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公开课教学实录

《登鹳雀楼 公开课教学实录(通用10篇)

  引言:古诗《登鹳雀楼》的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让他们用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诗中的意思,去体验诗中的情感,从而感受语言的美。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希望给在备课的老师一些参考。

  《登鹳雀楼 公开课教学实录 篇1

  一、谜语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猜谜。出示猜谜:四四方方,有门有窗,出出进进,人往里藏。

  师:根据谜语中的意思,猜个字,谁来猜一猜。

  生:床、房……

  师:不对哦,你再来想想,提醒你们这个字跟木有关系。

  生:楼

  师:对了,你太聪明了。那这个楼去掉左面,右面是“娄”,我们来玩个生字开花

  娄加上竹字头是“篓”字;加上‘艹’是“蒌”;加上提手旁是“搂”(搂抱的搂);加上木字旁就是“楼”(楼房的楼,它还可以作为一个姓,知道我姓什么吗?我就姓楼,所以你们可以叫我—

  生:楼老师

  师:对的,你们真是聪明了。可是这些字有表音有表声的字叫—形声字)

  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诗,学习前我们接着来猜字。

  二、初读文本

  师:出示:日、山、目的甲骨文,让小朋友们猜猜

  生:日、山、目(师指导这是—象形字)

  师:这些汉字是祖先创造的,它们蕴藏很多的内容。出示:雀字的甲骨文,来猜猜它是什么字?

  生:雀字

  师:是啊,答对了,雀指的是体型娇小的鸟儿。这是一个会意字。你们看看它下面是个锥子部,藏着锥子部的还有哪些字啊?

  生:准、谁、雁

  师:汉字好玩吗?楼老师这有写好字的秘诀?想知道吗?

  生:想

  师:读字帖(tiè) 认结构 找主笔

  师:伸出手来,一起书写“雀”、“楼”,拿出课前发的书写纸描红一个。楼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小姑娘(写字姿势端正)的图片,小朋友们比不比。

  生:比(提醒写字的姿势)

  师:有一种鸟的名字也藏着锥子部,是什么知道吗?我来写写:鹳雀楼(板书)

  师:谁来读一读

  生1、生2、生3:鹳雀楼

  师:读的真好,带你们看看鹳雀。出示图片,边看边说在山西省有一座楼,这种座楼常有鹳鸟出现,所以就叫它鹳雀楼。

  师:请同学们读读诗,听清楚我的要求是:看清字形,准字音。好开始

  师: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登鹳雀楼(指读3个人—齐读)

  去掉拼音,指名读,指导教读五古诗的时候停顿的方法是2、3停顿。

  师:读诗不仅要停顿,还要读出抑扬顿挫,师示范朗读。会读了吗?(生齐读)

  师:三读古诗要读出画面,让我们赶紧走入古诗,看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王之涣登上鹳雀楼,他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鹳雀楼(师在黑板上画出鹳雀楼)

  师:除了这,还有吗?还要在图上画些什么呢?

  生:白云、山(师立马在黑板上画了山、白云)

  师:王之涣看到了这样的景色,所以他吟诵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引读—指读—齐读,顺便在黑板上把这两句诗写在图的中央)

  师:眼前的景色美吗?(生说美)你还想看更多的景色吗(生回想),那怎么办呢?

  生:再登一层楼。

  师:那老师奖励你来读读。

  师:第三句里还藏着一个字?出示“欲”字的甲骨文,简介说一个人心里空落落的,出示汉字“欲”,谁来读一读,伸手一起来写一写。

  师:出示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读到这,你觉得诗人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想要看到更多的美景需要多登上一层楼。

  师:是啊,那老师把这句奖励给你来读一读。还有谁想读一读(指读2个人—齐读)

  师:这首隽永的小诗你们学到这喜欢上它了吗?(生答喜欢)那谁愿意来读一读(指读3人—齐读)

