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通用4篇】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篇一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古代文人墨客们喜欢运用典故来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深度。这些典故源远流长,与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等密切相关。在古诗词中,我们常能见到一些常见的典故,它们不仅给作品增添了一抹历史的色彩,更使诗词更加丰满和富有内涵。本文将介绍一些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第一,岳阳楼记。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楼。岳阳楼因被刘备赞美为“天下第一楼”而闻名于世。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岳阳楼常常被用来表达对久别重逢的思念之情。例如唐代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故土的思念之情,由此可以看出岳阳楼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白日依山尽。这是杜甫的《望岳》中的名句,被广泛应用于古诗词中。白日依山尽形容太阳在山脚下落山的景象,意味着阳光逐渐减弱,天色渐暗。这句诗常常用来表达离别的伤感和凄凉。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壮志未酬的遗憾之情。

第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是佛教中的一个典故,意味着只要有决心,就能从痛苦中找到解脱的出路。这句典故常常被用来表达困境中寻找希望的信念。例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句诗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也暗示了通过努力和坚持,可以从困境中找到出路。

以上只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些典故,每一个典故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意义。这些典故不仅为古代文人的创作提供了灵感,更为后人理解和欣赏古诗词增添了一抹历史的韵味。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这些典故的来源和含义,更好地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文化。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篇三

  哀鸿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寒食

  寒食,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桑梓

  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采薇

  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三径

  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鸡黍

  特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化碧

  多用以称颂忠臣志士。

  《庄子·外物》:" 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郑元佑 《汝阳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楼兰

  指边境敌人。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双鲤

  书信。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劳歌

  送别歌的总称。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红豆

  常用于象征爱情或相思。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树”。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献芹

  自谦说法。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

  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抱柱

  坚守信约。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

  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篇四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1987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9、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10、神器指帝位、政权。

  《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11、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12、陶朱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

  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13、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14、秋水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拓展内容】

  浅谈古诗词中典故的使用

  正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到的是用典。实质上就是使用典故。古人作诗填词讲究无一字无来历,引经据典尤为重要。

  典故,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用典,使诗歌显得含蓄而精炼,神韵深远。它对于作品有利有弊。有的作者用典故来炫博矜奇,用典故来粉饰空无内容的作品,他的流弊就很大。有的作者运用人人熟知的典故,用得恰当,能以少量的文字表达极为丰富的意思,言简意赅,能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印象,并且起到古为今用的作用,这种用典是完全应该肯定的。一般人鉴于用典的流弊,总以多用典故为诫,这有时也是因噎废食之论。我们应该分别对待这一问题,既不能粗率地否定一切用典的作品,也不能一味地认为用典越多越好。这两种看法都不对,前者否定用典,这是忽略了有些典故本身具有思想性;后者则混淆了作品的题材和主题的区别。

  下面我就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两首宋词为例来探讨一下这一问题。

  一首是苏轼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 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 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一共用了孙权、刘裕、宋问帝北魏太武帝(佛狸)、廉颇五个典故,全词不用典的只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三句。辛弃疾的词以多用典故出名,这首词在全部辛词里是最突出的一首,但是,他用这些典故和一般的文人的用典不同,因为这首词的五个典故,它本身的思想性和作者的思想是紧密相联的,并且这些典故都是京口(今镇江)这个地方的历史典故,是这个京口北固亭怀古里应有的文章。

  这首词是辛弃疾六十七岁是被韩托胄起用为镇江知府是所作的。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曾经北伐曹操,刘裕也曾北伐。先灭山东的南燕,后灭陕西的后秦。辛弃疾在孝宗乾道己酉年进《美芹十论》,也主张先取山东。

  下片用王玄谟劝宋文帝北伐之事,意思是惋惜文帝不曾作好准备,冒险北伐,以致大败,让佛狸深入南方。这原是为韩托胄而发的,当时韩托胄要一伐金自立大功,不肯听取辛弃疾先作充分准备的劝告。后来果然一败涂地,不出辛弃疾所料。中段回忆自己少年时从北方起义军南来之事。结句以廉颇自比,表达为国效劳的忠心。这时辛弃疾虽任边防重职,但韩托胄并不尊重他的意见,次年他便被劾落职了。

