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通用23篇)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作为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人物,李贺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著有《昌谷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篇1
诗鬼——李贺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河南福昌人,是著名的唐朝诗人,被称为“诗鬼”。
诗鬼李贺的生平
正史所载李贺资料甚少,其生平仅见于李商隐的《李贺小传》与杜牧应沈子明之请所撰的《李长吉集序》,以及一些唐人笔记如张固的《幽闲鼓吹》、彭大翼《山堂肆考》。
少年时代
李贺外貌特别,巨鼻,浓眉,身材瘦长,还留着长长的指甲。因体弱多病,不到十八岁,头发就开始发白。
从束发读书以来,阅读了经传史牒、诸子百家、古小说等方面的书籍。对于古诗有特殊的爱好,垂髫之年,就熟读诗经、楚辞、古乐府、汉魏六朝诗歌以及当代许多诗人作品。
李贺经常在太阳刚从东方升起时,骑着一匹瘦马,背个破锦囊,离开家门,四处出游。一路上仔细观察景物,为使之再现于自己诗中而搜索枯肠。一有所得,立即记在纸上,投入破锦囊中。晚上归来,再把白天所记整理成文,投入另一囊。母亲见此状心疼的说:“是儿当要呕出心乃已尔!”
由于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上刻苦学习创作,因此诗名很早就传扬海内。少年时代表作的乐府诗,就能与老一辈诗人李益、张籍媲美。王定保《唐摭言》记载:李贺七岁时,大文豪韩愈和洛阳名士皇浦湜登门拜访,李贺当即挥笔作《高轩过》诗以答谢。这则传闻,虽与事实有所出入,但符合李贺思想、艺术较早成熟的实际情况。
十八岁那年,满怀着理想与希望,告别朝夕相处的亲人,离开家乡,踏上求取功名、期望施展抱负的人生道路。
遭谗落第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从家乡昌谷来到唐朝的东都洛阳准备参加这一年的府试,这年恰巧极负盛名的文学家韩愈因出任国子博士,受人毁谤,来洛阳上任,李贺久仰大名,带了自己的诗稿,登门拜访,成功获得韩愈的赏识。皇甫湜也在这一年认识李贺。
这年李贺凭著出众的才华,很顺利地通过府试,接着要去长安应礼部试。他的应试诗《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记录青年诗人初试锋芒时那种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神情。这组诗既符合试帖诗切题要求,又能将诗人妙趣横生艺术意想和含而不露的讽喻,很有分寸的表现出来。
就在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使这位刚踏上生活道路、充满幻想的年轻诗人遭受了巨大挫折。李贺是唐朝宗室郑王李亮(唐高祖的八叔)的后裔,但家道已经没落。因为他的父亲名叫晋肃,和进士音近,一些妒忌他才华的人就以避讳为理由阻止他参加科举考试。爱赏李贺文才的韩愈激于义愤,为之作《讳辩》,以圣人经典和国家律令为根据,指出“避嫌名”是不合理的,曰:“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回击那些毁谤者。
李贺落第归家后,闲居昌谷,终日药石随身,只有巴童能怜爱这个不幸的人,还辛辛苦苦地随从着他。
随后李贺再度到洛阳,想寻求政治出路,《自昌谷到洛后门》一诗表露出他的意向:“东家名廖者,乡曲传姓辛。杖头非饮酒,吾请造其人。始欲南去楚,又将西适秦。”,李贺欲求仕进,是要南行投奔节镇,还是入长安“探秦台意”?为此犹豫不定。最后请巫者占卜,决定西去长安。
长安三载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冬,李贺进京求仕。按照唐代制度,仕进除应试一途外,还可以由父荫得官。李贺以“宗孙”、荫子、仪状端正等条件,由宗人荐引,经过考试,在元和四年春天,被任命为奉礼郎,时李贺二十。
奉礼郎是一个从九品上的小京官,属太常寺,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李贺抱着满腔热忱到长安,而现实生活对他的回报却是无情的,因奉礼郎官职卑微,根本不在皇亲国戚、显贵要人的眼里,所以很少有人与李贺来往,李贺生活在这种世俗的环境中,时时受到拘束和压抑。
在官冷位卑的环境中,李贺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时相往还,成为他这一时期的重要精神寄托,包括陈商、沈亚之、杨敬之、王参元、权璩、崔植和朝夕相处的密友,沈子明,李贺临死时,把自己诗作全部手稿托付给他,可见他们的友谊深厚。
长安三年的现实生活彻底打破李贺的幻想和迷梦,使他越来越清醒地注视人生、敏锐的观察社会,挥笔写下了许多反映现实的诗篇,这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
昌谷闲居
元和七年春,李贺送好友沈亚之落第返乡后不久,便抱着郁郁不得志的心情,辞去奉礼郎的官职,离开长安,返回家乡昌谷。
李贺这时期的创作,一方面反映出自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以后的生活乐趣和体验,一方面也表现出不忘国事的精神。
南北游历
为了寻找施展抱负的机会,也为了谋求生计,李贺在昌谷闲居一年后再也不安心蛰居家园、读书作诗,元和八年六月,出发到潞州。
李贺选择潞州是因为他在洛阳、长安时,与韩愈学生张彻结为好友,这年,张彻应潞州长史、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邀召,“初效潞幕”,在郗士美的幕府里担任草拟文书的职务,李贺希望得到张彻的引荐,但最后却未得到重视。
元和十年春,告别张彻,南下探视正在和州任职的十四兄。回北方时,道路受阻,李贺干脆南游吴会,李贺好友如皇甫湜、沈亚之、陈商等都是南方人,且江南风光对生长在北方的李贺颇具诱惑力,使李贺下决心一游江南。李贺先后到过金陵、嘉兴、吴兴、甬东等地,这期间他写了一些追怀前朝往事和记述诗友交会的诗篇。最后回北方受阻缓解,李贺就从江南北归昌谷。
南北游历并不能消除李贺胸中郁结的愁闷,加上体弱多病、经济拮据,返家后不久,终因精神和肉体上双重折磨于二十七岁时离开人世。死前将诗分四编﹐凡二百三十三首,交给好友沈子明。
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记述了李贺姐姐在李贺临终时的见闻: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蚪,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 。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张读的《宣室志》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些传说,当然不可能是事实,但是,玉溪小传,托之于姐姐之口,张读漫记,托之于梦寐,使传说增添了美丽的色彩,反映了家人、亲友以及爱慕李贺的人们的美好愿望,寄寓着人们对年轻诗人的深切哀悼。
诗鬼的诗的艺术特色
李贺的诗想象力丰富,意境诡异华丽,常用些险韵奇字,作品中出现的“死”字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风格同唐朝其他诗人迥然不同。他的诗作内容有一部分承袭了屈原《楚辞》中《山鬼》,《国殇》等篇的传统,如《神弦曲》、《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另一部分则很有现实主义风格,如《老夫采玉歌》,反映了贫民生活的艰苦。〈秋来〉可见其独特的创作风格。
“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
毛先舒《诗辨坻》说:“大历以后,解乐府遗法者,惟李贺一人。设色秾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又引谭友夏云:“诗家变化,盛唐已极。后又欲别出头地,自不得无东野、长吉一派。”钱锺书的《谈艺录》辟有八章是专论昌谷诗,说李贺在六朝作家中最近鲍照,除在诗中说鬼外,“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又说“若偶然讽喻,则又明白晓畅,如《马诗》二十三绝,借题抒意,寄托显明。”钱锺书发现李贺在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符合西方几个著名诗人(如英国的柯勒律治)的风格。葛瑞汉在《晚唐诗选》中称李贺:“久被漠视之后,最近才被重新发现的诗人。”
诗鬼的代表作有哪些
神怪诗
以描写鬼神怪异为题,是把楚辞的浪漫主义与唐诗的圆熟技巧结合的一个成功范例。此类作品不算多,但在李贺诗的名作中,一半以上是属这类,后世诗评家称李贺为“鬼才”,称其诗为“鬼仙之辞”。例如《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珮。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此诗本是写一片墓地景色以及诗人凭吊之情,但当诗人异想天开地唤出一个美丽的精灵在其间活动时,死气沉沉的墓地就蓦然平添了种种幻觉。墓地上的一草一木、一风泉一燐影,都因精灵而跃跃欲生。李贺将可爱与可怖揉合在一块,这样撼动人的力量,决不是一幅客观景物的描写能够相比拟的。
讽喻诗
以唐代现实中的社会矛盾作为素材,而以古乐府和新乐府的形式创作。这类诗是李贺诗中较富思想性的一部分。诗人充分运用比兴和歌谣手法,巧妙地讽刺丑恶,热情地讴歌美好、激越地指斥不平,这些诗兼有民歌的清新明快、形象生动和格律诗的锤炼精粹,在唐代乐府诗中独树一帜。
抒情诗
绝大多数都是抒发仕途坎坷的苦恼,因此显得较为单调和悲凉,李贺这类名作不多,但其中《开愁歌》、《浩歌》、《长歌续短歌》、《莫种树》等,都相当出色。
其他
主要是酒席歌筵上的应景之作,内容为饮宴、歌技的描写。典型的作品如《许公子郑姬歌》、《花游曲》,因此显得情调庸俗,格调不高,而流于”齐梁体”的艳冶也萎靡一路。
此外为一些咏人诗和咏物诗,这些诗思想性不强,近乎习作,但设想奇特、炼字精警、风格独特,有如音乐家的即兴练习曲,画家的写生素描,别有一种艺术上特殊价值。《春坊正字剑子歌》、《唐儿歌》、《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等,均是此中佳构。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篇2
李贺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极富艺术个性的一位诗人,他以虚幻荒诞、幽峭冷艳的诗风著称,锻词炼字,抒怀言志,在奇崛派中可谓独树一帜,倾倒后人。
李贺出身于一个没落皇室后裔的家庭,年少时便勤奋苦吟,外出时常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其母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读及此处,深感贾岛“两句三年嘚,一吟双泪流”中蕴含的艰苦辛酸。
李贺博览群书,志向远大。却因父名晋肃,晋、进谐音这一陈腐的封建避讳观念,而不能应进士试,郁郁不得志的李贺,终因仕途潦倒,体弱多病而英年早逝,时年仅二十七岁。但他却为后世留下了240多首的诗篇。
李贺的诗歌,用语不凡,内容同样深刻丰富,可谓“笔补造化天无功”。(《高轩过》)
