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故事【最新3篇】

邓稼先故事 篇一:追梦人的坚持

邓稼先,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创始人。他以其杰出的科学才华和坚定的追梦精神,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邓稼先年少时就展现出卓越的智慧和才华。他从小对科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对航天尤其着迷。然而,他的家庭并不富裕,无法给他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但邓稼先并没有因此放弃,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

在大学期间,邓稼先勤奋学习,专攻航天相关的学科。他经常熬夜研究,在实验室里度过了大部分的时间。他的坚持和努力得到了回报,毕业后他被派往苏联留学,进一步深造航天技术。

邓稼先在苏联度过了漫长而艰苦的留学生活。他的学习成果和科研成果得到了肯定,他被邀请加入苏联著名的航天研究机构。在那里,他接触到了最先进的航天技术和设备,锻炼了过硬的专业素养。

回国后,邓稼先积极投身于中国的航天事业。他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创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他坚信,只有自主创新,中国航天事业才能腾飞。

然而,邓稼先的航天梦想并非一帆风顺。他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挑战,航天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而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很好的条件来支持这个庞大的项目。但邓稼先没有退缩,他坚信航天事业是国家的未来,是中国人民的希望。

经过多年的努力,邓稼先终于见证了中国的航天梦想成为现实。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进行了载人航天任务,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中国的航天科技逐渐走上了世界的舞台,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

邓稼先以其坚定的追梦精神和出色的科学成就,被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鼓舞着他们追逐自己的梦想。

邓稼先故事 篇二:航天英雄的奋斗

邓稼先,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的故事饱含着坚持和奋斗的力量。他以其卓越的科学才华和无比的毅力,为中国的航天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邓稼先自幼立志投身航天事业。他对航天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对宇宙的探索充满了向往。然而,他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国的艰难时期,航天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还相对滞后。但邓稼先并没有因此放弃,他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邓稼先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一直专注于航天科技的研究。他勤奋刻苦,积极参与各种科研项目。他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积极参与学校的科技创新竞赛,多次获得奖项。他的出色表现引起了学校领导的注意,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邓稼先毕业后,获得了留学的机会。他选择了苏联,进一步深造航天技术。在苏联,邓稼先遇到了许多困难。他不仅要学习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还要适应异国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差异。然而,他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他坚持学习,积极融入当地的科研团队,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回国后,邓稼先投身于中国的航天事业。他积极参与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创立,并担任重要职务。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推动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他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他本人也成为了中国航天科技的重要代表。

然而,邓稼先的航天梦想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航天技术的研究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支持。然而,他没有退缩,他坚信只要自己坚持努力,中国航天事业就能够取得成功。

经过多年的努力,邓稼先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腾飞。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进行了载人航天任务,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中国的航天科技逐渐走上了世界的舞台,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

邓稼先的故事饱含着坚持和奋斗的力量,他的榜样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激励着他们为梦想奋斗。他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他将永远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英雄。

邓稼先故事 篇三

邓稼先故事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名字为后世所知,人们永远记着他们。这,就是名人。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邓稼先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人物介绍

  “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长期甘当无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进了中国核防御力量的“铁脊梁”之中。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带着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涉洋归来报效祖国。50年代末,邓稼先从物理学讲坛上“消失”了,他的身影闪现在核武器研制的基层第一线:在北京郊外的高粱地里参加研究所的兴建,在罗布泊国家试验场的土路上颠簸,在云遮雾罩的山区指挥着原子弹、氢弹的研制。邓稼先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奋斗了28年,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勋。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86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

  张爱萍与邓稼先

  邓稼先病了,要动手术,75岁的张爱萍8点赶到医院,自手术开始,他就在手术室外等候,一直等到手术结束。

  张爱萍说:你们科学家都是国家的财富,保证你们的健康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心愿。

  1985年8月初的一天,九院院长邓稼先从绵阳专程赶到北京,向张爱萍及有关领导汇报九院重建情况。

  张爱萍一见到邓稼先就有些吃惊:“你怎么瘦了?气色也不太好。”

  “不会吧,没有什么变化呀!”邓稼先知道张爱萍不是一般的见面问好。从他的神色里更从他的为人上感受到他是真切的关心。而周围的人没谈到他这方面的变化,自己也没感觉到。

  张爱萍依然认真地问:“你最近身体怎样?有什么不舒服吗?”