  师:四读古诗,读出古诗的情感来,我再来读一读。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着画面。

  生:有感情的读诗。

  师:今天这首小诗我们先学到这里,下节课再好好来品析。下面我们来学写本节课的几个生字。

  三、学写三个汉字

  课件出示:依 入 更 三个字有一个“主笔”:捺(捺笔写得时候注意起笔有蚕头,折笔轻巧下笔稳,捺脚似燕尾)

  师:请同学们描写,边写边说:捺撇不落笔,捺要站稳,捺要穿插,描一个写一个,跟刚才的小姑娘比姿势哦。

  师:展台投影评讲学生的书写,强调重要笔顺。

  师:展示写好的诗,提醒小朋友写诗竖着写,从右写,最后不要忘记落笔。

  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客人老师再见。

  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的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在学习之前我就预料到每个学生应该背的差不多,可是通过课前摸底发现其实好多根本就读不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们连长句子都读不好,怎么在课堂上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走进课堂的那一刻,我心里没有底。但是我这知道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所幸一堂课下来倒有了新的启发。

  1、交给孩子识字的主动权

  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登鹳雀楼》这四个字,我问他们诗人是在什么地方准备做什么?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接着我又问:“他登上鹳雀楼之后都看到了什么?哪个字可以看出来?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阶段。马上我又进入阅读。

  2、从生活情感启发诗的情感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读。当学生能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时,我就不失时机地问:“站的高真的能看的远吗?”好多同学说是的,也有的说不是,借此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最后我们得出了结论。“站的高才能看的远”此时我的目的也达到了。

  课后,我一直在思索这节课我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怎样才能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呢?让孩子真正去体会文本,去感受文本中的喜怒哀乐?当课堂上发生预设之外的状况,是不是应该在意外发生之前就应该有所警觉,而做出相应的措施呢?归根结底,是不是我对孩子上课注意力的关注是不是还没真正铺开呢?

  《登鹳雀楼 公开课教学实录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难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1、读课文三遍,包括课后生字。

  2、勾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给田字格中的生字注音。

  4、给生字组词,至少两个,鼓励找四字词语。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著名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看到了这样的景色,留下了传送千古的名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生读题,学习题目中的三个汉字,只要求认。

  二、读熟古诗,认识汉字。

  1、师:王之涣笔下的黄鹤楼是什么样子的呢?先听老师读一读,一边听一边划出停顿来。

  2、师:你能在拼音娃娃的帮助下,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吗?自己试一试吧!生读完以后,交流展示。

  3、诗歌读得这么好,汉字娃娃一定记得很熟!我们来打打招呼吧!

  生:自由读汉字,交流识字方法,组词。

  4、把汉字娃娃送回到古诗中,你一定读得更好。生再读古诗。

  5、师:孩子们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我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能看着这样的情景背诵吗?练习背诵。

  三、书写生字。

  1、师:调皮的汉字娃娃要孩子们送他们回家了,他们的家在哪里呢?(田字格里面)。

  2、今天要求写的汉字娃娃很少,你能写好吗?找找这些汉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交流写字要领。

  3、师:我们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一看二写三对照。生摆好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然后开始书写,努力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4、生写完以后,展示,交流,评奖。

  四、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读读王之涣的其他古诗。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

  识鸟学字,揭示课题。

  1、出示鹳图片,认识这种鸟吗?这种鸟有个美美的名字,叫鹳。板书:鹳齐读鹳。这种鸟很特别,发现了吗?它的尾巴特别长,是一种长尾巴鸟。一般,表示长尾巴鸟的字,用鸟字旁。再读。