李贺的诗歌显示出他非凡的才能,胸怀抱负,志向远大。年少时的他,便渴望有朝一日“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马诗》之十五)他渴望建功立业,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像“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十三首》其五)其凌云壮志,堪比辛弃疾的“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想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南园十三首》其六)大有岑参“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气魄。李贺的远大志向与抱负还体现在“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野歌》)的积极追寻。渴望建功立业的李贺还用诗歌歌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像那首《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但志向远大的李贺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因而借诗歌宣泄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像“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咽。”(《致军行》),这诗句喊出了古往今来多少淹蹇不遇之士的悲愤心声,好一句“天荒地老无人识”(《致军行》),让我不禁想起了那“笔底龙珠无处卖”的徐渭。诗人的理想一再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使其处于精神的抑郁与苦闷之中,而李贺所特有的诗人的敏感,又使他比常人备尝人生的苦闷,进而吟诵出“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赠陈商》)“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开愁歌》)的煎熬苦楚。
李贺还写了一些神仙梦幻类题材的诗歌,借以抒发自己对人生的迷惘、对现实的愤慨。像那首脍炙人口的《金铜仙人辞汉歌》:“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诗中写金铜仙人迁离故土的悲哀,实际寄托了诗人自己“宗臣去国之思”,铜人的落泪,衰兰的惆怅,都像诗人一样具有感情,诗篇充满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其“天若有情天亦老”更饱含了诗人对无情现实的强烈愤慨。另一首是幻想诗《梦天》:“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写诗人在天上所见的尘世渺小以及沧海桑田迅速变换的场景,流露出诗人的苦闷与迷茫。
李贺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虽然不多,却较为直接深刻。像《老夫采玉歌》:“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斜杉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诗人以死者称生者,以美景称苦情,把采玉工人的艰险劳动和悲苦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贺音乐题材方面的诗,也写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像《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诗中描写音乐,技艺之精,曲调之美,感染力之强,显示出诗人独特的艺术构思。
李贺诗歌内容丰富,其艺术特色也较为鲜明,尤以“虚幻荒诞、幽峭冷艳”最为显著。
首先,李贺想象丰富、奇特而又怪异。像《李凭箜篌引》中的“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想象奇特,惟妙惟肖,让人耳目一新。写太阳用“义和敲日玻璃声”,在《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中联想到“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的惊险,在《金童仙人辞汉歌》中想象出:“空将汉月出空门,忆君清泪如铅水”的画面。
其次,李贺对冷凄迷的意象有着特殊的偏爱,他大量使用“泣、啼”等词,使之感情化,构成极具悲剧色彩的意象群,像“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老兔寒蝉泣天色”(《老夫采玉歌》)诗人有意营造一种痩硬、坚脆、刺目、狠透的意象,如用死、血等词,如“杜鹃口血老夫泪”、“身死千年恨溪水”(《老夫采玉歌》)
再者,李贺诗歌中常弥漫着一种冷艳的色调,写红有“冷红、老红、愁红、笑红”,写绿有“凝绿、寒绿、颓绿、静绿”,其中折射出一种冷艳、病态美的特征。像《雁门太守行》一诗,多用颜色描写,诗整首诗闪烁着冷光色彩。
最后,为了强化诗歌意象的感染力,李贺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以独特的思维方式,精选字词,创造视觉、听觉味觉互通的艺术效果,即通感,如“东关酸风射眸子”(《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酸风,比喻的运用更是较为娴熟,像“昆山玉碎凤凰叫”(《李凭箜篌引》),像“忆君清泪如铅水”(《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以其奇特的想象,浓重的色彩,表现出自己的“哀愤孤激之思”。在中国文学史上风格独标,别开生面。与韩愈、孟郊相比,李贺更重视内心世界的挖掘,更重视主观化的幻想,因而具有更突出的诗人的气质,其诗也成为真正的诗人之诗,因此,后世尊称李贺为诗中之鬼才。
但李贺诗歌上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生活的狭窄和艺术上过分追求奇崛险怪,一些诗歌显得阴森恐怖、晦涩难解,所以后人评价他时有“牛鬼蛇神太过”之说。
可惜,李贺只活了二十七岁,如果诗人的生命能延长,他取得的成就将会更加令人惊羡称赞。据说他死时,看见了一个穿红衣服的人来叫他,说天帝要造一座白玉楼,召他去写一篇纪念文章,在人间一生不得志,也许,只有在天堂才能施展他的才华吧!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篇3
李贺(790~816) ,中国唐代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家已没落。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诗与先辈齐名。元和三、四年间(808~809),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郁郁不平。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在京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李贺得有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后辞官归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死前曾以诗分为四编,授其友沈子明。死后15年,沈子明嘱写了序。人们出于对李贺的怀念,传说李贺临死时,见天帝派绯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楼作记文;又传其母一夕梦见李贺,说他正为天帝作白瑶宫记文(《李贺小传》及张读《宣室志》)。昭宗时,上奏请追赐李贺进士及第,赠补阙、拾遗官职。但因宫廷发生事变,所奏被搁置。 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文献通考》中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岁寒堂诗话》中说:李贺有太白之语,而无太白之才。
【诗词特色】
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李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长吉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长吉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可以说,尚奇是长吉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良师益友韩愈所代表的韩孟诗派共同的追求。他也有不少明快易懂的作品,如《勉爱行》、《感讽五首》其一、《京城》、《嘲少年》等。
长吉诗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较多地写古体诗、写乐府,很少写当时流行的近体诗,现存诗作无一首七律。李贺在乐府诗的继承和创新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借古寓今,或讽或叹,灵活多变,涣然有新意。在同时代的元白、张(籍)、王(建)两派乐府外,别开境界,独树一帜。他特别擅长短篇,如《天上谣》、《梦天》、《帝子歌》等,是后人称为长吉体的代表作。在唐代,李商隐、的古诗,就是走李贺所开辟的道路。宋人、、、、,元人、,明人,清人、黎简、,都受到李贺诗的影响。
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赞之为骚之苗裔。王夫之(《唐诗评选》)说:长吉于讽刺,直以声情动今古,真与供奉()为敌。毛先舒《诗辨坻》说:大历以后,解乐府遗法者,惟李贺一人。设色浓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薛雪(《一瓢诗话》)认为:唐人乐府,首推李、杜,而李奉礼、温助教(即温庭筠),尤益另炷瓣香。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依约楚辞,而意取幽奥,辞取环奇。高棅称他为天纵奇才(《唐诗品汇》);姚文燮以为他力挽颓风(《昌谷集注凡例》);黎简甚至说: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鲁迅先生同情李贺的不幸,且年轻时较爱读唐朝李贺的诗,在他手书古人的诗文中,李贺是最多的一位。主席与陈毅元帅探讨诗词时也曾说:李贺的诗很值得一读,不知你有兴趣否?(《致陈毅》)
毋庸讳言,李贺的诗也有不少缺点。一方面由于过分雕琢求奇,有的作品语意晦涩、堆砌词藻,艺术形象欠完整,情思脉络欠连贯。杜牧含蓄地说: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还自会稽歌》,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钱钟书评曰:长吉穿幽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举凡谋篇命意,均落第二义。[2]《谈艺录》另一方面由于李贺仕进无路,体弱多病,尽管是一个青年诗人,术特色李贺的诗想象力丰富,意境诡异华丽,常用些险韵奇字,作品中出现的死字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风格同唐朝其他诗人迥然不同。他的诗作内容有一部分承袭了《楚辞》中《山鬼》,《国殇》等篇的传统,如《神弦曲》、《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另一部分则很有现实主义风格,如《老夫采玉歌》,反映了贫民生活的艰苦。同时他的诗中也流露出对好景不常、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贬李者说是牛鬼蛇神太甚(张表臣《珊瑚钩诗话》),甚至认为是诗之妖(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用一个过字来简要概括长吉诗,还是很有道理的。
【重要笺注】
1.杜牧《李长吉歌诗叙》
2.李商隐 《李长吉小传》
3.《新唐书 文艺志》(其中记载李贺诗集有五卷本,较之小李杜的记载多出了一卷,为外卷)
4.北宋五卷本《李贺歌诗编》
5.南宋本《李长吉文集》
(主要有鲍钦止本、宣城本、京师本、会稽姚氏本等五种刻本,其中,前三本都是四卷二百一十九首,而后两本除有四卷本的二百一十九首以外,还多出了一个外集)
6. 南宋 吴正子《李长吉诗笺注》(这是现存的李贺诗歌的最早注释本,其中的内容有题解、校勘、注释、笺疏四个部分,吴氏还详细论证了鲍钦止本、宣城本、京师本、会稽姚氏本等五种刻本的流变与特点)
7.《四库全书》中将评与吴正子评合为一本,题名为《笺注评点李长吉歌诗》,四库馆臣评此二书为:正子此注,但略疏典故所出,而不一一穿凿其说,犹胜诸家之淆乱。辰翁论诗以幽隽为宗,逗后来竟陵弊体。所评杜诗,每舍其大而求其细。顾极称之。好恶之偏,殆不可解。惟评贺诗,其宗派见解,乃颇相近,故所得较多。
8.明代 董懋策 评注的《唐李长吉诗集》
9.明代 曾益 注释的《昌谷集》
10.明代 余光解 《昌谷诗集》
11.明代 黄淳耀 评注的《李长吉集》
12.明清之际 由姚佺笺注,邱象升等六人辨注、孙之蔚等七人评注的《李长吉昌谷集句解定本》
13.清代 姚文燮 注《昌谷集注》
14.清代 刘嗣奇 辑评之《李长吉诗删注》
15.清代 李汝栋 选注《昌谷集注》
