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做的阶梯【实用3篇】
书做的阶梯 篇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子书的普及,纸质书籍逐渐被人们所忽视。然而,在我看来,纸质书籍仍然是一种无法替代的宝贵资源,它们就像是一座座阶梯,让我们能够不断攀登知识的高峰。
首先,纸质书籍具有独特的触感和氛围。当我们打开一本书,翻动每一页时,可以感受到纸张的质感和书页的厚度。这种触感让人感到温暖和舒适,与电子书的冰冷触感有着明显的不同。此外,在阅读纸质书籍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氛围,那种安静的环境中,只有书页翻动的声音,仿佛和书中的文字融为一体。这种氛围能够让我们更加专注于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
其次,纸质书籍有助于培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与电子设备不同,纸质书籍没有强烈的光线刺激和其他干扰因素,可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视力。此外,阅读纸质书籍需要我们翻动每一页,而不是简单地滑动屏幕,这样可以锻炼我们的手指灵活性和手眼协调能力。更重要的是,纸质书籍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专注于阅读,避免了电子设备上的各种诱惑和干扰,帮助我们培养起持久的阅读习惯和深度阅读的能力。
最后,纸质书籍具有更好的保存和传承价值。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也越来越快,我们不得不面对电子书籍可能丢失或无法读取的问题。而纸质书籍则不同,只要妥善保存,便可持久保存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此外,纸质书籍也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世代相传,使得知识和文化能够得以传承下去。
综上所述,纸质书籍就像是一座座阶梯,帮助我们攀登知识的高峰。它们具有独特的触感和氛围,有助于培养阅读习惯和能力,并且具有更好的保存和传承价值。因此,我们应该继续珍视纸质书籍的存在,不断探索其中的智慧和美好。
书做的阶梯 篇二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纸质书籍似乎逐渐被人们所遗忘,电子书籍成为了主流阅读方式。然而,在我看来,书做的阶梯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它们不仅是知识的源泉,更是思想的引擎。
首先,纸质书籍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度的思考。与电子书籍相比,纸质书籍更多地注重于内容的质量而非数量的多少。纸质书籍通常经过编辑、审校等多个环节的精心打磨,作者们在其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思考。这些书籍所提供的知识和见解往往经过了深思熟虑,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思考。与此同时,纸质书籍也能够帮助我们培养深度阅读的能力,通过静心阅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内容,从而拓宽自己的眼界和思路。
其次,纸质书籍能够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和情感共鸣。当我们拿起一本纸质书时,可以感受到纸张的质感、书页的厚度以及文字的排版。这种触感让人感到亲切和温暖,与电子书冰冷的触感形成鲜明对比。此外,纸质书籍的装帧和插图也能够给人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增加阅读的乐趣。同时,纸质书籍也能够激发我们的情感共鸣,当我们沉浸于书中的故事和人物时,我们往往能够与他们建立起更为深厚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共鸣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和情感。
最后,纸质书籍有助于培养专注力和思考能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往往被各种媒体和信息所干扰,很难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力。而纸质书籍则不同,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干扰,专心致志地阅读。通过静心阅读,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专注力和思考能力,培养深度思考的习惯。同时,纸质书籍也能够帮助我们跳出信息的表面,思考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综上所述,纸质书籍就像是一座座阶梯,帮助我们攀登知识的高峰。它们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度的思考,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和情感共鸣,同时也能够培养我们的专注力和思考能力。因此,我们应该继续珍视纸质书籍的存在,从中获取知识的滋养,让思想在书的阶梯上不断升华。
书做的阶梯 篇三
书做的阶梯
书做的阶梯<转载陈忱
如果说,家住海边的孩子是在海洋里长大的,那么家里书堆了好几个书架的我,就是在书的海洋里长大的了。
我很庆幸有一对爱书的父母,因为他们,自呱呱坠地以来,我身边从来没少过书。伴随着成长,家里的书越来越多,每一本都能牵住我的心。其中,最吸引我的,莫过于《三国演义》了。
我第一次接触《三国演义》是在五岁左右。那时,我还小,识字也不甚多,但一见到它,就被书中“金戈铁马”的故事和三分天下的气势所紧紧吸引住了。有不懂的字,就查字典;有不懂的句,就勤思考;有不懂的史,就与父母共商讨……这样,第一部如此巨大的著作就被我于一个星期内“干掉”了。也因为它是原版文言的缘故,让我着实爱上了古文。
第二次见到《三国演义》是小学四年级。这时,那本原该躺在书架底层的巨作,因我一时“雅兴”,“重见天日”。我将它从头到尾细看了一遍、两遍、三遍……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它面前的渺小。刘备、关羽、张飞的`“名虽君臣,实同兄弟”让我感动,诸葛孔明的神机妙算使我敬仰,周瑜的英年早逝和嫉妒之心令我叹息,曹操那“花面奸臣”的嘴脸尤为我憎恶,西蜀群英的消逝让我多次落泪,“晋统三国”的结局叫我不住感叹世事无常……
兴致终因小学毕业前的忙碌搁下了。再次拿起《三国演义》是初一的暑假。
那是一个斜风
细雨的日子。扫开书卓上的杂物,捧出书,轻嗅,依旧书香。香虽依旧,人却不再。重看三国,多一分伤感,少一分年少轻狂;见证和关注的是历史的兴衰,而不是寻常的打打杀杀。孟德公在我眼中,不知为何已成主角。他的文才、他的武略、他的临阵之大智甚至“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谋机变,都为我所关注。在他和那一代人身上,映出的却是整个封建时代的影子。兴亡、无常……三次对《三国演义》的阅读,是三次对自己成长的注解。一路走来,踏书而行。书是我成长的阶梯,把我引向智慧的至高之点……
耳边响起一阵吟诗声:“……事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