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的无题诗在诗坛上独树一帜,其意境深远,诗意朦胧多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篇1

  李商隐是唐代有独特成就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诗人。他与杜牧齐名,并称李杜,为了与李白、杜甫并称的李杜区别开来,又称小李杜。无论是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在总结前代艺术经验加以开拓和创新方面,他都卓然自成大家。李商隐艺术素养深厚,他的诗以工丽绮美见称。他善于运用典故,组织语言,构成意境迷离、色彩斑斓、寄意深微的朦胧之美,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在晚唐文坛上,甚至在中国古典诗歌整个发展过程中,李商隐的诗歌都独树一帜,自成流派,不但掀起了晚唐的最后一个诗歌高潮,还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在李商隐诗中,朦胧是其诗歌的主要特色,而其诗歌、特别是他的爱情诗歌更为人们所称道,他那些著名的爱情诗,如《锦瑟》、《无题》等,都被后世男女作为表达爱情忠贞的最佳典范而历久不衰。那么,人们为什么这么喜欢他的朦胧诗歌呢?他诗歌的朦胧美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 意象美

  诗人喜欢把自己的艺术构思锤炼得千回百转,一波三折。李商隐爱好绣织丽字,镶嵌典故,细针密线,造成光怪陆离而又朦胧隐约的诗歌意象,如《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诗集开篇的第一首。历来有云:“一篇锦瑟解人难”,就是因为这首诗景象迷离,含义深邈,每一联都是朦胧的。首联两句,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绪乱,惆怅难言,千重往事,九曲情肠,形成了诗的多层次朦胧的内蕴。

  颔联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化为鸟。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还是蝴蝶之梦周,是一种朦胧的梦境。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暮春三月啼鸣求偶,口中流血,声哀情苦,写的是一种空灵虚幻。诗人所要表达的,是朦胧的内心世界的悲戚与怨愤。

  颈联以“泪”、“暖”为诗眼,写了明珠和良玉。月为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中,由此形成了一个月、珠、泪三者难解的朦胧妙境。下一句写的则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的朦胧景象。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读到,这朦胧的自然景象所体现出的,是诗人朦胧的感情世界。

  尾联两句更是多层次的、曲折的感情世界的剖析:如此情怀,今朝已化为不堪回首的往事,然而,当初是何等地使人怅惘迷恋呵!

  全诗共用了四个典故:第三句用《庄子齐物论》中庄生梦蝶的故事,呈现了一种人生的恍惚迷惘;第四句用《华阳国志》中蜀王望帝化为杜鹃,每到春天便悲啼不止、直至出血的故事,包含了一种苦苦追寻而又毫无结果的悲哀;第五句用《博物志》里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在这里具有浓厚的伤感意味;第六句虽不知出自何典,但中唐人戴叔伦曾以“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形容可望而不可即的诗景(见司空图《与极浦书》),这里大致也是指一种朦胧虚幻的感觉。

  这样,诗歌四句四个典故便传达了迷惘、悲哀、伤感、虚幻的情绪体验,并与开头两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的“无端”,末尾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中的“惘然”交相映衬,构筑起全诗朦胧、伤感地追忆华年的情绪氛围。

  《锦瑟》的华丽、深沉、缥缈、神秘,在我们读来有如庄生化蝶之翩翩,有如美玉生烟之缥缈。虽不解其意,但仍被其朦胧之美所陶醉。

  李商隐使用包括典故在内的各种意象时,都经过精心的选择。一方面,这些意象大都是色彩丽或神秘谲诡、本身就带有一定美感的,诸如“云母屏风”、“金翡翠”、“绣芙蓉”、“舞鸾镜匣”、“睡鸭香炉”、“红烛残花”、“凤尾香罗”等等,使诗歌呈现出一种令人目眩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这些意象又大都蕴含有一定的哀愁、彷徨、伤感等感情色彩。此外,感觉凄冷而逗引愁思的月、露、细雨、夕阳等景物也是他所喜欢写的。以《出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为例:

  “芦叶梢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任荒城伴夜砧。”

  诗人独居关外荒城,所见所闻,是芦叶瑟瑟,风急月沉,一夜砧响,不绝如缕,全诗选择的都是令人感觉凄凉的意象,表现他的“有感”,即流落天涯,内心寂寞、荒疏、冷清的感受。让读者能读其文即能感同身受。

  二 结构美

  首先,李商隐的诗在结构上比起盛、中唐诗人来要收敛细密。盛、中唐诗的结构常是平行或递进式的,一层一个视境,一层一个意蕴,境界开阔舒展,如高山远眺,而李商隐的诗却迂回曲折,全诗往往吟咏的是一种情绪,而在不同角度上的叠加复重,犹如人在深谷徘徊,缠绵无休。如《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二句点出别离之苦,以东风无力百花凋零烘托愁绪,三、四句写相思不断,又以春蚕丝尽、蜡炬成灰写心情的灰暗失望和纠缠固结,五、六句再写相思之苦,以镜中白发、夜月寒光来映衬两地别愁的萧瑟,七、八句再借青鸟传书的典故,寄托自己的希望,却又以蓬山暗喻人神阻隔,终于只能通音信而不能见面,增添了一层愁苦。全诗回环起伏,紧紧围绕着别愁离恨来制造浓郁的伤感气氛。再如,《促漏》一诗:

  “促漏遥钟动静闻,报章重叠字难分。舞鸾镜匣收残黛,睡鸭香炉换夕薰。归去定知还向月,梦来何处更为云。南塘渐暖蒲堪结,两两鸳鸯护水纹。”

  全诗从静夜钟漏声写起,在朦胧中,将读者牵入一个幽渺隐密而宁静的世界,这里闪烁着艳而凄凉的色泽和气息,给人以虚幻和神秘的感觉。而后点出一场幽会已经过去,归去之人却仍在月下徘徊难眠,来日悠悠,更不知这样的云雨幻梦在何处重现。最后画面转为明亮,写南塘中蒲草结、鸳鸯游,水波荡漾,更令人触目伤心。一层又一层地渲染,首尾回应,烘托出寂寞和孤单之情。

  其次,李商隐的诗变化无穷,意象重迭,今昔界限在某点上融为一体,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这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界限的朦胧之美,形成了一种跳跃性,是由含蓄之深与浮想之广融合而成的绝妙境界。如《夜雨寄北》中的“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不是眼前历历可见的景物吗?然而轻轻一转,同一巴山夜雨,却又经过时间推移,成为陈迹,成为来日缅想闲话中的内容。当然,这还只是一种假象,一种盼望,通过“何当”的摇曳生姿而体现了空灵的境界。

