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食堂的600字作文(经典6篇)
以前食堂的600字作文 篇一
以前食堂的600字作文
回忆起以前的食堂,让我不禁感慨万分。那是我上学时光里最美好的记忆之一。虽然食堂的环境简陋,食物的种类也不多,但是却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回忆和珍贵的友谊。
以前的食堂是一个大院子里的简易小房子,四面墙都是红砖。门口有一块用黑板画成的菜单,上面写着当天的菜品和价格。食堂里只有几张木桌和长凳,几乎没有什么装饰,但是却总是座无虚席,每个人都在这里享受简单而美味的食物。
食堂的食物种类并不多,但是味道却是无与伦比的美味。我们常常排队等待,然后用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拿到自己心仪的菜品。每天的菜品都是食堂阿姨精心准备的,她们用心做好每一道菜,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食堂里,我们不仅享受美食,还结交了许多好朋友。每天一起吃饭,互相分享快乐和烦恼,一起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我们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形成了紧密的友谊。即使多年后,我们回忆起这段时光,依然会心生感慨。
以前的食堂虽然简陋,但是却散发着浓浓的温馨和乡愁。那里的食物虽然简单,但是却充满了爱和关怀。在那里,我们不仅填饱了肚子,更得到了成长和快乐。食堂是我们成长路上的一道风景,永远值得怀念。
以前食堂的600字作文 篇二
以前食堂的600字作文
以前的食堂是我上学时光中最温暖的回忆之一。那里不仅有美味的食物,还有友善的阿姨和愉快的氛围。
食堂位于学校的一角,是一个宽敞明亮的大厅。每天中午,学生们陆续来到食堂,排队等待。食堂阿姨们忙碌地准备食物,笑容满面地迎接每一位学生。食堂里的菜品种类繁多,有热腾腾的米饭和香喷喷的菜肴。无论是肉类还是蔬菜,都是新鲜可口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自己喜欢的菜品。食堂阿姨们总是尽力满足我们的需求,让我们吃得开心满足。
食堂里的氛围也非常愉快。我们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谈笑风生。有时候,我们会在饭后一起玩游戏或者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食堂里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在这里享受着美食和友谊。
除了美食和友情,食堂还教会了我们许多重要的品质。在食堂里,我们学会了排队等待和分享。我们要遵守秩序,不挤不抢,尊重他人。我们还要学会分享,不贪心,不浪费。这些都是食堂教给我们的宝贵的道德观念,对我们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回忆起以前的食堂,我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怀念。那里不仅给予了我们美食,还培养了我们的友谊和品质。食堂是我们成长路上的一座里程碑,永远值得怀念。
以前食堂的600字作文 篇三
今日的北京大学燕园校区有名闻全国的“一塔湖图(博雅塔、未名湖、图书馆)”,前几年在艺园食堂一道名为“一塔湖图(烤肋排)”的菜肴,也曾爆火。实际上北大引领全国食堂界之风潮渊源已久,民国时候那时候北京大学还在北京(北平)二环里面,周边美食遍地,那时候北大的吃食比现在还更胜一筹。
北大毕业的朱海涛曾写道:“谈北大自不能不谈北大的吃……北大的吃是自由的,方便的,价廉物美的,各得其所的……北大的吃是绝对自由,爱怎么吃就怎么吃。”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国的大学分为三类,第一类国立大学
,第二类教会大学