16.清代 王琦 笺注之《李长吉诗汇解》(此作为李贺诗歌评点集大成者,分为校注、汇解两大部分,录诗分卷,均依吴正子的注本。明清以来成就最高,流传最广。四卷并外集共收诗二百四十一首,又从郭茂倩编的《》中收录《静女春曙曲》和《少年乐》,故而凡二百四十三首,为李贺集各种旧注本中存诗最多者)
17.清代 吴汝纶 评注之《李长吉诗评注》
18.清代 方世举 批点之《李长吉诗集批注》(方世举的评点也值得一读,所评点的长吉诗,过寻于姚佺等人笺注《李长吉昌谷集句解定本》,凡评诗一百九十首,有总批数则,批语中特以以长吉之近律者与律同为标明)
19.清代 黎简 评点黄淳耀评本之《李长吉集》
20.清代 陈本礼 注《协律钩玄》
21.清代 李裕 辩注《昌谷集辩注》
22.叶葱奇 疏注之《李贺诗集》(此作十分重要,与南宋吴正子的《李长吉诗笺注》,清代王琦的《李长吉诗汇解》为三座里程碑)
23. 笺注之《李贺诗校笺证异》
24.刘斯翰 选注之《李贺诗选》
25.吴企明、尤振中先析之《李贺诗选析》
26.杨抱朴 《诗鬼之诗》
27.傅经顺 主编之《李贺诗歌赏析集》
28.朱自清《李贺年谱》及《补记》
【传世精品】
《高轩过》
《梦天》
《雁门太守行》
《致酒行》
《李凭箜篌引》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秦王饮酒》
《老夫采玉歌》
《野歌》
《苦昼短》
《马诗二十三首》
《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感讽五首》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罗浮山人与葛篇》
《天上谣》
《浩歌》
《秋来》
《苏小小墓》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篇4
宗室王孙
李贺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在他的降里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但实际上,他这个“宗室王孙”恐怕连大郑王房的嫡脉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
李贺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送韦仁实兄弟入关》)父亲李晋肃,早年被雇为“边上从事”。大历三年(768)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晋肃稍得升迁,任陕县令,但不久老死。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长守昌谷。大女出嫁后,家境愈贫寒。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欲饱肌腹。“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凄凉之状,于此可见。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相传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贺正值七岁,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援笔辄就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10-12] 。年纪稍长,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李商隐作《小传》云:“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贞元二十年(804年),十五岁的李贺就已经誉满京华与李益齐名了。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李贺十六岁,当年顺宗带病继位(中风),任用王叔文、韦执谊等除弊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结贵族官僚改元永贞,逼顺宗称病退位,新政遂败。次年,顺宗病亡。唐人(刘禹锡、柳宗元等)在诗文中有影射,指称顺宗并非病故,而是遇害而死。李贺成年后,得知此事,做《汉唐姬饮酒歌》讽刺。
仕途失意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十八岁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元和三、四年间(公元808~809年),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谒韩愈,又闻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年未弱冠”,即遭父丧。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年)韩愈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该年初冬,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阖扇未开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春,十九岁的李贺离京返回昌谷,作《出城》,当年十月间,再次西入长安。经停洛阳,韩愈、皇甫湜到访慰藉落第之人,李贺作《高轩过》答谢。十月十四日,李贺在洛阳仁和里坊的宅院中,与前辈话别,作《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元和五年(810年),这一年李贺二十一岁,韩愈调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阳),有诗《燕河南府秀才》,诗中有“惟求文章写,不敢妒与争”。可能是感怀此前李贺的不幸遭遇,诫勉本届考生。
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当年回到昌谷。大约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为之推奖,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贺又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从此,“牢落长安”长达3年,为官3年间,李贺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当时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个人生活虽不如意,却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虽然此间心情“瞧悴如刍狗”,但增长了生活阅历,扩充了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大获丰收。所谓贺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清姚文燮语),大多数作品就产生在这一时期。他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的杰出地位,应该说主要是这一时期写下的近60首作品奠定的。
晚年漂泊
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元和八年(813年)春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但他不甘沉沦,又举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才华。离长安时,他的友人无可和尚(青龙寺高僧)也曾写过一首《送李长吉之任东井》的诗,预祝他南游成功,但结果大约也不妙。“九州人事皆如此”,他折回洛阳,告别长辈皇甫湜等亲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进长安。元和九年(814年),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然后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平、高平,于深秋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个年头的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服务,帮办公文。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篇5
[唐]李贺
杨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缬。
东家蝴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
注释
齐梁体。写少年。
注:
1:蝴蝶舞,宋蜀本作蝴蝶飞。
2:杨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缬:龟甲,饰物也。醉眼缬,醉缬,见前注。
3:东家蝴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曹植诗:"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附:
刘辰翁评曰:好。质而不俚,丽而不浮,似謡体,似令曲,不厌其碎。蝴蝶语最妙。
许彦国评曰:东家蝴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长吉此句,才力絶人逺甚。
姚文燮评曰:春闺丽饰,以待良人,乃走马狭邪,如蝴蝶翩翩无定,今忽游罢归来,喜可知矣。
阙名评曰:此首全似风人,惟汉人知之,能之,有之,余不至也。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篇6
[唐]李贺
风采出萧家,本是菖蒲花。
南塘莲子熟,洗马走江沙。
御笺银沫冷,长簟凤窠斜。
种柳营中暗,题书赐馆娃。
注释:
1:风采出萧家,本是菖蒲花:风采出萧家,《南史》:"张后方孕,忽见庭中菖蒲花开,光采非常,惊报侍者,皆云不见。后曰:尝闻见蒲花者必贵,因取吞之,遂生梁武帝。"
2:南塘莲子熟,洗马走江沙:南塘,《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子,双关语,怜子也。
3:御笺银沫冷,长簟鳯窠斜:银沫,谓银花笺;鳯窠,织簟为鳯文也。皆天子所用。
4:种柳营中暗,题书赐馆娃:种柳,陶侃镇武昌,营中皆种柳树。馆娃,《方言》:"呉有馆娃宫。吴人呼美女为娃。"言官伎也。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篇7
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
此句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塞下曲》
塞下曲原文:
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
露下旗濛濛,寒金鸣夜刻。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
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
塞下曲注释
1:塞下曲:乐府旧题。出塞入塞曲,李延年造。
2: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蓟门,今河北有蓟县,汉唐时为边城。陆机有《出自蓟北门行》。
3: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青海,唐时属吐谷浑。
4:露下旗蒙蒙,寒金鸣夜刻:寒金,刁斗也。夜刻,夜更也。
5:蕃甲鏁蛇鳞,马嘶青冢白:蕃甲,兵甲多也。蕃,众多,《说文》:"蕃,草茂也。"
6:秋静见旄头,沙逺席覉愁:旄头,星名,为冀州之分野。《史记》:"昴曰旄头,胡星也。" 席覉,席箕,一名塞芦。马草也,生 北方。古诗:"千里席箕草。"
7: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帐北,军帐以北。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篇8
久远久远的唐朝,拨开繁华奢靡的帷幔,踏过风雨飘摇的破碎山河,来到河南昌谷,一声啼叫一个男孩出生了,李晋肃希望他健康幸福,便给这个男孩取名“李贺”字“长吉”,希望他一生都吉祥!