  三 意境美

  诗贵在意境含蓄,李商隐的无题诗风格独具,意境朦胧、深邃、含蓄。诗中的形象,初读使人产生恍惚迷离之感,因此有人评之为“隐词诡寄”,但如果我们细细吟读这些诗篇,就会给你不同的感受,那种种意象会把你的情感自觉不自觉地引向一个特定的方向,尽兴陶醉,启人遐想,令人回味无穷。兹看他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首联渲染了一种离别时的伤感气氛,诗人用暮春东风衰弱、百花凋残的景物渲染情人见面与分别时的环境气氛,见面前的焦灼盼望,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尽在不言之中了,时光流逝青春不长之感,亦溢于语言外了。在三、四两句诗中,诗人没有直白地顺势叙写男女主人公伤别的细节,而是笔锋一转,描绘了“春蚕吐丝”和“蜡炬成灰”两个与上联貌似无关的意象,但实为象征两个被隔离的情人绵绵不尽的相思和无穷无尽的别恨。五、六句诗人的笔又回到了男女主人公的身上,但这已经是天各一方的时候了,女主人公殊觉云鬓已改、月光也已感到寒冷了,这一“寒”字,就给客观的物景涂抹上了感情的色彩。结尾两句用“蓬莱”、“青鸟”这两个意象把读者引向了神话世界。如果我们凭直觉初读这首诗,不免有意象间的连接生硬不谐,跳跃过疾且大的感觉,百花凋零,春蚕吐丝和蜡炬成灰怎么也不会联缀一起,构成一幅完美的恋人痛别图;但若仔细吟读,这三个景象和意象便会发出一连串痛苦压抑的情感信息,使读者产生这方面的心理反应和体验,从而利用相似情感的融和力量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开头两句的痛苦难耐,三、四两句的苦思和绝望,五、六句的关怀和体贴,结尾两句的自我安慰,种种情感融合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诗的感情形象),以此来引起欣赏者的某种感情冲动,或痛苦绝望,或苦涩的追求。当一个经历过爱情挫折经历的人欣赏这首诗时,意象和景象中各种感情信息立即会与他的痛苦经历扭结在一起,引起共鸣。而当一个政治上或事业上追求受阻的人读这首诗时,意象和景象透露出的感情信息与他的经历结成的画面必然是另一幅面貌。可见,此诗的诗意在一种浑然一体、衰飒凄凉、深远含蓄的境界中渗出,实在耐人玩味。

  诗歌意境的特色与表现手法密切相关。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他通过比兴、象征、暗示、用典等多种表现手法创造出朦胧幽邃、含蓄隽永的意境美。

  李商隐的无题诗还善于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环境渲染烘托,用暗示的方法处理主观意象和客观事物,塑造情感形象,创造出朦胧的意境美。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他往往通过对环境的渲染描绘,时间的、空间的、色彩的、温差的、嗅觉的、味觉的等多层次多角度地透发出各式各样的信息,由欣赏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拼合成诗人暗示的形象。如《无题二首》之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此诗写的是诗人回忆不久前参加一次盛会的情形。在这里,喜和哀、欢快和怅惘等种种复杂感情都在特定气氛的烘托中暗示出来,并与欣赏者的感受和想象、经历交织在一起。诗中并没有直接描绘出女主人公的形貌和性格气质,但读者却从环境的描画,气氛的渲染中接受了诗人暗示的复杂信息,从而拼合成自己的那个女子的优美形象。

  四 结语

  在李商隐的朦胧诗中,抒情情调优美,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而特别致力于婉曲见意,采取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常常一重情思套着一重情思,表现得幽深朦胧。李商隐爱好绣织丽字,镶嵌典故,细针密线,造成光怪陆离而又朦胧隐约的诗歌意象。此外,诗人还喜欢采用重神而轻形的写意笔法,将比兴、象征和寄托融合在一起,或借古讽今,或托物喻人,或言情寄慨。就眼前的物、景,驱遣想象,将切身的生活感受转化为朦胧的情境画面。从而使其诗歌优美动人、脍炙人口,尽管也许不能完全理解其含义,但也并不影响历代人们对他的诗歌的热爱。尤其是那朦胧的美感,含蓄幽雅的表达,令古往今来的人们都为之倾倒。

  李商隐的无题诗综合运用了比兴、象征、比喻、拟人、双关、谐音等多种手法,这在唐诗中是少有的。与唐代其他诗人相比,李商隐更注意在诗中表现心理体验和情感信息的传递。他的无题诗有意打乱了画面的序列和完整性,把不相关联的形象剪辑在一起,通过形象间的跳跃性,造成一种迷离恍惚的情感境界,使读者在这境界中接受到这情感的信息,而产生艺术的联想,得到固有的美感享受。对李商隐的无题诗的理解,虽然历来分岐很大,但其诗的意境幽邃深远、意蕴深藏,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仍把诗歌艺术的欣赏引向了一个较高的境界。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篇2

  李商隐是唐代晚期杰出的诗人,是最擅长写朦胧诗的人,他写了大量的朦胧诗,运用婉曲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诗人以隐遁客观事实的方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象征隐喻的暗示,生动识读、描摹、叙述生活;用象征性的物象来暗示主题,暗示其他特指的事物,把直觉、幻觉、想象、回忆甚至梦境与现实融为一体,使诗人的意识活动具有意象意境的朦胧美,充分显示了他在朦胧诗方面的的艺术成就。

