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作文【优质6篇】
端午的作文 篇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端午节,又被称为端阳节、艾草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庆祝这个节日,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活动,以表达对屈原的敬仰之情。然而,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端午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展现在许多方面。首先,传统的龙舟比赛已经成为了许多地方的一项重要活动。不仅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开始举办龙舟比赛,吸引了大批的观众和参赛者。这些龙舟比赛不仅展示了传统的体育精神,更成为了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注重锻炼身体,龙舟比赛成为了一种健康的运动方式,也使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其次,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也得到了现代生活的创新。传统的粽子口味有很多种,如咸肉粽、红豆粽等,而现代的创新粽子更是琳琅满目。有咖啡粽、巧克力粽、水果粽等各种口味的粽子,满足了现代人对不同味道的需求。同时,一些企业还将粽子包装得精美可爱,成为了送礼的好选择。这种创新不仅让粽子在端午节更加丰富多样,也让传统文化得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最后,艾草也在现代生活中得到了新的应用。传统上,人们会在端午节挂艾草,以驱邪、消病。现在,一些医学研究表明,艾草确实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人们将艾草制成艾灸贴,用于治疗一些疾病。艾灸贴不仅使用方便,而且效果显著,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这种现代的应用方式,让传统的艾草文化得到了新的发展。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不仅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被人们接受和传扬。让我们共同努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让端午节的庆祝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的作文 篇二:端午节的历史与传统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龙舟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庆祝这个节日,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流传着许多不同的传说和故事。其中最为广泛接受的说法是,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楚国忠臣屈原的。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为了楚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忠心耿耿,不惜牺牲自己。然而,由于受到政治斗争的排挤和诬陷,屈原最终选择了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会举行各种活动,如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丰富多样。最为著名的要数划龙舟和吃粽子了。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人们用长长的龙舟划水,竞渡比赛。这项活动不仅展示了人们勇敢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成为了一种体育竞赛的方式。吃粽子则是端午节的传统食物,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而成。粽子的形状多种多样,口味也各有特色,有咸有甜,有肉有素。吃粽子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是传承了民间的美食文化。
除了划龙舟和吃粽子,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比如挂艾草,人们会在端午节期间挂艾草,以驱邪、消病。还有打马球、踏青、插艾蒿、赛鸽等多种活动。这些传统习俗都是为了祈福、祈求平安和繁荣。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勇敢和智慧,更是凝聚着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敬仰之情。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发扬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让这个节日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继续闪耀。
