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教学设计(推荐3篇)
《琥珀》教学设计 篇一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将以《琥珀》这一主题为线索,设计一堂有趣而富有启发性的课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琥珀这种古老宝石的由来、特点以及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我会通过介绍琥珀的成因和特点,让学生对琥珀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琥珀是一种化石树脂,常见于波罗的海地区,颜色多样,包括黄色、橙色、红色等。我会带领学生观察不同颜色的琥珀样本,让他们亲眼见到琥珀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其次,我会引导学生了解琥珀在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琥珀曾经是古代贸易中的重要商品,也被用来制作珠宝、雕像等艺术品。通过展示古代琥珀首饰和文物,我希望学生能够感受到琥珀在人类历史中的璀璨光芒,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最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前往当地的琥珀博物馆或工坊,亲身体验琥珀的加工过程和制作技艺。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一件属于自己的琥珀饰品,学生们将更加深刻地理解琥珀的魅力和价值,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这样一堂生动有趣的《琥珀》主题课,我相信学生们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历史和艺术的兴趣。希望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为学生们带来新的启发和体验,让他们在琥珀的世界中发现更多的乐趣和惊喜。
《琥珀》教学设计 篇二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将以《琥珀》这一主题为中心,设计一堂结合文学阅读和艺术创作的课程,通过琥珀这一神秘宝石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文学情感,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和想象力。
首先,我会选择一些关于琥珀的文学作品,如《琥珀》、《琥珀之歌》等,向学生介绍琥珀的神秘传说和故事背景。通过朗读文学片段、讨论作品主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琥珀故事中的情感和意义,激发他们对琥珀的好奇和向往。
其次,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让他们以琥珀为灵感,撰写诗歌、散文或小说等文学作品。通过这样的创作过程,学生们将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作技巧。
最后,我会邀请学生们进行艺术创作,制作以琥珀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等。通过这样的艺术实践,学生们将有机会将自己对琥珀的理解和感受转化为具体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这样一堂结合文学阅读和艺术创作的《琥珀》主题课,我相信学生们将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在创作中释放自己的想象,同时也增进了对琥珀的了解和欣赏。希望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为学生们开启一个充满灵感和创造力的学习之旅,让他们在琥珀的世界中体会到文学与艺术的魅力。
《琥珀》教学设计 篇三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
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附:板书
[评析]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