些选修课有什么不同?因为我就听过一堂课,他上的是一首唐诗,这个老师非常努力,也找了些学生一起去备课,还到大学里去找一些教授把这首诗的研究性文章搜集起来,学生们在上面讨论,他上的这堂选修课就是讨论诗人,呵呵,知人论世啊,他在写这首诗的心态啊,他的思想境界啊,在讨论这些东西。后来一起听课的老师呢就提出一些批评了,他开始不服气,一起参加研讨的大学老师也帮他说话,这个选修课嘛,这样上也挺好。后来拉着我发言,虽然我不忍心,但是我依然觉得批评是对的。高中学生学习这样一首唐代诗歌,你首先要把这首诗读读熟啊,诗还没有读熟,你就去讨论思想啊,情感啊,好像跳得太远了,不是说不该讨论,你要理解好这首诗,可能有这个背景的理解,但是进入的第一步是首先去读这首诗,这个步骤做得不够,所以呢,我们一直在讲,上选修课的时候一直要提醒,一提选修课了,很多老师就会想到我自己在大学中文系念书的时候上的选修课是什么模样的,就把那个复制过来,这就有个危险性了,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还有就是脱离了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强调的高中语文选修课应该具有基础性,他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选修课,不是大学中文系的选修课,必须把这个特征把握清楚。
夏:刚才巢老师所说就是如何把握教学目标的问题,如何在中学阶段,他不能脱离中学生的实际把它拔高了,比如说《史记》里的一些作品,同样是《廉颇蔺相如列传》放在选修教材里来讲,和放在必修教材里来教学,其任务究竟是什么?他一个基础的任务必须达到,比如说作为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对文言一些基本能力的提高,比较有帮助的文言知识来教学,不能像大学教学一样就不去管它了,就基于学生已经能读懂文本的情况下来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这是一个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对选修教学中间,教材对这块内容的要求,把它放在《史记》的叙事艺术里面来考虑,他有哪些特点,这个再来提升一下,就是你必须还是把文本放在教材的体系里面来考虑。
主:我常常做这样一种提醒,选修课必修课都必须是高中语文课,这是一个基本点,如果我们忽视了这样一个基本点,如果想照着大学的某种方式来,以某种讲座的方式来进行我们的选修课教育,这样会给我们的选修课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刚才巢老师提到的基础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或者我们说我们不要太刻意去想追求我们的选修教学和必修教学一定要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我觉得大体是一致的,都是高中语文教学,这样把握可能会有一点好处,当然我们要注意它是选修的内容,那么选修内容和必修内容从理论上来讲学生在接受程度上来讲是不一样的,他应该是有兴趣于此的学生来选择,并且他是为着将来的某种发展,这样我们可以使他尽量的系统化,我是感觉到在选修课教学中间还应该注意的问题就是要回望。能够利用选修课的一些基本内容来回望我们必修课阶段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他的方法。把它新的体系里面得到进一步系统化,进一步整理,进一步提升。
巢:刚才两位都谈到了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上的异同问题,相同的是他们都是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所以不能拔高,这一点必须弄明白。那么另一方面呢,刚才夏老师讲到了同样是《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必修课上怎么上,在选修课上怎么上,你们是有比较的。那么我打一个比方来说明二者的区别。《廉颇蔺相如列传》是放在《史记选读》里的,他的任务和必修教学是有差别的,差别在哪里呢?我这么说,选修课应该是在某一个方面让学生从原来看热闹的外行变成能够看出门道的内行,所以他要看到门道,(主插:要系统化一点)是啊,他系统化了。他在这里知道了《史记》,原来他只知道廉颇蔺相如列传,注解里告诉他,选自《史记》而已,现在他知道整个《史记》是怎么样的了,也知道司马迁怎么怎么了,有关司马迁的《史记》也知道了一些了,另外我读了它比较多的作品了,这个作品呢,有本纪,这个本纪呢,过去也读过一些,叫《鸿门宴》是《项羽本纪》现在我读到这里,那么这个本纪和列传有什么区别,那么这样他对《史记》有大概的印象了,初步知道门道了。同样的,比如读小说,从初中到高中的语文课也读了不少的小说,另外他自己喜欢看小说。
主:这个里面最大的好处是读了那么多的鲁迅作品,如果再能选个鲁迅作品选读的话,就会把他过去读得那么多的鲁迅作品体系化。
巢:他读了不少小说,我想他是个看热闹的人,就像看电视,那么多的观众,有时我们看电视觉得那么没有味道,但是还有很多人去看,那是看热闹的人,那么我们的选修课就是帮助他会看门道啦。怎么读小说,他上了有关小说的选修课以后知道怎么去读小说了,甚至他知道从哪些方面去评价小说了,他可以从故事或者情节这个角度,情节构思,人物刻画,这个小说成功不成功,有哪些鲜明的形象,他也可以知道从小说场景描写来看,在小说里的作用是什么?这个小说里的场景描写好不好?也可以是这个小说里的语言风格。他知道怎么样评价小说,从哪些方面来看。这些话说出来就是有内行的味道啦!所以选修课还是会和必修课有区别,他是系统的,在某个方面帮助他有个提升。那么唐宋诗词也好,戏剧也好都会有这样一个效果,基于此,老师在开设选修课的时候要有这样的底。
主:各位老师,今天我们围绕着选修课的开设和教学两个话题进行了探讨,从开设的角度来看,我们主要研究了一个学校里究竟能开哪些个选修课和怎样开选修课,以及开课后学生怎样选课的问题;第二个我们从教师的角度去介入,我们看在这样一种教学体系之下,我们的老师应该做那些准备,我们的老师应该用哪些方式安排到我们的选修课的课程当中;第三个从教学的角度来切入,我们重点探讨了一下选修课的教学和必修课的教学以及大学的教学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有什么样的联系。选修课是一个新的事务,他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挑战,同时也给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今天我们更多地介绍了我们江苏省无锡锡山高级中学的一些做法,实际上真正做起来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难,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