  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朦胧美的诗歌,有其悠久的历史与优良传统,屈原的《离骚》,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庚信的《拟咏怀》,陈子昂、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古风》、《拟古》等,这类饱含讽托兴寄的诗,都具有程度不等的朦胧美。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对朦胧美作了一些有意识的追求,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因此,具有朦胧美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这类诗尽管流露出的感情思绪不好把握,但却能紧紧地扣住读者的心弦,味之弥深,钻之愈坚,吸引你仔细揣摩作者微露的情思,寻寻觅觅,经过仔细的探求,似乎理解了作者的心境,体味到诗的真正意蕴,但又不能清晰地说出来或者把诗的意蕴一语道尽。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他可以说是写朦胧诗的圣手。在整个唐诗中,一提到朦胧诗,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李商隐,想到李商隐的“无题诗”。李商隐的朦胧诗,“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此或彼,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1]他不直接吐露感情,有意埋没意绪,敛抑情绪。李商隐的这类诗举不胜举,如《锦瑟》、《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大家熟知的《贾生》、《华清宫》、《汉宫词》,其诗意朦胧,诗旨含蓄不露。他的诗绝少见到直抒胸臆、疏朗明快之作,而大多以独具匠心的构思,在短小的篇幅之内,实现诗意的千回百转,且通过意象的创造与组合暗示情境,寄托情思,使诗的意蕴显得极为婉曲。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像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诗歌史上,他在朦胧美诗歌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绝后的。

  在中国文学史中,唐诗、宋词、元曲各领风骚,成为各自时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就唐诗而言,众人耳熟能详的诗仙、诗圣、诗鬼等诗歌大家也都是汇集一“唐”。随着唐王朝由恢宏开扩到衰颓逼仄的历史发展趋势,唐代诗歌风貌也经历了从陈子昴高倡“汉魏风骨”时所表现的开阔的胸怀、恢宏的气度、积极进取的精神走向李商隐建立的深婉精丽、富于感伤、带有象征暗示色彩的诗歌新变与发展。这一变化,使唐诗乃至唐文学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面貌。本文就主要针对晚唐时期李商隐这一特定诗人的诗歌成就及其对现当代诗歌美学追求的影响来展开探讨。

  一、李商隐诗歌的艺术风格

  随着晚唐社会的衰败,士人心态由盛唐的恢宏开拓转向衰世的内向收敛,抑郁悲凉成为晚唐诗歌的情感基调,诗歌创作渐步低潮。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诗人的积极探索还是时事的水到渠成,李商隐和杜牧等诗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了新的诗歌内容与艺术表现形式,在晚唐诗中占有显赫的地位,而李商隐的成就更是在杜牧之上。

  李诗的艺术风格,前人评价为“深情绵邈”“包蕴密致”“沉博绝丽”“寄托深而措辞婉”,突出体现在他的近体律诗上。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又把它概括为“凄艳浑融”,说“他把感伤的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融多方面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并能以艳丽通于浑融,使诗歌在艺术上有博大的气象和完整性”。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用“李樊南深情绵邈”之句概括李商隐深细婉曲的诗风,是极有见地的。而义山诗中最能代表其纤巧凄美风格的是其以《无题》为题的爱情抒情诗。这部分诗典雅华丽。音韵和谐、感伤凝重“惊采绝艳”到了“五色令人目迷、五音令人耳乱”的地步。无题诗之所以能“味无穷而炙愈多,钻弥坚而酌不竭”其原因在于成功地抒写深挚的感情,感伤情调是无题诗共同的情感基调。

  对李商隐《无题》诗的深层研究,虽早就有人指出其诗歌感伤真挚的特征,然而多拘泥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摘撷发微,抑或固守在社会大背景中去考辨探觅,却尚未把诗人对于人生的体验、与佛道的理解加以综合起来进行阐发,也就很难以真正地体味到无题诗的情感体验与多义性。因此,本文试图结合实际探讨无题诗的感伤情绪与佛道之间的微妙关系,展现出诗人的创作心态,并提出解读无题诗的新技法,以期说明感伤情调与佛道意趣是无题诗的巨大魅力所在。

  从文学的渊源看,他独特的诗歌风格即有对前期文学成就的继承,又有在此基础上的开拓与创新。他吸收了六朝骈文用典精巧、瑰丽绵密的特点,杜甫近体诗音律严整、境界浑宏的成就,韩愈、李贺等人炼字着色怪奇瑰丽的长处,并将这些特点加以艺术融合从而为我所用,结合自己的特点对其进行发展。他对典故的运用,不仅精巧,而且独具匠心。而为了适应表达诗人深情绵缈、有口难言的内心情感的需要,诗人更是把近体律诗的韵律,以及言辞的选用与组合把握的圆融畅适,具有寄托遥深、构思细密、意境含蓄、表现婉曲、情韵优美、语言清丽、韵律铿锵、工于比兴、巧于用典等一系列特点。而且他“取李贺作古诗之法移于作律诗,且变奇瑰为凄美,又参以杜诗之沉郁,诗境遂超出李贺之上”。

  但真正使他名立诗坛的还是他诗歌艺术的独创性体现,他对心灵世界的更深入地扣问,加上时世、身世、家世的坎坷凄恻、难言难遣,使他的诗歌更是具有了浑厚沉郁的情感负荷,营造出朦胧幽深的幻美意境,尤其是他的爱情诗。

  1、情绪的朦胧美

  读李商隐的诗,感伤、低迷在其作品中或隐或显,但却是无处不在。外界的变幻莫测以及诗人的不幸际遇,在他敏感的心灵世界激荡回旋,诗人无力于对外界的干涉,从而归依内心,玩味自己的万千思绪,捕捉自己的情感意绪,并使之流于笔端,作为一种情感排解的方式,一种独语精神的祭奠。他的诗也因此充满了深沉的悲剧色彩。如《晚晴》,在整体风格清新秀丽之中却见深沉凝重。“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一句之中却含无限感慨,“幽”不仅衬出小草的微渺孤清,同时也烘托出诗人的顾影自怜,喟叹自己的生命如草介般无声无息、不为人知,却又在时代社会的风雨摇曳中无法摆脱、难以自持。但无论是多么浩渺难期,小草终能守得天意的一份顾怜,而自己呢,世有难言却又无人能语。诗歌在浑融无迹中托寓了诗人身世之感,而“人间重晚晴”即体现了诗人对短暂美好事物的珍重,同时,那份孤寂中地执着,也传达出他对此深情地期待。

  这种对美好事物珍重的感情也体现在他对美好事物消逝衰减的哀挽感伤。一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于疏浅清丽的语言中却寄寓了无限怅惘,透着一股一往情深的无奈,细细含咏,又寄寓了一种深切的人生悲慨。诗人并没有直抒内在的心绪感触,而是引发读者自己去感悟想象夕阳的无限美好,引起人们情感的追寻、回忆,从而产生共鸣、向往,然后以看似轻盈的一笔,感似无意的一语,以“只是”二字轻轻一转,让人们猛然从情感的飞翔中遏然而止,在“近黄昏”的遗失的恐慌中使心灵顿然处于一种失重状态,在漂浮、游离、失落、感伤、惘然中,只能接受现实的无奈,感受心灵迷失的难以愈合,从而在幽咽迷离中让读者与诗人一起体悟那份美丽的伤痛,回味一份意绪的朦胧。