李贺从小性格忧郁,沉默寡言,但那双神采奕奕的眸中时常闪过奇怪的光,而正是这种奇怪的光,注定了他不是一个平凡的人,注定了他不会走平凡的路,李贺出生于家道中落的官僚家庭中,家人问他打算长大以后做什么。
他说,写诗。家人劝告他说现,在诗仙,诗圣,诗豪,诗魔,甚至连诗囚都有了,诗坛很难有你一席之地,换一条路走吧。李贺仰天长笑,我要走我自己的路!既然有了诗仙、诗圣,那我就做个诗鬼吧!而就在他骑在驴背上走过的一条条神秘而幽静的路上,他决定了他以后将要走的路——魔幻。
没错,魔幻就是李贺的写作风格,他的诗幽冷浓艳,虚幻荒诞,艺术上善于融铸辞采,驰骋想象,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景,而虚幻中又不失浪漫。
李贺的诗因与众不同而小有名气。
转眼间李贺到了18岁,他来到了洛阳城,他刚开始给他大文豪——韩愈投稿,韩院长是当时的大忙人,收到的诗稿不计其数。李贺前去拜访,韩愈的守卫自然不会让李贺进去,而当时李贺把《雁门太守行》给守卫,让他转交给韩愈后,李贺是被韩愈邀请进去的。韩愈不愧是一代大文豪,慧眼识珠,颇为欣赏李贺与众不同的魔幻派诗风,与李贺结为挚友。在韩愈的推荐下,李贺的名声大振。而就在此时家乡传来噩耗,他的父亲病故了,他必须回家守制,三年一千多个日夜之后,他参加了科举考试,李贺成绩优异也轻松的拿到了“乡贡秀才”。所谓人红是非多,许多竞争者,记恨他,他们反复深挖,多方调查,最后让李贺失去比赛资格,其理由是李贺的父亲叫做李晋肃,而“晋肃”与“进士谐音”,说李贺考进士是对父亲的极大侮辱!理由不管怎样荒诞,但李贺的是仕途也就中断了!而目睹李贺被人告黑状的韩愈为他鸣冤,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伟辨》但依然拯救不了李贺的仕途之路。
21岁的李贺回到家乡后想继续奋斗,多次奔前程果后,26岁那年李贺做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努力,他走向了他人生中最后的路:参军。从军不到一年中,唐朝江河日下,叛乱频繁,李贺所在的部队孤立无援,人心溃散。不得以李贺又回到了家乡。
李贺死和他的传奇的一生一样,都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据说李商隐所记载:李贺27岁病重之时,一位身穿红衣骑着赤龙手中拿着信的人来找他,说天帝修了一座白玉楼,要你去写诗,你的前途无限。李贺就此而去。
27岁的李贺,随着烟云随着锦绣前程随着红衣骑士去了白玉楼。远离了人间,去到了那遥远的天堂!
白云楼之后的故事,我们便无从知道了。
但李贺的传奇人生之路流传至今。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篇9
荣华乐(一作东洛梁家谣)
作者:李贺
原文:
鸢肩公子二十馀,齿编贝,唇激朱。
气如虹霓,饮如建瓴,走马夜归叫严更。
径穿复道游椒房,龙裘金玦杂花光。
玉堂调笑金楼子,台下戏学邯郸倡。
口吟舌话称女郎,锦袪绣面汉帝旁。
得明珠十斛,白璧一双,新诏垂金曳紫光煌煌。
马如飞,人如水,九卿六官皆望履。
将回日月先反掌,欲作江河唯画地。峨峨虎冠上切云,
竦剑晨趋凌紫氛。绣段千寻贻皂隶,黄金百镒贶家臣。
十二门前张大宅,晴春烟起连天碧。金铺缀日杂红光,
铜龙啮环似争力。瑶姬凝醉卧芳席,海素笼窗空下隔。
丹穴取凤充行庖,玃玃如拳那足食。金蟾呀呀兰烛香,
军装武妓声琅珰。谁知花雨夜来过,但见池台春草长。
嘈嘈弦吹匝天开,洪崖箫声绕天来。天长一矢贯双虎,
云弝绝骋聒旱雷。乱袖交竿管儿舞,吴音绿鸟学言语。
能教刻石平紫金,解送刻毛寄新兔。三皇皇后七贵人,
五十校尉二将军。当时飞去逐彩云,化作今日京华春。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篇10
中华是诗的国度。在唐诗的王国里,李白、杜甫永远占据首主流,而他始终不是。他走了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他的诗冷艳低沉、奇崛险怪,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出神入化,意想天外,为唐代诗坛中的一个异类。他可算得上是一个诗歌的开拓者。他身材瘦削,双肩微耸,骑着一头瘦驴,行迹瑟缩,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一字一句吞吐出如烟似雾般的文字,在烟雾之中,他清瘦的脸庞释放出异彩。他就是李贺。
李贺者,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诗歌中喜欢与神仙鬼魅为伴,因后人称其为诗鬼。
李贺长得丑。李商隐在《李贺小传》里描绘说:“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又有距眉、虬爪、巨鼻之说,但李贺却有才。《全唐诗》说他“七岁能辞章”,五代时冯贽在《云仙杂记》中也说:“有人谒李贺,见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文成三篇。”看来,他是一个早慧的天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位文学神童,或是文学天才。
提到文学天才,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还有南朝的江淹。方仲永没有读过书,五岁便可“指物作诗立就”,可结果是“泯然众人”;江淹年轻的时候,便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到最后一个字也写不出来,结果被人们所记下来的只有“江郎才尽”这个成语。
可李贺不同。在诗的大道上,他不断地超越自己,走出了自己的风格。虽然英年早逝,但给人们留下了二百八十多首诗歌。人们没有记住他丑陋的外貌和不幸的身世,只会在他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诗歌中细细咀嚼、品味。
现今,在文学上出现的神童举不胜举,他们六岁写文章,八岁出专集,十岁发长篇,十二岁入作协,十五便冠以“少年作家”或是“青年作家”称号,当然这些称号都是自封的。现在流行出书热,家长见自己孩子偶尔在一家小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便以为自己的孩子就是文学天才,想方设法为孩子炒作,给孩子出书,出了两本书后,一时声名大作,人人赞之,于是便就成“家”了。可结果呢,到三十岁后,写出的作品和六岁时写出的是一个档次。然而这些洋洋得意的“作家”却不以为耻,将自己的作品说成是儿童文学。论年龄,李贺可算得上是个青年作家吧,可他的诗为什么能流芳百世呢?