  2、出示雀图片,这又是什么鸟呀?(麻雀)我们发现麻雀的尾巴和鹳的尾巴明显不一样,颧的尾巴长,雀的尾巴短。对,这是一种短尾巴的鸟。

  我们来看这个雀字,板书(雀)上面一个小,下面加个隹,注意小的竖钩要变成竖。这是长丿,要写舒展,课文中还有很多长丿的生字。

  隹是一个新偏旁。隹是一类短尾巴小鸟的总称。

  3、鹳和雀,是两种不同的鸟,但是放在一起,指一种鸟类,就是:鹳,黄河边的一种水鸟,人们习惯叫它鹳雀。跟老师读。

  4、出示鹳雀楼图片,这是什么?这是一座古代的楼台。名字叫鹳雀楼。板书:楼

  猜一猜,为什么这个楼有这个名字?据说常有鹳雀在这里停留,所以称之为鹳雀楼。

  读读这个名字。鹳雀楼有三层楼,很高,可以登高望远。

  5、这首诗是作者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以古诗题目叫登鹳雀楼。板书:登齐读古诗题目。

  指导读诗题:登鹳雀楼,鹳雀楼楼的名字,要连读。

  《登鹳雀楼 公开课教学实录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查资料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雀”和“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

  2、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一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3、师板书课题,学习“雀”和“楼”

  4、简介鹳雀楼: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借助拼音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在不懂的字词旁画上“?”号;

  出示诗句,检查学生的朗读: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穷、更、入】这几个生字比较难读。指名读,齐读一下难读的生字。

  指名1人读古诗。

  同桌互读互听

  三、品读古诗

  过渡: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1、学习第一句诗。

  ⑴小朋友先读读第一句诗,再看看文中的插图,你都看到了什么?(点名“白日”指傍晚时的太阳)

  ⑵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再去看看吧。

  师配乐深情叙说:夕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缓缓落下,余晖染红了天边的云彩,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波涛汹涌,流向远方,流入大海。

  ⑶如此壮观、美丽的景象,让诗人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吟道:白日…,黄河……。

  ⑷现在,你明白了诗句中的“依”是什么意思了吧?(挨着、靠着)

  那“依山尽”就是指太阳挨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⑸诗人站在鹳雀楼上,不仅看到了夕阳西下的美景,还见到了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正流向大海。

  ⑹指导朗读: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滚滚的黄河水,想像它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老师相信,你们能把这句诗读得更好!

  (视频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生自由练读。

  ⑺指名1人读。若读不到位,师加以指导。

  小结学法:这句诗写出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板书:看)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这句诗的?(借助文中插图,发挥想象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大帮手,读好诗句)

  对呀,我们可以借助课文里的插图,想象画面,来学习古诗,今后,大家一定要常运用这个方法。

  2、学习第二句诗:

  ⑴站在鹳雀楼上,面对这样壮观的美景,诗人不禁心潮起伏,引读(第二句)(背景图:鹳雀楼)

  ⑵理解“欲”、“穷”在板书上点出“欲”,“欲”在字典里由四种解释(课件出示:①欲望②想要③需要④将要),你觉得这句诗中该选哪种意思呢?(课件闪出“②想要”)

  ⑶“目”指眼睛,“千里目”诗一种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必须要。

  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⑸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生自由谈。(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书

  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生自由谈。出示:

  (1)学期结束了,我希望好朋友不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用诗句鼓励他,愿他学习:。

  (2)爷爷奶奶希望爸爸妈妈努力工作,不断进取,越来越出色,祝他们工作:。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和感受吧!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的决心。

  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课件出示画面、古诗。再把这首诗连起来读读吧!

  情境中背诵

  伴随着优美的古筝曲,练着把这古诗背一背。谁来背?指名2人背。

  齐背。

  反馈练习

  回忆古诗填空:见《补……》第47—48的第1题。

  3、拓展练习

  王之涣还写了很多诗呢,今天,我们再来看他写的另一首诗《凉州词》

  课件出示: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带领生齐读一下。

  四、学习生字

  指导书写:“雀”和“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剩下的生字。

  3、正确完成课堂练习。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起背诵。

  二、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依入欲穷目更

  指名读,齐读

  2、说说哪一个字最难记:

  重点指导:入欲更

  3、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师范写:入欲更

  4、学生描红临写。

  三、正确完成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八()穷()衣()日()容()

  入()究()依()目()欲()

  2、默写这首诗,同桌互查。

  3、完成《补充习题》

  《登鹳雀楼 公开课教学实录 篇4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挂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你能朗诵一首吗?

