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通用3篇】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篇一
在教学过程中,我曾遇到过一个倔强的小红军,他总是对我的教学方法提出质疑,甚至在课堂上和我顶嘴。刚开始我感到很困扰,觉得他不懂得尊重老师,但后来我意识到,他的倔强实际上是一种对知识的追求和热爱。
这位倔强的小红军,名叫小明,是班级里数学成绩最好的学生。他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也因此对老师的教学方法要求更高。他总是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质疑我所讲解的内容。起初我感到很受挫,觉得自己的教学能力受到了挑战。但在和他的交流中,我逐渐明白了他的用心良苦。
小明之所以如此倔强,是因为他对数学的热爱和追求。他并不是想挑战我的权威,而是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他提出的问题和质疑,实际上是对我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在和他的交流中,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学生的需求和心理。
通过和小明的交流和互动,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不应该一味强调自己的权威和知识。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榜样,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思考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小明的倔强让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态度,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我会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探索和创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篇二
在教学生涯中,我曾遇到一个倔强的小红军,他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态度。这位小红军名叫小刚,是班级里成绩一般的学生,但却总是对我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小刚经常在课堂上质疑我所讲解的内容,有时候还会和我争执不下。起初我感到很困惑和不满,觉得他不懂得尊重老师的权威。但后来我发现,他的倔强实际上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小刚之所以如此倔强,是因为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他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而不是简单地接受表面的知识。他提出的问题和质疑,实际上是对我教学方法的挑战和改进。在和他的交流中,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学生的需求和心理。
通过和小刚的互动和交流,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不应该一味强调自己的权威和知识。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榜样,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思考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小刚的倔强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态度,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我会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探索和创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篇三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倔强的小红军》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肯去陈赓的马,不肯吃陈赓的青稞面,最后昏倒在地的故事,反映出红军展示在长征艰苦生活中患难互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赞扬了红军战士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这是一片老课文,几年前我曾讲过几次,当时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是这样的:
1.给学生介绍背景。
2.抓住四次对话引导学生分析、品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3.引导学生体会陈赓当时明白了什么,以及小红军牺牲后,陈赓同志的心情,并指导朗读。
反思这样的设计有以下几点不足:
1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学生的学习难点,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
2在课堂上学生多数的时间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研究语言文字,缺少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
3课文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不利于学生亭、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4由于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太少,缺少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的自发的独特感悟,所以文章的人文性、思想性基本是靠老师灌输,因而,三个维度不是整合在一起。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讲这篇老课文当成一篇初次阅读的新课文去认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站在读者、编者、作者、教者,四个不同角度去钻研教材,我重新设计了本课教学。
一、 学生经验为起点,丰富学习资源,拉近 “生”——“本”对话的距离。
本课内容是真人真事,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赓同志的亲身经历。但是,它距离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远,讲的故事现在看来似乎是难以想象的,难以激起学生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如果仅仅利用第一课时或第二课时导入的几分钟的时间为学生介绍时代背景,学生不会有较深的体会。在课前我利用语文学科活动,引导班上学生围绕“长征”这一主题开展班集导读、导视活动。《红旗飘飘》等书籍、电影《长征》、都成了我们学习的资源。这样的教学设计院与教材而高于教材,在补充教材、拓展教材、开发教材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了相关的知识背景,拉近了学生与教材对话的距离,增强了教材的感染力。
