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通用6篇)
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 篇一
屠呦呦,这个名字在中国药学界乃至全球科学界都是如雷贯耳的存在。作为中国现代医学的奠基人之一,屠呦呦以其卓越的科研成就和杰出的贡献,深深地影响着无数人。在屠呦呦的一生中,有许多励志的故事,这里我将为大家分享她的六个励志故事。
第一个故事:坚持梦想
屠呦呦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然而,由于家境贫寒,她无法接受正规的医学教育。但是,这并没有阻止她追逐自己的梦想。她通过自学,不断积累医学知识,并在草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她的坚持和努力最终让她成为了一位杰出的药学家和医学家。
第二个故事:勇于创新
屠呦呦是中国第一位从事中草药研究的科学家,她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药物研发方法。在她的努力下,她成功地从中草药中提取出了青蒿素,这是一种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她的创新精神和勇气为中国医学界带来了重大突破,并对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个故事:不畏挑战
屠呦呦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她从不畏惧,勇敢地面对每一个困难。她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她都会不厌其烦地去解决,直到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正是因为她的坚持和勇气,她才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
第四个故事:追求卓越
屠呦呦一生追求卓越,她对自己要求极高。她在科研中始终保持谦虚和进取的态度,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她深知只有不断进步,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正是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让她成为了中国医学界的翘楚。
第五个故事:坚持公益
屠呦呦一生都在致力于疟疾的防治工作,并且一直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无私地奉献给社会。她始终把公益放在首位,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用于造福人民。她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六个故事:不忘初心
屠呦呦虽然已经年过八旬,但她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科研岗位,继续为中国医学事业做出贡献。她始终保持着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她的不忘初心和对科学事业的坚守,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展现了一个伟大科学家的风采和精神。她的故事不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更是对每个人的鼓舞。无论我们面对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持梦想、勇于创新、不畏挑战、追求卓越、坚持公益和不忘初心,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让我们向屠呦呦学习,并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追逐梦想,为社会作出贡献。
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 篇二
屠呦呦,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球的科学界中都是如雷贯耳的存在。她以其卓越的科研成就和杰出的贡献,成为了中国现代医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她的一生中,有许多励志的故事,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她的六个励志故事。
第一个故事:坚持梦想
从小,屠呦呦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立志成为一名医生。然而,由于家境贫寒,她无法接受正规的医学教育。但是,这并没有阻止她追逐自己的梦想。她通过自学,不断积累医学知识,并在草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她的坚持和努力最终让她成为了一位杰出的药学家和医学家。
第二个故事:勇于创新
屠呦呦是中国第一位从事中草药研究的科学家,她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药物研发方法。在她的努力下,她成功地从中草药中提取出了青蒿素,这是一种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她的创新精神和勇气为中国医学界带来了重大突破,并对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个故事:不畏挑战
屠呦呦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她从不畏惧,勇敢地面对每一个困难。她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她都会不厌其烦地去解决,直到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正是因为她的坚持和勇气,她才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
第四个故事:追求卓越
屠呦呦一生追求卓越,她对自己要求极高。她在科研中始终保持谦虚和进取的态度,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她深知只有不断进步,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正是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让她成为了中国医学界的翘楚。
第五个故事:坚持公益
屠呦呦一生都在致力于疟疾的防治工作,并且一直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无私地奉献给社会。她始终把公益放在首位,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用于造福人民。她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六个故事:不忘初心
屠呦呦虽然已经年过八旬,但她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科研岗位,继续为中国医学事业做出贡献。她始终保持着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她的不忘初心和对科学事业的坚守,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展现了一个伟大科学家的风采和精神。她的故事不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更是对每个人的鼓舞。无论我们面对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持梦想、勇于创新、不畏挑战、追求卓越、坚持公益和不忘初心,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让我们向屠呦呦学习,并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追逐梦想,为社会作出贡献。
