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臂当车的成语故事及出处(实用3篇)
螳臂当车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篇一
成语故事:螳臂当车
出 处:《战国策·秦策二》
螳臂当车的成语故事源于《战国策·秦策二》。故事中,秦国的大将军白起正在攻打赵国的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寿春,他自命不凡,自以为很能武功。他看到白起的军队,居然想要与之一战。于是,他举起手中的长枪,大声喊道:“敢挡我去路的,我要杀了你!”然后,寿春冲向了白起的军队。
白起见状,非常不屑地笑了笑,然后示意他的士兵放寿春过去。寿春得意洋洋地冲过去,以为自己大有斩获。然而,就在他冲过去的瞬间,白起突然一枪刺向他。寿春被白起一枪刺中,当场倒地身亡。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螳臂当车”就是形容个人的力量太微不足道,与强大的力量相比,根本不足为道。
这个成语后来也常用于形容力量微小的人自不量力地与强大的势力对抗,结果自然是注定失败的。
螳臂当车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篇二
成语故事:螳臂当车
出 处:《史记·项羽本纪》
螳臂当车的成语故事源于《史记·项羽本纪》。故事中,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带领军队攻打楚国,楚国的国君项羽非常英勇,他率领军队与汉军激战。然而,刘邦的军队实力强大,很快就攻克了楚国的首都。
在战败之际,项羽逃到乌江边,准备乘船逃跑。这时,刘邦的亲信人物韩信带领军队追赶过来,迫使项羽无路可逃。项羽看到韩信追来,大声喊道:“你们敢杀我吗?我可是项羽啊!”
韩信冷笑道:“我不过是一个螳臂,你不值得我亲自动手。”说完,韩信命令士兵将项羽擒拿住。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螳臂当车”就是形容个人的力量微弱,与强大的力量相比,根本不堪一击。
这个成语后来也常用于形容力量微弱的人自不量力地与强大的势力对抗,结果必然是自取灭亡。
螳臂当车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篇三
螳臂当车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成语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螳臂当车的成语故事及出处,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释义:
比喻势力单薄,不自量力。当:阻挡。
来源追溯:
《庄子·人世间》: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春秋时期,鲁国的名士颜阖到卫国游历。卫灵公知道他很有才学,便打算聘请他当自己的长子蒯的老师。
颜阖早就听说蒯非常蛮横,经常欺压良善,残害无辜,卫国人都很害怕他。颜阖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教导他,就向当时卫国的贤人蘧伯玉请教。
见了面,颜阖就对蘧伯玉说:“如果我答应了卫王,做他大儿子的老师,我不知道如何去管教他。如果我放任他,不引导他走正路,他一定还会继续祸国殃民;可如果我严加管教,他会忌恨我,借机加害于我。我该怎么办呢?”
蘧伯玉回答说:“一次,我乘马车外出,看见一只螳螂张开双臂,想凭自己的力量来阻止车轮的前进,结果被车轮碾得粉身碎骨。你想去改变他的恶习,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很可能到头来落得个自取灭亡的下场。”颜阖听了,就拒绝了卫灵公的请求,偷偷回鲁国去了。
至于卫灵公的大儿子,由于肆意纵行,最终被人杀死。
学以致用:
螳螂在其它一些昆虫面前,显得很威风,但是如果与强大的马车相比,它不知弱小到哪里去了。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正确估计自己的实力,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会碰得头破血流。
螳臂当车造句
一、老相国,李御史说得对,中州天子驾下无数强兵猛将,平我西域易如反掌,若不听忠言强加抵抗,岂不是螳臂当车自取灭亡么!
二、这个不识好歹的家伙,既没有那个地位,也没有那个面子,撞在枪口上当然像是螳臂当车。
三、杜青间摆了摆手,他知道这个二弟一直找机会想跟他抗衡,不过在他看来,都是螳臂当车之举,毕竟他才是掌握杜家大权之人。
四、心生寒意,想不到自己苦练十年的功夫,与这位无名少年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恰是刚才,二人竟然还口口声声地说道着制住他,现在看来,这无异于蚍蜉撼树,螳臂当车。
五、还有,二公子想以三十精骑之力,在平原无险可守下,正面阻挡敌方两千多奔袭而来的锐气之师,也无异于螳臂当车,以卵击石。
六、威震天下的四大宗师,为了这个秘密,勇敢面对来自传说中仙山中的'仙人,却如同螳臂当车。
七、这条路上何来关隘可守?凭我军这点兵力,想要阻击敌军至少五万以上的大军……这是螳臂当车!
八、卢恒一声狂喝,一马当先冲向了神算,手中的长剑不断的颤抖着,在恐惧与杀戮深渊之中来回颤抖,一微不足道的力量螳臂当车。
九、我说中了,学院想独吞麦德森的遗产?你们要清楚,我身后站着的可不止这几十个人,而是曼尼恩甚至是整个大陆的自由法师们,奥克维多学院再怎么厉害,也不过是螳臂当车。
十、有时候,马行空对自己的‘推手’身份也不大满意,不然,怎么会冒出来那么多螳臂当车的二百五,真是作死…
十一、张雨天也动起了脑筋,如果孤儿院那块地界真要开发,个人再怎么折腾,也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十二、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再微弱的生命也会为了生存而不断挣扎,蚍蜉撼树,螳臂当车,不是自不量力,是对生命的态度,力所不能及也要迎难而上,这是对生命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