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的历史典故(精选3篇)
子贡的历史典故 篇一
子贡,孔子门下的得意门生之一,被誉为“孔门十哲”之一。他聪慧过人,学识渊博,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典故和教诲。
据传,子贡年轻时曾去向齐国借书,途中遇到一位老者问路,子贡却不耐烦地回答:“我去取书,你在这里等着。”老者微笑着说:“你这样对待我,难道不怕我是一位隐者吗?”子贡闻言大惊,连忙向老者道歉,并请教老者许多道理。老者见子贡诚心求学,便将自己所知的经典传授给他。子贡在老者的指导下,不断修身养性,终成一代大儒。
子贡的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做人要有礼貌,要尊重他人,不可轻视他人。只有谦虚谨慎地对待他人,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子贡正是因为他谦逊好学的品质,才得以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成为后世学子学习的楷模。
子贡还有一个著名的典故,他曾问孔子:“叶公问政,子贡问学,仲弓问仁,颜渊问信,子游问好色,子夏问贫,冉求问富,曾点问死。”孔子回答说:“叶赞政,尝无教也。子贡问学,求之次也。仲弓问仁,道之次也。颜渊问信,事之次也。子游问好色,不得已也。子夏问贫,居之次也。冉求问富,有终也。曾点问死,未免也。”这段对话充分展现了子贡对学问的追求和对道德的坚守,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通过这些典故,我们可以看到子贡谦虚好学,尊师重道的品质,这些品质不仅使他成为一代大儒,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子贡的历史典故告诉我们,学习要虚心向他人请教,做人要谦逊有礼,只有这样,才能走上成功之路。
子贡的历史典故 篇二
子贡,孔子门下的得意门生,被誉为“孔门十哲”之一。他在孔子的教导下,成为一代大儒,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典故和教诲。
据传,子贡曾问孔子:“叶公问政,子贡问学,仲弓问仁,颜渊问信,子游问好色,子夏问贫,冉求问富,曾点问死。”孔子回答说:“叶赞政,尝无教也。子贡问学,求之次也。仲弓问仁,道之次也。颜渊问信,事之次也。子游问好色,不得已也。子夏问贫,居之次也。冉求问富,有终也。曾点问死,未免也。”这段对话展现了子贡对学问的追求和对道德的坚守,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另外,子贡年轻时曾去向齐国借书,途中遇到一位老者问路,子贡却不耐烦地回答:“我去取书,你在这里等着。”老者微笑着说:“你这样对待我,难道不怕我是一位隐者吗?”子贡闻言大惊,连忙向老者道歉,并请教老者许多道理。老者见子贡诚心求学,便将自己所知的经典传授给他。子贡在老者的指导下,不断修身养性,终成一代大儒。
通过这些典故,我们可以看到子贡谦虚好学,尊师重道的品质。他不仅在学问上有所成就,更在为人处世上树立了楷模。子贡的历史典故告诉我们,做人要有礼貌,要尊重他人,不可轻视他人。只有谦虚谨慎地对待他人,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子贡的品质和行为给后人树立了榜样,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子贡的历史典故 篇三
子贡在理财和生意上也有着卓越的成绩,但是他的性格十分的古怪。孔子学术授于老子,他经常带领子贡去周游列国。
子贡那张嘴能言善辩,所以为自己争取了不少的机会,孔子对他的评价很高,而且子贡对孔子十分的谦虚,每当孔子拿他跟颜回比较的时候,由于子贡对颜回有着较深的了解,也知道孔子很得意颜回,所以每次孔子说这个问题,子贡总是谦虚地听教。
有一天子贡对孔子说,我的柜子里有一块美玉,我是继续把美玉收放起来呢?还是找一个有眼光的买者把美玉卖掉呢?孔子不懂得经商,为什么子贡还要问孔子这种问题呢?子贡的心里认为,像孔子这样学术渊博的人,绝对不会是一个贪的官,但是却不愿意出来做官,不愿意为天下人付出,古代的君子个个都配有美玉,因为那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子贡就借物喻人。孔子回答子贡说卖掉吧,要是打算把它卖了的话,一定要等遇到欣赏他的人再卖。于是子贡明白了,孔子并不是不愿为天下人做事,而是在等待欣赏他的人,不要遇到不识货的人,把好好的美玉看成了玻璃。
在孔子的回答中,子贡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明白了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其意思就是,不管你再怎么优秀,等遇到欣赏你的人,再去为他服务,如果是不懂欣赏的人,大可不必着急,等待合适的时机即可。
子贡赎人的典故
子贡赎人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便是子贡。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善于经商,是一位大商人。当时的鲁国很多人都沦为其他诸侯国的奴隶,于是鲁国颁布了这样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见到自己国家的子民沦为奴隶,便可以自己先垫钱将他们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回到鲁国后,鲁国便会从国库里面拿出大笔钱作为赎人的奖金。子贡有一次赎回一个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但他却拒绝接受奖金。子贡是成功的'商人,根本不在乎这点奖金,他觉得救人是做善事,不求回报。可这件事被他的老师孔子知道了,却批评了他,说他做了一件错事,告诉他人做好事,是为了能改变周围的风气。要所有人都能做到,而不仅仅是一个人做到就可以。然而当时鲁国有钱的人少,贫穷的人多。如果再有人赎人回来,领奖金,会显得自己品格不高。但不领奖金,又会让自己蒙受损失,以后便没有人愿意去赎人了。
子贡赎人的故事中,子贡虽然做了好事,帮助了他人。但他把原本的道德标准提高了,让很多人都难以达到此标准。这让道德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让人们害怕道德反而离得更远。其实道德是人人都能达到的,是既不损伤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的典故
某一天,子贡碰到孔子后问到:“我这里有一块不错的美玉,我是把它藏到柜子里放起来呢?还是说找一个懂货的商人把它卖掉呢?”孔子沉思了一下说道:“把它卖掉吧,我也是在等待懂货识货的商人呢。”这个对话就是对子贡曰有美玉于斯的通俗说法,古代的中国,很多事物都不明说的,经常会用物用事来做一些含蓄的比喻。子贡这个关于美玉卖和藏的问话,真的不是问孔子这玉是卖了还是收藏。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的话里还有别的话,说起做买卖子贡可是比孔子在行多了。子贡的话真正意思是他自己就是一块美玉,他是等待真正的伯乐认识他重用他呢,还是回归山林隐居终老一生呢?孔子回答他的话自然就是说希望能有真正的伯乐能够发现并重用子贡。
这样的一番话也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要求有用的人才要进入人世间,发挥自己的一切才能,尽可能的为这个社会服务贡献才华和智慧。虽然说孔子的一生都颠沛流离的,但是他和他的弟子都明白什么是责任,他们都在期盼能遇到真正圣明的君主,发挥自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