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历史典故【实用6篇】
明朝的历史典故 篇一:传世佳话《七十二家房客》
《七十二家房客》是一部明朝时期的小说,以描写七十二个不同家庭的生活故事为主线,展示了明朝社会的百态风貌。这部小说不仅是明朝的历史典故,也是反映社会风俗、人情世故的瑰宝。
在这本小说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明朝时期各种不同家庭的生活场景。小说中的家庭类型繁多,有富贵人家、官宦家庭、商贾世家、书香门第等等,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特色。通过这些故事,读者可以了解到明朝时期社会的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其中一个家庭的故事是关于一个富贵的家庭,他们拥有无尽的财富和权势。然而,这个家庭却因为贪婪和冷酷而走向了灭亡。另一个家庭则是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虽然生活艰辛,但他们却保持了良好的品德和家庭团结,最终获得了幸福和成功。通过这些故事,读者可以看到明朝时期社会的不公平和人们的不同命运。
除了生动的故事情节,这本小说还融入了一些历史典故和传统文化元素。例如,书中有关于儒家思想、佛教禅理和道家哲学的引用,以及对明朝历史上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回顾。这些元素使得小说更具有历史感和文化内涵,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来了解明朝时期的文化和思想。
《七十二家房客》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作为明朝的历史典故,更在于它对社会风俗和人情世故的揭示。通过这本小说,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明朝时期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们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这些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也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明朝的历史典故 篇二:智慧与勇气的象征——明朝将领戚继光
明朝历史上,有很多英勇的将领,他们以其智慧和勇气,为明朝的统一和繁荣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其中,戚继光无疑是一个最杰出的典范。
戚继光是明朝时期的一位将领,他在明朝辽东地区的抗倭战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在他的带领下,明朝军队成功地击退了倭寇的进攻,保卫了明朝的边疆安全。
戚继光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主要得益于他的智慧和勇气。在面对倭寇的进攻时,他总是能够准确地判断敌情,采取正确的作战策略。他善于利用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设计了一系列精妙的防御措施,使得倭寇无法攻破明朝的防线。在战争中,他也展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决心,始终坚守阵地,勇猛作战,不畏艰险。
戚继光的事迹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英勇和智慧,也代表了明朝时期将领的风范和精神。在明朝时期,由于政治腐败和内外压力,明朝的统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正是像戚继光这样的将领,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明朝的安危和繁荣而奋斗。
戚继光的事迹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明朝辽东第一将军”,被后人称为“抗倭名将”。他的故事不仅在明朝时期广为流传,也成为后世人们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戚继光的事迹不仅是明朝的历史典故,更是中国历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的智慧和勇气成为了后世人们学习和追求的榜样。他的事迹也提醒着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智慧和勇气,勇往直前,坚守信仰和理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迎接未来的挑战,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明朝的历史典故 篇三
化干戈为玉帛
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据说大禹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葬在会稽山。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据传为颛顼(zhuān xù)曾孙,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
大禹幼年时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尧帝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实际上是一个封国国君。当时中原闹水灾,尧帝便叫鲧治水。因为治水的组织是半军事性质,号令很严,所以鲧的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以致发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坏氏族社会“禅让制度”的地步,尧帝看到了这种威胁,便命舜以“治水无状”的罪名,把鲧处死于羽山。
大禹的父亲被杀之后,舜又向尧推荐说:“可以让鲧的儿子禹接替父职,继续治水。”禹深知这里面隐藏的政治意图,因此,他“薄衣食,卑宫室”、“声为律,身为度”、“左准绳,右规矩”、“疏九河,陂九泽”、“度九山,开九州”,为平定水患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忠于职守,克勤克俭,身先士卒,埋头苦干,还把地域划定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不仅如此,大禹还功成不居,好让不争,谦卑自律,责躬罪己,仁厚爱民。以前,大禹的父亲鲧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墙来保卫自己,使得自己属下的部落及族人纷纷离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认为有机可乘,都虎视眈眈地等待着机会。大禹当上首领后,注意到这个情况,就马上派人拆掉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不但如此,他还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大家,毁掉兵器,以道德来教化人民。大禹带领部下,因地制宜,教民众学种稻谷、种杂粮,发展农牧业生产。这时候天下安定,国富民强,老百姓家里集聚了够好几年吃的粮食,国库中的贮备也足够用好几十年。
大禹带领整个部落的人都各尽其责,别的部落相继来归附。大禹在涂山开首领大会时,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有上万人。舜也觉得大禹是一个能够治理天下的贤能之人,就在老了以后把帝位禅让给了大禹。
明朝的历史典故 篇四
司马昭之心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ao)为帝。但是,曹髦空有帝王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ilei),蝉联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权威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上将军。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计谋过人。司马昭方才坐上上将军的宝座,镇东上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伐罪,大胜而归。司马昭为人奸滑,他以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兵器的保护一呼百诺,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帝王,他对司马昭大权在握,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忧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通常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失事先写好的伐罪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在握,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今天,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伐罪他!”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历史故事的来源。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首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千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全国人讥笑!此刻司马昭专权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伐罪?假如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殃更大。还请陛下慎重思量,从长计议!”
