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巧渡金沙江的历史典故【通用3篇】
篇一:长征中巧渡金沙江的历史典故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1934年至1936年间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其目的是为了逃离国民党的追击,以保护革命力量。在长征的过程中,红军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巧妙地渡过金沙江。
金沙江是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条重要河流,水势湍急,河道狭窄,两岸悬崖峭壁。这使得金沙江成为了红军长征的一道难关,而红军必须想方设法找到一种方法,以便顺利渡过这条河流。
红军的领导人们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采取一种叫做“斗争渡”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红军本身的力量和智慧,通过战斗的方式渡过金沙江。
首先,红军选择了一个适合渡河的地点。他们发现了一个河道稍宽且水势相对平缓的地方,这就为红军渡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接下来,红军开始进行筹备工作。他们在河的两岸设置了阵地,布置了火力点,以应对可能的敌人袭击。同时,红军还在河道中央设置了浮桥,用来作为渡河的通道。
当准备工作完成后,红军开始了渡河行动。他们迅速占领了河的两岸,保护了浮桥的安全。然后,红军将队伍分成小组,有节奏地渡过河流。每个小组都紧紧地抓住浮桥,保持平衡,以免被水流冲走。
整个渡河过程中,红军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他们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敌人袭击。同时,他们还要应对水流的冲击和浮桥的摇晃,以确保每个人都能顺利渡过金沙江。
最终,红军成功地渡过了金沙江。这次渡河行动不仅展示了红军的勇气和智慧,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和军事战略的卓越。
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历史典故至今仍被人们传颂。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智慧和团结一心,就能够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取得最终的胜利。
篇二:长征中巧渡金沙江的历史典故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1934年至1936年间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其目的是为了逃离国民党的追击,以保护革命力量。在长征的过程中,红军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巧妙地渡过金沙江。
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历史典故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和红军的战略智慧。在面对金沙江这一困难时,红军没有因为困境而气馁,而是通过巧妙的战略和组织安排,成功地渡过了这道难关。
首先,红军通过调查研究,找到了一个适合渡河的地点。他们发现了一个金沙江河道稍宽且水势相对平缓的地方,这为红军渡河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
其次,红军进行了详细的准备工作。他们在河的两岸设置了阵地,布置了火力点,以应对可能的敌人袭击。同时,红军还在河道中央设置了浮桥,作为渡河的通道。
然后,红军将队伍分成小组,有节奏地渡过河流。每个小组都紧紧地抓住浮桥,保持平衡,以免被水流冲走。同时,红军还设立了警戒线,以提前发现和应对可能的敌人袭击。
整个渡河过程中,红军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敌人袭击。他们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保持纪律严明,确保每个人都能安全地渡过金沙江。
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历史典故不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和红军的战略智慧,也体现了红军的勇气和顽强精神。他们在困境中寻找出路,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最终成功地渡过了金沙江。
这个典故给我们启示,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保持勇气和智慧,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团结一心,发挥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历史典故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长征中巧渡金沙江的历史典故 篇三
长征中巧渡金沙江的历史典故
在平时的学习中,说起知识点,应该没有人不熟悉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征中巧渡金沙江的历史典故相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征中巧渡金沙江的.历史典故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恍然大悟,认定红军的目的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未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历史背景
1935年遵义战役后,国民党追军企图采取堡垒主义和重点进攻相结合及南守北攻的战法,围歼长征中的中央红军。红军行动稍有失误,就将重新陷入重围。毛泽东将计就计,指挥红军在贵州、云南的崇山峻岭中,展开新一轮夺取战场主动权的惊心动魄的较量。当敌军逼近时,红军突然又南渡乌江,西进云南,避敌锋芒,英勇智慧的红军于1935年5月3日至9日,仅凭7只渡船在7天7夜间,2万多人的红军部队全部渡过金沙江,用一连串“巧招”夺取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
历史意义
在毛泽东同志的指挥下,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经过近四个月的转战,终于完全跳出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包围圈,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地区的计划,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方针,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毛泽东的作战指挥天人合一,出神入化,书写出红军战争史上的奇观,令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