纵观李贺一生,也许多不幸。但我认为他是幸运的。可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永远都保持着年轻。只要李贺的诗在,他就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李贺幼年时,就受到大文豪韩愈的赏识。当他听说长安有这么一位少年神童,便亲自登门看望。当他遭到了“争名者”的攻击,说进士的“进”字与贺父李晋肃的“晋”字同音,根据当时的避讳法,李贺不应参加礼部考试。韩愈为此专门写了《讳辩》一文进行驳斥。之后还多次拜访并上奏皇上将其任用。韩愈作为文坛领袖,能如此关爱一位具有文学才能的晚辈,实在是李贺的大幸。
现在的文学大“家”们都忙着出书立着,演讲授课,根本没时间顾及晚辈,就更谈不上像韩愈那样亲自登门看望了。如果有哪个文痴登门拜访,这些大家的门槛高的了得。还得好好“意思意思”,才可能见到“贵人”。要想这些文学上的“贵人”推荐一下,就要狠狠地放点血。现在的事情,没有“研究”,是很难解决的。
李贺作诗,总是经过细心的观察和深刻的构思,从不生搬硬造、东拼西凑去模仿别人。他平时很注意积累素材,观察生活,锤炼文字,深化意境。他常常早上出去,骑一匹瘦马,后边跟一个小书童,背上一个书包。他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凡是认为有意义的事,都随时记下来,放到包里。凡诗不先写题目,晚上回家以后,再拿出来一一整理成完整的诗文。写诗,是李贺一生最重要的事了,他为之惮精竭虑,呕心沥血。诗,应该是李贺最后的、一切的归宿,他用自己的一生作诗,在诗中寻找自我。诗是他一生全部的寄托和慰藉,全部的光采与美丽。没有诗的李贺,只有悲哀。
有了诗,李贺就有了梦,有了梦他就不再孤独,就可以忘掉忧郁,忘记所遭受伤痛。诗中的李贺,经常飘到天上去,在天庭漫步,与仙人交游。美丽的仙女与他相逢,谈笑风声,过着似人又非人的逍遥日子,这样的境界能有几人可及。有了这些诗,李贺就能在唐代华美的王国里傲然独步。
天若有情天亦老。是非对错,自有后人评论,但李贺至少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年轻的形象:俊美,飘逸,超凡出尘,有着无限的活力,像一个年轻无暇的梦。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篇11
[唐]李贺
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
侵衣野竹香,蛰蛰垂野厚。
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
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
凄凉栀子落,山璺泣清漏。
下有张仲蔚,披书案将朽。
赏析:
“栀”念zhi
“璺”念wen
这是诗人秋天居住在昌谷家中,有感于读书无成,僻处一隅的咏怀之作。
诗共十二句,前十句全是写景。这些景物,有的明丽芳香,有的凄凉幽冷,彼此色调很不一致。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构成特殊的情境,以与自己当时的处境和心境相适应。这是李贺诗歌“奇诡”的一种表现。
首二句写石。“石根秋水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派澄明雅洁的秋光水色;“石畔秋草瘦”,又使人联想起霜风凄紧,草木枯凋的肃杀气象。秋水澄明,秋草枯瘦,这景象明丽而又晦涩,柔媚而又瘦硬,说不上是妍是媸,是荣是枯,叫人爱又不是,恨又不是,喜又不是,悲又不是。这类奇异的景物,正是作者当时欲进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情的曲折反映。
三、四句写竹。“侵衣野竹香”,野竹丛生,香侵衣袖,使人爱不忍离。“蛰蛰垂叶厚”,形容竹叶攒簇。傍晚时分,暮色沉沉,浓密的竹叶加深了夜的灰暗色调,则不免使人感到阴森可怖。四句起落频繁,转折急骤,迷离恍惚,变化莫测。
中间四句写空中景色。皎洁的月亮从东山升起,高高地挂在湛蓝的夜空,显得娟秀可爱。月中的桂树映衬着嫦娥苗条的身影,星星躲在云彩的下边,眨巴着眼睛在互相逗乐。这一切多么美丽,多么迷人!可惜都在天上,远离人间,可望而不可即。于是笔锋一转,又回到人间,继续写眼前昌谷的景物。
“凄凉栀子落,山璺泣清漏”。在严霜的摧残下,栀子花凋落了。泉水从岩石的缝隙里一点一滴艰难地挤出来,发出幽咽的声响,仿佛伤心人的啜泣。写到这里,繁星闪烁,皓月千里的澄明境界突然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眼前幽冷凄清的场景。这两句对上是转折,对下是铺垫。
结束二句写人事。张仲蔚原是古之隐士,他博学有文才,“好作诗赋”,然而穷困不堪,“所居蓬蒿没人”(晋挚虞《三辅决录注》)。显然,作者是以张仲蔚自况,说自己成年累月在昌谷攻读诗书,书案都快朽烂了,还是一事无成。“案将朽”三字极为沉痛,把自己满肚子的委屈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这首诗的表现方法比较奇特。它不象一般讽喻诗那样,以叙事为主,中间穿插议论,抒发感慨,而是着力写景,渲染环境气氛,通过种种具体生动的形象,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怀。诗人笔下的景物,有的明丽芳香,有的枯瘦冷涩。把这些色调极不协调的景物放在一起,显得既生硬,又瑰丽,既芜杂(相互矛盾),又鲜明(彼此辉映),从而产生一种极不寻常的艺术魅力。它生动地再现了特定时间(秋夜)、特定地点(昌谷)的景色,真实地反映了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李贺对自己的家乡昌谷有着深厚的感情。然而他毕竟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人,不愿局促一隅,碌碌无为。他日夜攻读,希图见用于时,却不料竟象张仲蔚那样潦倒终生,不为世用。这怎不使他深感忧伤怨愤!诗歌运用对比映照的手法,新奇美妙的形象,把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来。前人评论李贺的歌诗,往往只看到它“奇诡”的一面,其实,奇诡而又妥帖,变幻莫测而又能尽情尽意,才是它真正的特色。李贺歌诗的可贵之处也在于此。
注:
1: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蛰蛰,众多貌。〈〈诗〉〉:“宜尔子孙,蛰蛰兮。”
2: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山小而髙曰岑。蟾光,月光。挂空秀,一作挂云秀。
3: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桂露,一作秋露。
4:凄凉栀子落,山璺泣清漏:璺,音问。〈〈方言〉〉云:“秦晋器破而未离曰璺。”张揖〈〈广雅〉〉云:“裂也。”泣清漏,泉水下滴也。
5:下有张仲蔚,披书案将朽:张仲蔚,汉扶风人,通天文。本末见皇甫谧〈〈髙士传〉〉。陶诗云:“仲蔚爱穷居,繞宅生蒿蓬,举世无知音,惟有一刘龚。”
附:
刘辰翁评曰:其二,以介子喻贾生,怨彻今古。末吊文帝,犹自蔼然。其三,不犯俗尘,人情鬼语殆不自觉。结句十字可笑可伤。其四,托之君平康伯而举世可见,安能免此。其妙在言外。末语不收拾之収拾,更佳。
阙名评曰:其一,哭征赋之扰也。狞色紫须,写得贼形可畏,再加使君在上,为之声援,虎而翼也。薄吏在下,为之犄角,民有遗类乎?悲哉。其二,慨知遇之难也。其三,述死葬之悲也。幽冷之气,逼人肌骨。其四,伤有生之劳也。劳劳此生,流浪可涕。其五,叙隐居之得。蟾光句非烟火人能行。凄凉山璺一联,真鬼仙才笔。
吴汝纶评曰:似非同时之作。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篇12
【原文】
天上谣
作者:唐·李贺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珮缨。
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
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
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
【注释】
⑴回星:运转的星星。
⑵银浦:天河。
⑶学水声:诗人由天河引起联想,说行云像发出声音的流水一样。
⑷仙妾:仙女。
⑸缨:系玉佩的丝带。
⑹秦妃:指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借指仙女。《列仙传》弄女嫁给仙人萧史,随凤升天。
⑺植:倚。
⑻青凤小:小青凤,因为押韵所以倒置。
⑼王子:王子乔。周灵王太子,名晋,传说擅长吹笙,这里指仙子。
⑽鹅管:行状像鹅毛的笙管。
⑾耕烟:在云烟中耕耘。
⑿瑶草:灵芝一类的仙草。
⒀粉霞:粉红色的衣衫。绶:丝带。
⒁藕丝裙:纯白色的裙子。
⒂藕丝:纯白色。
⒃青洲:清邱,南海中草木茂密的仙洲。
⒄步拾:边走边采集。
⒅兰苕:兰草的茎。泛指香花香草。
⒆羲和:神话中给太阳驾车的神。
⒇海尘:海地扬起的尘土。
【赏析】
天上的银河夜里还在潺潺,飘荡着闪闪群星,银河两岸的流云们,调皮地模仿着水声叮咚。月宫金色桂花树,从来就是花不落绽放飘香,仙女轻盈采桂花,纤手娴熟歌声宛转响佩缨。天宫的弄玉,卷起宝帘打开玉窗,又一个明媚的拂晓,窗前梧桐树永远枝繁叶茂,带他们夫妻飞天的小青凤,还是没长大依然那么娇小, 神仙夫妻当然永远年轻红颜难老。天上王子乔又吹起玉笙如凤鸣,笙管长长,真美真好,他悠然微笑在云烟里,吆喝着龙耕地,种下万顷仙草。剪一条粉霞做成红绶带装饰着天女们的藕丝仙裙,笑语喧哗她们飞到南海青洲采仙草,又来赏早春。快看呀东边,羲和驾着天马,车里载着太阳又奔来了,焰火纷纷,人间,石山下的海水又一次退去变成陆地,飞起灰尘。天上一天就是人间百年,让我,怎能不伤怀摧心。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篇13
平城下
饥寒平城下,夜夜守明月。
别剑无玉花,海风断鬓发。
塞长连白空,遥见汉旗红。
青帐吹短笛,烟雾湿画龙。日晚在城上,依稀望城下。
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
借问筑城吏,去关几千里?