端午的作文 篇三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据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往年的粽子总是母亲在市场或超市买现成的。今年,我缠着母亲,硬是要学包粽子。母亲拗不过我,只好答应了。
初四下午,我就和母亲学包粽子。母亲拿了一张粽叶,用手一卷,粽叶便成了空心的圆锥形。我学着母亲的样子,拿了一张粽叶,想把它卷成圆椎形,可就是卷不好,卷来卷去还是一个直筒。母亲见了,就在一旁指点:“左手捏紧粽叶一角,右手将粽叶的另一角往里卷,下面用力拉紧,上面放松一些。”在母亲的指点下,我卷好了粽叶。
接着,母亲在空心圆锥形的粽叶里插上一根筷子,拿调勺舀一些糯米放在里面,然后均匀地摇动筷子,直到把糯米包的紧紧的。我也在粽叶里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摇动筷子时,不是把粽叶戳穿了,就是糯米包不紧。母亲说:“摇动筷子时要轻一些,把粽叶包紧些。你看……”母亲边说边示范,我边听边学。哈哈!我包的粽子像点样子了。
然后是捆绳。只看见母亲两手捏紧粽叶,用绳子在粽子尖角附近缠了两圈,结上绳头,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我也照着捆好了第一个粽子。随之,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我一连包了好几个。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煮粽子了。把绑好的粽子逐一放到锅里,然后放入冷水满过粽子1厘米左右,点火……水开15分钟后把锅里上下粽子兑换位置,再以慢火煮上1小时即可。
香喷喷的粽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品尝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啊!真好吃。
通过这次包粽子,既吃到了美味的粽子,又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学好一种本领,就必须诚心,细心,还要有恒心,这样才能够把本领学好。
端午的作文 篇四
五五端午,为纪念大诗人屈原而设定的一个传统节日。
相传5月初五这天,屈原跳入河中,大家怕鱼虾会吃掉屈原的肉身,而向河中投入粽子,在河面赛龙舟。千百年来,吃粽子,赛龙舟,成了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风俗。到今天还记得小时候端午,奶奶手工粽子的味道。
小时候,每逢端午,奶奶都会自己动手包粽子。父母不准许我吃现成饭,总让我给奶奶打下手。洗粽叶、调粽馅、包粽子、绑粽子……。母亲帮着调馅,奶奶负责包粽子,而年幼的我则端着一大盆水洗粽叶。“一片一片慢慢洗,小心别弄湿衣服了。”“知晓啦。”身后总传来奶奶不放心的叮嘱。洗完整齐放进小盆子里,我打起了帮奶奶包粽子的鬼主意。“奶奶,我来助你。”“好呀,来这边坐,我来告诉你。”我撸起衣袖,计划大干一番。“丫头喜欢那种馅啊?”“就光包糯米的。”“先拿着这片粽叶。”只见奶奶手中左转一下右转一下,一个大大胖胖的粽子就包好了。我学着奶奶的模样,刚塞好馅,叶子一滑全散了,母亲看见我笨手笨脚的小模样不禁笑出声来。
母亲也加入了包粽大军的队伍。
“先如此在如此,好啦”……我开始认真的学着。虽然包出来的粽子形状特别,不成模样,但这一个个奇形怪状的粽子却包含着来自一个家人的爱。端午未至,粽香却早已传遍千里,甚有端午的温馨氛围。又是一年端午,却与爷爷奶奶相隔千里,莫名怀恋故乡。
年幼时的美好画面被粽香勾起,一幕幕浮目前我的脑海,时光有情让粽香悠扬;岁月无情让两鬓斑白。想吃粽子却又感觉无味,是由于这没爱的味道吗?我想,是的吧,奶奶的手工粽子总有这浓浓的爱的清香。
粽香飘飘传千里,思恋遥遥万里传。
端午的作文 篇五
又是一年的端午节,又到了赛龙舟吃粽子的时候。在这个热热闹闹的季节里,我怀念起了家乡的端午节。
我的家乡是木兰溪上的一个小镇,端午节的气氛特别浓厚。家乡的端午节是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的。家乡过的端午节流传的风俗: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赛龙舟。糕是为祭祀祖宗用的,是用面粉或用米磨成粉发酵后加糖做成的,松松的、甜甜的,很好吃。
记得每年五月初二,母亲都会从棕树上砍下一朵棕叶,捆在高高的四方桌桌脚上,顺着叶子的纹路扯成一条一条的,末端还是连在一起的,用来捆粽子。洗好的粽叶和糯米端过来,还有调羹和筷子,一切准备就绪,就搬来小板凳开始包粽子。而我就在旁边蹦来蹦去的,不停地问什麽时候才能有粽子吃。看着一片片粽叶在母亲灵巧的手里神奇地变成一个个精致的粽子。没多大会的功夫,桌脚上就挂起来一串串精巧的粽子,解下来提在手里沉甸甸的。就那样提着棕叶的梗一并放进大大的锅子里,得煮上好半天才能好,等吃上粽子多半都到了下午了。等到一揭开锅,一股浓郁的棕香肉香立即扑鼻而来。
家乡的端午节有吃螺的习俗,据说是小孩在这一天吃螺会变得聪明。螺这东西当时不昂贵,五分钱就能买一盎,村里几乎家家都买得起。初三这一天,卖螺的小贩会满村里吆喝。小孩们向大人讨了钱、买了螺后聚在一起吃;孩子们吃了螺,留下螺壳,就屋顶上扔,弄得旧瓦片喀啦喀啦作响,其乐无穷。初四一早,大人就会叫小孩们去田埂拔一捆沾着露水的艾草,回来插在门框上。大人们说这样驱蚊虫、能避邪。等插在门框上的艾草渐渐被风干了,就成了药。夏天村里的小孩容易得胀肚子,肚子鼓鼓的。拔一根干艾叶放在锅里煮。蒸气冒出了一股好闻的香气,在屋里绕来绕去,冷却后让胀肚子的小孩喝下,有时肿鼓鼓的肚子就会渐渐瘪下来。
端午的作文 篇六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