  2、意象的虚幻美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之一,可以传达“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艺术效果。它以典型化的意象引起读者共鸣,从而弥补言不尽意的缺失。在这一基础上,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象则属于一种经由社会文化沉积而成的民族化的产物,符合一定民族的文化心理。而李商隐在意象的选用上,则跳出传统的藩篱,具有独特的个性化构造。由于李商隐的诗都是指向自我的内心世界的,所以,他诗中的意象已超越了传统的简单物象,从而心灵化了,经过了诗人独创性的心灵升华与创新,充满了虚幻和奇异,呈现一种个人化、个性化风,“高难饱”“恨费声”的秋蝉,“巧,使诗人的感伤、幽独、怅惘得以传达,得以慰藉。如他的意象群:彩凤、灵犀、梦雨、灵风、瑶台、青鸟、珠泪、玉烟、红泪等等,无采。并在心象与物象的结合中一种虚无缥缈、若有若无、迷蒙飘忽的感觉,即体现了诗人在炼字铸词上的怪奇瑰丽,善于传神地描绘出春雨的形态神韵,更是突现了诗人渺茫的期待和追求的失落,心绪的凄迷哀婉与寥落。而用“灵”字饰无形无神之风,则更显出诗人意绪的纤细敏感、隐晦曲折。

  他的咏物诗大多也都是或隐或显地象征诗人身世遭遇,寄托诗人人生体验和感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像为雨所败、先期零落的牡丹,非时早秀、不与年芳的梅花,先荣后悴、在斜阳暮蝉中摇曳的衰柳,暗夜自明、风天强笑的李花不充满颖妙、虚缈、迷幻、哀美,也无不是诗人心灵的承载。如《重过圣女祠》,全诗意境缥缈朦胧,极富象外之致,而“梦雨”一联尤为出色,历来被誉为是“有不尽之意”的名句。诗人借幻梦般的细雨,给人啭岂能无本意”的流莺,乃至“无端五十弦”的锦瑟,无不渗透身世遭遇之感,使这些客观事物成为诗人形象、品格、命运的一种象征,物我神合,从而表现他凄怆难宁的心灵坎坷。

  而很多时候,由于诗人意绪的纷繁,常常由一时之景事触发无限思绪,种种情绪互相牵连,难辨难分,种种幻象心象纷呈复至,使人一时难着头绪,感到朦胧隐晦,但通过对李诗的大量阅读便会发现,诗人表现的只是一种萦绕心际的莫名的愁绪,也许自己也把握不住其来龙去脉,即使是有一时一事的触动,但诗人最终着力处仍在写心境,表现的不是对内容的阐释,而是以此引发的感觉或情感,其内涵远超出了具体的情事。如《无题四首》(其二“飒飒东南细雨来”)作叙事看,常觉若断若续,莫知指归,不免让人匪夷所思,但作物象与心象序列的交织与融合看,则更能窥见诗人“文心”,诗人是运用一连串的意象序列来深婉含蓄地表达自己追求和幻灭两种心象的交迭映现。

  3、意境的浑融美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突出的审美特征是“韵味无穷”。

  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其意境“凄艳浑融”“深情绵缈”的无穷韵味,则集中体现在他对内心世界纷繁情感的捕捉外现上。作为一个富有浓郁感伤气质的诗人,他常常用沉博瑰艳的语言,深幽迂曲的表现方式,回环往复的结构,将复杂矛盾甚至惘然莫名的情绪巧妙生发,营造出朦胧凄艳的意境,来表现心灵深处的情绪与感受,从而也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即模糊又可感,即美丽又哀伤的世界,引人于含咏之际无限叹婉。这里仅以《春雨》为例,诗中“怅、寥落、冷、独、悲、残”等字词首先为诗歌奠定了怅惘苦闷的情感基调,同时诗人跳出了传统诗歌借对女子容貌体态的憔悴消损来表达抒情主人公夜雨怀人的愁楚孤苦,而是淡化诗中人物形象,去形取神,借对新春怅卧、白门寥落、红楼望冷、珠箔飘灯、新春晼晚、残宵得梦、云罗万里、一雁孤飞这些幻渺凄迷的意象意境的渲染烘托,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之中,传达出她内心的惆怅寥落。再以瑰琦凄艳的语言相衬,便取得一种艳美与沉郁的统一,同时附之以空间的虚实交错,使全诗在整体上营构出一派朦胧凄美、幽渺浑融的诗歌意境,耐人寻味,使人低回。

  二、李商隐爱情诗中表现的朦胧美

  古来情语爱迷离”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爱情诗最显著的特点。“迷离”就是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就诗歌而言,是指其表层艺术形象所显现出来的是一种难以琢磨或琢磨不透的思想感情。诗人往往不愿直接表达感受而闪烁其词,隐约其义,忽断忽续,或彼或此,使人产生一种朦胧、徜恍的审美感受。他擅长用精美华丽的语言,含蓄曲折的表现方式,回环往复的结构,构成朦胧幽深的意境,来表现心灵深处的情绪与感受。

  1.心象融铸物象

  抒情诗形象的构成不外乎情、景两端,情与景扩大开来,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内在交互作用和变化。李商隐在潜心摹写自己心象的同时,又着意将其客观化,借经过改造的客观事物诱发多种联想,将本难直接表现的心象渗透或依托于物象之中,这就增强了诗的朦胧迷离之感。我们看一下他的一首《无题》诗:

  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

  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诗表面看来是写想象中的仙子身处高寒,遥远难即,以及追求向往,却时感变幻莫测,难以追攀。然而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空灵虚幻的意境,一种执著追求的感情。此情此景,有人认为是寄托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也有人认为是寄托了诗人与女道士的恋情。不管他是写政治或爱情方面的追求向往与失望惆怅,还是写理想的境界邈远难即,而他把心象融合在物象之中,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种令人品评不定、揣摸不清的诗歌,无形中披上了一层迷离的色彩。