唯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
【注释】
别剑:离别家乡时携带的剑。
玉花:晶莹闪亮的剑光。这句是说:当年带到边城的剑已经生锈,暗示离家已久。
海风:指瀚海吹来的风。唐代边塞诗中的瀚海多指西北地区的沙漠地带。
塞:城塞。
白空:白茫茫的天空。
汉旗:两汉以后,长城以外的人把长城以内的地方叫汉地。汉旗概指汉地之旗。
青帐:军帐,军营。
画龙:指绘有龙图的旗帜。
马嘶:马鸣。
裹尸:《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遍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耶?”这里的意思为死于饥寒交迫裹尸而归。
倒戈死:指战死沙场,戈矛倒地。与反戈一击正好意思相反。
【赏析】
李贺很少写边塞诗,但这首边塞诗却写得很出色,思想性尤其高出于一般诗人的作品。李贺曾经到过潞州,在那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到过雁门,到过平城等地。这些地方已经是边塞地区,诗人对这一带的生活比较熟悉,有相当深刻的体验,他能写出这样的佳作并不是偶然的。
唐代的边塞诗曾经在盛唐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到了中唐,边塞诗的创作依然比较丰富,如李益、卢纶等人的创作,但已经远比不上盛唐时期。特别是由于国力开始衰败,边塞生活充满了腐朽的成份,边塞诗已经透出了悲凉之声。李贺这首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已经不是一般的悲凉,而是充满愤怨。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之前完全没有怨恨的语言,似乎只是客观的叙述。仔细地体会,读者会感受到,诗人在似乎不连贯的叙述中,完全是为了渲染一种凄凉孤寂的境地。忍饥挨饿守在平城,伴随着这位戍卒的,只有那天边的明月,每夜都是同样的遥远的明月。这是非常孤独和凄清的。他想:离家时手中剑是那么明晃晃,亮晶晶,现在已经是锈渍斑斑,已经是服役很久了!从瀚海吹来的一阵一阵的风,吹断了茎鬓发。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是终结呢?他向远处望去,只见长城连着长城,毫无尽头,一直伸向那灰白濛濛的天空;在遥远遥远的城头上,看到一两面红红的军旗。这种景色更加强了荒凉落寞的感受了。青青军营帐幕中,不时传出短笛吹奏的幽怨曲调,如烟般的夜雾把旗上的画龙也打湿了。这种种令人惆怅的景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现着,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士兵的内心,这就必然会造成一种心灵上的压力,引起人们的精神崩溃。这一段的叙述,为下面的心理活动的发展,作了十分有力的铺垫。
又是一个晚上来临,本来也应该是和前一个夜晚同样。但这个夜晚却引起了这位戍卒心灵的悸动。他登上城头,向城下望去,只见一片朦胧模糊。塞风吹来,把城头枯萎了的蓬草吹了起来;在城中传出了阵阵瘦马悲哀的嘶鸣。这位不知戍守边城有多久了的士卒精神颤抖了,一个又一个念头涌上心田:想家,想回去,甚至想逃回去。他突然地问筑城的官吏:这里距离函谷关有多少路程?为什么会有这个发问?就是想回去,看看归程到底有多远;想回去,不让回去,那么逃回去能不能成功!这些问题都和“去关几千里”有关系。所以这个发问,正好把他内心的潜意识和盘托出,也正是他心灵颤震、悸动的表现。“唯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这两句是说:只愁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归;与其这样,我不惜倒戈作乱而死。倒戈作乱造反是为了求生,尚有一线生的希望;这样无穷无尽地守边,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这位守边戍卒萌生了“倒戈”的念头。这是戍卒的内心独白。长期在那样孤寂愁苦的环境下生活,物质条件的艰难,精神生活的空虚枯竭,必然会产生对死的恐惧,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产生“倒戈”以求生的念头就十分自然了。李贺对戍卒的思想感情了解得比较透彻,在诗中替戍卒喊出了悲愤的心声。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篇14
上之回
[唐] 李贺
上之回,大旗喜。
悬红云,挞凤尾。
剑匣破,舞蛟龙。
蚩尤死,鼓逢逢。
天高庆雷齐坠地。
地无惊烟海千里。
平叛,凯旋。
注:
1:上之回:乐府旧题。古辞写天子返回京师。
2:悬红云,挞凤尾:红云,旗也。挞,拂也。凤尾,红旗上所绣羽饰也。
3:剑匣破,舞蛟龙:蛟龙,喻剑也。
4:蚩尤死,鼓逢逢:蚩尤,黄帝时,蚩尤乱,战于涿鹿之野,蚩尤败。逢逢,鼓声也。逢,音蓬。
5:天髙庆,雷齐堕地,地无惊烟海千里。髙庆,扬雄《甘泉赋》:"直峣峣以造天兮,厥髙庆而不可乎。"堕地,《周书》载,天狗 星堕地,声大如雷。谓叛者败也。惊烟,烽火也。海千里,海内无波也。
附:
董懋策评曰:此指李晟破朱泚,复长安,德宗自奉天还京也。
姚佺评曰:天髙庆,庆字音羌,发语词也。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篇15
李贺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人称“诗鬼”,不过在一生仕途失意,27岁就英年早逝。他之后的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因为感慨他怀才不遇,就为他写了《李贺小传》以示同情,这两人加上李白,被称为唐代的三李。
《李贺小传》只是一篇小传,虽然受篇幅字数限制,只有五百多字,但记述了李贺的几个故事,并对其表达了自己的评价和感慨。李商隐第一段先点明,他人对李贺的记载和描写已经十分详尽,而他在此所写的是李贺的姐姐口头的叙述,在文后他又说她不是胡乱编造来描述李贺的人,所以她说的话是真实所见。
第二段先描写了李贺的外貌,身材瘦弱、连在一起的眉毛、细长的手指,能苦吟诗,能快速写。李贺最早是被韩愈所发现和赏识。李贺每天早上和友人出去游玩,从来不先确定题目在写诗。他常常带一书童和一头驴,背以破锦囊,心有所得就写下来扔进锦囊里,回去再补成诗歌。他母亲取出里面的稿子,发现很有多,就感慨:“这孩子要呕出心血才肯罢休。”李贺的诗作有不少,被他的好友带走了。
第三段讲的是李贺死前的故事。据说李贺大白天看到了一个天上的神仙驾着红龙来召唤他,去给天帝新建的白玉楼写记。之后不久李贺就去世了。
最后一段是李商隐的议论,用一连串的问句,说李贺深受天帝的器重,反而不受世上之人的重视。表达的是对李贺遭遇的同情和惋惜,也有对社会的讽刺意味。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篇16
去医院看牙,遇见李贺,李贺牙不痛,他看手,手上长个疮。
“最近你写了不少小小说!”李贺右手不能抬,左手拍我肩上,随即,将我近期写的小小说,连着说出六篇。
我住三楼,他住二楼,平日无来往,他怎么对我,这么清楚?转而一想,李贺天天买《南星晚报》,我的小说,多发《南星晚报》副刊,此属正常。
“《奇人苏三》,是你得意之作,对不?”李贺说话,不像生疮的人,眉眼射着“傲气”。——我烦他这样,同时不知该怎么回他。
他说的这篇小说,确实让我得意过,但文界的朋友说,那个小说,写砸了!
“我说这篇是你得意之作,我有足够证据。”李贺用一只手掏烟,一只手打燃火机,一只手比划道:“写平平常常小说,你在屋内走十四五个来回,写《奇人苏三》,你走了整整四十三个来回,还用脚掌敲地,敲了四分四十四秒!”