  2、 你们知道吗?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叫王之涣,他有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这首诗《登鹳雀楼》。(师出示板书,并解题)

  3、 (师范读)边听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二 、新课讲授

  (一)、课前感知:(出示挂图)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学习第一行诗句

  1、 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

  2、 “日”:太阳。“尽”:完了。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

  3、 “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师带读、自读、指读、齐读)

  学习第二行诗句

  1、 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2、 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模仿)

  3、 把这气势通过读表现出来。

  4、 师读:慢慢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自读、指读、赛读)

  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过渡: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产生什么想法呢?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 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灿烂的云彩。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观,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读一下诗文,想一想?

  2、 请仔细观察图,鹳雀楼共有几层?哪一层有人?

  3、 多少小朋友有这样的经历?(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4、 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老师?

  5、 (齐读),“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

  6、 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五)、朗读指导

  1、 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

  2、 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好不好?

  3、 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三、小结

  1、 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1、 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2、 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五、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登鹳雀楼 公开课教学实录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欲”“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简单理解诗意,并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古诗。

  2、体会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简笔画

  一、导入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学生都喜欢画画,今天老师也画一幅画送给大家好不好?(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高山、黄河、夕阳、鹳雀楼、诗人,每画一种,都让学生说出画的是什么。)

  师生共同板书课题:鹳雀楼(齐读)

  相机简介鹳雀楼,引出诗人王之涣

  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大海。他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那么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把诗人画到鹳雀楼顶层):我们来试试,哇!真的看到了!那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师:你太聪明了,和大诗人王之涣想的一样。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把他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成了一首古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课件出示课文)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17课《登鹳雀楼》。

  师: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登什么?

  生:登鹳雀楼

  师: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在“登”的后边做一停顿,让别人一听就知道,作者登上的这座楼叫鹳雀楼,再读课题:登/鹳雀楼

  师:你懂的可真多!题目中的“雀和楼”都是本课的生字,仔细观察这两个字,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观察占格位置。(引导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记生字)

  师:编歌谣“雀”:少写一笔,住多一横

  师:让我们一起把“雀”字送回到田字格中(师范写,生书空)

  学生先描红,再临写。

  师:编歌谣,区分形近字。有木是高楼,有竹是背篓,用手搂一搂,数旁在后头。

  学生说关键笔画,描红临写“楼”

  二、检查预习,指导朗读。

  师:课文预习了吗?

  师:这些生字都认识了吧?我们开火车读一读。

  师:这列小火车开的是又快又稳。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

  师:通过预习,把古诗读的如此的流利,你们真了不起!老师想和大家比赛读这首诗好吗?

  师:那老师先来吧!请同学们做评委。

  生:给老师打一百分!

  师:谢谢同学们!大家为什么给老师打满分?

  生:因为老师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儿?

  生:老师的声音很响亮。

  生:老师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白日”连起来,“依山尽”读得很慢,“黄河”这儿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个字都读得很重,“欲穷千里目”声音最高,“更上一层楼”这一句读得一个字比一个字高,就象在上楼梯一样。(师边听边在诗中画出停顿符号,着重号)

  生:老师还带上了表情读!

  师:没想到老师的秘密都让你们发现了!下面组内练读古诗,每组推选一名同学和老师比赛。

  师:同学们读的真棒,愿意和老师合作读一读这首诗吗?

  师:我们一起读题目,然后我读一行,你们读一行,注意要合作愉快哦。

  师:白日依山尽

  生:黄河入海流

  师:欲穷千里目

  生:更上一层楼

  师:合作真愉快!想不想再来一遍?

  师:那我们换个方式,这次我读的声音低,你们读的声音高,怎么样?

  师:白日依山尽

  生:黄河入海流

  师:欲穷千里目

  生:更上一层楼

  师:这样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现在咱班的男女生合作一次好吗?

