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屠呦呦(优质3篇)
作文素材-屠呦呦 篇一
科学的光辉——屠呦呦
屠呦呦,一个名字在药学界闪耀着光辉。她是中国的科学家,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华人女性。她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医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也为全世界的抗疟疾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屠呦呦于1930年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一个普通的家庭。她从小就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心,立志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在大学期间,她选择了药学专业,并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了研究抗疟疾的课题。
抗疟疾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每年都有数百万人因为疟疾而失去生命,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然而,长期以来,疟疾的治疗一直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屠呦呦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
经过多年的坚持不懈,屠呦呦成功地从中草药中提取出了一种名为青蒿素的成分,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抗疟疾药物。青蒿素不仅能够杀死疟原虫,还能够预防疟原虫对其他药物的抵抗。
屠呦呦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她的发现不仅为疟疾的治疗带来了希望,还为药学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2015年,屠呦呦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华人女性。
屠呦呦的成就不仅仅停留在科学研究领域。她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改善贫困地区的医疗条件做出了努力。她的一生都在为人类的健康福祉而奋斗。
屠呦呦是一个科学家的榜样。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坚持努力,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她的研究成果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的力量,也给了我们对未来的希望。
作文素材-屠呦呦 篇二
医学的奇迹——屠呦呦
屠呦呦,一个名字让人们想起医学的奇迹。她是中国的药学家,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华人女性。她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医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也为全世界的抗疟疾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屠呦呦的研究成果青蒿素是一个医学的奇迹。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全球,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屠呦呦通过对中草药的研究,成功地发现了一种能够治疗疟疾的成分。这个成分就是青蒿素。
青蒿素的发现对世界来说是一个重大突破。它不仅能够杀死疟原虫,还能够预防疟原虫对其他药物的抵抗。这使得青蒿素成为了目前最有效的抗疟疾药物之一。
屠呦呦的发现改变了疟疾的治疗方式。在她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球范围内对于疟疾的治疗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青蒿素被广泛应用于疟疾患者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屠呦呦的成就不仅仅是在医学领域,她的研究成果也为药学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她的发现为新药的研发提供了思路,也为科学家们带来了启示。她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屠呦呦是一个医学的奇迹。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科学的真理,就能够创造出一个个医学的奇迹,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贡献。
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不仅给了我们对未来的希望,也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的光辉。她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对自己的梦想充满信心,勇往直前。她的成就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作文素材-屠呦呦 篇三
作文素材-屠呦呦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药学家,中国 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该院1952年年底自北京大学独立建院,2000年4月回归北京大学,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化学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个人荣誉
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09年,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获奖词
表彰她在青蒿素的发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科研过程
屠呦呦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她认
为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与工具。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当时,正值初创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科研人员不足。但是,党的“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宝库,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遂成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屠呦呦增添了力量和信心。
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Lour.)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nia L.var.lanceolata Bge.)的生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
屠呦呦虽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但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她都积极主动地完成。由于她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59年,屠呦呦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在2年半的学习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参加过临床学习。通过这次学习,屠呦呦深深感受到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她还根据自己的专业,深入药材公司,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及炮制技术,并参加北京市的炮制经验总结,从而对药材的'品种真伪和道地质量,以及炮制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以后,屠呦呦参加了卫生部下达的中药炮制研究工作,是《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的主要编著者之一。该书广泛收集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药炮制经验,对有关文献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1978年,该书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大会成果奖。
通过一段时间的生药和炮制研究,屠呦呦体会到,中药研究还必须重视中药内含物质与药效之间的关系,而有效成分的研究又是掌握中药疗效规律的必然途径。屠呦呦和同志们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后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还原青蒿素。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发明奖。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由于屠呦呦在科研工作的出色成绩,1987年,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传承者,古代医书淘到金
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追梦人,求索之路无止境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拉斯克奖
2011年8月,屠呦呦出现在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名单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预言性地公开指出,非院士的屠呦呦和另外一位中医科学家值得获得诺贝尔奖。
饶毅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希望很大,事实上,她获得这个奖甚至比获得诺贝尔奖更厉害。”
共有超过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奖,而其中有80位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该奖项也被看作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个人获奖引争议
“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