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著同行(精选3篇)
与名著同行 篇一
名著是一座永恒的宝库,它们承载着世界的智慧和文化。与名著同行,我们可以领略到不同的思想和情感的碰撞,体验到历史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每一本名著都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和现代,连接着作者和读者。在与名著同行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文学的美,更能够从中汲取智慧,让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得到升华。
与名著同行,不仅是阅读的过程,更是一种心灵的旅行。当我们打开一本名著的时候,就像是踏上了一段未知的旅程。我们跟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了一个个独特的世界。在《红楼梦》中,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繁华和虚伪;在《傲慢与偏见》中,我们看到了爱情的曲折和坚持;在《1984》中,我们看到了权力的腐败和个人的抗争。每一本名著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触动和思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
与名著同行,也是一种人生的修行。名著中的主人公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挑战,他们的选择和决策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教训。比如,《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在荒岛上独自生活多年,他的坚持和勇敢是我们值得学习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他在战争年代中坚守信仰和人性,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与名著同行,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们的成长和改变,从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
与名著同行,还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名著往往语言优美,结构严谨,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够欣赏到其中的美。与名著同行,我们需要仔细品味文字背后的深意,理解作者的用心和意图。同时,名著常常涉及到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需要我们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才能够理清头绪。通过与名著的对话,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将得到提升,使我们在其他领域中也能够游刃有余。
与名著同行,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责任。名著是文化的瑰宝,我们有责任去传承和弘扬。与名著同行,我们要用心去读,用心去理解,用心去思考。我们要用自己的言语和行动传播名著的精神和价值观,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名著的智慧和美。与名著同行,我们不仅与作者同行,也与读者同行,共同分享阅读的乐趣和启示。
与名著同行 篇二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智慧和思想的结晶。与名著同行,我们可以穿越时空,感受到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氛围。每一本名著都是一扇窗户,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和人生观。与名著同行,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文学的美,更能够从中汲取智慧,让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得到升华。
与名著同行,是一种思考和启迪。名著中的主题和情节常常引发我们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比如,《1984》中对于权力和自由的探讨,让我们思考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傲慢与偏见》中对于社会等级和爱情的表达,让我们思考了价值观和人性的问题。与名著同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从而启示我们对于自身和社会的认知。
与名著同行,还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名著中的语言和结构常常具有独特的魅力,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够欣赏到其中的美。与名著同行,我们需要仔细品味文字背后的深意,理解作者的用心和意图。同时,名著中常常涉及到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需要我们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才能够理清头绪。通过与名著的对话,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将得到提升,使我们在其他领域中也能够游刃有余。
与名著同行,还可以提升我们的情商和人生智慧。名著中的主人公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挑战,他们的选择和决策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教训。比如,《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在荒岛上独自生活多年,他的坚持和勇敢是我们值得学习的;《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的才华和痛苦让我们深思人生的意义。与名著同行,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们的成长和改变,从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
与名著同行,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责任。名著是文化的瑰宝,我们有责任去传承和弘扬。与名著同行,我们要用心去读,用心去理解,用心去思考。我们要用自己的言语和行动传播名著的精神和价值观,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名著的智慧和美。与名著同行,我们不仅与作者同行,也与读者同行,共同分享阅读的乐趣和启示。
与名著同行 篇三