曹髦冲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另有什么恐怖的?况且我们不一定会死!”
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明显地知道曹髦基本不是司马昭的敌手,肯定必死无疑。他们生怕司马昭今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即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发去了。
曹髦手持利剑,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迎面赶上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双方动起手来,曹髦持剑大喝一声:“我乃当朝天子,你们冲入宫中,莫非想杀君谋反不成?”
明朝的历史典故 篇五
武王伐纣
周王姬昌死后,他的第二个儿子姬发在丰京继位,称为武王,并将自己的父亲西伯昌追称为文王。
周武王拜姜尚为军师,用对待父辈的礼仪尊重他。武王还团结自己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shì)等,使全国上下一条心,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准备起兵灭商。
数年后,武王率军东进。但他没有公开打出灭商的旗号,相反却仍以商朝属国的名义,让军队在前面抬着自己父亲的木牌位,大旗上书写着西伯昌的名号,而自己也不称王,只称太子发。武王的这种做法,显然是为了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进行一次虚实试探。
武王的军队东进渡过黄河来到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果然许多商朝属国的诸侯们纷纷赶来汇合,表示支持。但武王考虑到纣王在商朝还有一定的号召力,纣王的叔父比干、兄弟箕子、微子等一批商朝的贵族大臣们还在竭力维护这个摇摇欲坠的政权,觉得灭纣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只在孟津进行了一次观兵演习,与诸侯们联络了一下感情,便带兵回到了丰京。
这时纣王的昏庸暴虐却更加变本加厉了。有天早晨,纣王在鹿台上与妲己一起观赏风景。此时正是隆冬天气,他们看见远处的淇水边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赤着脚在蹚水过河。前面的老人走得很快,好像不太怕冷,而后面的年轻人却缩手缩脚,一副十分怕冷的样子。为什么年轻人反倒不如老年人?纣王觉得奇怪。妲己说,这是因为那老人的父母生他时很年轻,因此他的骨髓饱满、精血旺盛;而这年轻人则相反,是一对老年夫妇所生,因此他的骨髓先天就不饱满。纣王不信,就命武士立刻去将两人抓来,当场砍开他们的脚胫骨看个究竟。还有一次,纣王为了与妲己打赌在鹿台下路过的一个孕妇肚里的孩子是男是女,又让武士马上剖开了她的肚子。
大臣箕子见纣王实在闹得不像话,进宫去劝谏。纣王一怒之下,下令将箕子剃了光头,关到后宫做奴隶。比干去为箕子说情,纣王竟命武士将他剖胸剜心,说是要看看他这个装假正经的圣人到底长了几个心眼。微子看到纣王实在无药可救了,他不愿亲眼目睹。
明朝的历史典故 篇六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季,曹操带领队伍去伐罪张绣,气候热得出奇,烈日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队伍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忧贻误战机,心里非常着急。但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速速度呢?他立即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另有很远的旅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措施。”他知道现在纵然下下令要求队伍加速速度也无济于事。脑子一转,措施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部队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边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好像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调禁不住加速了很多。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梦想慰藉自己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