  2、比兴、象征的融合

  “青娥素女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青女,相传是主管霜雪的女神,素娥即嫦娥。诗写秋夜霜华月色,并不仅仅停留在静止的外在描绘刻画上,而是将自己的独特感受注入客观物象,将霜月交辉之景想象为青女、素娥的竞艳斗美,看看谁的色彩更美丽,谁更能适应寒冷的环境。此句极富象征色彩,到底象征什么,也众说不一。比兴、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使诗歌内容的蕴涵和诗歌意象的暗示性大大增强,诗境的朦胧程度也大大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也随之加大,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耐读性。

  3、善用神话和典故

  广采神话传说入诗,惯于用典,长于用典,这又是李商隐诗歌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色。神话的特征就是奇特的想象。正因为神话是虚构的且富有奇特的想象,再加上李商隐善于隐晦自己的感情,所以更增加了诗的迷离特色。七律《锦瑟》的用典令人叹为观止: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中间四句各用了一个典故:第三句用《庄子·齐物论》中庄生梦蝶的故事,呈现了一种人生的恍惚迷惘;第四句用《华阳国志》中蜀王望帝化为杜鹃,每到春天便悲啼不止,直至出血的故事,包含了一种苦苦追寻而又毫无结果的悲哀;第五句用《博物志》里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具有浓厚的感伤意味;蓝田日暖、良玉生烟,虽不知出自何典,也是着意形容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虚幻美景。这样,四句中四个典故便传达了迷惘、悲哀、伤感、虚幻的情绪体验,并与开头两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的“无端”,末尾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中的“惘然”交相映衬,构筑起全诗朦胧、伤感地追忆华年的情绪氛围。商隐使用典故,都经过精心的选择,用这些典故来点染他的哀愁、彷徨、伤感等感情。

  4、曲折变化的章法和反复萦回的抒情技巧

  沈德潜说,李商隐的诗章法曲折变化。李商隐的诗迂回曲折,全诗往往吟咏的是一种情绪,而在不同角度上叠加重复,犹如人在深谷徘徊缠绵不休。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写离别,写相思,如春蚕吐丝,如蜡炬滴泪,借晓镜、夜吟再写相思之苦,最后又以通信表永远相爱。全诗回环起伏,紧紧围绕着别愁离恨来制造浓郁的伤感气氛。意境朦胧迷幻,是李商隐爱情诗的主要艺术特点。这种诗篇虽然不大容易读懂,却有很强的感染力。给人以审美感受,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那就是因为它有真实的艺术生命。

  李晓红《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对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的理解为:

  首先,李商隐的诗通过各种意象的巧妙组合,非常和谐地组成一个浑然完整的朦胧意象。他的诗都程度不等地表现出重主观感情的抒发而轻客观描写,重艺术形象而轻现实再现,重暗示启发而轻正面宣泄的特点。他抒写的对象不清楚,诗的内容不够醒豁。

  其次,在追求诗歌朦胧美的过程中,李商隐成功地运用比兴、典故和象征手法来遮蔽感情、埋没意绪,他的诗含有寄托而因巧咐,感情遂被遮蔽,读者不易窥其奥秘。“盖其诗外有诗,寓意深而托兴远,其隐奥幽艳,与诗家别开一洞天”,为此形成比兴多而赋句少、寄托深而意难明的特点。

  刘付华在《浅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中也总结出了几点:

  首先,作品描写的物象本身具有朦胧美,使作品带上朦胧花环,艺术作品中描绘的朦胧美正是现实美的反映。如《锦瑟》中玉、烟、梦、沧海、蝴蝶这些物象就是如此。

  其次,表现为诗歌意象的朦胧性、即“无本之象”。

  第三,诗歌深情婉约,意境曲折,也是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一种表现。朦胧美的基本特征就是内容通过某种朦胧、模糊的形式,含蓄纵藉地表现出“象外之象,味外之味。”

  第四,李商隐在艺术构思方面比兴手法和大量典故的运用为朦胧美提供了现实基础。

  三、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艺术成因

  以传统的观念来看,李商隐爱情诗委婉曲折,乃至于朦胧、晦涩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楚辞以来“美人香草”寄托艺术传统的影响.他夫子自道的“楚雨含情俱有托”(《梓州吟户》),“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 (《献河东公和诗启》)),被研究者们视为这种影响最直接的证据,并成为着意探求其“言深旨远”的寄托之意的理论凭证。二是他狭窄难堪的人生处境的制约。即如朱鹤龄在《笺注李义山诗集序》中所说的“其身危则显言不可而曲言之,其思苦则庄语不可而漫语之”。三是他在唐代流派纷呈、风格竞起的诗歌潮流中表现艺术个性的自觉选择。正如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所云:“李商隐诗的朦胧情思与朦胧意境,则带有较多自觉迫求的性质。” 刘付华在《浅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中认为:

  1、悲剧性生活,铸就了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的一生是具有悲剧性的一生,诗人命运的悲剧不得不要求他用朦胧.、模糊的形式去表现那个一白云苍狗的世界,含蓄蕴藉地表现作品的“象外之象,味外之味”。 生活在晚唐动乱年代的诗人,一生是在苦难崎岖的山道上行进的。“流莺飘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流莺》),这是作者对自身经历的概括。终年度着羁愁颠沛,无枝可依生活灼流莺,正是作者毕生经历的写照。诚然,极其恶劣的环境,、他不能象盛唐李白引吭高歌,也不能象杜甫放纵笔墨高声吟唱现实。对社会生活的.种种不满却不能诉诸笔墨,尽情挥洒,这样朦胧性的形成就不足为怪了。诗人多次遭到排挤,坎坷终身,深深地影响了他思想情绪和艺术创作。政治上,生活上的不幸之感无疑要以朦胧的形式表现,碍于政治上的迫害,大批具有朦胧美感的作品问世了。

  到了中晚年他多以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为抒情内容,诗中意象的朦胧性尤为显著。对唐王朝的忧心忡忡;对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进行批判、揭露、对昏庸国君的讽谏;对政治抱负的强烈抒情及理想不能实现的哀伤之情的描绘,对理想人物的赞美、同情和悼念等等,行之笔端不能如行云流水般不加任何掩饰,只好用含蓄婉转的诗的形式来表现“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悲剧时代的项圈紧紧地套在李商隐诗的脖子上.,悲剧性的生活,铸就了作品的朦胧美。