二、 自主质疑为切入点,捕捉学生兴趣点和难点,以学定教。
在以往的备课中,我们常常设计一连串的问题给学生。这
些问题并非生活中的原始问题,也不是学生提出来的,是教师为了教学而精心“设计”、“加工”出来的,往往脱离学生实际,甚至还会扼杀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在本课的设计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阅读课外相关材料及初读课文之后,就课文内容提出他们自己不懂得问题;随后又引导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较简单的问题,并归纳、提炼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最后,学生们围绕着自己提出的重点问题(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陈赓全明白了什么?)进一步品读课文,合作探究,从而实现个性化的阅读。教师也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捕捉到了学生在理解上的难点,更容易做到“以学定教”,为学生的学习需要而服务。三、将“三个维度”与教材的重点、难点整合起来设计问题,以引发探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红军长征中的艰苦生活及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体会小红军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教学难点在于理解“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如何在突破重点、难点的同时实现三个维度呢?我在反复钻研教材之后,将以上三点进行整合,设计了如下两个大问题:
1.在充分体会到小红军及陈赓同志都极度饥饿、虚弱、疲惫后,我引导学生对“陈赓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他骑上马,朝前走去。”这句话进行思考:这句话可以换个说法吗?其中“终于”能否舍去?从哪里看出“说服”与“被说服”都是那么不容易,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们围绕这些问题深入地进行了阅读、归纳、讨论、想象。在受到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学生们从陈赓“要求”小红军骑上马,到“命令”小红军骑一段,再到跟小红军“商量”一起走,最后到无可奈何地“付之以行动”,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地给小红军,感悟到了陈赓对小红军的关怀和爱护;从小红军倔强地拒绝,说自己“体力强”、“等同伴”、“干粮多”,感受到小红军对首长的爱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良品质。围绕一个“终于”的探究,学生在品读陈赓与小红军一而再、再而三的说服对方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精神所感动。“陈赓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个小兄弟”这一难点也巧妙地解决了。
2.“陈赓为什么感到受骗了,他全明白了什么?” 在学生的自主质疑中这一问题比较集中,也很有价值。怎样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呢?我这样设计:在播放红军艰难过草地的电影片段后,请学生们再通读全文,联系上下文(尤其是第一自然段)思考:陈赓在哪些地方受骗了?他是想到什么才明白的?学生们在默读思考、交流体会之后有了许多令他们激动的发现:草地上艰险难走,炼油吗齐的陈赓都十分疲惫,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怎么可能“体力强”?草地上荒无人烟,陈赓掉队了都很难赶上同伴,小红军的年龄这么小,怎么会有在他后面的同伴?长时间行军,战士们都忍饥挨饿,小红军怎么会 “干粮多”……学生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解决了问题,更深刻地感悟到了小红军的优秀品质,还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
3.课文最后一段写道:“他深情地搂着小红军,狠狠地捶着自己的腿说:“‘陈赓啊陈赓,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呀!’”我引导学生体会“深情”又包含着怎样的感情,此时学生各有各的理解,有爱、有恨、有悔……我又引导学生将个性化的理解和个性化的朗读结合起来展示,学生们对“深情”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了。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思考:陈赓对小红军的称呼前后有什么变化,你是怎么理解的?“深情”之中的尊重、敬佩之情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个学生。
在新课标颁布的今天,如何用新的理念,对“老”课文的教学重新设计,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我认为,本课的教学就在于“以学定教”。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主观理解,直接提出关键问题,让学生围绕关键问题阅读理解,步步“牵” 着学生走。我没有设计问题,而是把发现问题的主动去交给学生。根据学生在对课外有关资料及课文的阅读中获得的体会,有到学生提出不懂得问题(自主质疑),在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合作探究)最后辅导学生归纳,提炼出了更有价值的问题(师生互动)。教学流程呈现为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地步步逼近关键问题(重、难点),及避免了越俎代跑,又防止了学生的放任自流,这样就为学生的自读自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感情的波动、激荡、张扬,需要一定的场景、画面来驱动,及入境才能入情。见到生死离别,我们会黯然神伤;见到莺歌燕舞,我们会流连往返。在教学中我为了创设特定的情景,充分利用了课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亲历”红军长征艰难的斗争历程(播放《长征》录像),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置身于陈赓、小红军战士的行列中,同思、同虑、同忧,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教学设计把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融为一体,把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情感的升华融为一体,把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性与情感性融为一体。源于教材,开发教材,拓展教材,目的就在于以学定教,以情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