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课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一、 走进作者
1、 出示季羡林图片。 他是谁?五年级时咱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是什么?
2、 这季羡林究竟是何许能人,谁愿意把课前查找的作者简介与大家分享。
3 、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 、自由大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字词,请作上记号。遇到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可在旁边作批注。
2 、检测自读情况。出示词请生齐读。提问“可见一斑”是什么意思?
3 、请再快速浏览课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三、讲读课文
1 、出示他感悟母爱的句子。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板书:崇高敬意、真挚爱慕)
2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分。师范读第二自然段。请生用心体会季羡林的内心感受。
3 、体会到了什么吗?如果让你们把这长长的感受归纳成一个词,你会用什么?(悔恨)
4 、非常准确,再读读,想想你从这段的哪些语句里感到这种悔恨?
出示:“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1) 请问什么叫“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又是什么意思?
(2) 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的,这更深的背后是什么?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是呀,我们都会产生对妈妈无尽的思念。 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
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
过渡:深爱着母亲,却又极少与母亲在一起!请全班同学用朗读表现出季羡林心中的剧痛。
5 、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你知道作者有什么愿望吗?出示资料 。 一起来读读这几个句子。(出示)在季羡林看来,缺少了母爱就会灵魂不全。缺少了母爱,就会缺少了什么?(缺温暖,缺关怀)
由此,一想到母亲,就会泪流不止。请问季羡林一想到母亲,眼前就会浮现出哪些画面呢?(生说)
此时千般悔,万般痛,都化成了一个词――“悔恨”!这份“悔”这份“恨”,无时不在,不处不在,它更渗透在这些字里行间。让我们把此“悔恨”带入文中读一读吧。
四、一哭在心,处处触景伤怀
1 、过渡:这“悔恨”的背后其实是对母亲深深的爱啊!你们能从文中的日记中找到这样的一日吗?
2 、请同学们自由读这则日记。再找出这段能概括作者心情的一个字眼。是――“哭”字。
作者为何而哭呢?
3 、小练笔:现在,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从以下的场景中任选一个,想想“我”的母亲在等待的过程中都做了些什么。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和语言的具体描写。(厨房里、房间里、院子中、我儿时嬉戏的小溪旁、村口、菜地里)
母亲在,她。
全班交流。
3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就是在梦里,季羡林也是在寻着母亲,读:(夜里梦到母亲--- 什么地方去了。)
在梦里,季羡林看清楚母亲的样子了吗?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出示: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 有谁知道“怅望灰天”是什么意思?在这句话中,作者用了哪个字,告诉我们他没有看清母亲的样子?
(3 )为什么母亲的面影对于季羡林而言是不清楚的呢?谁能联系全文来谈谈?
五、听写关键词,总结学法
老师挑选了文中的几个词语,考考大家,立即听写: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怅望灰天。
对照关键词串说全文。这种借助关键词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六、小结,开启下文。
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反思此课,认为以下两点较为成功:
一、活用文本
其实这是一篇对于六年级的孩子而言,在内容理解上,在文体把握上都较为困难的篇章。在备课时,我就在想,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相比而言,孩子们当然是对前者更为熟悉,因为孩子对于生身母亲的感知更为具体。基于这样的一种思考,于是我想对文本进行一次活用,源于文本,又稍高文本的一种尝试。既然这本就是一篇季老先生的碎碎念,那么我就来个整合,从而我决定上第一课时,把本篇课文中回忆生身母亲的部分全部归到一课中围绕着“悔”进行串讲。
二、拓展延伸
我喜欢教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季老会对生身母亲心怀无尽的悔恨,那就得知道过去的他,就得让学生走进季羡林的成长足迹,走进他的内心,循着他的心迹,才能带领学生真正领悟季羡林心中的那份至深无法磨灭的“悔”。于是,在课前,我先找来很多季羡林小时候和母亲在一起相处的快乐时光的资料,和学生分享。然后在课堂上,大量补充,链接了《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再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于是,文本
就变得有血有肉,变得立体而非单薄平面了。但是,在课堂交流小练笔时,没有交代课前与学生交流过的相关资料,造成了听课老师的不解。另外,读的范围不够广,读的程度还不够深,应让孩子一遍一遍的情感朗读,自己去体会文字背后的蕴意。因为总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孩子自己去领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