  2、理想的痛苦和诗人的孤独是他写朦胧诗的另一大原因。

  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析所能做的工作就是寻找艺术家个人生活的印象,他的机遇、经验及他们著作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套出该作者所有的思想动机。”用此语概括李商隐诗歌形成的心理原因很妥贴。其诗朦胧美的形成,与其主体的心理状况有很大关系。作为孤独的诗人,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奋斗着。理想的痛苦和英雄的孤独是他心理机制的两股内动力,这两股心理激流往往在急切地向外扩张时遭到现实的阻碍而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不得不形成诗中的朦胧因素。

  苏涵的《一个弱者的爱情世界—李商隐爱情诗的人格阐释》认为:人格特质做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和制导力,既使他形成了独特的行为方式,又影响着他独特的艺术选择。

  首先,是他人格特质中屏弱、退缩这一面的主导作用,决定了他不可能以其它方式在生活中实现爱情自由,却只能以委婉曲折的方法在艺术中追求爱情的自由。

  其次,人格特质还具有动力性,它不仅牵导人的行为,而且驱动人去寻求相应的刺激情境。使人在那种情境里获得“满足”。因而,李商隐人格特质中的居弱、退缩以及处于末世的心态,也必然驱动着他不可能再去寻找高山长川、大鹏雄鹰做为心灵腾飞的象征。

  再次,人格特质还直接影响着他既特别执着于情的苦恋,又不能不隐遁去若干爱情生活的真实事迹.从而形成了情的高度浓化和可叙述内容尽量淡化的艺术特点。

  人格特质中屏弱、退缩的一面导致了李商隐的艺术选择,正是这种缺陷人格导致了他对于委婉曲折的表达方式的过度追求,对于朦胧风格的偏向爱好,因而.缺陷人格的另一面竟是艺术的圆满。

  四、李商隐诗歌与现当代诗歌的艺术契合

  这里所说的艺术契合,主要是指诗歌在审美艺术追求上的沟通。从20年代末开始,中国诗歌领域先后出现了许多流派,如早期的象征派、现代派、朦胧派等等。这些诗歌体现了近现代诗歌观念的变化: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沟通”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是对内心感觉世界、内生命中潜意识的自我关照,摆脱了长期政治化的形式,回归了艺术中的诗心与诗情。

  显然,这些诗歌都受到了西方象征派诗歌创作的影响,并自觉地进行借鉴学习。但是,它更是向中国传统诗歌的主流,特别是晚唐诗与宋词的靠拢。无论是对主客体交融的意象的注重,意象原型的选用(游鸦、夕阳、深谷等),以及意象叠加的诗的组合方式,还是“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追求,贯注于(人与自然)意象中的感伤情调,都显示出对传统的回归。在卞之琳、废名等人的诗歌中更多的受到李商隐、温庭筠的那种“驰骋想象、上天下地、东跳西跳”的诗境,以及李诗在对深婉幽浑的内心世界的表现与探索方面的影响。李诗与象征派诗――意象的选用、叠加的组合方式

  李诗在意象构筑上的外界时断时续,内在浑融一体的特点,在象征派诗人身上也有体现, 对于朦胧美的营造,是他们共同的美学追求。尤其是李金发的诗作,他在诗的组织上常用省略法,即将诗人在构思过程中的由一个形象到另一个形象之间的联想过程全部省略,只将最鲜明的感官形象推到最突出的地位,让读者自己去用想象来解读,从而形成朦胧之感。如李金发的《弃妇》:“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恼/化为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长染在游鸦之羽/将同栖于海啸之石上/静听舟子之歌”。诗人把一连串的形象如散落的珠子一个一个的排列在一起,从表面看似乎毫无意义,但细细琢磨就会发现其内在的联想线索,这些联想而及的形象都有着共同的感情色彩,都能激起人们一种颓丧、感伤、忧郁的情绪,并使人由弃妇联想到诗人的时世、身世之感。

  1、李诗与现代派诗――追求情绪的朦胧美

  30年代的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与20年代末的象征派演变而成的,诗歌发展到这也较为纯熟。虽然现代派诗歌在反抗封建道德对人的戕害,宣泄个人内心的幽愤,追求个性的解放,表现个性觉醒等方面与西方现代派接近,在创作手法上多借鉴西方隐喻、象征、暗示等方式,但更多是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熏陶与影响,追求一种意趣、韵味、淡远之美,从而形成本土化了的现代情绪,他们那种作为“边缘人”的历史阵痛,文明的沉沦与绝望,以及世纪末情绪才表现的更加沉郁浑厚。金克木的诗富于古典韵味,林庚、陈江帆的诗则带有古典闲适的意趣,常有感旧怀古的情调,而卞之琳的《秋窗》则是西欧象征派世纪末情调与晚唐诗末世之音的融合。在表现情绪的朦胧美上,最突出的就是被视为现代诗人代表的戴望舒,他主张:诗应当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但又不能让这情绪赤裸裸的宣泄出来,而是要借助巧妙的笔触描写出来,即以柔和的情致使诗的情绪意象化、朦胧化。追求情绪的朦胧美成为现代派诗人的艺术追求,这与李商隐对朦胧美的崇尚相契合。戴望舒的《回了心吧》《寻梦者》《夜行人》《单恋者》《乐园鸟》等,不仅写出了中国现代诗人所身处的理想失落的社会,更写出了诗人不愿舍弃却又无力追回的挣扎的无奈与哀伤。在其《雨巷》中,仿佛使人回到了唐宋诗词所描绘的江南的诗意之中,那对飘浮不定、似有若无的“撑着油纸伞的姑娘”的期盼与追寻,那若即若离的时空造成的诗人内心情感的感伤、迷离、怅惘,使人不禁为之低回、沉醉。其诗歌语言的舒展、精巧、优美的素质,幽婉的情调更是与晚唐温李诗歌的韵味颇为接近,而在意绪的捕捉上则更似李诗。他常用“晓天的云片”来比喻飘上心末的烦愁(《山行》),用“翩翻飞舞的蝴蝶、高飞的云雀和在浮动的白云间作九万里翱翔的鹏鸟”来比喻思想飘忽、没有着落的心灵状态(《古神祠前》),同样给人以李商隐诗般的“耳目一新”。而其《有忆》《季候病》与李商隐的《无题》诗的缠绵悱恻更是相近,只是戴望舒那不满现实、渴求爱情幸福、追求个性解放则属于现代情绪。而卞之琳也曾作过几首《无题》诗,而对其代表作《断章》的理解也历来众说纷纭,但读者总能在言犹未尽的咀嚼中品味到一种蕴藉而淡远的朦胧之美。