  邓稼先说:“其他没有什么,只是患痔疮,总流血,怪讨厌的。”

  “做过检查和治疗了吗?”

  “只是做了一般的治疗,没做什么检查。”

  “那就到301(医院)去好好检查一下。我来给你联系。”张爱萍说着,就打电话给301医院院长,说明了邓稼先的病情,特别叮嘱给全面检查一下。对方问什么时间,张爱萍说:“现在,现在就去!”

  “不,不!”邓稼先连忙推辞,“我还没汇报工作哪!”

  张爱萍问:“有什么急待解决的问题吗?”

  邓稼先说:“没有。”

  张爱萍说:“没有现在就去。我陪你去。”

  “不能不能不能!”邓稼先几乎惊慌失措了。他知道身为军委副秘书长、国防部长的张爱萍,每天都有许多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做。而且他本人惜时如金,又已是古稀之年的老将军,怎么可以让他陪着自己去查病呢!于是就再三谢绝。

  张爱萍已拿起了手杖:“走吧,坐我的车去。路上可以谈谈你们的情况。”

  邓稼先只好服从了。

  早期经历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安徽怀宁县人。家庭背景:邓石如六世孙,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的邓家祖屋,也叫铁砚山房的祖居内。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哲学系教授,与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是多年之交,母亲王淑蠲,操持家务。邓以蛰四个子女,邓稼先排行第三,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即北京);1936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初中二年级,读至高一(因抗日战争,崇德中学在1939年停办)。这三年,他在英文、数学、物理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崇德中学,与高他两班的杨振宁成为好友。

  求学报国

  邓稼先少年时光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军进入了北平城。不久北大和清华都撤向南方,邓稼先的父亲身患肺病,咳血不止,全家滞留下来。1939年9月,邓稼先再入北平志成中学,读高中二年级。

  1940年5月,邓稼先为避迫害,未读完高二,途径上海、香港和越南的海防、老街,到达昆明。7月-9月,在昆明升学补习班学习。9月,入四川江津国立第九中学,读高中三年级至毕业。

  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成立于抗战极端困难时期,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条件简陋,生活清苦。尽管如此,联大却有非常良好的学术空气,先后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邓稼先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

  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邓稼先在北京大学教学,他想的是,要到科学水平更高的美国去,学习更先进的知识,掌握更先进的知识后,报效祖国。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邓稼先留学的时候,生活很艰苦,开始没有奖学金,吃饭不敢按饭量吃,只能按钱吃。有一段时间,他和洪朝生(后在科学院低温物理中心工作)合住在一位美国老太太的阁楼里,有一次他俩去吃饭,两份牛排端上后,邓稼先看了看,对洪朝生说:“我这块小,你那块大。”洪朝生就把自己那份给了稼先。

  毅然回国

  邓稼先的成就,也纳入了美国政府的视线,他们打算用更好的科研、生活条件把他留在美国,他的老师也希望他留在美国,同校好友也挽留他,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一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师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开设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1956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与徐建铭、于敏等人合作,在《物理学报》上相继发表了《β衰变的角关联》、《辐射损失对加速器中自由振动的影响》、《轻原子核的变形》等论文。为中国核理论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

  两弹元勋

  当时,中央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原子弹。1958年6月21日,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说:“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此后不久,中国第一个原子反应堆启动成功!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妻子表示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撒谎说前五大业务几乎为収问题。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当邓稼先得知自己将要参加原子弹的设计工作时,兴奋难眠,同时他又感到任务艰巨,担子十分沉重。

  1958年8月邓稼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10月16日,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汇集到北京,紧张而有序地投入到这项秘密的工作中来。

  从此,邓稼先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任务中去;首先,他带着一批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为了当好原子弹设计先行工作的“龙头”,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邓稼先向大家推荐了一揽子的书籍和资料,他认为这些都是探索原子弹理论设计奥秘的向导。