走上中学讲台,成为一名不见经传的中学语文老师,这是2009年9月的事。那时候我有一个梦想:让学生成为有文化底蕴的年轻人。尽管我一直反对将审美感受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但是潜意识中还是希望学生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知识,更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于是,对语文教学熟悉了两周之后,我迫不及待地将名著阅读纳入教学视野了。
学校允许每周有一节课外名著阅读课,但当时教室离图书馆较远,来回需要二十分钟,太浪费时间了,于是我选择了在教室上名著阅读课。第一次上课发现很多学生没有课外书,更不用说文学方面的课外书了,我那时才发现来自农村的孩子在语文方面是多么贫瘠。第二次上课,教室的课外读物多了起来,但大多
是《读者》、《青年文摘》、《格言》等杂志,还有一些七堇年、韩寒、郭敬明等人的小说。我忽然发现,每周安排一节教师引导的课外阅读课是多么需要。于是绞尽脑汁,准备了一节《水浒传》的课,结果就是失败了,学生没有兴趣,课堂及其沉闷。
我是不甘心失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重新调整了课程思路,准备了一节以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为中心内容的名著赏析课。我找来苏菲·玛索主演的同名电影,利用剪辑软件将我需要的视频片段剪辑下来,第一片段是列文向吉蒂求婚,第二片段是安娜在火车站偶遇渥伦斯基,第三片段是安娜跳轨自杀。我又通读了全书,找到了与视频配合的三个语言片段。然后又去查找了有关托尔斯泰的资料,几天时间之后,终于揣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走上了讲台。上课之后第一句话就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大家知道这句话出自哪本名著吗?”很多同学答不上来,这也不奇怪,然后我引出了托尔斯泰和《安娜·卡列尼娜》。围绕着“列文——吉蒂”的幸福家庭和“安娜——卡列宁”的不幸家庭,我开始了对故事的叙述。学生还是很爱听故事的,一个不会讲故事的语文老师是不合格的,很幸运,我是一个讲故事的能手。故事情节叙述完之后,我打开了准备好的三个视频,边看边介绍,介绍影片人物关系,介绍演员,十分钟过去了,电影片段看完了。当看到安娜纵身倒向车轨,画面中出现了她小时候跳水的场景,然后就是一根火柴,燃烧殆尽,只剩下微弱的光亮,在寒风中熄灭了,学生也沉浸在这种悲剧结局中了。我又趁热打铁,带领学生欣赏了相应的三个文字片段。托尔斯泰是个心理描写大师,车尔尼雪夫斯基称这种心理描写为“心灵辩证法”。读到吉蒂面对列文和渥伦斯基时的复杂细腻而又矛盾的'心理时,学生会心微笑;当读到托尔斯泰描写安娜的外貌——有一股压抑着的生气流露在她的脸上,学生唏嘘不已;当读到安娜在火车站愁肠百结、痛苦不已、进退两难时,学生对安娜减少了指责,充满了同情,小说写道:“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扶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扑通跪下去了。同一瞬间,一想到她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为什么呀?’她想站起身来,把身子仰到后面去,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有的学生已经被打动了。这个时候,下课铃声打响了,学生没有像以前那样急不可待地冲出教室,而是净净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意犹未尽。
走下讲台,我知道:学生喜欢这样的课。第二天上课时,学生围在我身边问:“老师,什么时候再上名著阅读课?”我假装生气地说:“这节课花费了我好几天的时间,你们倒是爽了,我可累坏了。怎么弥补一下我的心里损伤?”学生很无辜地说:“那我们写篇读后感
吧。”这个提议正中下怀,于是一次小作文
训练也顺便完成了。
一周之后的同一时间,我又开始了第二次名著赏析课的尝试。这次选取的是《简爱》。同样的手法,先是去剪辑影片,然后再去寻找文字片段。课堂结构和上周差不多,先是介绍小说的内容,然后让大家谈谈对主人公简爱的看法,接着看视频片段,最后赏析语言片段。我选取的片段是简爱的爱情和自尊宣言:“你难道认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够容忍别人把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杯子里泼掉?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这段话写得太好了,我让学生齐读、分开读,反复读,读出简爱的感受来,读出自尊和坚强。
接下来的几周,由于没有准备太多的材料,名著赏析课一度中止了。我内心也充满了遗憾,内心一直谴责自己为什么不能抽出时间备备名著赏析课,让学生每周都有一次“文学盛宴”。终于,学生开始写意见书了,提得最多的就是希望将名著赏析课的传统延续下来,成为每周必上的课程。学生的热情也感染了我,我又放下部分读书计划,开始了正式的名著赏析课的备课。这种课程终于成为了高一上学期的传统课。
下学期分班之后,学生换了,我不知道新的学生喜不喜欢名著阅读,再加上担任了班主任,杂事多多,名著阅读课再次终止了。有一天,和1班的几个学生聊天的时候,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听说你在上学期带领他们阅读名著,为什么到我们班没有了呢?老师不能太偏心!”我有点惭愧,但是手头又没有新的课件,于是又拿以前赏析过的名著,“炒炒冷饭”。和以前的反应一样,学生对于文学名著充满了神往,渐渐地,名著阅读课成为了每周的常态课。
我一直认为:文如其人。有伟大的作家才会有伟大的作品,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里面不仅有作家的政治社会观点,更重要的是作家的伟大人格。读一部作品,重要的就是能够触摸作家的心灵,感受他心脏的跳动,从而有助于养成自我健全的人格。做了班主任之后,我才明白教育之于一个学生的重要意义,明白管理不是教育,教育意味着人格的熏陶和养成。文学和教育看似相差很远,其实近在咫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一本最好的人生教科书。因此,我希望我的名著赏析课发生作用的范围不仅仅在语文教学方面,而且要拓展到更广阔的教育天地中。
接下来的一年,我带着学生阅读了《远大前程》,皮普和艾斯黛拉经过十几年风风雨雨,最后明白什么东西对于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不是地位,不是金钱,而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感情,最后他们重逢于郝薇香的旧宅,学生若有所思。我带着学生读了池莉的《烦恼人生》,印家厚如何挣扎在平凡而又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作者说:“所谓家,就是一架平衡木,他和老婆摇摇晃晃在平衡木上保持平衡。”学生觉得这种体验似乎离自己很远。我带着学生读了《陈奂生上城》,一个农村小人物身上是如何保留了中国根深蒂固的“国民性弱点”,学生开始反观自身。我又带着学生读了白先勇的《永远的尹雪艳》,尹雪艳是个不死的精灵,她一身白衣,她善于交际,她热情如火,她冷艳动人,她就是死神。我记得在阅读这篇小说的时候,讲到了徐壮图被工人刺死,尹雪艳出现在徐壮图的灵堂的时候,下课铃声响了,学生非要求拖堂将小说欣赏完。
名著阅读课有欢笑,有沉静,有愉悦,也有悲凉,所有的感情都会在那节课登场,所有的学生也都沉浸在名著的滋润中,享受这短暂的“每周一节”。这节课总是过的最快,总是感觉意犹未尽,学生在这节课真正地体验着文学,和文学对话、沟通。这是一节课,一节普通的名著阅读课,这节课没有分数的困扰,没有成绩的烦心,没有教材的单调,没有试题的繁重,有的只是浸淫于名著中,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