  这首词用这些典故,一方面原是这个怀古题目里应有的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又是借用历史事实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拿它来对统治集团作规劝和斗争,这也是用历史经验讽劝当时的统治者,为政治服务。若论这些典故在词里所起的政治性、思想性的作用,可以说,是全宋词中用典的作品最为突出的一首。

  尽管它典故用得这么多,但对作品的内容来说,完全是有利无弊,完全是应该肯定的。决不能拿它和一般的'文士用典故来粉饰作品相提并论。另一首词是姜夔的《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首词是姜夔年仅二十岁是过扬州是所作,却是他集子里名篇。有人说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几句是冶游狎妓的口气,因而判断它是一首思想性很差的作品。我以为不然。青楼梦好几句化用杜牧关于扬州的诗。杜牧这首诗原是唐人好狎风气下的产物。

  一般来说,作品里所用的典故,原本和作者本身的思想内容是一致的。但也只是一般情况,通常而论,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作品不能因为它所用典故的思想性而连坐这篇作品的思想性。这种情况在古典文学里司空见惯,随便举个例子,杜甫诗:远愧梁江总,还家尚黑头。江总在当时是一个没有品格的文人,我们就可以据此就贬低杜甫这首诗的思想性吗?辛弃疾的《鹧鸪天》:书咄咄,且休休。咄咄书空用殷浩故事亦复如此。姜夔在南渡兵火之后,写了这首凭吊扬州的词。凭吊扬州首先让人想到的是它在唐代的繁华。繁华是扬州的历史特征,杜牧的诗对这方面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饿,所以历代文人借它作典故用。姜夔用青楼梦好几句,也正是为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写荒凉景象的句子作反衬,不能因此就说它的思想性就差。高中语文课本孔尚任的《哀江南》的《余韵》一出,回忆金陵亡国前的情况有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这里也有冶游狎妓的句子,我们不能因此就贬低它的感慨民族兴亡的思想性。

  姜夔《扬州慢》的主题思想,他在小序里就用黍离之悲一句点明。那是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当我们读这首词时,首先被感动的是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是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几句。这是表达主题的文字。它用杜牧的青楼梦好几句,知识这个主题的反衬材料,同样的材料可以为不同的主题服务。我们不能因为它所运用的材料的思想内容是该批判的,便连坐整篇作品。因为评估一篇作品的思想性,主要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而不是它的材料。

  固然,这首词有它的局限性。张孝祥写的《六州歌头》,在当时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而姜夔这首词的感情毕竟与张孝祥的《六州歌头》不同,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感情不同。姜夔在南宋只是一个落拓江湖的高人雅士,不是属于社会反抗势力一面的人物。这首词有局限性,但若因它借用杜牧的典故而认为它的思想性很差,是不妥的。运用典故,是古典文学创作常用的一种方法,用典的恰当与否,对作品思想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但必须从整体去看,决不能一概而论。

相关文章

班干部竞选的优秀作文(实用3篇)

星期五,班队课上,进行了班干部竞选,由谢莹露、余思蓉来举办。 首先是班长的竞...
作文素材2019-05-07
班干部竞选的优秀作文(实用3篇)

我是一棵小草作文【精选6篇】

导语:小草外表虽然平凡,却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篇1:我是一棵小草作文】  嗨,大家好!我是一棵小草,一颗普通而又平凡的小草。我虽然没有花儿的争奇斗艳;也没有大树的粗壮挺拔,但是...
作文素材2018-04-04
我是一棵小草作文【精选6篇】

作文 -秋,秋(优选3篇)

秋,已来,在那不言之中。在路边的梧桐叶逐渐枯黄之时;在瑟瑟的秋风徐徐拂上面庞之际;在透着沁心冰冽的寒冷的寒雨滴落之刻…… 秋之叶,如金黄的杏,火红的枫,无一不散发出一股惑人的魅力。看呐——那院落中,...
作文素材2012-01-09
作文 -秋,秋(优选3篇)

托物言志的作文(推荐6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托物言志的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托物言志的作...
作文素材2014-05-04
托物言志的作文(推荐6篇)

孝敬父母作文【推荐3篇】

孝敬父母 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 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
作文素材2012-03-09
孝敬父母作文【推荐3篇】

心跳时刻作文【最新6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跳时刻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作文素材2013-01-08
心跳时刻作文【最新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