  2、李诗与朦胧诗――自我心灵的含蓄表达80年代被定名的朦胧诗,是诗歌领域中兴起的又一新的美学原则,诗歌群体多是一些年轻诗人,历史际遇使他们对个人价值和命运的思考,即带有精神贵族的多愁善感,也带有落难英雄的狷傲不羁,独醒者的恐惧与孤独为人道主义、理想主义涂上了朦胧色彩。

  他们虽多借用西方现代主义注重暗示、直觉、意象组接和整体寓意等手法,但表达的情感却是中华民族的,是一群被时代压抑太多的年轻人内心真实的声音,同时他们更多受到我国传统诗歌的影响,讲究押韵、精练、含蓄、警句、对偶、意境,许多诗歌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而且他们突破了长时间政治对文学的强暴,使诗歌艺术中人性得以复归,诗歌重新用来抒写自我心灵,表现个人的情感、个人的悲欢,其所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则是继承了传统诗歌从李贺、李商隐等对心灵世界的探寻与表露。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精练含蓄的语言却蕴藉深远,让我们在反复吟咏中感受到这双“眼睛”的拥有者那无限丰盈的内心情感,不仅在结合时代中让我们体悟到诗人对支撑他承受黑暗苦难的那种用生命去追寻光明的崇高信仰的执着,体悟到了处于那特殊历史时期的一代人的人生体悟,其“苦难磨练”与“理想追求”之间的哲理思辨则更是给予了读者以永久的心灵震撼与启迪。舒婷,作为朦胧诗中最富浪漫气息的诗人,其诗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颇似李商隐,她经常用象征主义手法,以个性化的感觉来凝聚意象,以隐喻的言辞来营造诗的精神境界,各种主观性的象征俯拾皆是,意象之间的组合由主体感觉的变化而任意多样,使诗的语言空间得以极大拓展,更突出了诗人心灵中强烈的自我色彩,也给读者更多解读含咏的想象空间。她的诗风细腻而沉静,哀婉而坚强也与李诗颇多相近。其代表作《致橡树》,诗如一首爱情宣言,同时也是对自我独立人格的确立,诗人以女性的温情,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般流水潺潺,如一株木棉在清风中摇曳,意境恬静优美。

  特别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既写自己对对方眷恋之深,思念永不停止,爱情要与生命相终始;又写爱情遭到破坏后的无穷无尽的哀伤。这里充满了悲伤失望的痛苦和缠绵炽烈的追求;追求虽无望,但还要坚持,因此追求带上了悲剧色彩。其“言外之意”我们还可以结合写作背景及李商隐的身世遭遇加以印证。“诗中所表达的那种深沉的相思苦痛、深厚的悲剧气氛,绵延不绝,至死方休的爱情向往,对年华消逝和无所依托的悲慨,以及明知希望渺远,而仍要积极追求的热情心情等等,难道仅仅局限于男女之情吗?”决不是。这里含有更深的隐痛,可以说这是诗人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深沉感慨。有些诗是“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综观李商隐比较好的爱情诗,“几乎全是写失意的爱情。这和他失意沉沦的身世遭遇不无关系,自身的失意遭遇使他对现实生活中青年男女失意的爱情有特别深切的体验,而当他在诗歌中抒写这种失意的爱情时,也就有可能融进自己的某些身世之感。’,四如因牛李党争而受牵累,仕宦失意,使他对此既深为感慨,但又无力反抗,遂使一片匡世救国之心,终成泡影。无题诗朦胧美这魅力,不仅在客观外界存在着,诗中也不乏一些描写朦胧的诗句,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等等,诗意朦胧,语义含混,只写出喻体,而不说明喻意,使人琢磨不定。通过比兴寄托,含蓄曲折地将情感转化升华为诗人所要表达的理性思考,由感性到理性。

  五、李商隐诗在我国诗歌历史上的地位

  李晓红《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写到: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他可以说是写朦胧诗的圣手。李商隐的朦胧诗,“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此或彼,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他不直接吐露感情,有意埋没意绪,敛抑情绪。李商隐的这类诗举不胜举,如《锦瑟》、《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大家熟知的《贾生》、《华清宫》、(汉宫词),其诗意朦胧,诗旨含蓄不露。以独具匠心的构思,在短小的篇幅之内,实现诗意的千回百转,且通过意象的创造与组合暗示情境,寄托情思,使诗的意蕴显得极为婉曲。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像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诗歌史上,他在朦胧美诗歌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绝后的。

  1、爱情题材的开拓者

  李商隐一生共写了一百多首爱情诗,几乎占其全部作品的五分之一,可以说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爱情诗的诗人。他以极大的热情,全新的观念,深入爱情世界的最深层探索其无限的缠绵,体味其不尽的悲欢。他是第一个在创作中把爱情看成和生命、功业一样重要的诗人。他感受着男女双方在情感历程中最细微的变化,一个眼神、一抹微笑、一丝愁绪、一寸相思,真正把爱情的百般滋味描写得细腻而深情: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间阻,期盼与失望,执著与缠绵,苦闷与悲愤,大大突破了儒家礼教的束缚。

  2、心灵世界的探索家

  李商隐爱情诗特具一种感伤情调,将朦胧的意境和象征暗示的手法结合,并通过对内心世界深隐幽微的意绪作为脉络联系串接,构成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诗最主要的成就之一即是在晚唐这样的一个衰败衰落的社会环境里进入内心的审视与探索,把人的内心这一隐秘世界引入到爱情生活中来。不再如《诗经》、《汉乐府》中的爱情诗那么真率、热烈、纯朴、自然,而是充满了温柔含蓄、深情绵邈、欲言又止、缠绵不止之意,把男女之间爱情的得与失、聚与散、愁与怨、苦与悲等心理一一展露在世人面前,其风格又是那样浓艳典丽、凝重,令人吃了一惊:原来在男人的世界里还可以有如此丰富的情思与意绪。尽管他往往抒写的是爱情生活中阴暗悲伤的一面,但独特的悲剧色彩和朦胧美却更加动人心弦,其爱情诗不仅为爱情心理学提供了重要的美学体验,同时也为宋词对心灵世界的拓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3、诗词过渡的转递人