我的头一阵嗡响,不知该怎样说,说什么。这时护士来了,带走李贺。
……那天回到住处,我心里说不出是什么味。……隔着楼板,让人看穿,看穿人的人,言语如此阴毒:嫌我走动,嫌我用脚敲楼板,直说就是了,何必变着法损人?!当晚,我用布包上皮鞋,写了两条“记住”,贴在床头。
记住一:写作激动时,不要乱走动。
记住二:写作高兴了,可以摇头,可以巴嗒嘴,不能用脚掌敲楼板。
两条“记住”贴上床头不到半个月,突然不见李贺。楼下人告诉我,李贺去了南方一家人才开发公司,职务是:总公司经理助理,兼信息部主任。
李贺,男,二十六岁,大学毕业;毕业四年,“跳槽”九次。半年前,曾被当地保安部门,找去谈话,据说,他天天中午,尾随上下班女工,盯着人家的鞋子看,并在一个小本上划“杠杠”。一天,他被一个喝得醉醺醺的人,打得口鼻流血。打人者的理由是:
他奶奶的,他看俺女人的脚!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篇17
1、出城——李贺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
入乡试万里,无印自堪悲。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2、梦天——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3、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老夫采玉歌——李贺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杉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5、野歌——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
6、罗浮山人与葛篇——李贺
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博罗老仙时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
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
7、天上谣——李贺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
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
8、神弦——李贺
女巫浇酒云满空,玉炉炭火香咚咚。海神山鬼来座中,纸钱窸窣鸣旋风。
相思木贴金舞鸾,攒蛾一啑重一弹。呼星召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
终南日色低平湾,神兮长在有无间。神嗔神喜师更颜,送神万骑还青山。
9、秋来——李贺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10、巫山高——李贺
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楚魂寻梦风飒然,晓风飞雨生苔钱。
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11、帝子歌——李贺
洞庭帝子一千里,凉风雁啼天在水。九节菖蒲石上死,湘神弹琴迎帝子。
山头老桂吹古香,雌龙怨吟寒水光。沙浦走鱼白石郎,闲取真珠掷龙堂。
12、古邺城童子谣效王粲刺曹操——李贺
邺城中,暮尘起。探黑丸,斫文吏。棘为鞭,虎为马。团团走,邺城下。
切玉剑,射日弓。献何人?奉相公。扶毂来,关右儿。香扫涂,相公归。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篇18
竹
李贺①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喜。露单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钧锦鳞。三梁②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注】①李贺是唐代诗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属“王孙”,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②三梁:古人帽中横的硬村,用竹制成。汉唐冠帽有五梁、三粱、两梁的制度。天子戴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戴三梁进贤冠。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一句描写竹子倒映水中的情景,倒影与水波荡漾,泛起错杂的波光。
B.第二句是倒装句,意思是说,春天来了,在空地上的竹子绿叶婆婆,倩影斑驳。
C.“露华”,就是露花,即露珠。“华”通“花”。以露衬竹,间接写竹。
D.第四句意思是青苔接近竹根,表示笋已长成竹。竹根有似霜白的粉,故称霜根。
E.“香汗”“锦鳞”都运用了借代手法,前者借代辛勤劳动,后者借代鱼。
15.诗中,“竹”比喻什么?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6分)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篇19
《秦王饮酒》
唐代:李贺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
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银云栉栉瑶殿明,宫门掌事报一更。
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
黄鹅跌舞千年觥。
仙人烛树蜡烟轻,清琴醉眼泪泓泓。
《秦王饮酒》译文
秦王骑着猛虎般的骏马,巡游八方,武士们的宝剑照射得天空一片碧光。
命令羲和敲着太阳开道,发出玻璃声响,劫火的余灰已经散尽,国家太平呈祥。
大壶的龙头倾泻着美酒,请来了酒星,弦架镶金的琵琶夜间弹得枨枨响。
像落在洞庭湖上的雨点,那是乐人吹笙,秦王酒兴正浓,喝令月亮退行。
银白色的浮云辉映得整齐的宫殿亮晶晶,宫门上报时的人已经报了一更。
灯火辉煌的楼上,歌女们的声音娇弱乏困,绡纱红衣轻轻飘动,散发出淡淡的清芬。
一群黄衣女郎舞蹈着,高举酒杯祝寿歌颂。
仙人形的烛树光芒四射,轻烟濛濛,嫔妃们心满意足,一双双醉眼清泪盈盈。
《秦王饮酒》注释
秦王:一说指唐德宗李适(kuò),他做太子时被封为雍王,雍州属秦地,故又称秦王,曾以天下兵马元帅的身份平定史朝义,又以关内元帅之职出镇咸阳,防御吐蕃。一说指秦始皇,但篇中并未涉及秦代故事。一说指唐太宗李世民,他做皇帝前是秦王。
羲和:传说中为太阳驾车的神。《淮南子·天文训》:“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注释说:“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敲日:说他敲打着太阳,命令太阳快走。因太阳明亮,所以诗人想象中的敲日之声就如敲玻璃的声音。
劫灰:劫是佛经中的历时性概念,指宇宙间包括毁灭和再生的漫长的周期。劫分大、中、小三种。每一大劫中包含四期,其中第三期叫做坏劫,坏劫期间,有水、风、火三大灾。劫灰飞尽时,古无遗迹,这样一来无古无今,所以称之为“古今平”。王琦认为这里是借指“自朱泚、李怀光平后,天下略得安息”。
⑸龙头:铜铸的龙形酒器。据《北堂书钞》载:唐太极宫正殿前有铜龙,长二丈。又有铜樽,容积四十斛。大宴群臣时,将酒从龙腹装进,由龙口倒入樽中。酒星:一名酒旗星。
金槽:镶金的琵琶弦码。枨枨:琵琶声。
雨脚:密集的雨点。这句说笙的乐音像密雨落在洞庭湖上的声音一样。
银云:月光照耀下的薄薄的白云朵。栉栉:云朵层层排列的样子。瑶殿:瑶是玉石。这里称宫殿为瑶殿,是夸张它的美丽豪华。
宫门掌事:看守宫门的官员。一更:一作“六更”。
花楼玉凤:指歌女。娇狞:形容歌声娇柔而有穿透力。狞字大约是当时的一种赞语,含有不同寻常之类的意思。
海绡:鲛绡纱。《述异记》云出于南海,是海中鲛人所织。红文:海绡上绣的红色花纹。香浅清:清香幽淡的气息。
黄娥跌舞:可能是一种舞蹈。千年觥:举杯祝寿千岁。
仙人烛树:雕刻着神仙的烛台上插有多枝蜡烛,形状似树。⒁清琴:即青琴,传说中的神女。这里指宫女。泪泓泓:眼泪汪汪,泪眼盈盈。
《秦王饮酒》创作背景
李贺生平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唐德宗在位时期。唐德宗李适功过都很突出。他即位以前,曾以兵马元帅的身分平定史朝义之乱,又以关内元帅的头衔出镇咸阳,抗击吐蕃;即位后,见祸乱已平,国家安泰,便纵情享乐。
《秦王饮酒》赏析
李贺写诗,题旨多在“笔墨蹊径”之外。他写古人古事,大多用以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或借以表达他的郁闷的情怀和隐微的意绪。没有现实意义的咏古之作,在他的集子里是很难找到的。这首诗题为“秦王饮酒”,却“无一语用秦国故事”(王琦《李长吉诗歌汇解》),因而可以判定它写的不是秦始皇。诗共十五句,分成两个部分,前面四句写武功,后面十一句写饮酒,重点放在饮酒上。诗人笔下的饮酒场面是“恣饮沉湎,歌舞杂沓,不卜昼夜”(姚文燮《昌谷集注》)。诗中的秦王既勇武豪雄,战功显赫,又沉湎于歌舞宴乐,过着腐朽的生活,是一位功与过都比较突出的君主。唐德宗李适正是这样的人。这首诗是借写秦王的恣饮沉湎,隐含对德宗的讽喻之意。
前四句写秦王的威仪和他的武功,笔墨经济,形象鲜明生动。首句的“骑虎”二字极富表现力。虎为百兽之王,生性凶猛,体态威严,秦王骑着它周游各地,人人望而生畏。这样的词语把抽象的、难于捉摸的“威”变成具体的浮雕般的形象,使之更具有直观性。次句借用“剑光”显示秦王勇武威严的身姿,十分传神,却又如羚羊挂角,香象渡河,无形迹可求。“剑光照天天自碧”,运用夸张手法,开拓了境界,使之与首句中的“游八极”相称。第三句“羲和敲日玻璃声”,注家有的解释为“日月顺行,天下安平之意”;有的说是形容秦王威力大,“直如羲和之可以驱策白日”。因为秦王剑光照天,天都为之改容,羲和畏惧秦王的剑光,惊惶地“敲日”逃跑了。第四句正面写秦王的武功。由于秦王勇武绝伦,威力无比,战火扑灭了,劫灰荡尽了,四海之内呈现出一片升平的景象。
天下太平,秦王洋洋得意,不再励精图治,而是沉湎于声歌宴乐之中,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从第五句起都是描写秦王寻欢作乐的笔墨。“龙头泻酒邀酒星”极言酒喝得多。一个“泻”字,写出了酒流如注的样子;一个“邀”字,写出了主人的殷勤。“金槽琵琶夜枨枨”形容乐器精良,声音优美。“洞庭雨脚来吹笙”描述笙的吹奏声飘忽幽冷,绵延不绝。“酒酣喝月使倒行”是神来之笔,有情有景,醉态可掬,气势凌人。这位秦王饮酒作乐,闹了一夜,还不满足。他试图喝月倒行,阻止白昼的到来,以便让他尽情享乐,作无休无止的长夜之饮。这既是显示他的威力,又是揭示他的暴戾恣睢。
“银云栉栉瑶殿明,宫门掌事报一更”。五更已过,空中的云彩变白了,天已经亮了,大殿里外通明。掌管内外宫门的人深知秦王的心意,出于讨好,也是出于畏惧,谎报才至一更。过去的本子都作“一更”,清代吕种玉《言鲭》引作“六更”,“六更”似太直,不如“一更”含义丰富深刻,具有讽刺意味。尽管天已大亮,饮宴并未停止,衣香清浅,烛树烟轻,场面仍是那样的豪华绮丽,然而歌女歌声娇弱,舞伎舞步踉跄,妃嫔泪眼泓泓,都早已不堪驱使了。在秦王的威严之下,她们只得强打着精神奉觞上寿。“青琴醉眼泪泓泓”,诗歌以冷语作结,气氛为之一变,显得跌宕生姿,含蓄地表达了惋惜、哀怨、讥诮等等复杂的思想感情,余意无穷。
《秦王饮酒》作者介绍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篇20
今天,我读了李贺的《马诗》。
夜深了,我的心依然不能平静,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月亮已升到了半空,银色的月光倾泻而下,透过窗子洒到了床前。恍惚间我似被一股神秘的力量包围,飘飘悠悠也升了起来。不知过了多少时间,我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连绵起伏的山脉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似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霜雪。一股悲凉肃杀的寒气在心中油然而生。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一个沙哑但透着豪迈之气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我循声望去,声音的主人竟是书生。他一袭长衫,身背着一个古锦囊,瘦小的身体骑在一匹瘦小的马上,缓缓行驶在大漠之中。
咦,这诗怎如此熟悉,吟诗者莫非就是“诗鬼”李贺?