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 篇三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因此在2011年9月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12月6日,屠呦呦参加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组织的新闻发布会。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1日凌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12月25日,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中心出版的第96939—97570号公报,第31230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屠呦呦(Tuyouyou)星。
2016年2月,屠呦呦获得“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奖。
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 篇四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她的“韧劲儿”。青蒿素的发现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其团队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世人难以想象。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儿”,科学实验难有建树。
“千锤万凿出深山”,学习她的“钻劲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新药。在漫长的探索中,中国政府也启动了“523项目”,屠呦呦开创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如果没有勇于探索的“钻劲儿”,这项科研成果很可能付诸东流。
“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习她的“悟劲儿”。屠呦呦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她查阅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2000多张资料卡片,最后整理出一个60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我们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出来呢?”屠呦呦再次翻阅古代文献寻找答案。《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如果没有“悟劲儿”,屠呦呦不会想到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首次采用乙醚低温提取,如愿获得抗疟效果明显的青蒿提取物。
“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她的“补劲儿”。大学时学的是西医,毕业后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受过两年半的“西医学中医”教育。西学中的屠呦呦在中医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就在于她的“补劲儿”。不断注入新知识,贯穿中医精粹,形成了渊博的学识,才会到达“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不畏浮云遮望眼”,学习她的“敢劲儿”。屠呦呦专心做科研,耐得住寂寞与枯燥,勇于面对质疑,不为世俗所动,不图“短平快”,终于站在科学的巅峰,接受全世界的瞩目。
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 篇五
在越美战争期间,为了帮助越南打击美国,克服越南境内多发的疟疾,1967年5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组建攻关小组,聚集了当时全国所有药学专业的专家,有数百人参加。后称《523工程》。经专家们的日夜奋战,终于研制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也因此成为目前世界上化学一类药,唯一由中国人研制的。
接下来的许多年,这四个人分别多次申报院士,结果都未获成功,原因是,四个人中不管谁申报,另外三个人都会举报他,认为自己是青蒿素的最大贡献者。我参加过一次广州中医药大学李国桥教授申报院士过程(四个人之一),结果因为另外三个人的举报没有成功。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屠呦呦没有评上院士,没有获得国家科学大奖的原因。这四个人如果有一个人获得院士,或国家大奖,那就意味着另外三个人处于青蒿素发明者的次要地位。几十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这个难题被美国人解决了,方法非常简单。
2011年,素有美国医药届诺贝尔奖称号的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来到了中国,了解青蒿素发明者情况,同样遇到了四个人争持不下的情况,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给四个人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谁应该获得拉斯克奖?第二个问题:如果你获得不了拉斯克奖,你认为其他三个人中谁最应该获得。结果出来了:第一个问题毫无疑问都是认为自己最应该获得拉斯克奖;第二个问题,有三个人都写的屠呦呦,结果,这一年的拉斯克奖给予了青蒿素发明者,中国专家屠呦呦。拉斯克奖建立了大半个世纪以来,共有300多位获奖者,其中四分之一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医学奖。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这两个问题是不是最科学不好评论,但是它解决了几十年以来的难题。为什么这个问题这么难解决?确实非常复杂。记得当时李国桥申报院士的时候我就是问的这个问题:答复是:这个工程就像百米赛跑,有人在开始领先,有人在中间领先,有人在冲刺时领先,并不是一个人一直领先。课题组成员中也是交替领先,相互启发促进的。
这个《523工程》办公室就设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我所工作过的五所,一直从事抗疟药的研究,所发明的本芴醇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屠呦呦获诺奖后,我们不明白,怎么回事,昨天一位教授,给我说得特别清楚。昨天,与赵德昌聊天,他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天经地义的,也是没有争议的。他说比如,你发明了面包,他发明了大饼,还有人发明的麻花,但是都是由面粉制作的,而发明《面粉的人是屠呦呦》五所,抗疟药研究成果,以及与瑞士的合作,将抗疟药推向世界,也是起到很大作用,终被世界认可。消灭了疟疾。再有就是今日中国之强大,世界地位的提高,也是中国本土科研获诺奖的依靠!
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 篇六
谁言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传承者,古代医书淘到金
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追梦人,求索之路无止境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