  三、体会诗意

  师:同学们合作的太有默契了,现在让我们休息一下,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用那句诗可以描述此景呢?

  师:再看看到了什么?(奔腾的黄河水滚滚地流入大海)

  师:怎样才能看到更远的景色呢?

  师: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这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同学们学的真认真,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

  师:我说句子,你们接诗句,看谁厉害。

  师:傍晚,太阳靠着远处的群山慢慢落下。

  师:滚滚的黄河水流入大海。

  师: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四、拓展迁移

  1、小明演讲比赛得了第一名,但舅舅却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鼓励他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五、背诵古诗

  师:我们班的孩子太棒了,我想现在有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古诗了,如果加上动作就更利于我们记忆背诵了,全体起立

  师:自己加上动作试着背一背。

  师:会背了吗?谁愿意背给老师和同学听一听呢?

  师:放学回家后,谁愿意背给妈妈听?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到家了应该怎么说?

  师:回家后,谁愿意背个姐姐听?现在我当你姐姐,你该怎么说?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现在,我当你奶奶,奶奶年纪大了,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师:请同学们回到家后,把这首古诗背给家里的人听。

  《登鹳雀楼 公开课教学实录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鹳”“欲”2个生字,会写“依”“穷”“目”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使学生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素材:

  《登鹳雀楼》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1、同学们知道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课件出示2)(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课件出示3)齐读课题。

  2、注意读准“登”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吗?(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登”是什么意思?(登上)讨论: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呢?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3、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

  4、过渡语: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4)

  1、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2、(视频播放)播放范读古诗。(课件出示5)

  3、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4、领读、齐读。

  诗会读了,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哪里的景色吧!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理解“白日依山尽”(课件出示6)

  1、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太阳)。依(依靠,依偎的意思)

  2、(指“尽”)这个字读什么?jìn再读。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尽”是什么意思?(消失)

  3、太阳怎样?

  “依山尽”是说太阳——靠着群山慢慢落下去,最后消失不见了。

  4、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试着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5、指导读第一句:白日/依山尽。(师范读、指读、齐读)

  (二)理解“黄河入海流”(课件出示7)

  1、看到黄河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黄河?

  2、练说:我看到的黄河。(奔腾不息)(波涛滚滚)……

  3、(课件出示8)“入”的意思?(流入)

  波涛滚滚的黄河,会流入哪里?

  指名答:黄河流入大海。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诗句:百川东到海。

  前后位讨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什么意思?

  练读:黄河/入海流。(表现出黄河滚滚流入大海的气势)

  (三)理解“欲穷千里目”(课件出示9)

  1、“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希望)“穷”是什么意思?(穷尽)

  2、“目”是什么意思?(眼睛)千里目,就是“目千里”,眼界宽阔。眼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甚至更远的地方。

  说说“欲穷千里目”的`意思

  练读:欲穷/千里目

  (四)理解“更上一层楼”(课件出示10)

  1、同学们想一想,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更上一层楼”。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在2楼的位置看得远,还是在10楼的位置看得远。)所以说——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板书:登高望远)

  2、“更上一层楼”这里表示“再、又”。谁来为“更”组词?

  3、谁来试着说一说“更上一层楼”的意思?

  4、两句诗中的千里和一层都是都是真实的数字吗?不确切,我们把它叫做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的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和更上两个词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啊!

  “更上一层楼”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不仅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会望的远的道理,同时激励我们不断攀登高峰,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

  5、连起来说说3、4句的意思。

  师:这句千古名句,可不光用在登楼上,还常常被人们用在学习,工作等地方来鼓励别人。(课件出示11)

  6、请你们各自也做诗人,来吟诵一遍。(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朗读古诗)

  练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感情朗读、当堂背诵(课件出示12)

  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1、确定感情基调

  2、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3、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4、感情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表达了不凡的胸襟抱负,和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让我们有感情的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5、同桌互背古诗。

  小结:山衔落日水流入海,这是多么气势磅礴的山水图啊!这里有诗人向上进取得精神,有高瞻远瞩胸襟的同学们,让我们也铭记这首诗,让他激励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上也乐观进取,更上一层楼!

