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的散文
贾平凹的散文
我一向是不在街头书摊买书的,不过,某一日逛街中在街头小摊看到了一本厚厚的《贾平凹全集珍藏版》,引起了我的兴趣,因我颇爱读莫言、贾平凹的书,所以,就改变了我原来的购书习惯,讲好价,一口答应买下来。待回家打开书一看,收录了贾平凹先生4部著名小说,第一部是《秦腔》,我便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读着、读着,就把我吸引到书的内容里,大约用了一周时间就把它读完,透过薄薄的纸片,我感受到了深层的陕南农村风情,心中不由喟叹:真不愧是大家绞尽脑汁写出的一部精品,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秦腔》是贾平凹2003年春天开始写的,他的初衷是通过这本书为故乡竖起一块牌子,这是他倾几年之力写成的第十二部小说。他自己在《后记》里引用古人说的一句话:“文章惊恐成”,这部作品就是贾平凹在惊恐之中、三易其稿写成的。2008年10月,《秦腔》获得了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我认为属情理之中,当之无愧。这是贾平凹在经过对小说曲折探索后“痛苦分娩的孩子”,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贾平凹认为这是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最为完整的写农村与农民的作品,也被著名文学评论家认为是当代描写中国农村终结性的作品。
说起《秦腔》,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我就在贾平凹《秦腔》所描写的陕西东南一代农村当过兵,耳濡目染的几年生活体验,在陕南农村集市,我亲耳听到了当地老百姓唱出的几乎原汁原味的“秦腔”,我第一次感到了“秦腔”的震撼力;在八百里秦川,我也亲耳听到了部队陕西兵荡着山谷的回音,尽情唱出的荡气回肠的“秦腔”,这是军中的“秦腔”。我一直觉得,他们不是“唱”出的“秦腔”,而是从喉咙里“吼”出来的,听到的仿佛是一种震撼和呐喊,那是借“秦腔”之声感情的迸发,“秦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此后,我就觉得“秦腔’一旦融入到生活,就有了真情实感,便有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思念和感情寄托,基于这样的深层体验,回过头来再捧读贾平凹先生的《秦腔》,顿感戏中有文,文中有戏,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使我真正融入了书中,确实品出了《秦腔》的“味”。
贾平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为“秦腔”而写《秦腔》,他认为秦腔是“秦人之腔”,是“秦人的声音”,他站到作家的高度和历史的角度,把在先秦之地随处可听到的“秦腔”作为一种载体,以“秦腔”为主线,用心“悟”《秦腔》,用口来说先秦之地老百姓的故事,以作家的形象思维,真实地表达秦人几千年沉淀的性情在当今三秦农村的总爆发,真情描写秦人在新时代的各种追求中对传统的观望与留守。所以,贾平凹在每处情节高潮的时候都让“秦腔”弥漫清风街,以“秦腔”为主线,而不是着重写“秦腔”的故事情节。
《秦腔》的另一条线索是主人公引生,也就是作者用第一人称的是“我”,“我”是看清风街每条巷道、拐角的眼睛,是听清风街每一个人的声音、狗吠鸡鸣甚至还有幽鬼对话的耳朵。在这里,贾平凹先生刻意把“我”大胆地描写成一个"疯子",把他看成是众人眼里的另类,不同于常人,这样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并且能顺畅自如地描写、叙述,也可避免现实生活中的“对号入座”,干扰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可无拘无束地抒发情感,真实地揭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作者以“我”的'视角,描绘了清风街的风土人情、世事沧桑、人生命运之起伏。清风街的白家是村子里的地主,就是村子里的主宰,其他姓氏都为白家打工,就连人丁兴旺的夏家也难逃为白家种地的命运。但“天有不测风云”,过去的白家已沦落到被批评的地步,夏家以夏天义夏天智兄弟的兴起而代替了白家,主宰了清风街。夏天义的一声吼可以震慑清风街的上千人,夏天智的一声咳引来了清风街所有人踏破门槛的看望。
《秦腔》里描写了夏天义、夏天智、白雪、夏风、君亭、武林等一大批人物,叙述了风云变幻的许多故事,所讲述的每件事,所形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的语言、动作及对待事情的态度,栩栩欲生,恰到好处,小说中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语言特征,小人物的悲欢、他们的生活片段都显得那么真实。几乎每一个都可以在现实社会里找到原型,都像是陕西秦南棣花镇的真实生活写照,书中“清风街里的人人事事”,在作者故乡的棣花街上都能寻着根根蔓蔓。
夏天义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人物之一,他做了几十年的村干部,连县志里也多次提到他的名字。他的一生都是踩在清风街这片厚实的土地上,他把土地当作他的生命,用心耕耘着这片土地,批地主,分土地,修田地,固河坝,最后还死在没有整修完的土地上。夏天智也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是一位退休的老校长,他在清风街的威望最高,仿佛是清风街的精神领袖,仿佛代表了清风街的传统文化。夏天智的酷爱秦腔,每天收听收音机里的秦腔,并按了个大喇叭,每天在清风街的大喇叭播放。最后他画出了“秦腔脸谱”,出了书,伴随着他进入了棺材。书中描写的白雪、夏风、君亭、赵宏升、三婶、四婶的形象很深刻,至今记忆犹新,就好像是现实农村生活的某某人物。
读了贾平凹的《我是农民》后,重新回过头来读《秦腔》,感到清风街的风云变迁就是棣花街的翻版,是棣花街变化 的一个缩影,这也仿佛是中国农村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