,第三类私立大学
。其中国立大学自然是收费最少的,比如国立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每年学费在二十块钱到三十块钱现大洋之间,住宿免费。收的学费少了,学生们就能把省下的钱用在吃上了。
不同于今天我们去食堂刷卡打饭,那时候没有这么高科技。但去食堂吃一次饭给一次钱,好像又太过麻烦。为了免去这种麻烦,学校里面有一种叫“包饭”
的服务。
简单点说就是北大学校里是有好几个食堂的,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食堂,每月交六块到八块伙食费,到饭点就可以直接去吃饭,不需要再排队结账了。但是吃“包饭”的学生却不是很多,因为学校很大学生可能在各个地点上课,而吃“包饭”的食堂却是固定的,那年头也没有共享单车,为了吃顿饭走半个钟头路太不划算,而且吃饭时间是固定的,有时候老师拖堂,去晚了饭就没了。
再来“包饭”其实也不便宜,毕业于北大哲学系的徐訏曾回忆说,一学期吃三十多钱已经是中产学生,而“包饭”吃的伙食不过是“回锅肉、冬瓜烧肉、青椒炒肉丝、花卷”这些简单菜式,这样看下来“包饭”算不上物美价廉。
有了钱,下馆子自然不是问题。但是选择一家好吃的馆子却是一门学问,对于这一点,这些高材生有自己的心得。北大红楼外的海泉成,以炒腰花著名;清华大学的学生金岳霖爱吃正阳楼的螃蟹;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赵世炎对胡适请他吃过的便宜坊烤鸭念念不忘;籍贯杭州的梁实秋对窝窝头、驴打滚、玫瑰饼、烧羊肉着实很感兴趣;季羡林爱吃东安市场的涮羊肉;燕京大学的王世襄不光喜欢吃还喜欢自己动手,经常自带食材去餐馆后厨亲自下厨。
尽管1916年北京大学就制定了《食堂规则》
十条,但是显然清华大学的食堂管理更甚一筹。北京大学毕业的柳存仁就曾夸耀清华大学的食堂“广敞无比清洁卫生”
。
以前食堂的600字作文 篇四
xxx爆发以后,大批高校内迁,大批国土的沦陷,使得学校的伙食状况迅速下降。xxx时期,西南联大大食堂的伙食是“八宝饭”
。所谓的“八宝饭”不是八宝粥的那个八宝。“八宝饭”是指食堂红色的糙米里夹着沙子、木屑,甚至几粒老鼠屎,因此被同学们戏称为“八宝饭”。
这一时期食堂的常备菜是盐水煮芸豆和紫灰色的魔芋豆腐,烂糊糊的淡而无味。偶尔有一碗回锅肉、炒猪血,那就打牙祭了。
尽管条件如此艰苦,但是依然不能阻挡大学里面吃货那颗蠢蠢欲动的心。每当学校没有课的时候,西南联大的第一大吃货——汪曾祺就开始行动了。西南联大地处偏辟,周遭当然没什么好吃的,但这并不妨碍汪曾祺去昆明市区觅食。东月楼是一家地道的云南饭馆,汪曾祺难忘的就是他家那一道锅贴乌鱼,“乌鱼两片,去其边皮,大小如云片糕,中夹宣威火腿一片,于平铛上文火烙熟,极香美。宜酒宜饭,也可作点心。我在别处未吃过,在昆明别家饭馆也未吃过,信是人间至味”。
今天风靡大江南北的过桥米线和汽锅鸡,那时候还只是局促在云南一隅之地,汪老先生有幸领先咱们几十年品尝到这等美味,五十年后故地重游的汪曾祺再次品尝这一美味,却觉得没了从前的“清清纯纯,一片鸡香”,后来发现是用的鸡不一样了,直到后来友人带来“武定壮鸡”,才又吃到了当年的味道。
汪曾祺还介绍道小西门马家牛肉馆的牛肉冷吃最香,护国路的白汤羊肉十分暖胃,奎光阁的面点昆明只此一家,玉溪街的蒸菜很有意思。
当然也不是说西南联大的食堂就一无是处,云南由于气候和地势原因特别适合各种野生菌子的生长,西南联大师生们就经常去校后的山上采各种菌子回来加餐。连汪曾祺也赞叹:“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
以前食堂的600字作文 篇五
今天中午,像往常一样,全体师生陆陆续续地走进食堂准备吃饭,我也准备像往常一样平静地吃完饭,可谁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一场大风波。
我打完饭,走到座位上时,见杨迎气得满脸通红,气冲冲地瞪着许成善。我想:许成善这个调皮鬼,哪天不招惹杨迎,公鸡都能下蛋、母鸡都会打鸣了。我嬉皮笑脸地说:“两位老大,又闹别扭啦?告诉本班长来!”杨迎眼珠瞪得圆圆的,一言不发。唉,谁让许成善又点燃了“导火索”呢?