  五、拓展延伸,编曲歌唱(课件出示13)

  如此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的古诗,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它改编成歌曲后,是怎样的?(播放歌曲)同学们课下也可以把喜欢的古诗试着改编成歌曲听一听!

  六、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了解笔画笔顺

  依:

  穷:

  目:

  鹳:

  欲:

  2、交流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4、开始练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填一填。

  白日_山尽,__入海流。

  欲_千里_,更上一_楼。

  2、带着动作将所学古诗背给家长听。

  3、为古诗配上美丽的图画。

  参考答案:

  1、依黄河穷目层

  2、(自己设计合理的动作加入古诗里,合情合理即可)

  3、(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为古诗画上美丽的图画)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登高望远高瞻远瞩

  《登鹳雀楼 公开课教学实录 篇7

  登鹳雀楼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教学后记:

  资料提供者:雨诺

  《登鹳雀楼 公开课教学实录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楼,入,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回答)

  2、你们真聪明!对,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二, 自渎课文

  1、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鹳雀楼的美景了。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渎课文)

  2、我看到小朋友都读得特别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

  3、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注意大家的声音应该很和谐。(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生生字

  1、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

  2、(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3、每个小朋友的眼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4、你们真了不起!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你能帮它们找朋友吗

  四,写字教学

  1、小朋友读得好,组词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写好呢 下面,我们一去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2、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3、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能说出古诗的意思。

  3、学会"欲,穷,目,更"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领略了鹳雀楼的美景。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近鹳雀楼,尽情欣赏美景。不过,在此之前,我要给大家进行一次测试,过关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赏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读,

  二、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 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 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 诗人看到了什么 (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指图(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登鹳雀楼 公开课教学实录 篇9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准备:

  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我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我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登鹳雀楼 公开课教学实录 篇10

  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间评: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如果回答不准确,老师再启发引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学能力和习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间评:采用学生互相评议的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朗诵有感情、节奏准确、吐字清晰的同学学习,并且在音乐、图画的渲染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放录音)

  (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间评: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自由学习、自由呼吸的学习空间,创设音乐、图画、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围,激发学生以各种方式表情达意。

  (3)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屏幕展示动态画面《登鹳雀楼》,巩固感知、丰富想象。)

  6、(1)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练习背诵)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三、课堂小结

  师:(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放录音)

  (2)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天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生:(运用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自由读古诗)

  (3)你们读得真棒!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相关文章

“竹香新雨后,莺语落花中。”的意思及全诗鉴赏

“竹香新雨后,莺语落花中。”这两句是说,新雨过后,竹林中飘来阵阵竹香;落花时节,黄莺时时鸣叫,其声悦耳。语意清新,景色幽丽,引人入胜。 出自张籍《晚春过崔驸马东园》 闲园多好...
古诗名句2015-03-07
“竹香新雨后,莺语落花中。”的意思及全诗鉴赏

相思离别的诗句

相思离别的诗句导语:相思离别终有泪,唯爱念心醉流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思离别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相思离别的诗句  1、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古诗名句2014-02-09
相思离别的诗句

描写雪的古诗句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下文是小编准备的一些描写雪的古诗句,我们一起阅读学习吧。 关于描写雪的古诗句篇1: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度?虑?...
古诗名句2014-09-05
描写雪的古诗句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出处出自 明代 徐有贞 的《中秋月·中秋月》“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全诗 《中秋月·中秋月》明代徐有贞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阴晴圆缺都休说...
古诗名句2011-05-02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

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上一句及全诗意思解读

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上一句沾衣欲湿杏花雨 全诗意思赏析出自宋代诗 人志南的《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ld...
古诗名句2012-03-06
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上一句及全诗意思解读

余光中的诗歌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起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余光中的诗歌大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古诗名句2014-03-01
余光中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