  由于都是外文书,并且只有一份,邓稼先只好组织大家阅读,一人念,大家译,连夜印刷。

  为了解开原子弹的科学之迷,在北京近郊,科学家们决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研制出我国的“争气弹”。那时,由于条件艰苦,同志们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9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又请物理学家从出发概念进行估计,确定正确,常常是工作到天亮。作为理论部负责人,邓稼先跟班指导年轻人运算。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他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

  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59年,邓稼先根据中央决策“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选定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这三个方面作为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主攻方向。选对主攻方向,是邓稼先为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工作做出的最重要贡献。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处在严重的困难时期。对于中国的原子能事业来说,那是一个卡脖子的时代。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数学模型和有关技术资料。8月23日,苏联又单方面终止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专家,甚至连一张纸片都不留下,还讥讽说:“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

  为了记住那个撕毁合同的日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工程代号定名为“五九六”。

  在这以后的五年时间里,科学家们和工程技术人员克服了资料少,设备差,时间短,环境恶劣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迎来了中国原子弹研制工作的决战阶段。

  中国大西北昔日的荒凉景象。就连生存都是很难的。可见搞科学研究时也是非常困难,然而“五九六”的战士们凭着爱国心和革命的豪情壮志,硬是把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古战场建设成中国第一个核武器基地。

  1962年9月11日,由罗瑞卿审定,二机部向中央打了一个:“两年规划”的报告,此时,邓稼先和其同事拿出了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奠定了基础。

  1963年2月,在华北某地参与并指导了核试验前的轰炸模拟试验。9月,接聂荣臻元帅命令,邓稼先、于敏率领九院理论部研究原子弹的原班人马,承担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理论设计任务。下一年,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零6个月、美国用7年零3个月、苏联用6年零3个月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中国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和那样差的基础上研制成“两弹一星”(前苏联8年、美国6年、法国4年、中国2年8个月),西方人感到不可思议。杨振宁来华探亲返程之前,故意问还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说:“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后,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相关文章

五颜六色的风筝作文 放风筝【通用5篇】

放风筝 “今天天气真好,花儿都开了。”我哼着歌儿起床了。真舒服啊,星期天我美美地睡了个懒觉。推开窗户,泥土的清香迎面扑来。春天,真好! 对了,老师布置描写春天的诗,先做语文作业吧。“春眠不觉晓,处...
作文素材2011-07-01
五颜六色的风筝作文 放风筝【通用5篇】

学游泳作文500左右(最新6篇)

学游泳作文500左右 第一篇中午,阳光高照。妈妈对我说:“乐颖今天温度都达到三十七摄氏度了,我看从今天开始你就开始学游泳吧。”我听了兴奋到哇哇大叫起来。这时妈妈说:“要注意安全水火无情的。”下午五点一...
作文素材2016-04-03
学游泳作文500左右(最新6篇)

在哪儿用心,就在哪儿收获(推荐3篇)

在哪儿用心,就在哪儿收获文/宗风秋暑假的时候,应聘到一家教育机构做老师,我负责教孩子们写作文。那天写作文:我的妈妈,之所以没有让孩子们写‘我善良的妈妈’,或者‘我漂亮的妈妈’,就是想让孩子们把有关妈妈...
作文素材2015-07-06
在哪儿用心,就在哪儿收获(推荐3篇)

华罗庚名言(精选6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名言吧,名言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什么样的名言才是好的名言呢?以下是小...
作文素材2014-04-08
华罗庚名言(精选6篇)

每日感悟作文(最新3篇)

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形容这个故事再合适不过。像布莱尔这样不注重细节的人往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做一件事情,无论是大还是小,你都应该注意到那细微之处,哪怕是一颗螺丝,一个按键,一粒沙子,无论是...
作文素材2017-08-02
每日感悟作文(最新3篇)

我的青春作文(优选5篇)

我的青春 昨日,无论色调是欢悦的,还是愁闷的;是硕果累累的,还是收获甚微的,他毕竟过去啦。人生没有停靠站,最重要的是今天。 罗兰说:“唯有埋头,才能出头。”没有耕耘,就不会有收获。不要因为现实的挫...
作文素材2016-06-05
我的青春作文(优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