不及多想,我快步迎上前道:“喂,你是大名鼎鼎的诗人李贺吗?”
“什么?大名鼎鼎?我想你认错人了吧。哼,我是李贺,可这世上只有一个无名小卒李贺,从来没有一个大名鼎鼎的李贺!”来人停下马,瞧了我一眼,似乎并不惊讶我的突然出现。
我急忙辩解:“不,我了解你。你才华横溢,七岁能诗,对世事人生见地独到,并不是那些庸才俗子能相提并论的。你迫切地想为祖国建立功业,有人嫉妒你的才能,从中作梗,才使你无法施展抱负。
“哈哈哈……”李贺竟狂笑起来。“才华,才华值多少钱?我本皇族后裔,少时便图进取,读书至废寝忘食。我呕心沥血地写诗作赋,为的是考取功名为国建立功业。可如今呢?他们竟用我父亲的名字来打击我。说什么‘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公道可言?”
他拿起酒袋,仰起头,往嘴里猛灌了两下。一阵大漠寒风狠命吹来,李贺的头发飘动了起来,里面赫然己见银丝。
“其实你并非无人赏识,就如韩愈,他为了鼓励你考取进士,特地作了《讳辩》。仕途不顺只是暂时的,千万别对自己丧失信心,肯定有伯乐能发现你的才华。大唐也一定有你用武之地!”我不忍看到李贺失魂落魄的样子,安慰他道。
“大唐?现在还有大唐吗?人们都说心中最美好的家园是‘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可他们不知道,真正最美好的家园是‘能者有其用’啊!昌黎先生性直敢言,为我鸣冤,为国进谏,却令众官诽谤,圣上不喜,现今朝不保夕。我作诗著文,虽有名却无人取;我考进士,因父名而不应;我自荐于官,至多寄人篱下,苟且度日。我有摩天理想,我有拿云志向,可如今‘一心愁谢如枯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堂堂国家容不得有才之人,何大之有?这样的国家表面虽然光鲜,但我看终难逃分崩离析之命啊!”
言罢,李贺掏出了酒袋子将酒长饮而尽。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反复地念叨着这两句诗,踉踉跄跄地离我而去。一个高傲而又单薄的身影,慢慢消失在了茫茫大漠中。
我睁开双眼,恍如隔世。踱步走到窗前,望着天空孤零零的月亮,孤独难释。再次咀嚼李贺的《马诗》,不觉潸然泪下,为他的一生惋惜,为他所处的时代伤痛。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篇21
李贺小传原文: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
“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②下榻叩头,言:
“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
“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翻译:
京兆杜牧给李贺的诗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之处很是详尽,世上流传李贺的这些事迹。李长吉的嫁入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完备。
李长吉身材纤瘦,双眉几乎相连,手指很长,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最先他被昌黎人韩愈所了解。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人,以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这些人最为密切。长吉每天早上出去与他们一同出游,从不曾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那样凑合成篇,把符合作诗的规范放在心里。他常常带着一个小书童,骑着弱驴,背着一个又古又破的锦帛制作的袋子,碰到有心得感受的,就写下来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诗稿,见所写的稿子很多,就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才罢休啊!”说完就点灯,送上饭给长吉吃。长吉让婢女取出草稿,研好墨,铺好纸,把那些诗稿补成完整的诗,再投入其他袋子,只要不是碰上大醉及吊丧的日子,他全都这样做,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王参元、杨敬之等经常过来从囊中取出诗稿抄好带走。长吉常常独自骑驴来往于京城长安和洛阳之间,所到之处有时写了作品,也随意丢弃,所以沈子明家的仅是所保存下来的李贺的诗作只有四卷罢了。
李长吉快要死的时候,忽然在大白天里看见一个穿着红色丝帛衣服的人驾着红色的苍龙,拿着一块木板,上面写着远古的篆体字或石鼓文,说是召唤长吉,长吉全都不认识,忽然下床来磕头说:“我母亲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愿意去啊。”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马上召你去为楼写记。天上的生活还算快乐,并不痛苦啊!”长吉独自哭泣,旁边的人都看见了。一会儿,长吉气绝。他平时所住的房屋的窗子里,有烟气,袅袅向上空升腾,还听到行车的声音和微微的奏乐声。长吉的母亲赶紧制止他人的哭声,等了如同煮熟五斗小米那么长时间,长吉最终死了。嫁入王家的姐姐不是那种编造、虚构故事来描述长吉的人,她所见到的确实像这样。
唉!天空碧蓝而又高远,天上确实有天帝吗?天帝确实有林苑园圃、宫殿房屋、亭观楼阁这些东西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上天这么高远,天帝这么尊贵,(天上)也应该有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世上的人物啊,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唉,又难道是世上所说的有才华而且奇异的人,不仅仅地上少,就是天上也不多吗?长吉活了二十七年,职位不过奉礼太常,当时的人也多排挤诽谤他。又难道是有才华而且奇异的人,天帝特别重视他,而世人反倒不重视吗?又难道是人的见识会超过天帝吗?
赏析:
1.解题
李商隐的《李贺小传》有别于一般传记文的客观直叙,是一篇性情之文;同时也和作者的诗歌风格相异,写得朴实自然而又不乏意趣。
2.本文所体现的“小传”的特点
本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小传虽小,但小中有大、以小见大。其“小”在于:作者并没有全面勾勒诗人李贺的一生,对他的生平经历也记叙不多,而是选取了他生活中的若干小片段进行插叙,以小片段撑起传记的主干。此外,在篇幅上,全文寥寥数百字,语言极为精练。而其“大”又体现在:极小极短的篇幅却具有很大的容量,集叙事、议论和曲折的抒情于一体。内容浑厚,意味深长。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篇22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下榻叩头言:“阿母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有烟气,闻行车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状长吉之奇甚尽
状:描述,描绘
B.语长吉之事尤备
备:戒备、小心
C.恒从小奚奴,骑距驴
从:跟从,使动用法
D.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
造作:编造,虚构小题2: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李贺之“奇”的一组是(3分)
①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
②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
③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
④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
⑤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云当召长吉
⑥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③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贺写诗时先苦心推敲,反复吟咏,然后则挥笔而就,最早为大诗人韩愈所了解。
B.晚饭后,李贺的女仆将他白天写的诗补充完整,就放在另外的袋子里,就不再翻看。
C.李贺常往来于京、洛之间,所写的诗随意乱丢,所以他的朋友沈子明家里仅存四卷。
D.李商隐对李贺的文学才华非常钦佩,同时对他的英年早逝和不为时人所重感到叹惋。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3分)
(2)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3分)
(3)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4分)
小题1:(1)见写的稿子很多,就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肝才停下来啊!(3分)
(2)长吉的母亲赶紧制止他人的哭声,等了大约能煮熟五斗小米那么长的时间,长吉最终死了。(4分)
(3)又难道是世上所说的奇才,不仅仅地上少,就是天上也不多吗?(3分)
小题1:完备,全面
小题1:②介绍李贺交游的情况,⑥说明李贺的寿命及曾任官职;①③④⑤分别从形象、行为、创作、传说等方面说明李贺的“奇异”之处。
小题1:不是由女仆补充完整,而是由李贺自己补充整理。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采分点为:
(1)“所书”1分;“辄”1分;“乃始”译为“才”1分
(2)止、待、竟各1分
(3) “才而奇”1分;“独”1分;“即”1分;反问句1分。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篇23
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铈①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②笔辄就如素构,自名曰《高轩过》③。二人大惊,自是有名。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④,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⑤程课⑥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⑦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女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新唐书》
【注释】①皇甫铈(shí):唐朝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参与者。②援:拿。
③《高轩过》(xuān):题目名。过,拜访意。意思是高贵的车子来临,指韩皇二人来访。
④奚(xī)奴:童仆,奴仆。⑤牵合:指受到束缚。⑥程课:固定的格式。
⑦率:大概,大略。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皇甫铈始闻未信信:②援笔辄就如素构就:
③每旦日出旦:④及暮归,足成之及:
11.下列句中的“之”与“及暮归,足成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鞭数十,驱之别院B.至之市
C.故时有物外之趣D.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12.翻译下列句子。(2分)
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3.李贺在孩提时代的作诗轶事,对你写作有哪些启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