“你…你没事吧?”许成善像担惊受怕的老鼠一样问。
“切,告诉你,我今天绝食!”杨迎怒气冲冲地说道。我在一旁悄悄地想:哼!,你能绝食,我还能让太阳从西边出来呢。
许成善像是挨了雷劈似的,倒在椅子上。我不管他们,自己吃起饭来。杨迎又瞪了他一眼,大口扒起饭来。切,民以食为天,你还绝什么食呢,到最后不还是要吃饭。
许成善也坐起来,吃起饭。杨迎见许成善起来了,就一手拿起自己的筷子一头按在桌子上,另一只手一用力,只听见“啪嘎”一声,不得了,筷子断了。我的神啊,就是我能有雄心豹子胆也不敢干这种事啊。许成善见了傻了眼,下意识的又倒了下去。这时,搞勤杂工的奶奶来了。见了这断筷子,眼珠都气红了,气呼呼地问:“谁干的?马上人家初中还要用筷子吃饭呢,你们怎么不爱护公共财物呢?哪个班的?我找你们老师去。”我的心像被锤子砸了一下,会不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我也受牵连呢?杨迎脸上由“暴风骤雨”变为“晴天霹雳”。这是又走过来一个奶奶,见那个奶奶生气,又见那无辜的筷子,一下子生气了,说:“呦,谁干的?找他们老师去!”搁下这句话走了,而许成善在那儿小鸡吃米似的点头。
不一会儿,戚主任来了,那奶奶指着杨迎说:“就是她把筷子折断的。”
“还是一个女生呢,这么凶!”另一位奶奶说。
“哪个班的?”高大的戚主任问。
“四…四…(3)…班。”杨迎吞吞吐吐地说。
“筷子是被你折断的?”他质问道。
“不是啊,吃饭的时候,它自己‘啪啦’一声断了。”杨迎边说边望望戚主任的表情。撒谎!我恨恨地想。
“筷子自己断了?真神了?”戚主任边说边摇着头走了。这时陈惠才冒出一句“老太婆”的马后炮!
同学们,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我们小学生可不能撒谎,也不要背后议论别人,要正本清源、正大光明喔!爱护公物,人人有责!我在心里真的希望杨迎同学主动向班主任认错,我会支持你的!
以前食堂的600字作文 篇六
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曾多次更名,为了方便概述以下统称“中央大学”。作为民国时期的最高学府,中央大学的食堂当然也让人格外关注。
xxx期间,中央大学西迁重庆,伙食待遇也是直线下降,西南联大的“八宝饭”也被中央大学借鉴过去了。而且由于中央大学的特殊地位,使得伙食差的问题慢慢向“学生运动”转变,隐隐约约中大有一股反对蒋校长的潮流。
蒋(时任中央大学校长)听说这件事后,决定亲自去中央大学陪学生们吃顿饭,来平息这场潮流。中大吃饭,一般是大家上午11时半进入食堂,而且中大食堂只有竹桌,没有凳子,所有人只能站
着就餐。蒋来后,径自走到大饭桶前,盛了一碗“八宝饭”,取了一份菜,作立正姿势开始就餐。吃了一口被硌了下,但还是咽了下去,然后,又到大饭桶前盛了第二碗,他一面吃一面问学生:“你们每天都吃这样的饭菜吗?”同桌的学生回答:“一年四季都是这样。”蒋对随行官员说:“米质太差,菜里的肉太少,要设法改进。他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不能亏了他们。”
接着,蒋又到饭桶去盛了第三碗,把份菜全倒进饭碗里,全都吃光了。当时年近60的蒋居然比学生还能吃,而且吃的是“八宝饭”,确实把人都给镇住了,食堂学潮最终也平息了。不过之后,中大学生的伙食确实有所提高。
不过要是以为中央大学的伙食只是因为战争时期而变差,那就太年轻了。吴宓刚到中央大学任教的适合,那时候中央大学还在南京,就曾对学校的伙食深恶痛绝。那时候吃的饭是由学校厨房从远处送来,但是饭菜装在锡罐里不保温,送到教学楼的时候早已经凉透了,同时因为是学校食堂的大锅饭而非专为个人精心准备,食材的选择、饭菜的样式和口味等并未针对个人饮食习惯而选择,以至于吴宓发出“饭颗颗而菜味恶”的不满。
既然学校的饭菜不合口,全校师生们当然不能逆来顺受,自然就要到别处觅食。《蒋公的面子》中的那个吃货教授夏小山的原型,就是中央大学中文系的老院长胡小石,胡小石是民国著名美食家,吃起来当然要讲究。学校食堂不满意怎么办,没关系校外还有馆子啊。
当年南京名菜馆马祥兴为了适应知识分子的口味,用虾仁、鸡肝等配料加上豆腐做成一道菜,得到了胡小石和另一位教授胡翔东的赞美,后来这种豆腐被称为“胡先生豆腐”。后来好多中央大学的学生慕名而来品尝这道菜,除了吃的美食,更多的人还希望在这里能看到馋嘴的胡小石教授,得到他的指教。
说到南京怎么能不说到鸭子呢,南京的烤鸭和盐水鸭都是名声在外,当年民国时期也有不少著名的鸭子店,有些店到今天还特别火爆。据说当年中央大学的学生们经常喜欢出门去斩半只或一只鸭子,价钱也不贵,然后回来宿舍就着绍兴黄酒,高谈阔论,跟今天大学宿舍的聚会一模一样。
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请在微信、微博搜索“时拾史事”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