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 《戏答元珍》译文及全诗赏析
欧阳修 《戏答元珍》译文及全诗赏析
《戏答元珍》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戏答元珍》是欧阳修的律诗名作,此诗作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欧阳修 《戏答元珍》译文及全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欧阳修 《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 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
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军事判官。
天涯:极边远的地方。诗人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远,故云。
山城:亦指夷陵。
“残雪”二句:诗人在《夷陵县四喜堂记》中说,夷陵“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 冻雷:春天的雷声。
“夜闻”二句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归雁:春季雁向北飞,故 云。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感物华:为物华所感染。物华 :美好的景物。
“曾是”句: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 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洛阳以花著称,作者《洛阳牡丹记 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
冻雷:寒日之雷。
乡思:相思之情。
物华:自然景物。
译文:
我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荒远的天涯,已是二月这山城怎么看不见春花?残余的积雪压在枝头好象有碧桔在摇晃,春雷震破冰冻那竹笋也被惊醒想发嫩芽。夜晚听到归雁啼叫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带着病进入新的一年面对春色有感而发。我曾在洛阳做官观赏过那里的奇花异草, 山城野花开得虽迟也不必为此嗟叹惊讶。
赏析:
宋仁宗景三年(1036),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此诗乃次年春在夷陵 作。一本题为《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此篇不过是游戏之作,其实正是他受贬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饰之辞。全诗先是描写荒远山城的凄凉春景,接着抒发自己迁谪山乡的寂寞情怀及眷眷乡思,最后则自作宽慰之言,看似超脱,实是悲凉,表现出作者平静的表面下更深沉的痛苦。写景清新自然,抒情一波三折而真切诚挚,感人至深。开头二句起得超妙,欧阳修自己也颇为自得,他曾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蔡眦《西清诗话》)起句不凡,下面又环环相扣,故方回《瀛奎律髓》说:“以后句句有味。”
首句写夷陵山城的恶劣环境。二月时分在其他地方早就应该花开满眼香气逼人了,但在此地却遍地荒凉。诗人表面上是写自然环境的恶劣,但实际上是写政治环境的不善,言下之意是朝廷的关怀怎么就不再远度天涯光顾一下这小城的官员呢?残雪压枝,但夷陵还有鲜美的柑橘可以品味,意即尽管如此,但在山城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着,并且还要品出美味打破生活的寂寞;冻雷初响,惊醒熟睡的竹笋,它亦积蓄着力量,正要冒出新生的嫩芽,突破严厉的压制。“夜闻归雁”与“病入新年”两句反映出诗人心里的苦闷,流放山城兴起乡思之情在所难免,而这乡思之情又变成乡思之病,面对新年又至物华更新不免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诗末两句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盛盖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须嗟叹了,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上的感慨。
此诗之妙,就妙在它既以小孕大,又怨而不怒。它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进一步拓展,在他的内心中,他是深信名君不会抛弃智臣的,故在另一首《戏增丁判官》七绝中说“须信春风无远近,维舟处处有花开”,而此诗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他的怀疑,也不失为一种清醒。但在封建朝政中,君臣更多的是一种人身依附、政治依附的关系,臣民要做到真正的人生自主与自择是非常痛苦的,所以他也只能以“戏赠”“戏答”的方式表达一下他的怨刺而已,他所秉承的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据说欧阳修很得意这首诗,原因恐怕也就在这里。
赏析二:
这首戏答元珍就是被贬到夷陵时作的,这首诗即可以算作欧阳修诗作的一篇代表,也可以算作宋诗自觉的一个典型,大抵唐人的律诗,都是用的平列的意向,断续或跳跃的衔接,这首诗却把八句诗构成了一个流动而又连贯的节奏,这是一条新路,是宋人自己走出来的。
元珍是当时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的字,他先前写了一首《花时久雨》送给欧阳修,欧公便作了这首诗以答,题首用了个“戏”字,表明自己写的只是开玩笑,千万不能当真,更不能送给皇帝去搞“文字狱”,其实宋朝的政治环境相比是非常宽松的,尤其是欧阳修所处的仁宗时代,他这个担心是比较多余的。
首联表明了时间,是二月的早春,所谓“春风疑不到天涯”,表面上是说自己在夷陵(今天的湖北宜昌)这个边远山城,虽然到了二月,但春风难到,山花不开,这个用法其实王之涣就用过,他说“春风不渡玉门关”,暗里是要说皇恩不到,欧阳修也正是用的这个意思,他自己非常欣赏这一联,据《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他曾对人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首句以问起,后句给答案,因此就不是平列的,而是有波折的,另外,它还寓含着诗人在受贬谪时期待和失望的心情。宋人的诗,有时候读起来就和口语一样平淡无奇,但其实中间大有讲究。所以方回先生读了之后就说“以后句句有味”(瀛奎律髓)。
第二联就写景了,写的都是早春的景色,非常到位精细,尤其是“冻雷惊笋欲抽芽”这句,用“欲”字使整联有了一种知觉。接下来再有一个波折,由景转情,怀念起家乡,由思乡再一转,转到感叹自己目前的情况,既有病又遭贬,何其不爽!整诗读到这里,就光是有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了,第一联被贬后的落寞情怀,第二联写的是凄凉春景,第三联又是眷眷乡思。
可到了最后一联,欧阳修再来了一个大的逆转,陈衍的《宋诗精华录》里说:“结韵用高一层意自*“。说得非常到位,因为以上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一联作铺垫,欧阳修表示自己并没有消沉,更不会屈服,我曾在西京洛阳就看过美丽的春光,我先前早就“阔过了”,所以我就要在这僻野之地等待着这迟开的山花。于这深深的寂寞愁闷中怀着积极向上的精神。最后结合整诗,再细细品位末联的宽慰,也能更深的体会到欧阳修这种平静下的悲凉。
欧阳修能有这种精神,我觉得和他母亲邓氏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邓氏“画荻教子”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但邓氏给欧阳修的影响远远不止如此,邓氏是世为江南大族,受过良好的教育,欧阳观(欧阳修父亲)死后,她就一直守寡,欧阳修被贬夷陵,她说:“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泷冈阡表)。邓氏的这种豁达的精神和对儿子的慈爱,是非常让后人敬仰的。
诗人介绍
欧阳修在其父欧阳观任绵州推官时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四岁丧父,随叔父欧阳晔在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用芦苇在沙地上写字、画画,还教他识字。
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
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__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主旨
欧阳修对政治上遭受的打击心潮难平,故在诗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怀,但他并未因此而丧失自信、而失望,而是更多地表现了被贬的抗争精神,对前途仍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