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精选3篇)
七年级《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登幽州台歌》背景知识,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2.学习并掌握古诗《登幽州台歌》的内容和意境。
3.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提升语言表达和感情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知识,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掌握《登幽州台歌》的诗歌结构和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提升阅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简短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2.学习诗歌内容:逐句分析《登幽州台歌》的内容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感情和思想。
3.学习诗歌表达技巧:讲解《登幽州台歌》的诗歌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
4.诗歌朗诵:让学生分组朗诵《登幽州台歌》,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感情表达能力。
5.诗歌欣赏:通过欣赏和讨论《登幽州台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四、教学反馈
1.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2.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写作任务,巩固学生对《登幽州台歌》的理解和掌握。
3.评价反馈: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七年级《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知识,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习并掌握《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内容和意境。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提升语言表达和感情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知识,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掌握《登幽州台歌》的诗歌结构和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提升阅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多种方式,引发学生对《登幽州台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了解诗人:介绍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诗人和背景。
3.学习诗歌内容:逐句分析《登幽州台歌》的内容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感情和思想。
4.诗歌表达技巧:讲解《登幽州台歌》的诗歌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
5.诗歌朗诵:让学生分组朗诵《登幽州台歌》,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感情表达能力。
6.诗歌欣赏:通过欣赏和讨论《登幽州台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四、教学反馈
1.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2.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写作任务,巩固学生对《登幽州台歌》的理解和掌握。
3.评价反馈: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七年级《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演讲
:
一、导语: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吗。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学习《登幽州台歌》
1.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 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38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6 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 犯边,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随军参谋第二次来到边塞。武攸宜亲贵出身,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反遭贬斥,降为军曹, 因而抑郁不得志。蓟丘是春秋时燕的旧都,燕 昭王姬平曾在这里修碣石宫,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天下贤豪之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败齐国,称雄一时。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 样 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4.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 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 功的积极精神。
板书 陈子昂
寂寞悲愤的情绪
怀才不遇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