  唐诗的总体风貌是对现实人生的憧憬、执著和深切关注,由此衍生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自由人格的高蹈,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冲动,表现出青春的风神,充满了阳刚美。而词则是以描写爱情为主题,女性特征是其中心品格,温柔含蓄、绮丽缠绵是其艺术风格,审美类型为阴柔美。那么,李商隐便是填写前言的人,宣告了爱情在诗歌领域的独特地位。李商隐爱情诗中特有的感伤情调与宋词哀婉凄艳的黄昏意绪得以沟通。李商隐爱情诗善于创造朦胧凄迷的意境来表达心绪,达到情景浑融的艺术效果。这对宋词的影响颇深。李商隐还善于动用象征暗示的艺术手法来传达心情意绪,这亦构成了宋词的艺术特色之一。李商隐爱情诗不论从情感基调还是艺术表现方式都与词有着相通之处,它们之间有着一种密切的关系。李商隐从意境的创造,象征暗示手法的运用为词艺术形式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起到艺术典范的作用。因此,我们说,李商隐是由诗向词过渡的转递人。李商隐爱情诗不仅对诗歌题材的发展有重要的拓展作用,还预示了晚唐以后文人走向内省,重视观照心态的新趋势;同时又站在一定的思想和艺术高度上架起了诗通向词的桥梁,对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我们只觉得无题诗具有迷离朦胧之美,凄艳悱恻之美。它不是为着解答什么,只是启示人们、诱领读者去联想、去想象,因为它所给我们的只是一种朦胧的意绪;而这些又往往不能用语言加以充分表达。正如一位大提琴家所说:“正因为有许多情感是语言不能表达的,所以世人才创造了音乐,”同理,正因为诗人李商隐的许多情感不好用语言来表达,所以才创作了无题诗。

  一、李商隐诗歌的情感特征

  (一)李商隐的生平

  在唐代,把恋情写得缠绵委婉、凄艳华美、蕴藉含蓄的首推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从祖父一代起迁居荥阳(今河南郑州)。诗人无法选择生活,是生活选择了诗人。他一生经历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这个时代是一个令人灰心失望的时代。

  诗人在这样一个无奈的时代尴尬地生活着,他的家庭从高祖一代起,都只做过县令、县尉和州郡僚佐一类地方官吏,而且曾祖、祖父都死得早。诗人九岁时父亲李嗣又在浙西幕府中病故。他奉丧侍母由浙西返郑州时,生活更加艰难。寒微的处境使他从幼年就悬头苦学,企图由科举进身,从而振兴家道。大和三年(829)天平节度使令狐楚辟为巡官,令与诸子游。六年,随楚赴镇太原。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楚卒,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掌书记,茂元以幼女妻之。茂元为李德裕所善,牛党以为背恩,乃加排诋。四年,为秘书省校书郞,调弘农尉。会昌二年(842),以书判甄拔试入选,授秘书省正字。大中元年(847)桂州观察使郑亚聘为幕僚,次年府罢,补蓝屋尉,假京兆参军事,三年, 为武宁节度使卢弘止判官,五年,入朝为太学博士,旋佐梓州柳仲郢幕,为节度判官,妻子王氏因病去世,九年,随柳仲郢返长安,次年任盐铁推官。十二年罢职回郑州闲居,不久病卒。

  (二)李商隐的诗歌性格

  我们从上述介绍可以得知,童年的不幸以及生活的艰辛造就了作者多愁善感的性格。诗人从童年就生活在母亲温柔细腻的呵护之下,对父亲的认识逐渐淡漠,于是就缺少了一些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对母性的关注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如此, 他的个性阴柔化特征尤其明显,对女性世界的关注,对女性心理感情把握得准确、细腻, 观察事物细致入微,善于把女性心理变化转化为某种具体意象来刻画等,这与家庭影响不无关系。这些都可说是诗人个性女性化特征的诱因。

  诗人所生活的时代,社会混乱,人民生活无以为继。他一心想挽救这一危亡的局势,却无意间卷入党争漩涡,受排挤、受压抑的窘境使他痛苦不堪,无法摆脱。妻子不幸病逝,子女年幼无人照顾,更加重了他的心绪焦虑和精神痛楚。所有这些难堪的处境都促成了李商隐感伤性格的形成,他的悲剧性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灵心善感,而且感情异常细腻。多感、多愁及其所带有的悲剧色彩,就形成了他作品中女性情结的主调。在当时,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前人已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李商隐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各家所长,从自身情感和审美情趣入手,在诗歌的内容与形式方面进行了艺术独创性的开拓。

  就内容而言,无题诗善于表达男女双方的情思,别离后的思念之苦,作者完全是用“心”来写情,用“心”来写意,所以诗中每个意象都有浓郁的情感,都带有温柔而细腻的女性情结。就形式而言,他擅长用精美华丽的语言,含蓄曲折的表现方式,回环往复的结构,构成朦胧幽深的意境,所有这些就成了诗人一生的不懈追求。从根本上说,李商隐的无题诗之所以成为千古共鸣之绝唱,其中一个原因就源于他对女性的尊重和推崇。男女的平等地位在他的无题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关文章

赞美古代西湖的诗句

赞美古代西湖的诗句西湖湖水清澈,碧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有关西湖的诗句,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西湖的诗句  1.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 孤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古诗名句2017-06-07
赞美古代西湖的诗句

辛未七夕 李商隐

辛未七夕 李商隐,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李商隐,本诗表达了有情人富贵了成为眷属了也不能忘记为自己成功搭桥的良媒,下面是此诗的原文以及翻译赏析~! 【...
古诗名句2015-07-04
辛未七夕 李商隐

月亮的诗句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吧,诗句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诗句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句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月亮的诗句,欢迎大家分享。关于...
古诗名句2015-09-05
月亮的诗句

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是一首浅显易懂的诗歌,朗朗上口,下面是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欢迎阅读。  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2、学习吟唱...
古诗名句2017-06-08
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

莫言的故事

莫言的故事119日,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接受团结香港基金邀请出席中华大讲堂,在香港举行主题为“莫言的黄土地幻觉世界与中国文学契机”的讲座。莫言与现场听众分享自己与文学结缘的故事,以及他心中文...
古诗名句2013-07-07
莫言的故事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出处出自 宋代 欧阳修 的《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全诗 《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宋代欧阳修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
古诗名句2017-01-05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