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评课稿【优选6篇】
小学科学评课稿 篇一
引言:科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以下是我对小学科学课堂的评课稿。
一、课堂目标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性和光的折射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光的传播特性: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示例,让学生了解光是一种电磁波,能够直线传播,并且在透明介质和真空中传播速度相同。
2. 光的折射现象: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到光在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现象,并解释折射现象的原理。
三、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一个情境,如学生在水中看到的折射景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增加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2.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特性,并提出问题:光是如何传播的?
2. 探究: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光在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现象,并引导学生发现光线的弯曲现象。
3. 讲解:教师结合实验现象,讲解光的折射现象的原理,并通过示意图和简单的公式,让学生理解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4. 实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他们亲自操作测量光线的折射角,并记录实验结果。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提出光的折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表现: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成功观察到光的折射现象,并能够简单解释折射现象的原理。
2.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的应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有些抽象,下次教学时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图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学生参与度: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下次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增加学生的互动和合作。
3. 教学评价:可以增加一些评价方式,如小组讨论和个人作业,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小学科学评课稿 篇二
引言: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以下是我对小学科学课堂的评课稿。
一、课堂目标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物体的热传导规律和热膨胀现象,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二、教学内容
1. 物体的热传导规律: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和图片示例,让学生了解物体的热传导是分子之间的能量传递,并能够简单解释热传导的原理。
2. 物体的热膨胀现象: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和实物示例,让学生观察物体在受热时的膨胀现象,并解释膨胀现象的原理。
三、教学方法
1.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2. 图片示例法:通过图片示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热传导和热膨胀现象。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热传导规律,并提出问题:热是如何传导的?
2. 探究: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的热传导速度,并引导学生发现热传导的规律。
3. 讲解:教师结合实验现象,讲解物体的热传导原理,并通过示意图和简单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分子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
4. 实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他们亲自操作测量不同材料的热传导速度,并记录实验结果。
5. 探究: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和实物示例,让学生观察物体在受热时的膨胀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膨胀现象的原理。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提出热膨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表现: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成功观察到不同材料的热传导速度和物体的热膨胀现象,并能够简单解释原理。
2. 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和图片示例法的应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下次教学时可以适当减少内容的篇幅,以加强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2. 学生参与度: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下次可以加强实验前的指导和训练,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3. 教学评价:可以增加一些互动性强的评价方式,如小组讨论和实验报告,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小学科学评课稿 篇三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比如第三节课,老师让学生一起背《水调歌头》,之后一个问题:月亮怎么会有圆有缺?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第一节金老是的找证据不也正体现了这一点吗?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另外,我们小组就还是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课堂中完成,理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巩固科学概念的形成。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时间已经到了,那就该下课,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
小学科学评课稿 篇四
路老师执教的《连通气球》一课从整体上看,本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应该说,这是一堂学生感兴趣的科学课,是一堂很有创意的科学课,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科学学科特点,路老师自己进行精心设计的,层层诱导深入,激发了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首先,本课教学中用到的实物气球给与学生视觉上的冲击,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再次,路老师指导学生在进行实验时,用简单明了的导入让学生自己预测实验结果,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知识渗透和实践能力。
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和谐、互动、探究、创新、开放的情境活动中,学生乐于尝试,学习到了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科学实验的乐趣,学习兴趣得到舒展,科学理念得到升华。
二、如果说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那么教学态度就决定着教学行为的努力程度。路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一是课前准备充分。教具齐全、教案熟练;二是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没有出现明显的教学遗漏等现象。三是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课堂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这些说明执教者课前、课外下了不少的功夫。
三、本课的课题引导是本课非常大的一个亮点。引导学生自己为这次的科学课命题,很好的突出了本次课的重点,进行了复习的同时独特的方式也让学生印象深刻。
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十分到位。引导学生得出“真理并不是掌握在大部分人手中”这些价值观。
五、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语言表述准确,操作演示熟练,学生参与率高,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小小的问题,比如:最后的拓展的时候问“为什么小的变得更小,大的变得更大?”这个问题其实那位同学已经说出了答案。虽然这样的拓展可以让学生在平时也去接触科学,但是整节课似乎可以教给学生这个知识时间也应该是能够安排的。
整的来说这次《连通气球》的科学课是非常成功的,独特创意,突破了重难点,也准确的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良好的科学理念,用玩的方式培养的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一堂很出色的科学课。
小学科学评课稿 篇五
今天看了姚老师执教的.“研究透镜”一课受益匪浅。本节课姚老师通过透镜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一个良好时机。考虑到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接受能力较强的特点,她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小游戏—捉金鱼。具体做法是:在一个较深的透明容器中放一条小金鱼,让学生看准后用手去捉。学生的兴趣高涨,争先恐后的要求动手,觉得这只是举手之劳而已。当一个学生失败后,别的学生更是跃跃欲试。当第二个也失败后,他们便满脸狐疑了:为什么捉不到鱼呢?怎么样下手才能捉到呢?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创设了疑问情景,这时再启发学生:看到鱼,说明有光从鱼处进入了我们的眼睛,为什么看到了却捉不到?把学生引到看(光)和捉(手臂)的对比上来。经过这样巧妙、合理的设置情景,又用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的把学生引向要探究的知识,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便显得水到渠成。
猜想和想象是探究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在《研究透镜》教学中,姚老师先回忆光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时的传播情况。因为旧知识的铺垫,学生都知道会沿直线传播。然后问学生:如果让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会不会发生变化?此时猜想无非两种结果:会,不会。接着姚老师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把一支铅笔放入水中,从上面观察铅笔的变化,使学生一目了然看到现想,从而了解了光的折射。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在教学中亦如此,因此我们要象姚老师那样,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机会,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还要在猜想的同时发动学生动手探究,进行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为善于学习的人。教师也能真正做到“受人以渔”,何乐而不为呢?
小学科学评课稿 篇六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版小学科学3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2课。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第二个活动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加深科学概念的理解。听了王宁璐老师的这堂课,我感受颇多,下面就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特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堂优秀的科学课,离不开老师精心的准备,这个准备不仅体现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体现在实验材料的选取上。本节课的两个教学活动都基于学生自主实验,材料的给予非常关键,宁璐老师针对教学目标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了易于辩认得“铁”材料与“非铁”材料组成的,共10“宝贝”,让学生能通过实验非常直观的了解“磁铁有磁性”,保证了课堂的高效性。
美中不足的是,这节课非常完美的完成了“磁性”这一科学概念的探究过程,却少了一点应用。教材中,在学生得出科学概念之后,还出现了分辨出哪些是用铁材料制作的,哪些不是用铁材料制作的。从探究和应用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建立和加深磁性的科学概念。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所以老师在一开始教学方式的选择是直观性的教学,后来又通过学校游园活动得到启示,换成了四(4)班的飞镖游戏。老师从导入部分的磁铁游园游戏到第一个探究活动磁铁有磁性,再到第二个探究活动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教师都做到了张弛有度,直观生动,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科学知识。
在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教师只安排学生研究隔着非铁质材料的物体。我觉得非常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由于铁材料的厚薄和形状不同,有时表现为把磁力“传递”到原来达不到的地方,有时表现为把磁力“阻挡”住了(磁屏蔽),这对3年级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活动只对非铁质物体进行研究。
主体上,作为三年级的一节探究课,本节课的设计上结构简单,目标明确,学生玩的开心,学的轻松。是一节很好的具有科学味道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